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汽化和液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35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汽化和液化》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汽化和液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感知水沸腾前与沸腾时现象的区别。
通过探究活动,2.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沸腾时与沸腾前的现象,并探知规律和条件。
教学工具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教学过程1、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58-60,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汽化?(2)什么是液化?(3)什么是沸腾?(4)什么是沸点?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3、探究:水的沸腾(1) 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沸腾时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记录数据依照晶体熔化曲线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3)介绍实验器材(4)总结实验① 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它加热,它却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
② 液面上的“白气”越来越多,沸腾的时候,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③ 沸腾后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4、在标准大气压下,几种液体的沸点(℃)气压增大沸点增大;气压减小沸点减小。
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6、练习册当堂检测7、总结:(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3)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4)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6)沸腾时和沸腾时的现象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第3节汽化和液化【2022年版课标要求】1.知道物质的沸点。
2.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蒸发现象和沸腾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数据能力。
【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演示实验、辅以多媒体教学,讲述法、练习法。
学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表格图象分析方法。
【课前准备】细线、计时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打火机、小烧杯、硬纸板、温度计、毛巾、酒精、棉花。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用酒精写上,“我努力,我成功”几个字,学生观察现象,一会儿酒精不见了,黑板上的酒精跑到哪里去了?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酒精开始时是什么状态,后来是什么状态?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知学习(一)汽化和液化概括总结: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说明。
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气态的物质也可以变成液态,我们称之为液化。
教师活动:利用PPT展示两个定义,学生在课本上标画定义、记忆。
(二)探究水的沸腾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我们烧水的时候,经常说“水开了”,在物理学中,“水开了”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沸腾的定义,标画定义、记忆。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瓦特观察烧水的水壶,发现壶盖被顶起,由此发明了蒸汽机,生活处处有科学。
那么,你仔细观察过水沸腾时的现象吗?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继续加热,水温会不会继续升高?2.学生猜想:水沸腾时有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水温会升高。
3.设计实验:教师说明: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实验的关键是器材的选择与安装以及要节省实验的时间,还要注意安全。
教师展示问题:实验器材:安装顺序:如何缩短水沸腾的时间: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学生讨论:根据问题,学生思考、讨论、说明自己的想法。
汽化和液化案例(共5篇)第一篇:汽化和液化案例汽化和液化於亚萍菱湖一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蒸发和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实验与发现1、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 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2、把塑料袋中的酒精倒在地上问学生闻到了什么没有?为什么?请学生回答。
请学生总结,并的出结论汽化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从而引入课题——汽化与液化二、新课讲解(一)蒸发请学生举生活中有关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例子。
(水洒在桌子上会变干、湿头发会变干、湿衣服会变干……)问:夏天把水洒在桌子上水会干,春天和秋天呢?冬天呢?学生回答:会。
问:这种汽化现象对温度有限制吗?答:没有。
结论:我们把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质疑:蒸发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平时是怎么样晾衣服的?怎么样才会使得衣服早点干?学生回答:晾在衣架上,放在通风的地方,放在太阳底下,在洗衣机里甩干。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
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
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含实验)教学准备五组:铁架台。
酒精灯。
石棉网。
200ml烧杯。
酒精温度计。
硬纸板。
玻璃片。
一次性打火机。
30%酒精。
50ml注射器。
乙醚。
等。
棉签。
水。
视频仪。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
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
汽化和液化【教学过程设计】一.课程引入和一些概念方法1、教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的主题:、快慢的决定因素、吸热.利用前面学到的知识,很容易总结出汽化、液化的概念,用实例列举了生活中的现象,并根据这个现象总结出了的定义,还可以根据定义分析的特点.方法2、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考虑用自学的方法学习三个概念,并组织学生讨论哪些现象属于,根据定义总结的特点.二.影响快慢的因素方法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影响快慢的因素,举例过程中应当注意由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影响快慢的因素,可以由学生评判,总结出了三个因素后,应当由学生列举实际生活的实例,及时巩固物理知识,可以学生再举例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快慢的,及其意义.参考实例有:冰箱是如何减慢的;晾衣服如何能干得快等.关于水是宝贵的资源教学,联系社会说明喷灌取代漫灌的优点,并分析是如何减少节省水资源的.方法2、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课题可以有:快慢的因素;如何利用影响快慢的因素来加快和减慢;喷灌的应用.对于快慢的因素可以设计实验,用数据证明,这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保证一些量不变,只有一个量变化,用数据说明,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进行实验时可以学到研究物理的方法,即控制变量的方法.对于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加快和减慢,也可以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所进行的实验的完备性,并列举实例分析.对喷灌的应用,可以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自行总结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三.吸热可以实际实验,学生用感觉体会要吸热,解释教室夏天比较热,用什么方法可以降温等身边的实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应用知识.教材还列举了狗降温的方法,还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自己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方面的资料.【板书设计】第三节一.一些概念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3.: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二.影响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能影响的快慢.2.加快和减慢的方法.3.的应用三.吸热要吸收热量.。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汽化、液化,理解汽化、液化可逆2、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沸点3、知道蒸发可致冷4、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5、结合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1、水的沸腾2、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3、液化的方式教学难点: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熔化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2、晶体熔化条件、特征各是什么?3、凝固,要吸热、放热?4、由三态变化引入汽化、液化新课。
探究新知一、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分类:沸腾、蒸发(一)沸腾1、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剖析:①发生部位:液内和液表②发生温度:一定温度(沸点)③程度:剧烈2、水的沸腾实验:⑴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沸腾温度⑴装置:注意:器材;组装等⑴沸腾前的现象:少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小,未到水面消失。
⑴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⑴记录表格时间/min温度/⑴⑴图像:(描点作图;图像分析)⑴沸点: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②影响因素:液体种类;液表的气压(由学生阅读教材P60的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归纳)③水的沸点:1标压下,是100⑴补充:液体温度计中液体选用要求凝固点<被测液体温度<沸点3、沸腾条件:①温度条件:温度达到沸点②热量条件:不断吸热练习: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谁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4、沸腾的特征:①温度特征:温度不变(保持在沸点)②热量特征:不断吸热学生讨论:教材P60想想议议(如下图)——纸锅如何将水烧开的?⑴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上的纸⑴水沸腾而纸锅不燃烧:纸的最高温度为水沸腾时的温度,达不到纸的沸着火点。
(二)蒸发1、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气化现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过程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2.掌握气体和液体状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3.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实质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增强或减弱。
4.拓展思维,培养观察、实验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2.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
3.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拓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用具、实验材料。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简要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比如:你们曾看到过哪些液体蒸发成气体的现象?液化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条件?2. 学习新知(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上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认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三态变化中,气体是如何转化为液体的?”“液体又是如何转化为气体的?”解释汽化和液化的实质是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增强或减弱。
3. 实验探究(30分钟)划分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液体蒸发成气体和气体冷凝成液体的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进行实验结果交流和讨论,总结液体蒸发和气体冷凝的条件和规律。
4. 概念解析(15分钟)根据学生实验的结果和讨论,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对液体蒸发和气体冷凝的条件进行系统的概念解析,并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液体蒸发需要克服液体表面的吸附力,气体冷凝需要克服液体内部分子间的引力。
5. 拓展应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汽化和液化现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如:“为什么热水比冷水更容易蒸发?”“天气湿度高时,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能够给出科学的理论依据。
6. 小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和归纳,梳理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复习。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会用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液化的方法。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2.教学难点对沸腾现象及特点的理解,尤其是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的原因。
利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一些复杂的生活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在黑板上用湿布写一个字,让学生观察湿布上的水在常温下逐渐消失的现象。
然后,向一个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学生可以看到塑料袋迅速鼓起来,同时酒精的气味变得更浓烈,提问学生:这些现象中涉及到物质的什么变化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汽化和液化。
(二)讲授新课1.汽化汽化的概念:讲解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通过更多实例加深理解,如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洒在地上的水慢慢消失等。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蒸发的概念:介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举例说明,如洗过的头发在常温下会慢慢变干,即使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湿衣服干得快?引导学生提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可能因素,如温度、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等。
实验探究:准备三个相同的培养皿,分别倒入等量的酒精。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2.掌握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3.熟悉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汽化的概念和特点;2.汽化的过程和条件;3.液化的概念和特点;4.液化的过程和条件;5.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2.掌握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导入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当水烧开后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铁路轨道上有水泡会影响铁轨的使用?”等。
引入课程主题。
步骤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汽化的概念和特点:–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是一种吸热过程,需要热量来提供能量。
2.汽化的过程和条件:–汽化过程: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热运动速度增快,液体变为气体;–汽化条件:温度达到物质的沸点,外界给予足够的热量。
3.液化的概念和特点:–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一种放热过程,释放出热量。
4.液化的过程和条件:–液化过程: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热运动速度减慢,气体变为液体;–液化条件:温度低于物质的沸点,气体获得足够的冷量。
步骤三:实验展示(2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实验一:汽化实验–实验材料:水、烧杯、热源(酒精灯或炉子);–实验步骤: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加热水直至水沸腾,观察水的汽化过程。
2.实验二:液化实验–实验材料:液态气体(如液化气)、饮水机等;–实验步骤:将液态气体放置在饮水机中冷却,观察气体的液化过程。
步骤四: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下列任务:1.小组讨论: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并列举出至少三个例子。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自己所列举的汽化和液化的应用例子,并进行讨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汽化和液化》教案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汽化和液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感知水沸腾前与沸腾时现象的区别。
通过探究活动,
2.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沸腾时与沸腾前的现象,并探知规律和条件。
教学工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
教学过程
1、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58-60,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汽化?
(2)什么是液化?
(3)什么是沸腾?
(4)什么是沸点?
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
3、探究:水的沸腾
(1) 注意: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沸腾时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记录数据
依照晶体熔化曲线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
(4)总结实验
①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它加热,它却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
②液面上的“白气”越来越多,沸腾的时候,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③沸腾后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4、在标准大气压下,几种液体的沸点(℃)
气压增大沸点增大;气压减小沸点减小。
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6、练习册当堂检测
7、总结: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3)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
(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6)沸腾时和沸腾时的现象
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课后小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
课后习题
1、关于液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温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B.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C.液化过程是个吸热过程
D.液化过程是个放热过程
2、水烧开时,壶嘴冒出许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热空气
D.白烟
3、夏天扇扇子能使人感觉凉爽,这是因为扇子所产生的风( )
A.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B.在人体表面吸热
C.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D.减慢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4、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60 ℃的水,正在沸腾中
B.用纸盒装水,放在火上加热,可将盒中的水烧开
C.液体吸热后,温度却不升高
D.用水银温度计测得南极考查站的温度是-60 ℃
板书
第3节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二、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三、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四、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言:做个有趣的实验:用纸锅烧水,纸锅为什么没被火烧着?
下面的问题你都知道吗?
1.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
2.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___,凝固的是___
a.夏天吃冰棒解热
b.冰箱中取出的冰块化成水
c.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液态和气态之间能否进行相互转化呢?
实验1:
在气球或塑料袋中滴入酒精,挤出空气后扎紧口。
放入热水中。
请观察现象。
新课:一、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需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回到液态的过程叫液化,需要放热。
二、蒸发
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
的汽化现象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蒸发的特点: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会变干,在阴凉处也会变干了,为什么呢?
现象2:湿衣服弄成一团,衣服的外边干了,但是里边还没干,为什么呢?
现象3:现在我们的秋季校服洗干净后要晾晒一天的时间才能干,为什么呢?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
分析以下现象,思考哪些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很快干了,在阴凉出阴凉处干的慢;
现象2:衣服打开晾晒干的快,弄成一团就干的很慢;
现象3:秋天有风的天气里衣服干的快,没有风的时候干的慢。
3. 液体蒸发需要吸热,会导致所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
三、探究水的沸腾
1.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2.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和杯盖等。
3.观察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以及运动过程中大小的变化,观察水温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从85 ℃开始计时)
4.分析数据和图像得出探究结论
5.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四、液化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为什么?
阅读教材61页第3和第4自然段,写出液化的两种方法是: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课后小结
1.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
2.液化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有致冷作用;
4.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沸点;
5.液化有两种方法:降温和压缩体积。
板书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三、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四、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五、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