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812.50 KB
- 文档页数:55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理念与实践方式,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保护性耕作技术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少耕或免耕是其重要的体现。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需要频繁地翻耕土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疏松土壤,但是也带来了诸多弊端。
而少耕或免耕则是尽可能地减少对土壤的翻动次数。
例如,在一些地区采用免耕播种技术,直接在未经翻耕的土地上进行播种。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保持土壤的原有结构。
土壤中有许多微小的孔隙和团聚体,它们就像一个个微小的生态系统,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等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频繁翻耕会破坏这些结构,而少耕或免耕则有助于保护。
覆盖作物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要素。
在农田闲置期间种植覆盖作物,如苜蓿、黑麦草等。
这些覆盖作物有着多重功效。
一方面,它们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
在雨季或者多风的季节里,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很容易被雨水冲刷或者被风吹走表土。
而覆盖作物的根系可以牢牢抓住土壤,其地上部分则可以阻挡风雨对土壤的直接冲击。
另一方面,覆盖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枯枝落叶留在田间,这些残体在分解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这就像是给土壤不断地补充养分,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一)土壤保护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土壤侵蚀,大大延长了土壤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山区,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坡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迅速下降,导致农作物产量逐年降低。
而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土壤流失量可以显著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的结构得到改善,土壤中的养分也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
例如,免耕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会逐渐增加,这有助于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也会增强。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它们可以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养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是农业的命脉。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分析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农耕方式,通过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环境等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田持续利用能力。
在玉米的种植中,如何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减少土壤侵蚀和保护水资源方面。
传统的播种方式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侵蚀现象的发生。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则通过不翻耕或少翻耕的方式,减少了土壤的曝露时间,减缓了土壤流失的速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通过覆盖物的使用,如秸秆覆盖、草木灰覆盖等,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减少水分流失,保护水资源。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对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是保持土壤覆被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在田间留下作物残体(如秸秆等)和绿肥的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土壤的污染,提高了土壤的生态环境。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还能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竞争,提供了更好的发育环境。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通过栽培绿肥和增加有机质含量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减少杂草的生长,从而减少了对玉米生长的竞争。
所有这些因素都能够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最终提高玉米的产量。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促进玉米生产效益的提高,改善土壤质量和保护环境。
它不仅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保护水资源,还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它还能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为农民增加经济收益。
在玉米种植中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中心的农机技术,它通过优化传统耕作方式,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产量,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在农业生产中,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下面就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情况进行探讨。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1. 减少机械耕作对土壤的损害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造成土壤的结构破坏、土壤团聚体的破碎、土壤紧实等问题。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则采用了轻耕、浅翻、机耕等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机械损害,保持了土壤的结构完整性。
2. 减少土壤侵蚀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的侵蚀,造成土壤的严重流失。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合理布局田块、采用各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了土壤的侵蚀,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
4.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对土壤的机械损害、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温性,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1. 轻耕轻耕是指采用轻型农机具进行耕作,减少了对土壤的机械破坏,保持了土壤的结构完整性。
轻耕可分为直播轻耕和灌溉后轻耕两种方式。
2. 浅翻浅翻是指将土壤表层翻耕到一定深度,不破坏下层土壤的结构,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
浅翻可以通过旋耕机、刀铧等农机实现。
3. 机耕机耕是指采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机耕可以通过旋耕机、翻耕机、深松整地机等农机实现。
4. 茬地覆盖茬地覆盖是指将作物残体、秸秆等覆盖在田间,保护了土壤,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了土壤的质量。
5. 耕地梯田化耕地梯田化是指将一块坡地按一定坡度分为几块梯田,减少了坡地的侵蚀,提高了坡地的利用率,改善了土壤的条件。
1. 科普宣传科普宣传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
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农民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知识,增强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1. 引言1.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定义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为宗旨,通过合理组织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的农业生产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尽可能减少土壤的破坏,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中,不仅要考虑单一耕作环节的影响,还要综合考虑整个生产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冲击。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耕地面积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内容结束】1.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随着土地的开垦和耕种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退化与沙漠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缓这些问题的恶化速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利于增加农田的生产力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通过减少耕作对土壤的损伤,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提高土壤的生产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的目标。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大力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保护环境、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降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的稳定性,提高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达到保护土壤、改善环境、增加农田生产力的目的。
浅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原理和内容作者:吴素英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02期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耕作(在保证种子发芽的情况下),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原理耕作的目的,是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主要通过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
使土壤有合适的容量、孔隙度,满足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交换和作物根系生长,达到作物生长的需要。
实验证明,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土壤的总孔隙率应大于50%,充气孔隙率应大于10%。
除草可以用除草剂,也可用人工和机械除草。
以“免耕法”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松土原理有四点:1、根系松土:农作物的根系死亡腐烂后,形成大量孔道,这些孔道为水分的入渗,运移和气体的交换创造良好条件。
免耕时间越长,地下孔道越多,对作物生长越有利。
2、蚯蚓松土:由于土壤长期未人工翻耕,和大量植物根系存在,为土壤中的生物活体繁殖提供了生存环境,如蚯蚓、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在活动中不断地制造孔道,有助于土壤良好耕层形成和水肥气热交换。
有资料显示,连年耕作的玉米地几乎没有蚯蚓,而实施保护性耕作4-6年的地里,蚯蚓的数量是3-5条/m2,连续八年以上蚯蚓的数量达到10-15条/m2,正是这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行的是免耕、少耕,就大大避免了对地下生物的杀伤。
如需松土最好是机械深松,尽量少用或不用旋耕作业。
3、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土壤在膨胀和收缩的过程中变得松软,空隙度增加。
4、结构松土:利用作物残茬、碎杆混入,来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利于耕层疏松,改善土壤的透气。
透水性能。
另外,秸秆和残茬腐烂后,土壤中有机质增多,可以培肥地力。
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环节。
5、机械深松:对于耕层浅不宜耕翻的土壤,为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分的无效蒸发,则需采取只松土,不翻土的深松作业。
保护性耕作浅析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粮食作物产量得到很大提高。
但是在很多地方,由于人们习惯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土壤暴露,风蚀剧烈,有机质和水分跑失严重,加剧了土壤贫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由于长期对土地的大肆掠取,造成农田土壤物质与能量的收支失衡,土壤肥力日趋下降,土地得不到休养生息,农业生态系统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要从建设良好农业生态系统入手,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增长后劲。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基本资料但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
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
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就愈大。
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信息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
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包括深耕翻、深松、垄沟种植法,水平等高耕作、等高沟垄耕作、蓄水聚肥改土耕作、秸秆覆盖保墒技术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等。
其效果主要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减小因耕翻次数多而造成的对土壤表面覆盖的破坏,提高土壤抗风蚀、水蚀的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农田改造,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土壤冲刷流失。
1.操作规程(1)深耕翻作业。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我国对农田处理所进行的一种具有保护措施的耕作技术,它对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等,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点以及技术内容入手,使广大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随着传统耕作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农药控制杂草生长,耕地深翻虽对作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现实分析来看,它对作物生长虽然创造了松软环境,但同时也对地表造成破坏,对土壤中的生物存活造成一定影响,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将逐渐凸显,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免耕、少耕的方式,减少对农田的破坏并施加一些配套措施,可以保护土壤的生态环境,减少农田的土壤侵蚀,这是传统性耕作所不具备的优势,要强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更好地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点从土壤耕作来看,对同一道工序或作业面积来说,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缩减劳动量,节省工作时间,每小时机车所用燃油也相对减少,可以节省燃料,因减少机车的磨损量其每年的机车维修费用也在降低。
对于连续免耕土壤其微粒监测,其土壤微粒成为团粒结构,更适合农作物的根系生长。
耕作越多的土壤其释放到空气中的碳越多,对作物构建有机质的碳来说在减少,免耕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免耕作业可以锁住土壤中的水分,因作物残茬的遮阴,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也可以减少因土壤翻耕而造成的风蚀、水蚀等;因免耕作用,可有效保存土壤中的肥料和杀虫剂,减少地表水的流失,保证地下水的质量。
免耕或少耕也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掩蔽的环境和食物,增加了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原始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人为保护,可以有效提高空气质量,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比较常见的有四项:一、免耕或少耕。
对传统的铧式犁翻耕土壤技术进行改革,不进行任何耕作或进行深松和表土耕作。
这种方式对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破坏性小,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的含水量。
济宁市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浅析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关于实施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计划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快我市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创新示范的步伐,我市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研发力度。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就是利用还田机械将秸杆粉碎后均匀抛撒在地表,然后实施机械免(少)耕播种,以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济宁市自2007年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至2009年全市小麦免耕播种面积已达62.3万亩。
我们体会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民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项利国利民,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善举良策,须大力推广和应用。
二、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的背景和意义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美国。
20世纪初,美国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机械化翻耕虽然加快了土地开发,但也破坏了地表植被。
1935年5月一场典型的沙尘暴横扫美国三分之二国土,把3亿多吨土壤卷进大西洋,仅这一年美国就毁掉300万公顷耕地。
大风过后,人们发现有作物根茬保护的地表很少被刮走,以此开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总结研究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世纪80年代至今,保护性耕作已逐步推广到70多个国家,应用面积达到1.69亿公顷。
美国的保护性耕作面积已接近适宜区域面积;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的应用面积均超过70%。
我国从1991年在山西开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从2001年开始多点试验及示范推广。
2005年在北方13个省(区、市)100多个县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面积达到870万亩。
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是农民增收节支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
浅析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应用效果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保护土壤和环境,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玉米种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浅析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效果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保护性耕作技术(Conservation Tillage)是指在不翻耕或少翻耕的情况下种植作物,通过定植方式、秸秆覆盖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合理布局,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土壤质量的一种耕作方式。
在玉米种植中,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和农田水利设施三个方面。
1. 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指在耕种作物的尽量减少土壤的破碎和翻耕,保持地表覆盖,避免裸露的土壤表面,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在玉米种植中,保护性耕作可以通过直播、条播、株距放大和减少起垄等方式实现,减少翻耕对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的破坏,提高土壤保水和保肥能力。
2. 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指在收获玉米后,将残茬秸秆留在地表或还田,覆盖在土壤表面。
秸秆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水能力,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形成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
3. 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包括排水、田间排灌和灌溉等设施。
在玉米种植中,合理配置农田水利设施,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提高土壤湿度和肥力,保证玉米生长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玉米产量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养分和水分的供应,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
实际应用中,许多农民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土壤肥力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提升。
2. 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土壤的破碎和翻耕,降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程度。
及时覆盖秸秆和合理配置农田水利设施,能有效防止雨水冲刷和侵蚀,维护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肥力的连续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