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
- 格式:ppt
- 大小:5.07 MB
- 文档页数:55
94例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情况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了解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以及相对的治疗情况。
方法:随机抽取某医院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检查,观察94例高血压患者中有多少患者的血脂异常,并且观察其异常情况。
从而对94例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近一半高血压患者的血脂都出现异常状况,而血脂中,甘油三酯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者比较多。
结论:高血压疾病患者,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血脂异常状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有关联。
并且,两者一定程度上使得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危害增大。
关键词: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43-01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作为现今医学界可控制的两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往往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影响。
而有时高血压患者出现血脂异常现象,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大[1]常是最为常见的其中之一。
所以随着高血压患者的日益增多,人们对于血脂异常现象的重视也日益增大。
本文通过对9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检查并且分析检验数据结果,从而分析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
并且简要分析血压异常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相对应的相关治疗[2]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某二甲医院随机抽取9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54例,平均年龄为62.1±3.4岁;女性患者有40例,平均年龄为60.4±2.5岁。
而在随机抽取的患者应符合以下标准,在住院之前没有服用过任何调脂药物,并且排除了合并各种继发性因素(如饮酒、吸烟、药物、遗传性疾病、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慢性肾病、糖尿病等)。
1.2 方法1.2.1 检验方法:对94例患者进行各个方面的检查(如体重、身高、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清以及甘油三酯等),将所检测出的数据与医学上规定的标准数据相对比,进行比较分析。
1.2.2 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当收缩压>140mmhg或者(和)舒张压>90mmhg时,即可确诊为高血压。
特殊人群血脂异常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人群血脂异常时,应如何结合伴随疾病特点开展血脂个性化管理?本文将一文总结。
1.糖尿病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或正常。
(1)调脂目标:4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血清LDL-C水平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保持HDL-C目标值在1.0mmol/L以上。
(2)治疗方案:首选他汀类药物治疗,如合并高TG伴或不伴低HDL-C 者,可采用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
2.高血压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者,应根据不同危险程度确定调脂目标值。
同时,调脂治疗能够使多数高血压患者获益,减少冠心病事件。
因此,高血压指南建议,中等危险的高血压患者应启动他汀治疗。
3.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高TG血症和(或)低HDL-C血症]集结发病的临床征候群。
主要防治目标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以及2型糖尿病,对已有ASCVD者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
(1)调脂目标:LDL-C<2.6mmol/L、TG<1.7mmol/L、HDL-C≥1.0mmol/L。
(2)治疗方案:先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如不能达标应针对各个组份采取相应药物治疗。
4.慢性肾脏疾病(CKD)CKD常伴随血脂代谢异常并促进ASCVD的发生。
(1)调脂目标:轻、中度CKD者,LDL-C<2.6mmol/L,非-HDL-C<3.4mmol/L;重度CKD、CKD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LDL-C<1.8mmol/L,非-HDL-C<2.6mmol/L。
(2)治疗方案:CKD患者应接受中等强度他汀类治疗,必要时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终末期肾病(ESRD)和血透患者,需仔细评估降胆固醇治疗风险和获益,建议药物选择和LDL-C目标个体化。
应注意,CKD患者是他汀类引起肌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或肾小球滤过率(GFR)<30ml/(min·1.732 )时,发病风险与他汀剂量密切相关,故应避免大剂量应用。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指血浆中脂质量和质的异常。
由于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在血浆中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因此,血脂异常实际上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血症(dyslipoproteinemia)。
血脂异常少数为全身性疾病所致(继发性),多数是遗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发性)。
血脂异常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与多种疾病如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密切相关。
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已明显升高。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报道,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患病人数1.6亿。
防治血脂异常对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血脂和脂蛋白概述】(一)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
血浆脂蛋白是由蛋白质[载脂蛋白(apoprotein,Apo)]和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等组成的球形大分子复合物。
应用超速离心方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5大类: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
这5类脂蛋白的密度依次增加,而颗粒则依次变小。
此外,还有脂蛋白(a)[Lp(a)]。
各类脂蛋白上述4种成分的组成及其比例不同,因而其理化性质、代谢途径和生理功能也各有差异(表8-4-1)。
载脂蛋白是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因其与脂质结合在血浆中转运脂类的功能而命名。
已发现有20多种Apo。
高血压伴发血脂异常,如何实现双达标杨千三发布时间:2021-08-13T04:57:27.78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6月6期作者:杨千三[导读]南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南充 637000近年来,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在不断增多,由于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血压伴发血脂异常,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笔记将对高血压伴发血脂异常,如何实现双达标进行介绍。
1.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是由于体循环动脉压升高所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综合症,临床上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当收缩压为140~159mmHg,舒张压为90~99mmHg时定为轻度高血压;当收缩压为160~179mmHg,舒张压为100~109mmHg时定为中度高血压;当收缩压为180mmHg及以上,舒张压为110mmHg及以上时为重度高血压。
2.什么是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指人体内脂蛋白的代谢出现异常,临床上常见的血脂异常包括:甘油三酯升高、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临床上血脂异常包括继发性以及原发性两类,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正常人体胆固醇为低于200mg/dl,甘油三酯低于150mg/dl,低密度脂蛋白低于130mg/dl;当患者出现边缘升高时,胆固醇值为200~239mg/dl;甘油三酯为150~190mg/dl,低密度脂蛋白值为130~159mg/dl;当患者血脂升高时,胆固醇值为超过240mg/dl;甘油三酯为超过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超过160mg/dl。
3.怎样治疗高血压?临床上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使用降压药物等。
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原则,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患者应减少钠盐摄入,减轻体重(男性腰围小于90cm,女性腰围小于85厘米,规律运动(每周5-7次,每次30分钟),戒烟戒酒,保持心理平衡。
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全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已达2.45亿,其中超过半数合并血脂异常,二者并存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使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升高。
降压达标同时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预防和治疗ASCVD的基石。
高血压患者降压联合降脂治疗的获益远超单独降压或降脂治疗。
该共识从临床实践出发,对我国高血压患者ASCVD的危险分层、降压降脂目标、药物选择原则以及依从性提高的策略等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旨在鼓励临床医师在努力提高降压达标率的同时提高降脂治疗率和达标率,从而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脂管理建议专家共识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130/80 mmHg)是长期获益的基础。
同时,对LDL-C水平超过相应ASCVD危险级别靶目标值者,均需进行降脂治疗。
对ASCVD高危以上级别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同时启动降压和降脂治疗,尽早实现血压和血脂双达标,并长期维持。
联合药物治疗(优选单片固定复方制剂),更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生活方式干预须贯穿患者终生。
高血压患者治疗的目的不仅是降低血压水平,更重要的是改善心脑血管和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延长寿命。
因此,高血压患者须定期检测血脂谱,高血压伴血脂异常者需同时进行血压和血脂的长期管理,以预防ASCVD的发生和进展。
一、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预防或延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不论是否启动药物治疗,均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表4)。
表4 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内容二、血压管理1.降压目标值: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为<130/80 mmHg,≥75岁的老年患者可考虑为<140/90 mmHg,衰弱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需根据其耐受性个体化设定(表3)。
表3 高血压患者ASCVD危险分层评估及降压、降脂目标值注:ASCVD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CI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ABG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 ASCVD中危患者,若<55岁,具有以下2个或以上危险因素者,其心血管疾病余生风险为高危:(1)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2)非HDL-C≥5.2 mmol/L,(3)HDL-C<1.0 mmol/L,(4)体重指数≥28 kg/m2,(5)吸烟;b其他危险因素包括:(1)年龄≥45/55岁(男性/女性),(2)吸烟,(3)HDL-C<1.0 mmol/L,(4)体重指数≥28 kg/m2,(5)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1 mmHg=0.133 kPa2.降压药物选择:(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拮抗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均为一线降压药物。
500名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调查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及其危害,总结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500名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血脂水平异常有124例,设为观察组,血脂水平正常有376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各血压水平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24h脉压均值、日间收缩压、24h收缩压、2日间脉压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日间舒张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h 收缩压标准差均高于对照组(p<0.05)。
均经高血压药物干预后,观察组血压控制效果明显较对照组差(p<0.05);随访2年,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合并高血脂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改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压与血脂水平,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以预防高血脂及相关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事件;并发症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71-02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患病,等觉出不适的时候大多已经产生了器质性病变,因此,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有研究发现,血脂是诱发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因素,而血脂异常从0岁就开始积累,因此,不论年龄大小,一旦在体检或就医中发现tc、tg、ldl-c水平升高就应考虑为血压升高的信号,要尽快采取措施将其将至正常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500名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6例,女274例,年龄27-61岁,平均36.4±7.4岁。
安徽医科大学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原发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及治疗The treat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dyslipidemia作者姓名:孟亚星指导教师:张小玲教授学科专业:内科学(心血管病)研究方向: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论文工作时间: 2015 年12月至 2018 年 1 月2018 年5月目录一、英文缩略词简表 (1)二、研究一中文摘要 (3)三、研究一英文摘要 (4)四、正文 (5)1.前言 (5)2.资料与方法 (8)3.结果 (9)4.讨论 (14)5.结论 (15)6.参考文献 (15)五、研究二中文摘要 (19)六、研究二英文摘要 (20)七、研究二正文 (21)1.前言 (21)2.资料与方法 (22)3.结果 (24)4.讨论 (27)5.结论 (30)6.参考文献 (30)八、附录 (33)六、致谢 (34)七、综述 (35)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名称E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原发性高血压SBP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收缩压D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舒张压24hABPM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hBPV Twenty-Four-Hour blood pressure24小时血压变异性variabilitydSBPV/dBPV Day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白昼收缩压变异性nSBPV/nBPV nigh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BP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夜间血压MBPS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血压晨峰24 h mSBP 24 hours mean systolic pressure 24 小时平均收缩压dmSBP Day mean systolic pressure 白昼平均收缩压nmSBP/NBP Night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夜间平均收缩压24hmDBP 24 hours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24小时平均舒张压dmDBP Day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白昼平均舒张压nmDBP Night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夜间平均舒张压LDL-C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holesterol 总胆固醇TC Totalglycerin 甘油三酯TG Trilauratenitric oxide synthase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EndothelialCRP C reactive protein C反应蛋白hs-CRP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超敏C反应蛋白oxide 一氧化氮NO Nitricdismutase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SuperoxideJSH Japanese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日本高血压协会 JNC American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美国联合全国委员会 BMI Body Mass Index 体质指数mercury 毫米汞柱mmHg millimeterof本课题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纳入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本文血脂正常与异常的切入点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患者,及原发性高血压血脂水平正常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对比两种情况下患者动态血压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