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10)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一、引入课题:【实验1】:老师用酒精在黑板上写下“同学们好”四个字,过一会儿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2】:在白色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
再将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学生:塑料袋先变大,后变小,袋内的酒精先变为气体,又变化为液体。
整总结: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板书)二、新授:分一:【问题1】:水烧开忘记熄火,会怎样?减少的水变成了什么?这是哪种物态变化?【问题2】:一碗水放几天后会怎么样?水变成了什么?属于哪种物态变化?【问题3】:以上这两种变化有区别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可能回答不全面,慢慢引导)(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 分二:(一)、探究水的沸腾 : 1. 提出问题:【问题4】:你仔细观察过水沸腾的现象吗? 【问题5】: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问题6】:继续加热,水温会不会继续升高? 2.学生猜想:(水沸腾时有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水温会升高。
) 3.学生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缩短水沸腾的时间,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你有什么好点子吗?学生讨论:①烧杯小一些,加的热水少一些; ②尽量用温度高一些的水来实验;③烧杯上加一带孔的纸盖,减少热量散失等。
学生分工(每组四人,分别担任计时员,记录员,绘图员,观察员)合作,进行实验。
现象:温度变化:时间/min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温度/℃ ... 画出图像:学生总结出什么是沸腾以及沸腾的特点(吸热温度不变)。
分三: 老师重新用酒精在黑板上涂鸦,过一会酒精痕迹不见了。
(二)这是不同于沸腾的另一种汽化现象---蒸发、 探究液体的蒸发 : 观察阶段 有无气泡 气泡数量 发生部位 大小变化沸腾前沸腾时进行下面的新课教学,例如:①做饭时,经常在锅盖上附着一些小水珠。
第3节汽化和液化【2022年版课标要求】1.知道物质的沸点。
2.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蒸发现象和沸腾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数据能力。
【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演示实验、辅以多媒体教学,讲述法、练习法。
学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表格图象分析方法。
【课前准备】细线、计时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打火机、小烧杯、硬纸板、温度计、毛巾、酒精、棉花。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用酒精写上,“我努力,我成功”几个字,学生观察现象,一会儿酒精不见了,黑板上的酒精跑到哪里去了?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酒精开始时是什么状态,后来是什么状态?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知学习(一)汽化和液化概括总结: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说明。
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气态的物质也可以变成液态,我们称之为液化。
教师活动:利用PPT展示两个定义,学生在课本上标画定义、记忆。
(二)探究水的沸腾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我们烧水的时候,经常说“水开了”,在物理学中,“水开了”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沸腾的定义,标画定义、记忆。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瓦特观察烧水的水壶,发现壶盖被顶起,由此发明了蒸汽机,生活处处有科学。
那么,你仔细观察过水沸腾时的现象吗?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继续加热,水温会不会继续升高?2.学生猜想:水沸腾时有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水温会升高。
3.设计实验:教师说明: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实验的关键是器材的选择与安装以及要节省实验的时间,还要注意安全。
教师展示问题:实验器材:安装顺序:如何缩短水沸腾的时间: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学生讨论:根据问题,学生思考、讨论、说明自己的想法。
《汽化和液化》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有:“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能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水沸腾等现象。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汽化和液化的定义、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汽化和液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本节设计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实验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形式,通过观察、讨论,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突出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及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理念,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要充分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
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媒介来展现生活中的实例,突出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增长知识,还能培养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汽化和液化教师姓名学科初中物理选用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汽化和液化》这一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中的第三章“物态变化”的第3节。
经过前面对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的学习,同学们对物态变化这一章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和液化的特点及生活中与汽化、液化有关的实例,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准确地表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标准的发展理念。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大多处在13-14岁,好奇心强烈,充满求知欲,对动手实验有良好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做一些演示实验,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调动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得出重要的实验结论,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以及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现象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沸腾、蒸发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现象并及时总结,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以采用讨论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难点:利用蒸发、沸腾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情景,根据蒸发、沸腾的特点进行解释,明确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上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
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猜想和假设]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
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2.沸腾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
形成性评价
设计(课堂练习及检测)1、下列关于液体沸腾时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B. 液体沸腾时需要吸热
C. 沸腾是只发生在液体内部的一种汽化现象
D. 水沸腾时的温度不一定是100℃
2、如图所示是在水在沸腾前后连续加热过程中出现的四个现象,请按它出现的顺序排列起来:
3、在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用了下面两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
(1)为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他应选择的装置是.
(2)请你找出丙图中哪段图象是错误的,水沸腾时的温度如乙图所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3)若探究“冰的熔化”实验中,小明发现冰熔化过快,应采取的操作是.
甲乙丙。
教案:3.3 汽化和液化学年:20232024学年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一、教学内容1. 汽化的概念: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称为汽化。
2. 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它们在汽化过程中吸热。
3. 液化的概念: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称为液化。
4.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液化的两种方法,它们在液化过程中放热。
5. 生活中的实例: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它们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夏天喝冰镇饮料时看到的白气,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2. 概念讲解: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空调制冷原理、冬天呼出的白气等,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实验演示:进行液化的实验,如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让学生亲身体验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3.3 汽化和液化一、汽化:1. 概念: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2. 方式:蒸发、沸腾3. 特点:吸热二、液化:1. 概念: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2.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3. 特点:放热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2. 答案:汽化是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如水蒸发成为水蒸气。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3《汽化和液化》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八年级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学习物态变化的重要一环。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掌握沸腾和蒸发的特点,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这些内容不仅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物态变化打下基础,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然而,他们对汽化和液化的微观过程、沸腾和蒸发的区别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等深层次问题尚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 1. 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沸点的概念,掌握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3. 理解蒸发和沸腾的区别,知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而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科学思维 1.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 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腾的特点和条件。
2. 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图像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科学态度与责任1.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沸腾的特点和条件。
2.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 1. 区分沸腾和蒸发的不同点。
2.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具准备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 展示“水的三态变化”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水的三种状态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汽化和液化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什么是汽化现象,汽化现象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什么是蒸发现象;(3)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难点: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理解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并能用蒸发吸热知识解释一些现象三、教学分析本节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这门课程之后,经历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此之前有晶体熔化的实验作为基础,学习本节时应该不是特别困难,在数据处理方面,也与前面所学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图象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本节设计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设计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
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从中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演示: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引出汽化和液化(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术语和表达方式;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原理;2.难点:深入理解气体分子运动的规律,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课件:相关图片和动画,以便更好地展示和解释概念;3.实验材料:透明玻璃容器、温度计、水、冰块、火柴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瓶水和一袋冰块,请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 冰块为什么会慢慢融化? - 水为什么会慢慢蒸发?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气体分子运动的角度,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简明清晰的语言,向学生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区分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点。
同时,介绍常见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例子,并请学生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实验材料:透明玻璃容器、温度计、水、冰块、火柴等。
实验步骤: 1. 学生先用温度计测量室温,并记录下来; 2. 将一定量的水倒入透明玻璃容器中,并观察水的状态; 3. 教师点燃几根火柴,放入容器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4. 学生将一些冰块放入容器中,并观察冰块的变化; 5. 学生再次用温度计测量容器内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实验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 火柴燃烧后,容器内的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 冰块放入容器后,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引出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4. 深入学习(2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对气体分子运动规律的进一步理解程度,适时展示一些相关的实验视频或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了解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2.能力目标:能够解释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和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进行探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实验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物理过程。
2.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白板、黑板笔、录像设备。
2.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实验记录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或白板,给学生讲解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并通过实例解释气态分子在液态和气态之间跃迁的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图示或实验视频进行辅助讲解。
3. 实验探究(40分钟)3.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和从气态变为液态过程。
3.2 实验步骤:步骤一:将一瓶水平放置于桌面上。
步骤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步骤三:利用水壶或电热杯将水加热到100℃,保持一段时间。
步骤四:观察并记录加热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步骤五:关闭加热设备,并再次观察和记录加热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3.3 实验讲解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水蒸气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和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4.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或白板,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概括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过程,并引导学生记忆和理解这些概念和过程。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白什么是汽化、液化。
明白得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明白什么是沸点。
·明白蒸发能够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看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点。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冰棍、苹果;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
【教学过程】
一、实验与发觉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看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看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缘故。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什么缘故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那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看〝鼓起〞〝变瘪〞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究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好,同时表达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
二、探究与发觉
1.设置情形提出咨询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觉了一些惊奇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讲明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咨询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咨询题。
〔学生〕可能发觉和提出咨询题。
〔1〕与气压有关。
师:确信,讲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连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讲明温度低,假设连续给水加热,温度会可不能连续上升?
师:水沸腾后,连续加热,温度会可不能连续上升?水沸腾时怎么讲有什么特点,最好通过什么来观看?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看现象,教师巡视。
提示学生把观看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看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连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那个现象讲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解曲线描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刻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看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什么缘故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觉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什么缘故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显现的咨询题:a.不记得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我在处理那个探究实验时,不出心裁地讲了一个看起来并不杰出的故事,而正是那个故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爱好和热情。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咨询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通过评判、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觉了不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
三、生活与发觉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看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聚小水珠〔演示〕;
b.打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学生分类,教师确信,同时讲明:在物理学上称b、e这一类物态变化叫蒸发,它属于汽化现象,而a、c、d这一类物态变化叫液化。
1.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讲一讲是如何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什么缘故要如此做,从而讨论出阻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3〕学生分小组〝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看到的现象。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致冷。
〔4〕请学生讲明图4.3-5。
〔5〕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2.液化。
〔1〕请学生讨论a、c、d现象是属于液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冷、温度低。
教师点拨并设咨询:如何样能够使气体液化?
生:降低温度。
〔2〕教师演示:给密封的乙醚气体加压。
学生观看现象,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常温压缩体积能够使气体液化。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
3.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4.请学生谈谈本堂收成与体会。
5.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