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教学观
- 格式:ppt
- 大小:7.86 MB
- 文档页数:7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
摘要:
1.《后现代课程观》概述
2.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
3.后现代课程观的启示
正文:
《后现代课程观》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主要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它强调多元化、去中心化和知识相对性。
在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表现为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课程的多元性。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应该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
这样的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去中心化。
在后现代课程观看来,课程不应该围绕着教师和教材转,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样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后现代课程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后现代课程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方法。
它强调课程的多元性、去中心化和知识相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学评价观等,目前我国教学论研究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培养,从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中我们可以得出四点启示,即解构理性,培养个性;主张开放性和自组织性;强调平等对话;强调多元性,体现差异。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启示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后现代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向度: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前者主张对西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颠覆和彻底否定,其代表人物是福柯(M.Foucault)、德里达(J.Derrida)等;后者主张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时,吸取了“现代性”的某些合理内核,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主张和见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格里芬(D.Griffin)等。
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新的视角和话语形式解释世界,是以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出现的。
后现代主义复杂而多元,我们通过对福柯、德里达和格里芬等人的基本观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共同特征:第一,“非哲学”。
它并非某种游离于哲学运思之外的东西,它是一种思维取向,一种态度,一种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非难的态度。
它对哲学的任务和目的提出质疑,宣告以寻求绝对真理为终极关切、以奠定知识基础为主要任务的哲学观念的终结。
非哲学家各自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拒斥传统的、封闭的、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倡导一种异质性的、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第二,非中心化。
其理论基础是非中心论。
在此看来,人不再是构成一切客观性的主体,宣布对人的解放。
后现代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与占有欲;主张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使人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
非中心化思潮既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性的主体,又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的客体,为人们重新审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了空间。
后现代课程观研究探析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兴起,后现代课程观也随之形成和发展起来。
它是一种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教育哲学观,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构建知识、价值和社会实践的社会建构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多元性,拓展学生的经验领域和认知框架,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后现代课程观对传统课程观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知识的观念:后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由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构建出来的。
此外,知识的有效性也不是绝对的,可能会被后续的经验和认识所推翻和改变。
因此,后现代课程观主张课程应该包含多元的知识类型和观念,以不同的视角和语境来构建知识结构,并且采取开放性和批判性的态度来对待知识。
二、对学生的观念: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积极主体,应该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利和选择权。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文化和经验,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此外,后现代课程观也强调学生的多元背景和身份,认为课程应该以多元文化为背景,贯穿全局。
三、对教学方法的观念:后现代课程观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化和机械化,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因此,它主张采用多样化的、反映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这些学习方法主要包括情境教学、人文教学、批判性反思式教学、与学科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技术支持的学习方式等。
四、对课程评价的观念:后现代课程观不仅强调课程目标的自我评估和学生评价,还强调与社区、行业和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合作式评价。
此外,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评价需要关注全面表现、自我评价和具体情境的学习成果,独立和自主性成为了评价重要的维度之一。
总的来说,后现代课程观提出了具有先进性的课程任务和定位,其本质是对20世纪传统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一种颠覆和重构。
要深入研究后现代课程观,在制定课程体系时,需要尊重个体差异、多元文化、多元模式等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加充分、准确的发展理论和更加齐全的资源,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在后现代课程观的背景下,教育者和学习者被视为课程的共同建构者,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不断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
这种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个体发展,重视课程内容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一、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理念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理念是“去中心化”,即去除传统课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发展。
同时,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即课程内容不再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不断生成和转化的。
此外,后现代课程观还强调课程的复杂性,即课程不再是简单的线性结构,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
二、后现代课程观对传统课程观的挑战后现代课程观对传统课程观提出了许多挑战。
首先,它反对传统课程观的机械性和封闭性,强调课程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其次,它认为传统课程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和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个体发展。
此外,后现代课程观还强调课程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认为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应该被打破,课程内容应该涵盖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和视角。
三、后现代课程观对教学实践的启示后现代课程观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角色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的引导者。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个体发展,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此外,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复杂性,关注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更好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挑战和问题。
四、后现代课程观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尽管后现代课程观具有许多优点和启示,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过于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教学过程的混乱和无序。
其次,它对传统课程观的批判和否定也可能引起一些争议和抵触。
此外,后现代课程观还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后现代课程观研究探析一、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对知识、权力、真理、主体等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提出了批判性的思考方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影响了教育领域,新的课程观也开始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产生。
本文将就后现代课程观进行研究探析,旨在深入了解后现代课程观的内涵和特点,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二、后现代课程观的内涵和特点1.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课程观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之一是对权威和大敘事的怀疑,主张多元化、多样性与个体化。
这种思潮下,传统的课程观开始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对课程的结构、内容和目标提出了质疑。
后现代课程观的出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对多元文化和多元知识的尊重,批判了传统的线性和单一的课程观。
2. 多元文化与多元知识的尊重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之间的差异性,主张取材于多种文化传统和知识领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内容。
课程设计者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文化身份,并将这种尊重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中。
3. 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后现代课程观还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这种观念下,教学者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与学生一起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创造者和终身学习者,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而非封闭的灌输。
4. 应对社会变革和信息时代的挑战后现代课程观也致力于应对社会变革和信息时代的挑战,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而是更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5. 超越线性的思维和单一的真理观后现代课程观还提出了超越线性的思维和单一的真理观的观念,否定一切绝对和统一的真理,并主张尊重不同文化和知识传统间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这种观念对传统的课程观提出了挑战,使课程设计者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结构和目标,而是注重尊重学生个体的特质和需求。
简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本观点1.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本概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对传统教育范式的批判和反思,强调知识的多元性、个体的主体性以及对权威的质疑。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出现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它试图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赋予学习者更大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教育被视为是主体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2.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价值观点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鼓励学习者从自身经验出发,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它认为知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理,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体验。
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学习者的个人声音和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3. 知识的多元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知识的多元性,批评了传统课程观中基于权威和统一知识的教学方式。
它主张引入多样化的知识来源和不同的视角,以促进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主体性与学习者的自主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它主张将学习者视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
学习者被鼓励参与到课程设计和实施中,通过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来构建知识。
5. 对权威的质疑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传统的权威和专家知识提出了质疑。
它认为知识权威并非绝对可靠,而是受到制度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主张批判性思维和反思,以挑战既有的权威和观念。
6. 总结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对传统教育范式的反思和批判,强调知识的多元性、个体的主体性以及对权威的质疑。
它试图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赋予学习者更大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学习者被视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通过参与到课程设计和实施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出现使教育更加关注个体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富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教育体验。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出现在教育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
现代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有
主导权。
它追求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革新,取代传统教学法
的“一刀切”,以融合技术、科学、文化的个性教学目的,它正在持续
演变着。
现代主义教学观的另一个大的变化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安全”。
允
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但要求他们取得良好的成绩。
老师鼓励学
生多种形式的反思,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发掘课程内容的真实意义。
它
也支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习的体验更为重要。
现代主义教学观还重视学生参与课堂,以“问题解答”、“小组讨论”以及
专业“个性化行动”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此外,它还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更
多地探索课堂以外的学习资源,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因此,这种教
学观强调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
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权。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浅析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开始广为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它基于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反思、解构与批判,更加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
多尔则将后现代主义引入课程领域,对课程做出了新的解释。
一、关于课程的界定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课程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基础上的。
现代课程以西方逻辑中心主义、理性主义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进行课程编制,是一种封闭性的课程体系,突出了确定性、科学性等特点,却牺牲了教育生活、教育活动现场的丰富多变性,忽略了人作为一个有权利的主体的个体差异性,扼杀了人的创造性。
拉尔夫·泰勒(R.W.Tyler)的课程模式作为课程编制的“主导范式”,是现代课程的典型代表,对课程的开发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其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原理:(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么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得以实现?[1]多尔认为,泰勒的目标模式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性。
[2]第一,课程目标的“预成论”。
泰勒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目的—手段”范式,在这种模式中,目标是预先设定的,它往往是被提升而超越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的,从而使得课程目标与学习经验相脱离。
第二,课程评价片面化,狭隘化。
泰勒模式的课程评价所涉及的仅仅是课程实施成功与否,是否完成了预设的目标,而不是涉及目标的适应性问题,使得课程评价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脱离开来。
在此基础上,多尔提出了课程的四个基本标准(4R)[3]: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
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课程意义的层次以及课程的多种可能性与解释,课程内在的疑问性、干扰性和可能性。
不仅要使课程具有丰富性,还要赋予课程以存在意义。
后现代课程观研究探析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思想潮流,对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也逐渐渗透到课程发展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后现代课程观。
本文将针对后现代课程观进行研究和探析,探讨其特点、内涵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1. 反对线性的传统教育观念后现代课程观强调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反对传统的线性知识传授模式。
它认为知识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实践密切相关的。
后现代课程观主张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探究来构建和创造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2. 强调反思和批判意识后现代课程观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对权力、文化和认知的批判性思维,而只是简单地接受和重复已有的观念。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让他们能够看清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多元性,以及权力对知识的塑造和控制。
这种批判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观点,不轻易被外部信息和权威所左右。
3. 强调本土化和多元文化后现代课程观主张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文化联系起来,注重本土化和多元文化的呈现。
它认为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身份认同。
后现代课程观也强调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避免将一种文化或一种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1. 多元知识体系后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应当是多元的、多层次的,而非线性的和权威性的。
它主张将不同学科、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背景的知识相互融合,构建一个多元的知识体系。
这种多元知识体系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2. 教育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个体的知识获取和个人发展,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活动。
它将教育置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强调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后现代课程观随着21世纪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
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学生应该以挑战传统和向前发展的态度学习,而不是把它们视为一种无助的考试活动。
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学习的本质,也就是“学习如何学习”,而不是“学习什么”。
它将学习积极地提升到个人潜能的最高境界,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度和自身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后现代课程观更加重视学习的结果,强调学生认知得到发展和应用,学生运用知识改变实际情况,而不是只学习理论知识。
只有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自己能同时充实自身,才能真正发挥出知识的价值所在。
这就是后现代课程观要求学习者参与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活动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后现代课程观还重视课程的多元性,它丰富了现有的课程,体现在对学生兴趣的重视,注重课程的能力培养,以及充分发挥社会功能,比如引导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未来,学校教育将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学习意义,以提升学生知识、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完善。
总的来说,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学习的结果,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从而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贴近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朝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能为核心的未来学习发展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它既充满了挑战,又充满了期待,它将完善课堂知识的传播,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它将不断提醒我们,应该以学习者为本,以他们的主动学习为中心,不断提高实践本领和发挥潜能;它将塑造学生的思考模式,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未来,使学生拥有解决困难的能力;它将释放学习活力,也将引领学习者进入更高的知识层次,不断提升学习水平,逐步实现向全面发展的学习者。
简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本观点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一种反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新兴教育理论。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反对单一标准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提倡多元文化和跨学科教育。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简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本观点。
一、学生主体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强调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
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则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需求。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二、多元文化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多元文化,并尝试将其融入到课程中。
这种多元文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同时,多元文化的教育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反思。
三、跨学科教育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传统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影响。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采用跨学科的教育方式,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融合。
这种跨学科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跨学科教育也有利于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总之,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一种反对传统教育观念、强调个性化、多元文化和跨学科教育的新兴教育理论。
它提出了一种以人为本、关注多元文化、重视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