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与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10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中心的耕作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损害,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并且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理念。
保护性耕作,指的是在农业种植和生产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资源,以减少土壤的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保护性耕作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多年生作物覆盖、植被覆盖、土壤覆盖和侵蚀控制等。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保护土壤为中心,通过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肥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农业部门就开始提出并推广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在我国,保护性耕作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一系列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涌现,成为了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尽管保护性耕作的理念和技术优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民的认识和意识不够,很多农民还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上,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还不够。
一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科学理解和技术支持,限制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和应用。
由于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土壤质量,但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农民的投入成本,这也是农民不愿意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个原因。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中心的农机技术,它通过优化传统耕作方式,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产量,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在农业生产中,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下面就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情况进行探讨。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1. 减少机械耕作对土壤的损害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造成土壤的结构破坏、土壤团聚体的破碎、土壤紧实等问题。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则采用了轻耕、浅翻、机耕等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机械损害,保持了土壤的结构完整性。
2. 减少土壤侵蚀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的侵蚀,造成土壤的严重流失。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合理布局田块、采用各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了土壤的侵蚀,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
4.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对土壤的机械损害、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温性,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1. 轻耕轻耕是指采用轻型农机具进行耕作,减少了对土壤的机械破坏,保持了土壤的结构完整性。
轻耕可分为直播轻耕和灌溉后轻耕两种方式。
2. 浅翻浅翻是指将土壤表层翻耕到一定深度,不破坏下层土壤的结构,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
浅翻可以通过旋耕机、刀铧等农机实现。
3. 机耕机耕是指采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机耕可以通过旋耕机、翻耕机、深松整地机等农机实现。
4. 茬地覆盖茬地覆盖是指将作物残体、秸秆等覆盖在田间,保护了土壤,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了土壤的质量。
5. 耕地梯田化耕地梯田化是指将一块坡地按一定坡度分为几块梯田,减少了坡地的侵蚀,提高了坡地的利用率,改善了土壤的条件。
1. 科普宣传科普宣传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
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农民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知识,增强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际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其概念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国际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20世纪30 年代美国等国家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约80 年左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 年代开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耕作法。
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利用大型机械翻耕大面积农田,一场著名的“黑风暴”从美国干旱地区刮起,席卷的美国大陆,刮走地表层10-50cm厚度的肥沃土壤3.5亿吨,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从此开始大力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免耕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技术。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
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到20世纪70 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改进、除草剂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持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开展。
据美国保护性耕作组织近期报导,美国至少有50%的耕地实行各种类型的保持性耕作,其中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占53%,免耕占44%。
主要应用于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和花生、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等作物。
此外,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学习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近年来,又提出了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ute)的概念,主要以永久性土壤覆盖(绿色覆盖)、作物轮作(特别旱田轮作)和减少对土壤的人为干扰,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投入基础上,保持和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其范围包括农田、草地等土地类型。
保护性耕作探析摘要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状况,对其定义及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归纳了保护性耕作的判定和实施要点,以期推广这一新型耕作技术。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况;判定;实施1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
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作业均使用机械来完成。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基本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
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由于实行深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
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在山西省经过近9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结果显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同时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作业工序,增加农作物产量。
近年来,农业部在北方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通过重点建设核心项目区,并结合国家实施的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措施,使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2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及内容对保护性耕作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
其第一句话“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中,有两个关键词,即“覆盖”和“大量”。
关于“覆盖”,保护性耕作强调的是将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其首要目的是加强对地表的防护,而常规的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秸秆残茬的处理则主要是“翻埋入土”,其目的是培肥地力。
二者的形式和目的都不同,这是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的秸秆还田的主要区别所在,不能混淆。
至于保护性耕作的“覆盖” 形式,可以是秸秆粉碎铺放地表,也可以是留高茬及秸秆直立或压倒覆盖等。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讲人:田金榜一、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人们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研究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模式。
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为加速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利用大型机械大面积、多频次翻耕农田,加上气候持续干旱,土地沙化严重,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
1931年从美国西部干旱地区刮起的黑风暴横扫美国大平原,厚达 5~30厘米的表土被吹走,30多万公顷农田被毁;1935年的第二次“黑风暴”横扫美国2/3国土,3亿多吨表土被卷进大西洋,毁掉耕地300万公顷,当年全美冬小麦减产510万吨,南部各州1/4多的人口迁移。
两次“黑风暴”过后,美国人开始意识到传统的农业耕作方法出现了问题,开始研究和应用少耕、免耕和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经过数十年的长期努力,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地遏è制了沙尘暴的再度猖獗。
受美国“黑风暴”的启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也开始研究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现在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应用面积已占本国耕地面积的40%—70%。
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和试验示范少耕、免耕、深松、秸秆覆盖等单项保护性耕作技术,但受技术、机具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发展较慢。
进入21世纪,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我国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已达3000多万亩。
我县是从2002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2002年开始我们农机部门先后在原一肯中乡河北村、五家村,原八肯中乡常吉号村、原二龙镇的齐营子村和忙农镇的新地村进行各种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对比试验。
2004年我县列入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县。
自2004年-2011年,全县12个乡镇共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35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实施面积20万亩,辐射面积15万亩。
谈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及对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革命,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符合中央提出的农业节能减排,而且解决了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进一步发展农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发展旱作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及应用现状19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采用以少耕为主的耕作模式。
土地大量翻耕、植被被破坏,干旱、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形成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
1934年5月,一场典型的“黑风暴”从土地植被破坏严重的美国西部刮起,持续三天,横扫美国2/3国土。
“黑风暴”灾难推动了人们对传统耕作方法的反思和对保土保水耕作方法的研究。
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研究表明,铧式犁翻耕破坏了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于是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已大面积应用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其他国家也都在试验研究并推广应用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世界上实施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已达17亿多hm2,而且应用面积在逐年扩大,耕作制度的变革已经来临。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系统地研究农机农艺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山西、河北先后建立8个保护性耕作试验区,经过十多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出色的成果,为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内涵保护性耕作是针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有4个特点:深松打破原有坚硬的犁底层(耕作深度30 cm),有利于雨水入渗,减少降雨径流,建立源源不断的土壤水库,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免(少)耕播种技术,减少对土壤层的破坏;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秸秆腐烂形成大量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
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思考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近年来农业部在全国组织实施的一项农机化实用技术,其特点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俗称“懒汉种田”。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受益,提高广大群众科学种田的水平,本文将向农民朋友介绍这项技术及其应用,供参考。
标签: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科学种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示范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人们发现完全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故1980年以后改称为保护性耕作法。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由于人类的过度耕作,植被破坏,导致了二次黑色风暴横扫美国大陆,成千上万吨的农田表土被刮走,几千万亩的粮田遭到破坏。
而土壤表面由秸秆及残茬覆盖的地方,表层土却被保留下来。
为此,1942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在土壤学家、农学家、农机专家共同努力下,总结开发出了保护性耕作法,即收获后把作物秸秆和根茬留在地上保护土地,防止风吹、水蚀的方法。
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已经基本取消了铧式犁翻耕的传统耕作方式,大面积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我国,党中央在决定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
毫无疑问,植树种草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沙尘并非仅仅来自沙漠和荒山,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地表裸露、干燥疏松的农田。
从1999年开始,我县开始了以保护性耕作机具开发为突破口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
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翻耕相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试论发展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少耕、免耕播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土壤耕作方式。
其主要内容是作物收获后残茬、秸杆留在田间覆盖地面,春季不进行整地,使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喷施化学药剂防治病虫草害,尽量减少机械进田次数,保护耕层土壤的自然结构,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1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意义1.1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1942年美国率先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其兴起的原因就是美国首先大规模机械耕作,人为破坏植被,土壤没有保护,沙尘暴开始肆虐,推广土壤保护性耕作势在必行。
此后该技术发展迅速:到1997年,美国保护性耕作面积已占全部耕地的21%,并在其它国家迅速推广;到2002年,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保护性耕作面积均占到本国耕地面积的60%以上。
保护性耕作对农民本身将带来观念上、生活质量上的革命性变化。
1997年5月美国保护性耕作信息中心年会上,一位免耕农民的妻子巴巴拉●弗瑞安西斯(Barbara Francis)说,“除电的应用外,免耕法是对我的生活质量改善最大的事情”。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工作,1999年在多个省区试验示范,2002年国家农业部启动“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项目,并逐渐研制出相应的配套农机具,逐年在旱作区示范推广。
1.2 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意义保护性耕作实质是人类由不耕作到刀耕火种,由刀耕火种到汉代发明铧式犁进入传统人畜力耕作,由传统人畜力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后的又一次革命。
前三次革命,人类都是通过耕作干预自然,带来农业生产的一次次飞跃。
特别是机械化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强有力的耕作工具,成为“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改变土地的原有状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但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
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原理、技术与发展中国农业大学高焕文我们要进行保护性耕作,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保护性耕作,也就是明白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和原理。
一、一场耕作技术的革命从人类历史到现在,已经有3次耕作革命了。
从不耕作到刀耕火种是一次革命,从刀耕火种到传统人畜力耕作是第2次革命,从传统人畜力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这又是一次大革命。
尽管我们目前还没全面实现机械化,但产量也是明显上去了,所以说传统机械化耕作,在我们人类的耕作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传统机械化耕作到保护性耕作,是又一次革命。
也就是说,保护性耕作是耕作技术的第4次革命。
保护性耕作的实质:把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不考虑自然的机能,发展到利用自然的能力,人类的耕作措施与自然能力协调发展。
扭转传统耕作发展了生产,损害了环境,降低了土地生产力的局面,转变为发展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局面。
根茬越多,蚯蚓越多,地就越疏松,这个疏松土壤的工作由生物去做,那么人只需要保证地表的平整就可以了。
二、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国外保护性耕作的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对农田实施免耕、少耕,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松土原理,主要是以下几方面:1)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时间愈长,孔道愈多。
但一经翻耕,全部破坏。
2)蚯蚓松土,蚯蚓不断挖掘孔道、疏松土壤,创造更好的耕层。
3)结构松土,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有利形成稳定疏松的耕层,不容易压实、回实。
4)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疏松、空隙度增加。
搞保护性耕作,不能几年翻一次,一旦翻了,那么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因为保护性耕作是需要自然松土的,一般情况下一年看不出来,但5年后效果就明显了。
只要有庄稼,秸秆覆盖地表,生物根系、蚯蚓就会在土壤中形成大量孔道,起到松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