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11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中心的农机技术,它通过优化传统耕作方式,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产量,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在农业生产中,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下面就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情况进行探讨。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1. 减少机械耕作对土壤的损害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造成土壤的结构破坏、土壤团聚体的破碎、土壤紧实等问题。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则采用了轻耕、浅翻、机耕等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机械损害,保持了土壤的结构完整性。
2. 减少土壤侵蚀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的侵蚀,造成土壤的严重流失。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合理布局田块、采用各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了土壤的侵蚀,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
4.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对土壤的机械损害、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温性,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1. 轻耕轻耕是指采用轻型农机具进行耕作,减少了对土壤的机械破坏,保持了土壤的结构完整性。
轻耕可分为直播轻耕和灌溉后轻耕两种方式。
2. 浅翻浅翻是指将土壤表层翻耕到一定深度,不破坏下层土壤的结构,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
浅翻可以通过旋耕机、刀铧等农机实现。
3. 机耕机耕是指采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机耕可以通过旋耕机、翻耕机、深松整地机等农机实现。
4. 茬地覆盖茬地覆盖是指将作物残体、秸秆等覆盖在田间,保护了土壤,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了土壤的质量。
5. 耕地梯田化耕地梯田化是指将一块坡地按一定坡度分为几块梯田,减少了坡地的侵蚀,提高了坡地的利用率,改善了土壤的条件。
1. 科普宣传科普宣传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
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农民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知识,增强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1. 引言1.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定义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为宗旨,通过合理组织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的农业生产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尽可能减少土壤的破坏,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中,不仅要考虑单一耕作环节的影响,还要综合考虑整个生产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冲击。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耕地面积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内容结束】1.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随着土地的开垦和耕种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退化与沙漠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缓这些问题的恶化速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利于增加农田的生产力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通过减少耕作对土壤的损伤,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提高土壤的生产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的目标。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大力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保护环境、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降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的稳定性,提高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达到保护土壤、改善环境、增加农田生产力的目的。
浅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原理和内容作者:吴素英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02期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耕作(在保证种子发芽的情况下),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原理耕作的目的,是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主要通过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
使土壤有合适的容量、孔隙度,满足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交换和作物根系生长,达到作物生长的需要。
实验证明,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土壤的总孔隙率应大于50%,充气孔隙率应大于10%。
除草可以用除草剂,也可用人工和机械除草。
以“免耕法”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松土原理有四点:1、根系松土:农作物的根系死亡腐烂后,形成大量孔道,这些孔道为水分的入渗,运移和气体的交换创造良好条件。
免耕时间越长,地下孔道越多,对作物生长越有利。
2、蚯蚓松土:由于土壤长期未人工翻耕,和大量植物根系存在,为土壤中的生物活体繁殖提供了生存环境,如蚯蚓、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在活动中不断地制造孔道,有助于土壤良好耕层形成和水肥气热交换。
有资料显示,连年耕作的玉米地几乎没有蚯蚓,而实施保护性耕作4-6年的地里,蚯蚓的数量是3-5条/m2,连续八年以上蚯蚓的数量达到10-15条/m2,正是这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行的是免耕、少耕,就大大避免了对地下生物的杀伤。
如需松土最好是机械深松,尽量少用或不用旋耕作业。
3、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土壤在膨胀和收缩的过程中变得松软,空隙度增加。
4、结构松土:利用作物残茬、碎杆混入,来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利于耕层疏松,改善土壤的透气。
透水性能。
另外,秸秆和残茬腐烂后,土壤中有机质增多,可以培肥地力。
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环节。
5、机械深松:对于耕层浅不宜耕翻的土壤,为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分的无效蒸发,则需采取只松土,不翻土的深松作业。
保护性耕作的理论与实践一、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1、基本概念保护性耕作是指彻底取消铧式犁耕翻,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深松或浅耙),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升土壤肥力和抗旱水平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2、主要技术内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地表残茬处理、合理深松、免耕播种和化学除草防病虫等作业,达到减少土壤耕作次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天然降雨利用率,促动作物产量提升,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目的。
其主要的技术内容有四项,即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残茬覆盖及表土处理技术,。
在这四项技术中,其中秸秆残茬覆盖技术和免耕播种技术是核心技术,深松及表土处理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是配套技术。
(1)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该技术是指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用免耕播种机实行种子和肥料播施作业,达到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作业成本的目的。
免耕技术是指对地表不做任何处理,直接用播种机播种的技术;少耕则是根据地表覆盖情况和地表平整度的不同,采取适当的处理后再实行播种的作业。
免耕或少耕播种技术通常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播种施肥处理作业方式:即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
二是带状旋耕播种施肥处理作业方式:即用带状旋耕播种施肥机一次完成带状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
前者主要适用于前茬作物为小麦等低秆作物的播种作业;而后者主要实用于前茬为玉米等高秆作物或根茬较大的作物的播种作业。
其技术关键为选用适合该区的免耕播种机,同时选择与播种机相配套的施肥装置,确保化肥科学使用。
(2)秸秆残茬覆盖技术秸秆残茬覆盖是指将一定量(保护性耕作规范要求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达到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升天然降雨利用率的目的。
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
秸秆残茬处理通常采用以下四种处理方式。
论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式,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土壤保持能力:保护性耕作技术着重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通过减少或避免翻耕,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含水保水能力。
此外,通过保留秸秆或添加有机物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质地,增强土壤的保持能力。
2. 降低化学物质的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合理的耕作管理措施,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减少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
例如,勤行有机肥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等,可以降低对农作物的农药和化肥的需求。
3.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性耕作技术予以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通过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破坏,呈现或创建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例如,在耕种过程中保留或创造适宜的生境,鼓励有益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入侵,增加天敌数量,控制害虫的繁殖和扩散。
4. 节约能源和水资源: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合理控制耕作措施,有效地节约能源和水资源。
例如,减少机械耕作所需的能源和劳动力投入,采用宽行距、窄幅带形式,利用植物间的秸秆和作物残体来减少土壤泥土流失,切实降低对水资源的消耗。
综上所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善土壤保持能力、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农田生态环境的健康,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旨在提高农田生产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提升农作物的适应性的方法。
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和农业实践,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
一、保护性耕作的原理和目标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保持和改善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从而保护农田的生态系统。
其主要目标包括:1. 保持土壤结构稳定:通过减少或避免翻耕,保持土壤颗粒的结合力,使土壤能够更好地储存水分和养分。
此外,避免使用重机械或过度压实土壤,以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2. 减少土壤侵蚀:采用覆盖和保持植被的方法,减少或避免暴露的土壤表面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侵害。
通过保护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减缓雨水的冲击和流失速度。
3. 降低灌溉需求: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旱能力,减少对灌溉水的需求。
通过有效的灌溉管理和合理的作物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减少对地下水和水资源的依赖。
二、常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1. 覆盖作物和植被:在农田中种植覆盖作物,如秸秆、不适合食用的谷物或特定的植物品种。
这些作物能够保持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风蚀,保护土壤质量和结构。
2. 渐进式翻耕:与传统的全面翻耕相比,渐进式翻耕是一种更加保护土壤的耕作方式。
它只将土壤的顶层翻动,保持下层土壤的完整性。
这样可以减少土壤结构和有机质的损失,并减少土壤流失的风险。
3. 合理的施肥管理:通过合理施肥和肥料的选择,避免养分的浪费和土壤的污染。
使用有机肥料和精确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4. 轮作和间作: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有助于增加农田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通过轮作和间作不同的作物,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改善土壤质量,并增加农作物的生产力。
5. 保护林带和植树造林:在农田附近种植树木和林带,能够有效地减少风蚀和水蚀的风险。
树木的根系能够稳定土壤,防止土壤流失,同时提供栖息地和生态系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