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课【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93.01 KB
- 文档页数:9
教学设计课题第五章第三节机械波及应用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高一授课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机械波的概念及形成原因2.知道机械波的特点和种类3.了解机械波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典型案例分析入手,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及查阅资料,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机械波的概念教学难点机械波形成的原因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多种手段辅助)教具准备机械波演示仪、音叉、绳子、多媒体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及进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及备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播放神舟十号宇航员在太空打太极拳的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问神舟十号视频画面是通过什么传送过来的?水滴滴到水面上引起波动的动画,敲击音叉,音叉振动发声,通过这三个生活中的小事例观察视频,并能说出该视频是利用电磁波传送过来的。
总结出我们生活中有电磁波、水波、声波等各种波。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得出我们生活中各种波的存在,教师指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机械波。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思考机械波与电磁波、水波是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快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可以利用神舟十号的升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新课教学任务一:机械波的概念任务➢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四个任务:任务一:什么是机械波?任务二:机械波形成的原因;任务三:机械波的特点及种类任务四:机械波的应用。
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内容1、绳波的演示2、人浪的表演3、弹簧波的展示:利用多媒体对以上三个实例进行分析概括,得出机械波的概念:1、机械波的概念(板书)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叫做机械波。
(上述的声波、水波和绳波都是机械波)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板书)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叫做机械波(波动演示器实验和课件演示)◆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并带着问题进行探究。
1.3 集合的运算——交集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选自人教版《数学1》(基础模块下册)第一章第3.1节的内容,教学安排是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理解交集概念的内涵,将有利于掌握交集的运算,也为并集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左右。
2.学情分析:他们是电子商务一年级,男女各一半。
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交集的概念,学会交集的表示方法。
他们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弱。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交集的定义,归纳交集的性质。
能力目标:会求两个简单有限集的交集;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集合,并能求其交集。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认识交集在生活中的应用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交集的概念及求交集。
难点:借助数轴解决不等式解集的交集运算。
突破难点的策略:图形转化到数形结合,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不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验数与形的区别与联系。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二、策略选择:1. 教学理念:根据“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学生从自学开始,先尝试后内化,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
2. 教法学法: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法:任务驱动、讲授法。
3. 资源整理:课前微课、游戏、课中游戏。
三、教学过程2. 探究定义,归纳性质任务一:交集的概念(读法、符号表示、文氏图表示、性质描述法)任务二:通过观察文氏图来验证这些结论3.巩固练习,突破难点任务三:试试身手,小组合作。
任务四:课中微课,破难点。
4.多元评价,总结提升任务五:课堂小测任务五1. 延伸应用已知两条客货车道,A车道限制时速为 80—120km/h,B车道限制时速为 60—100km/h,我们把车速控制在那个范围内,可以保证车辆既可以在A车道又可以在B车道上行驶?四、教学反思1.以学定教,任务引领,构建数学高效课堂;2.数形思想结合,解决教学难点,启迪思维;3.紧扣生活,体会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一、说教材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本节课选自《信息技术》教材,是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开展的一节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节课旨在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1)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2)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
四、说教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 任务驱动法: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共同进步。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说学法1. 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 合作交流: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引出课题。
2. 新课讲授(1)讲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2)展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案例;(3)探讨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 任务驱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古典概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授课班级:2023营销1班专业:市场营销年级:中职一年级人数:40人课型:综合课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选自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十章10.2.3节的内容,教学安排是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大纲(2019)对本节知识点的认知要求是理解.古典概型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它的引入有利于理解概率的概念,有利于计算生活上的一些概率,解释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的概率之后续,也是后边学习其它概率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在概率论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学情分析所教的对象是市场营销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全班人40人,男生21人,女生19人.在基础能力上,他们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独立思考以及知识迁移运用等能力;在认知现状上,学生在小学已经体验过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初中又进一步丰富了对概率的认识,知道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现阶段学生已经了解了概率的意义,掌握了概率的基本性质。
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学生接受起本节课的内容就会显得轻松很多.在情感特点上,他们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信及成功的体验.但是,他们也有好奇心,喜欢尝试新事物以及联系生活.四、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点重点:会用古典概型的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的随机事件A的概率.难点:1.判断一个随机试验是否为古典概型;2.利用古典概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关键点:1.重视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自主探究、类比归纳,把古典概型这一知识点的发现的全过程逐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和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古典概型;2.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困惑,也符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新课程理念.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感悟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会判断一个随机试验是否古典概型;(2)会用列举法计算试验中基本事件总数、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3)会用古典概型的公式,计算一些简单随机事件A的概率;2.过程与方法: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演示,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乐于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六、教学策略由身边实例出发,让学生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教学流程如下图:七、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教师信息化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教育同仁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课程的主题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互动效率”。
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我们的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了解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工具进行有效学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概述:介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基本应用,包括在线教育资源的获取、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等。
2. 互动式学习平台的使用:演示如何利用互动式学习平台进行课堂管理、作业布置、在线测试等。
3.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展示如何将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次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原理和操作方法。
2. 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现场演示,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平台。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
5. 反馈与评价:通过在线测试和互动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1 2 3 4 5 6
7
解:由自由落体规律:
可得反应时间 回扣小游戏: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刚刚某同学没有抓住书签呢?
因为书签下落时间小于他的反应时间。
如果书签再长一点的话,他就可以抓住啦。
(小实验)请大家利用我们班级的米尺,课后互测一下反应时间
五、总结评价
主要内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条件 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六、作业布置:
作业一 :学生工作页 作业二 :1.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2.制作“反应时间尺”
附: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二、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
大小:通常g=9.8m/s 2
或g=10m/s 2
方向:竖直向下
三、运动规律
g 值 gt
v t =2
21gt h =gh v t 22
=2
2
1
gt h =
s
0.14=2g
h
t =。
单个数码管显示的安装与调试一教学设计方案一、设计理念1.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中职开设单片机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学中做,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3.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的使用,让学生感受信息化新课堂魅力;二、设计背景1.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学生们乐于利用电子模块和单片机,制作各种智能创新作品,小小“创客”梦在这里萌芽;2.教学设计符合楼宇智能专业三年级学生有基础、爱动手的学习特点。
三、教学过程单个数码管的显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单个数码管显示的安装与调试》。
现代单片机技术通过最尖端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目前单片机技术正朝着工业4.0、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过程。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职开设单片机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客”们出于兴趣爱好,乐于利用电子模块和单片机,制作各种智能创新作品。
而我们的学生也是创客生力军,小小“创客”梦在这里萌芽。
我上课的班级是三年级楼宇班,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喜欢技能操作。
工内容选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用书《单片机项目设计与实训|》项目八一一单个数码管显示的安装与调试。
该项目是从项目七“8位流水灯的设计”拓展过渡而来,为项目九一一两个数码管显示的安装与调试做准备,完成承上启下的教学内容。
数码管内部结构以及电路制作是本次课的重点,数码管字型码编码是本次课的难点。
单片机课程既涵盖了软件又涵盖了硬件,要实现数码管显示,既要会软件的编程,又要会电路的制作,由此产生了本次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培养6s职业素养。
在理实一体化的多媒体课室,学习电脑上安装了我们单片机课程要用到的软件,硬件上有亚龙单片机实验台、电子焊接器材等。
物理说课大赛教学设计方案设计者:单位:时间:年月教学策略化浅为深由结论到过程,由知识到问题,由熟悉到陌生。
教具准备各种型号的电池(4组);闭合电路电路板1块;三盏灯并联的电路板1块;端电压随负载电流变化实验板板4块;玻璃杯4个;柠檬4块;带引出线的铜片、锌片各4个;数字万用表5块;指针万用表5块;导线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学习环节活动提示学生任务设计意图一、电源1、电源的作用老师故意不把电池放入电路,闭合开关,不解的问同学们:小灯泡为什么不亮?放上电池,灯泡亮了。
老师继续不解的问,什么不放电池灯泡不亮?灯泡亮要消耗电能的,电能哪儿来的?从而引出电池的作用,电源是电路能量来源,为电路提供电能。
从能量守恒角度说,能量是转化来的。
观察现象,理解电源的作用。
通过“观察”吸引学生眼球,抓住学生思维。
让学生通过现象感知电源的作用—提供电能。
2、电源的分类举例干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水力发电机组是将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等等。
重点介绍常见的锂电池手机电池,笔记本电池;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路灯,神舟飞船的太阳能机翼。
听课,观察认识不同的电源,知道它们的能量转化过程。
观察手中各种电池。
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认识不同的电源,知道电源的作用广泛,提高学习兴趣,理解不同的电源把不同的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让学生意识到我学到的知识太重要了!3、电池的发明出示富兰克林图片,最早人们获取电是通过雷电得到的。
看视频,听故事。
了解电池的发明过程。
看视频,你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自己制做一个电池。
桌子上有柠檬,在上面插入一片铜片和一片锌片(距离近一点),用万用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简单知道电池的发明过程。
课堂中融入物理学史,让学生了解电池的“来龙去脉”,增加物理的“立体感。
通过活动,一是让学生真正地体验了像3、电池的发明出示伽伐尼图片。
讲解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解剖青蛙的实验。
出示伏打图片。
讲解伏打电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