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24例
- 格式:docx
- 大小:12.73 KB
- 文档页数:8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汤华;樊春凤;刘泽法;周靖泳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2(016)001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5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546例患者中并发医院感染者178例,感染率32.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致病菌G(-)杆菌占59.5%,高于G(+)球菌(35.4%).住院时间长、白细胞数在2.0×109/L以下、原发病为急性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对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及时发现感染,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支持治疗.在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有助于提高抗感染的疗效.
【总页数】3页(P105-106,111)
【作者】汤华;樊春凤;刘泽法;周靖泳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兴化,225700;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兴化,225700;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兴化,225700;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兴化,225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5
【相关文献】
1.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J], 赵玉芬
2.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并发医院感染153例临床分析 [J], 王莉华;吴隼;黄琰;郭燕;武金日;贺立山
3.568例次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J], 杨敏
4.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J], 宫趋
5.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J], 陈纯;薛红漫;方建培;黄绍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王新有;禹康;郭新红【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20)005【总页数】2页(P167-168)【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病原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作者】王新有;禹康;郭新红【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三病区,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三病区,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254恶性血液病为一种起源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患者通常自身造血及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放、化疗对骨髓造血及免疫功能的抑制,机体防御机制和免疫系统遭到进一步破坏[1], 极易引发医院感染。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对疾病的治疗手段已有突破性进展,但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却未能有效控制[2]。
有报道[3]指出,目前严重感染已经成为恶性血液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医院感染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分布特点及其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5年8月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14例,均经临床、血常规、骨髓细胞学、细胞组织学染色、遗传学或病理学诊断检查,符合血液病诊断标准[4]。
其中男174例,女140例;年龄11~77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36例,急性淋巴白血病8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6例,多发性骨髓瘤2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各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9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混合细胞白血病4例。
1.2 方法采用医院感染专率调查表,详细记录314例次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疾病类型、化疗情况及各种侵袭性操作等,一旦患者出现医院感染可疑症状,及时获取相应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并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情况分析【摘要】目的:本文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引起院感的危险因素,为院感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收集镇江某院血液科 2005年 1月至 2011 年1 月住院治疗的恶性血液病120个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120 例次化疗中,有 84 例发生感染,院感发生率为 70%;所有感染中,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达87.3%。
结论:1、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院感率高,化疗方案的选择与院感的发生有重要关系。
2、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住院天数、年龄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院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化疗;医院感染;分析【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19-01恶性血液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贫血、感染和浸润,而感染和出血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
临床处理不及时可直接导致治疗死亡率提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120 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化疗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助尽早施行相关的干预性治疗。
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患者的选择及一般资料纳入标准:在 2004 年 7 月至2011 年 12 月期间在镇江某院收治的确诊为恶性血液病的患者,淋巴瘤 8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 例,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7 例,其中男性 57 例,女性 63例,中位年龄62( 47 -75)岁。
1.2 实验方法通过跟踪患者治疗情况,结合病例资料,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调查数据由临床护士录入,加强数据质量控制,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记录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化疗强度(常规、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1.3统计方法统计软件使用 spss16.0,使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对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 p<0.05 为显著性差异的判断标准。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败血症37例分析石娜 徐卫 舒雪芹 薛利霞 温鸿 陈永平 中图分类号:R 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0931(2009)022*******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温州 35 恶性血液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等[1]。
近年来,由于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不断上升,但由于其免疫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上患者本身细胞或(和)体液免疫低下,极易引起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败血症,且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败血症的易感因素、临床和病原学特点对预防控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2005-2007年我院收治的3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对象与方法1 对象 我院2005-2007年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败血症患者37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17~82岁,平均(40105±17124)岁。
其中白血病32例、恶性淋巴瘤4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
2 医院感染败血症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发热>38℃或低体温<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
(2)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
(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且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
(4)收缩压低于12kPa (90mmH 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13kPa (40mmH g )。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
(2)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抗原物质。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 检验。
结 果1 易感因素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败血症之前的平均住院日是(24168±20139)d ,化疗36例(9713%),抗菌药物使用30例(8111%),白细胞低于115×109/L 24例,骨穿22例(5915%),深静脉置管22例(5915%),浅静脉留置15例(4015%),激素使用11例(2917%),吸氧6例(1612%),腰穿5例(1315%),干细胞移植2例(514%),导尿管留置2例(514%),放疗1例(217%)。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24例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作者:傅晨晓周合冰闫树旭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恶性血液病患者经过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等使得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更加容易发生医院感染〔1〕,成为恶性血液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本文针对我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2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体种类、抗感染的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均为我院血液肿瘤科的住院病人,男14例,女10例,年龄19〜72岁,其中急性白血病13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霍奇金淋巴瘤5例,非霍杰金淋巴瘤2例,按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提出的诊断标准作为医院感染的判断标准。
24例住院病人中,12例发生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5例,败血症3例,泌尿道感染2
例,肛周感染2例。
1.2治疗方法
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多采用现今提倡的抗感染降阶梯治疗,即在开始时使用强有力的足量的广谱抗生素来覆盖所有的致病菌,使感染在早期即可得到有效控制,避免感染迅速进展;随后根据微生物学的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使治疗方案更具有针对性。
如果治疗有效,则持续治疗至体温正常,体温正常 3 d后停药。
对于非重症感染者,如果在初次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并且伴随体温高而不降者,仍采用降阶梯治疗法,具体的药物使用量及方法与重症感染者相同。
患者再次化疗后,如果出现中度以上发热,则应选用头孢咲辛钠 3.0 g,左氧氟沙星0.2 g,2次/d ;如果疗效不佳则可选用更高效的抗生素。
合并真菌感染者加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X 2检验。
2结果
2.1感染部位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多数为呼吸道感染,本组24例中有12例(50%发生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5例(20.83%), 败血症3例(12.5%),泌尿道感染2例(8.33%),肛周感染2例
(8.33%)。
2.2感染的症状及程度呼吸道感染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严重者甚至高烧不退,并伴有咳嗽、咯痰,胸片多为典型棉花团样阴影;肠道感染以腹痛腹泻为主;肛周感染主要表现为大便疼痛、干燥等。
本组患者感染程度很严重,24例患者在初次化疗后,发生重症感染
11例,发生率45.83 %;而接受再次化疗后,仅2例发生了重症感染,发生率仅为8.33 %。
2.3感染病原体
对24例医院感染的病人进行了病原学检查,仅有9例(37.5 %)病人细菌检查有阳性结果,并检查出大肠埃希氏菌感染10例次(41.67%),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6例次(25%,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4例次(16.67%),阴沟肠杆菌3例次(12.5%),鲍曼不动杆菌1例次(4.17%)。
24例患者中,在血、咽、痰及大小便中找到或培养出真菌11例共13株,其中白色念珠菌7株(53.85%),光滑念珠菌4株(30.77%),热带念珠菌2株(15.38%)。
同时感染二种菌2例,三种菌1例。
2.4治疗
对24例医院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全部采用抗生素治疗,合并真菌感染者合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22例有效,有效率达91.67%。
对其中13例重症感染者采用了降阶梯治疗,其中的11例患者疗效显著,有效率达84.62 %。
3讨论
本文发现医院感染中,细菌感染较多。
如此多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会受到细菌感染,一方面是因为患者本身素质差,自身的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显著降低,很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而抗肿瘤治疗又会更大程度的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易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另一方面是患者本身的造血功能受损,而且白细胞功能缺陷,致使机体总体免疫能力下降〔2〕。
并且由于患者多数会在医院接受化疗,使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
另外,由于患者不断地大量使用多种抗生素,尤其广谱抗生素,导致身体内部的菌群失调,而真菌得以生长。
当前细菌感染已经是致使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医者能够有效的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细菌感染,将会很大程度的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机率〔3〕。
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原因是多元化、复杂化的,因此对真菌感染的防治,也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通过对24例患者的临床观察,采取以下的防护措施是必要且有效的:①加强防护隔离,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讲明防护的必要性,家属积极地配合能使防护隔离更加有效,可以很大程度地减低患者外源感染的因素〔4〕。
②保持病房的环境卫生,患者病房要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每天晨间护理结束后以及下午探视时间结束后,都要用紫外灯照射房间至少 1 h,并定期监测灭菌效果。
另外每天应对病房进行消毒擦拭,地面、桌子、床等每天都要进行消毒,每天至少2次。
③合理应用抗真菌治疗,对于接受化疗的
恶性血液病患者,要重视细菌感染的检查,有针对性的使用强力且有效的抗菌药物。
④应加强患者自身的机体免疫功能,只有患者的体质改善了,免疫功能增强了,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真菌感染。
本研究还发现,患者在初次化疗后比再次化疗后发生重症感染的机率更高。
这可能与患者在初次化疗后对化疗药物较为敏感,还没有适应,且疾病本身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急速下降有关。
而患者在初次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缺乏,局部感染很容易造成全身散播,从而导致重症感染。
而患者发生重症感染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通常都只会表现出发热的症状,这样很容易造成了诊断的困难,容易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5〕。
所以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初次化疗后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医者应提高警惕,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防止患者发生重症感染。
【参考文献】
1许洪志,邹俊晖,刘新•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医院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 16(2):17 . 9.
2沈洪.急诊危重病合并感染的降阶梯治疗策略〔J〕.中国
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14(23):121丨2.
3王华,吴巨峰,姚红霞.恶性血液病并医院感染性败血症
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 176以8.
4朱华淳,沈云峰,蒋元强.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26(1):75以7.
5许洪志,仲春红,徐功立.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5(2):25 6.
有关。
而患者在初次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甚
至缺乏,局部感染很容易造成全身散播,从而导致重症感染。
而患者发生重症感染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通常都只会表现出发热的症状,这样很容易造成了诊断的困难,容易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5〕。
所以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初次化疗后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医者应提高警惕,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防止患者发生重症感染。
【参考文献】
1 许洪志,邹俊晖,刘新. 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医院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6(2):17 9.
2沈洪.急诊危重病合并感染的降阶梯治疗策略〔J〕.中国
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14(23):121 2.
3 王华,吴巨峰,姚红霞. 恶性血液病并医院感染性败血症临床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76 8.
4 朱华淳,沈云峰,蒋元强. 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26(1):7
5 7.
5 许洪志,仲春红,徐功立.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
素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5(2):2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