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资源环境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合理评价和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简单地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年)能够稳定支撑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环境容量。
这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环境”则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评价,可以确定一个地区的承载能力及其发展潜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源承载力评价,二是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承载力评价主要考虑一个地区可利用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环境承载力评价则关注于地区的环境质量,包括水源、空气质量、土壤污染等方面。
通过评价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然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个因素。
在评价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人口的分布、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模式等因素。
比如,一个地区的资源承载力评价需要考虑人口的数量和消费水平,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等。
而环境承载力评价则需要考虑到环境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以及政府的环保意识和政策措施等。
在实际评价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指标来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人均可支配资源量法、资源综合利用率法和环境负荷法等。
人均可支配资源量法主要关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通过计算每个人可支配的资源量来评价承载能力。
资源综合利用率法则考虑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计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来评价承载能力。
环境负荷法则是通过考虑环境的污染情况和治理能力,来评价环境的承载能力。
最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还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内蒙古荒漠草原承载力综合评价宋向阳;邢启明;常书娟;郑淑华;杨勇;李兰花【摘要】[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ccurately and truly reflect the changes 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desert steppe eco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Method] The desert steppe in Damao Banner was tak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the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carrying capacity in recent more than 30 years was studied by using 3S technology. [Result] The coverage of grassland vegetation in Damao Banner was increased by 2% compared with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2000;the productivity of grassland in Damao Banner decreased from south to north,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2003;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Damao Banner grassland was increasing compared with the 1980s and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2000. [Conclusion] The resul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ner Mongolia to make up ecological management decision.%[目的]明确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定达茂旗为研究对象,运用3S技术,对草地植被覆盖度、草地生产力和载畜量30多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达茂旗草地植被覆盖度相比2000年初期升高了2百分点;达茂旗草地生产力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相比2003年有所升高;达茂旗草地载畜量相比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初期整体水平有所升高.[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制定生态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14【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荒漠草原;草地覆盖度;草地生产力;草地载畜量【作者】宋向阳;邢启明;常书娟;郑淑华;杨勇;李兰花【作者单位】内蒙古草原勘察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草原勘察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草原勘察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草原勘察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草原勘察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荒漠草原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生态边界带,生态稳定性较差,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干扰作用容易使该生态系统产生波动。
呼和浩特市环境现状调查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
一、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调查1地理位置通过呼和浩特市卫星图可知: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 东经111.41 。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2.1 土壤特征呼和浩特市气候受地形海拔高度影响,水热条件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对土壤的形成、发育产生明显分异,在海拔1900—2000米以上的中山,年平均气温较低,水分条件好,生物循环积累和淋溶过程较为明显,从而形成森林土壤和淋溶森林土壤;而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则形成灰褐土、粗骨土及过度类型的栗褐土,在山前倾斜平原及黑河冲积平原,地形平缓,所形成的是隐域性潮土、盐土等。
2.2 地貌特征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
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
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2.3 地质单元2.3.1大青山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大青山南麓,哈素海,小黑村,太平庄以北地区,长约90km,宽约10km。
由大青山南麓各沟口形成的洪积锥裙、冲洪积扇裙河冲洪积一湖积扇前带构成。
山前倾斜平原北高南低,坡度较大,尤以山麓地带最为明显。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机构•【公布日期】2016.07.01•【字号】呼政办发〔2016〕25号•【施行日期】2016.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呼政办发〔2016〕25号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各企业、事业单位: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呼和浩特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呼和浩特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度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7月1日呼和浩特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5〕119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15〕155号)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巩固和提升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把呼和浩特建成“天蓝水清、宜居宜业”的一流首府城市,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到2016年底,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达到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水质指标参照地表水Ⅴ类质量标准),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关闭城区公共供水管网范围内自备井130口;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河道整治全面展开,大黑河入黄河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Ⅴ类标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市区外况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
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77188.05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了解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
地貌类型山地占39.4%,平原占30.6%,丘陵占37.69%,其他占1.4%。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
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
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
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首先,呼和浩特市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市区的北部,有乌素图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沙漠之旅,感受沙漠的
奇特风光。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有大片的草原,草原上的天蓝、云白、草
绿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成为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圣地。
其次,呼和浩特市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作为蒙古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呼和浩特市保留了许多传统的蒙古文化元素。
例如,阿细跳舞、马头
琴演奏等传统文化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的观赏。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有丰
富的历史遗迹,如庙城、回民街等,这些地方展示了传统的蒙古族建筑风
格和饮食文化,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再次,呼和浩特市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
每年的蒙古族传统节日,那
达慕大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在那达慕大会上,游客可以观看到马球比赛、蒙古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蒙古族美食。
此外,呼和
浩特市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展览、艺术演出等活动,使游客可以更好地了
解蒙古族的文化艺术。
最后,呼和浩特市的交通便利度较高。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枢纽
之一,呼和浩特市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通往各地,也有机场接待国内
外航班。
这使得游客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呼和浩特市,进一步促进了旅游
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市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丰富
的文化活动以及交通便利的优势。
这些旅游资源使得呼和浩特市成为了旅
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同时,呼和浩特市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设施和服
务的建设,提升旅游品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呼和浩特市环境现状调查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一、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调查1地理位置通过呼和浩特市卫星图可知: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 东经111。
41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2.1 土壤特征呼和浩特市气候受地形海拔高度影响,水热条件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对土壤的形成、发育产生明显分异,在海拔1900—2000米以上的中山,年平均气温较低,水分条件好,生物循环积累和淋溶过程较为明显,从而形成森林土壤和淋溶森林土壤;而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则形成灰褐土、粗骨土及过度类型的栗褐土,在山前倾斜平原及黑河冲积平原,地形平缓,所形成的是隐域性潮土、盐土等。
2。
2 地貌特征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2。
3 地质单元2。
3.1大青山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大青山南麓,哈素海,小黑村,太平庄以北地区,长约90km,宽约10km.由大青山南麓各沟口形成的洪积锥裙、冲洪积扇裙河冲洪积一湖积扇前带构成.山前倾斜平原北高南低,坡度较大,尤以山麓地带最为明显。
《呼和浩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其发展历程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呼和浩特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
因此,开展呼和浩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本文将从呼和浩特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二、呼和浩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经济方面,呼和浩特地区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主导产业。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此外,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呼和浩特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三、呼和浩特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在社会方面,呼和浩特地区需关注人口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
首先,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通过制定人口政策、提高教育水平等措施,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其次,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扩大教育资源、改善教育环境等方式,为呼和浩特地区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通过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普及健康知识等措施,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呼和浩特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在环境方面,呼和浩特地区需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等方面。
首先,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改进生产技术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建立完善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推行垃圾分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措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五、结论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所能支持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实践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分析,有助于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1、资源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这些资源在不同地域、气候、生态环境等条件下有所不同。
人文资源包括人口、教育、科技、文化等,这些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等,这些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人文环境包括建筑、景观、文化遗产等,这些环境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重要。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的指标:1、资源指标(1)水资源利用率(2)土地资源利用率(3)森林、草原覆盖率(4)矿产资源的提取率2、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2)水质量指数(3)土壤质量指数3、经济指标(1)人均收入(2)GDP(3)能源消耗量4、社会指标(1)人口密度(2)教育水平(3)健康水平以上指标可以根据评价的具体对象和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分析法分析法通过对所评价系统的要素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对系统整体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要考虑的各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
2、指标法指标法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表征目标系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3、模型法模型法是将目标系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运算,分析出系统的优劣,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呼和浩特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内容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概念界定
1.承载力
2.资源承载力
3.环境承载力
4.资源环境承载力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1.资源稀缺理论
2.增长极限理论
3.适度人口理论
4.生态足迹理论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指标体系构建说明
(二)熵值法
1.基本思想
2.权重设定
四、呼和浩特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研究
(一)呼和浩特市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概况
1.经济发展现状
2.资源环境现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
环境:城市绿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以及生活垃圾的排放和处理)(二)呼和浩特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2. 指标数据的处理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5.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计算与数据分析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提升呼和浩特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1.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 贯彻执行人口政策
3.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
4.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5.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环境承载状况评价指标单位
一、经济发展力
(一)经济实力
1.GDP 年均增长速度(%)
2.人均GDP (元/人)
(二)产业结构
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2.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三)人民生活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
(一)资源支撑
1.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2.人均耕地面积(平方米/人)
3.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
(二)资源消耗
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千瓦小时/万元)
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4.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人)
(三)人口增长
1.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2.人口自然增长率(‰)
(四)环境污染
1.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万标立方米/万元)
2.万元工业增加值烟尘排放量(吨/万元)
3.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吨/万元)
4.万元工业增加值COD 排放量(吨/万元)
5.万元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吨/万元)
(五)环境治理
1.工业烟尘去除率(%)
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3.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