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风采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二届全国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简报2008年4月19日至4月21日,由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教育部基础教育处高中处处长乔玉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湖北省教学研究室主任张祖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研究所副所长舒白梅教授、湖北省教研室英语教研室主任金莺和研究员扈华唯、各省、地、市英语教研员和中学一线教师代表一千六百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我省代表队在本次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喜获佳绩。
获奖情况如下:1.第二届全国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高中组:厦门外国语学校倪雅晶(指导教师: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郭砚冰、厦门外国语学校黄锦亮);福州十八中黄珊(指导教师:福州十八中副校长吕青、福州十八中郑心虔);初中组:泉州市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施雅心(指导老师:泉州市教科所初中教研室主任韩正媛、石狮市教师进修学校李涌)值得注意的是,倪雅晶和施雅心两位老师分别摘得本次大赛高中组和初中组的最佳语音语调奖。
2.第二届全国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优秀课例展示高中组一等奖:厦门外国语学校张泽(指导教师: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郭砚冰、厦门外国语学校陈锦英);高中组二等奖:福州十中叶青林(指导教师:福州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林发城、福州十中副校长林榕);初中组一等奖:福州华侨中学陈榕(指导教师:福州市教育学院林志鹏、福州三中骆小山);初中组二等奖:尤溪五中陈晓丽(指导教师:三明教科所蒋秋阳、尤溪五中吴文金)另外,本次大赛还进行了论文评比,我省教师在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的有:《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作者:福州十八中吕青;《“讨论式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几点思考》,作者:厦门外国语学校陈锦英;《过程性评价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厦门外国语学校林琦蓉;《交际教学法的动态发展观》、《高中课型课例交流与研究——Module 7 Unite 1 Living well 》,作者:福州十中叶青玲;《英美文化知识与中学英语教学》,作者:尤溪五中陈晓丽、杨孝斌;获二等奖的有:《中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的两种困惑及其对策》,作者:厦门外国语学校黄锦亮。
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外国语学院免费师范生拟录取名单徐晶1723外国语学院
胡建琼7601外国语学院
何巾3647外国语学院
杨阳5986外国语学院
向毅003X外国语学院
黎晶晶6828外国语学院
王伊娌0421外国语学院
张艳艳4627外国语学院
王心晨002X外国语学院
万冠宇0044外国语学院
汪力2048外国语学院
魏楚虹7424外国语学院
钟玮1724外国语学院
于跃2423外国语学院
曹月404X外国语学院
叶红立7811外国语学院
李晨阳684X外国语学院
王晓飞2923外国语学院
马莉英0045外国语学院
杜巧珍684X外国语学院
赵文杰7774外国语学院
许蓓3523外国语学院
钱家乐6563外国语学院
刘丽珍4228外国语学院
常颖4282外国语学院
郭颖0027外国语学院温富玖8015外国语学院范梅静2044外国语学院陈小娇3528外国语学院徐畅2329外国语学院李卉5243外国语学院周婷4481外国语学院罗锐舒662X外国语学院李健敏234X外国语学院宁奕枫0940外国语学院姚尧6426外国语学院时延丽072X外国语学院许杰峰5015外国语学院宋瑞3827外国语学院杨娇7862外国语学院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网。
英语教师风采介绍英语教师是一位富有激情和耐心的教育工作者,他们致力于教授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以下是几位英语教师的风采介绍:1. 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被认为是英语语言和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他曾经是一位演员和剧作家,后来成为了一名教育家。
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独特的,他通过戏剧表演和语言游戏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他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育中。
2. Helen Keller海伦·凯勒是一位盲聋女孩,但她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教育,成为了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和作家。
她的教学方法是非常独特的,她通过触摸和手语来教授英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化。
3. J.R.R. TolkienJ.R.R.托尔金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魔戒》被认为是英语文学的经典之作。
他曾经是一位大学教授,教授英语语言和文学。
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独特的,他通过讲故事和阅读文学作品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他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育中。
4. Maya Angelou玛雅·安吉洛是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和诗人,她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她曾经是一位英语教师,她的教学方法是非常独特的,她通过诗歌和文学作品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她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育中。
5. Stephen Krashen斯蒂芬·克拉申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研究成果对英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输入假说”和“自然法则”,认为语言学习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被迫记忆和背诵。
他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育中,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英语。
张维友教授谈:教师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与合格的英语教师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教师节讲话中,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送给广大教师,成为教师自勉和师范院校教育培养的新目标。
师范院校,作为未来教师的摇篮,作为教书育人的学府,其教风、学风对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7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学术年会的主题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监控”。
结合这些新导向、新思路,我们对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维友教授进行了采访。
一、华中师范大学是以教师教育见长的重点大学,请谈谈贵院英语本科课程的特色及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历史悠久(80多年),学术底蕴深厚,师资力量较强,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高,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该专业有几个特点:1.华中师范大学八大品牌专业之一;2.湖北省外语类唯一立项建设的品牌专业;3.湖北省唯一的英语重点学科;4.湖北省最早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两个英语专业之一;5.湖北省唯一的英语博士点。
招生和就业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国领先行列。
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四大特色:1.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形成了华师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英语文学课程和文化类课程的含量。
比如我们的新的培养方案,从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把过去的泛读课改为文学文化课,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课程的内容不断加强,方法改进,一些基础课程逐渐被文学课程取代,文学课从大课堂变为小课堂,最后全部取代综合英语。
2.强调语言基本功的打造。
尽管我们招收的学生进校时分数高,但我们十分注意英语“四会”基本功。
当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尤为重要,凸显语音语调、基本词汇、基础语法等,如实施过“语音关、语法关、读写关”等。
3.强调教师职业技能培养。
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必修课程外,专业课加大外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如从三年级开始选用我们自己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师范类教材《综合英语教程》,把师范技能渗透到语言学习过程之中;同时,加大外语教学法的含量,突出师范实践课,如微格教学。
讲座题目:美国非裔文学的当代转型主讲人: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时间:2018年4月13日(周五)10:10-11:30地点:英文学院会议室(教学楼G区209)讲座内容简介:讲座将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非裔文学进行考察,分析美国非裔文学当代转型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美国非裔文学当代转型在空间上表现为以非裔女性文学进入中心、跨国作家进入美国非裔文学阵营为特征的文学版图演变,在时间上表现为以美国非裔作家确立当代身份和当代写作视角的文学内在变化,从而呈现出美国非裔文学更宽广的包容度、更复杂的历史观、更突出的时代性。
主讲人简介:罗良功,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美诗歌诗学协会(CAAP)执行理事、《外国语文研究》主编、《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诗歌诗学国际学刊》副主编、《韩国叶芝学刊》国际编委会副主编、以及《跨学科文学研究》(AHCI 收录)、《世界文学研究论坛》(Scopus收录)、《韩国艾略特学会会刊》、台湾《中山人文学刊》等学术期刊编委,曾先后以访问学者和富布莱特研究学者身份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学术研究。
主要研究英语诗歌、美国非裔文学、文学翻译等,在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地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有《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英诗概论》、《语言派诗学》(译著)、《查尔斯·伯恩斯坦诗选》(译著)、《美国非裔作家论》(合著)、《方言化言说:现当代美国诗歌批评》(即将出版)等著作近20部,主持国家级、教育部、省级课题和中美富布莱特基金课题多项。
曾应邀赴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高校讲学30余场。
英文学院宣。
外语学院全体教师简介外语学院共有教师十四名,共同主持学院内的所有课程。
教师们的个人简介如下:牛健常务副院长,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香港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现兼任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英语教学、英语测试、远程开放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主编《新思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教材,参与编制《开放英语》、《点击职业英语》等多部英语教材。
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2005年获第十九届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年会最佳论文银奖,这是大陆学者首次获得该奖。
刘占荣副院长,副教授主持课程必修课:跨文化交际、综合英语(1)、综合英语(3)选修课:英语国家概况(1)、英语国家概况(2)联系方式Email:电话:010-文字教材《新思维综合英语》系列教材,主持编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护理英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开放英语2》、《开放英语5》,参与编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网络资源主持设计“新思维综合英语”系列课的网络课程“新思维综合英语1”的地址;“新思维综合英语2”的地址;教学博客“新思维综合英语学习交流网”;英语助学网站“英语大本赢”研究兴趣远程英语教学(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 i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远程英语教学资源的建设(ELT curriculum design and syllabus development);教学支持服务(ELT teacher and learner support);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网络学习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刘黛琳教授现任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专家顾问团成员。
世界非裔文学的整体研究:罗良功教授访谈录作者:张琴罗良功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0年第03期内容摘要:本文是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于2019年5月举行的首期论坛上的访谈实录。
罗良功教授是非裔文学研究专家、族裔文学国际学术年会的召集人,张琴副教授在论坛上对罗良功教授进行了访谈。
罗教授在访谈中阐述了世界非裔文学的定义与研究领域,介绍了国别区域非裔文学发展和研究的现状。
他认为,世界非裔文学将非洲本土之外的非裔文学视为整体加以学术观照,既是世界非裔文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非裔文学研究、非洲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必然,世界非裔文学研究应该运用跨学科方法,注重国别区域与跨国文学社区结合、学术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咨政服务相结合。
关键词:世界非裔文学;整体研究;跨国文学社区;罗良功基金项目:本文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CCNU19TD016)和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空间诗学”(项目编号: 17YJC75204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琴,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美国族裔文学。
罗良功,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英语诗歌、族裔文学、文学翻译等。
Titl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he Studies of the Literature of African Diaspora: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Luo LianggongAbstract: This interview took place at the first academic forum of the Youth Academic Innovation Team for Foreig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n early May, 2019. Professor Luo Lianggong, a scholar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of African diaspora and the convenor of 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s on ethnic literature, was interviewed by Professor Zhang Qin. In the interview, Professor Luo illustrated the meaning and scop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literature of African diaspora, outlined the status quo of African diasporic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its research. In his opinion,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study African diasporic literature as a whole, which is not only due to its own development but also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larship in the academic fields of African diasporic literature,Afric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 proposes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he literature of African diaspora by means of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ology and the integrations of both African diasporicliteratur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of transnational literary communities, both academic research and databases construction, and both fundamental studies and consultation service for policy-making.Key words: literature of African Diaspora; holistic approach; transnational literary community; Luo LianggongAuthors: Zhang Qi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Her academic field is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 E-mail:*******************.LuoLianggongisprofessorofEnglishat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whose recent academic research is mainly on ethnic literature,English poetry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E-mail:*****************张琴(以下简称张):非常荣幸成为“华大外国文学论坛”的首期采访人。
学者风采: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马敏马敏教授马敏,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
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第七、第八届学科评议组(中国史)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历史)评审组成员,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曾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湖北省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自1989年以来,马敏教授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海外高水平大学担任客座 研究员、访问学者,2012-2018年间担任国际经济史学会(IEHA )执行委员(中国代表),在推动中 国学术走出去,在国际舞台展示、发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敏教授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建设者、领导者之一;是国家首批人文社会 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负责人。
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 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事部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 人才津贴。
马敏教授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中国近代教会 大学史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学术贡献,其主要代表作有《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 会个案研究》(与朱英合著)、《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官商之间:社会剧变 中的近代绅商》、《中国近代商会通史》(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2017年获第四届中国政府出 版奖提名奖,2018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社会科学优秀成 果二等奖)。
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发表论文7篇,在 《历史研究》发表论文12篇。
外国语学院(2011年11月10日更新)张维友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0-08-31发布单位:admin 浏览次数:55811952. 8.18 出于湖北省广水市1972.2-1974.7 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本科1978.2-1979.2 广州外国语学院首届教师进修班1982.10-1984.1 美国宾夕法尼亚爱丁堡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91.12-1994.4 英国伦敦大学研修1992.12 伦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3 华中师范学院讲师19921.12 华中师范学院副教授1996.9-1997.2 英国鲁顿大学合作研究1997.7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97.7 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2001.3-2011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1. 英语词汇学2. 英语文体学3. 语义学4. 英汉语语言对比5. 外语教学研究主要著作:1. 《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2. 《高级综合英语教程》(总主编:学生用书4册,教师用书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010.3. 《英语学习策略与技巧教程》(国家首批精品教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3. 《英语词汇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 《英语词汇学教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黄小群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0-08-31发布单位:华中师大浏览次数:2508湖北省松滋县(市)人,1953年11月出生1975年7月华中师范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8年12月获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86年4月-1990年8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公共外语系副主任1990年4月-1990年8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公共外语系主任I990年8月-1991年12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1998年8月-1999年8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01年2月-2001年6月,英国萨南大学访问学者1975年8月-1993年8月,华中师范学院英语助教、讲师1993年8月-1999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副教授1999年12月-现在,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2009年8月-现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讲授课程:大学英语、研究生(非英语专业)英语研究领域和兴趣: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教学、英美语言与文化研究主要著作:《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美国语言与文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美国语言的特色》,湖北电大学刊 , 1996年9期;《同等学力英语考试指南》,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美国高等教育现状》, 研究生与学位教育,1999年6期;《美国文化的起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年1期;《现代高级英汉汉英类义联想词典》, 副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英国的教育体制》, 高等函授学报(社科版), 2005年6期;《基础英语口语极段句》,主编,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年;《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下册,主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指南》下册,主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廖美珍1956年出生于湖北黄梅。
1978年7月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英语系。
1985年9月-1988年7月在四川大学外文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9年9月-2002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1978年9月-1987年9月在湖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任助教。
1987年9月-2002年7月先后任湖北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外语系副主任和主任职务。
.2002年8月-现在任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语言研究所所长、副院长职务。
1997年8月-1998年8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海涅大学英语系当访问学者。
2001年8-10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和双语学系访问。
2006年8月-2007年7月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法学院作富布赖特访问学者。
2009年10-11月在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作访问教授。
2010年入选美国马奎斯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 (2011 版)。
2010年10月被美国传记研究会授予中国年度人物称号(Man of the Year representing China)2008年成为国际法律与语言协会创始会员(International Language and Law Association)。
2008年12月当选为中国法律语言学协会副会长。
2010年12月当选为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理事。
教授课程:1. 研究生“普通语言学”(2002 到现在);2. 研究生“语用学”(2002 到现在);3. 博士生“话语分析”(2004 到现在);4. 博士生“语言哲学”(2008 到现在);5. 博士生“语用学”(2004 到现在);6. 本科生“高级翻译”(2005);7. 博士生“法律语言学”(2004 到2008);8. 博士生“语言哲学和法哲学”(2005-2008)。
研究领域和兴趣:语用学、话语分析、法律语言学、语篇隐喻代表性著述:国际1. Metaphor as a Textual Strategy in English, Text, 1999 (19-2)2. Courtroom Discourse in China (Forthcoming),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11.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urtroom Sentencing. ESP Across Cultures, 2010.4. “A Study of Interruption in Chinese Criminal Courtroom Discourse”,Text & Talk,29-2,2009.国内5. “隐喻篇章功能研究”。
《外国语文》, 2010年第2期。
6. “隐喻语篇粘合作用”。
《现代外语》, 1992年第2期。
7. “隐喻语篇功能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
8. “目的原则与语境研究”。
《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9. “目的原则与交际研究”。
《外语学刊》,2009 年第4 期和第6期。
10. “目的原则和语篇连贯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11. “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语用学新途径探索”。
《修辞学习》,2005年第4期。
12. “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语用学新途径探索”。
《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
13. “目的原则和法庭审判话语交际合作研究”。
《外语学刊》,2004年第5期。
14. “法庭话语Formulation现象研究”。
《外语研究》,2006年第2期。
15. “法庭答话研究”。
《修辞学习》,2004年第5期。
16. “国外法律语言研究综述”。
《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2期。
17. “中国法庭话语实证报告”。
《法律与生活》,2003年第6期。
18. “法庭互动话语对应结构研究”。
《语言科学》,2003年第5期。
19. “从问答看中国法庭审判现状”。
《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5期。
22. 《法庭语言技巧》,法律出版社,2005年。
23. 《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
国际学术演讲和会议1. 2010年6月应邀参加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第二大学召开的首届语言与法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2. 2010年5月应邀访问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和语言学系并作学术报告。
3. 2007年3月应邀访问圣地亚哥大学法学院并作学术报告。
4. 2007年3月应邀访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5. 2007年3月应邀访问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巴巴拉分校并在交叉人文研究中心作演讲。
6. 2007年3月应邀访问洛杉矶Loyola法学院并作演讲。
7. 2007年3月应邀在纽约布鲁克林法学院作学术演讲。
8. 2003年7月应邀参加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法律语言学研讨会并作发言。
9. 2007年7月应邀参加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法律语言学研讨会并作发言。
10. 2004年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法律语言学研讨会并作发言。
11.2009年9月应邀参加北京第十二届世界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大会并作发言。
池水涌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1-05-20发布单位:华中师大浏览次数:17651963.02 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1985.07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91.07 毕业于延边大学朝文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4.07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85.07-1996.06 延边大学成教院、朝文系,助教、讲师;1996.07-1998.06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语系,讲师;1998.07-2010.12 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语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03-2000.08 韩国成均馆大学/庆熙大学国语国文系,访问学者;2011.01-至今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语系教授/主任;韩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所授课程(本科/研究生):综合韩国语韩国文学史韩汉语言对比韩中•中韩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与研究兴趣:1. 韩国文学(包括中韩比较文学)2. 韩汉语言对比及翻译3. 韩国语教学法·主要论文与著述:1. 文化导向型韩国语教学法研究,《韩国语教育》11卷2号,韩国文化社,2000.12;2. 浅谈汉语助词‘的’的翻译,《中国朝鲜语文》,2000年第一期,2000.01;3.《朝鲜文学通史》(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9;4.《韩国语疑难解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08;5.《韩国语敬语形式的研究》(合著),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05东虹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1-05-20发布单位:华中师大浏览次数:1718生于1968年9月湖北省襄樊市1989.7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并留校任教1994.12 晋升为讲师1996.6 在华中师范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3.6 晋升为副教授2007. 7 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获博士学位2009.1 - 2010. 1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语言习得中心”访问学者 (受邀于James P. Lantolf教授).2010. 7 晋升为教授Courses:第二语言习得 (博士生课程)第二语言习得(硕士生课程)语言类型学 (硕士生课程)英语写作 (本科生课程)英语论文写作 (本科生课程)综合英语 (本科生课程)Research Fields and Interests:1. 第二语言习得2. 语篇分析3. 语用学Selected Publications:1. Retrospective labels in Chinese argumentative discourses. In Minghui Dong et al. (ed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 Los Alamitos: IEEE Computer Society.2. Demonstrative NPs and Pronoun it in Chinese L2 Learners’ Writing. The Journal of Asia TEFL vol 7 (1), 2010: 87-106.3.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Anaphora Resolution from SDRT Perspective. In Donghong Ji,Minghui Dong,Darunee Smavatkul and Kim-Teng Lua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IALP)2008. Singapore: COLIPS PUBLICATIONS: 71-77. ISBN 978-981-08-1609-4. (ISTP收录)4. Person deixis in ESL Argumentative Writing.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Hong Ko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07.5. Teacher and Peer Comments and L2 Writing Anxiety.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Cedar Falls: 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2005.6. Identification of L1 strategies.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3 vol. 26 (3):11-14.7. A survey of freshmen’s L1 strategies and L1 transfer in their written work. Proceedings of the 200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Cedar Falls: 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2002.8. “语段表征理论的是与非”.《外语教学》,2009,3.9. “抽象实体回指中所指歧义的处理策略”.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4:19-25.10. “英汉抽象实体回指语的语用功能比较”.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8年第一期:16-21.11. “论证文体中的抽象实体回指研究”,《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75-79. (获第八届重庆市好作品三等奖)12. “ESL写作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认知语用特征”,《外语教学》,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