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协调发展工业_
- 格式:ppt
- 大小:5.67 MB
- 文档页数:32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谈工业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促使工业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工业企业经济管理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设定的一个专有名词,其本质是在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为后代人的需求提供有效保障,主要涉及水资源、空气资源、石油煤炭不可再生资源、社会方面以及经济方面等诸多领域范围。
在工业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起点,然后对资源、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条件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从而保证工业经济与之相互协调发展。
同时,可持续发展早已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运用可持续发展概念,对工业经济体系性质进行全面界定,促使我国现有工业企业逐步转变成经济增长模式。
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资源使用率进行提升,以此对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质量进行改善,进而促使自然、社会、企业三者之间协调发展,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工业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要实现工业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工业经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工业经济管理制度能全面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要求,较好地实现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在工业企业经济有效地管理上,能够提高工业企业在生产资源上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科学规范使用,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并且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科学、合理、规范的工业经济管理是一个工业企业可持续经营发展的需要,全面协调经济、资源、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建设“绿色”生态化国际大城市的目标;在工业企业管理中注重工业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地对工业企业管理制度做全面的探索,依据工业企业实际条件,制定适合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从提高工业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来增强我国工业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以及生存力是重中之重。
二、我国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原则只要有三点,即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等原则,这也是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的目标。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作者:曹新来源:《求知》2016年第02期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
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经济社会发展如果离开了协调有序、兼顾各方,就是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停顿或倒退。
只有坚持用统筹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问题,才能不断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协调,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要运用辩证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相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工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和生产工艺,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是确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监管措施,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测和执法,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同时,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可以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第三,推动循环经济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物的再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
工业企业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废物回收利用率,推广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加强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可以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和安全,推动公平竞争和诚信经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推动循环经济、加强科技创新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农业的地位和分类;知道种植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
2、能力目标:能联系联系生活知道农业与我们的关系;运用地图能知道我国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农业的分布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农业与我们的生活以及农业的分布,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激发学生对我国农业的地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粮食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三、教学难点中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四、教学课型新授课五、授课时间1课时六、教学方法讨论法指导探究法七、学情分析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我国自然方面的知识,今天开始学习经济方面。
课本开篇为我们展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你能从这首歌里找到哪些农业生产方式?(二)讲授新课一、农业与我们1.农业的概念提问:你认为农业生产包括哪些方面?教师总结:通过培育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方式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就是农业。
狭义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包括五个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
2.农业的作用问题1: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吃的、穿的、用的来自于农业生产?学生活动:教师可提示学生结合教材P75活动1回答问题,找出各种例证。
【承转】生活中衣食住行很多物品来自农业,那生活中是不是可以直接把棉花穿在身上、水稻吞进肚里?教师讲解:农业不仅和我们日常生活有关,而且为工业提供各种原材料。
因此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
教师总结: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二、农业的分布【承转】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产业,而我国国土辽阔,那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作物一样吗?问题1:举例市场上的水果来自什么地方呢?这就体现了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种植业(学生活动)现在大家来看看根据76页的读图题,来认识找到我国种植业的分布上有什么区别?总结: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
工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工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社会公正等手段,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为了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探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合理利用资源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例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实行高效节能的生产方式,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
其次,要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通过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此外,要加强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
二、环境保护工业发展常常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环境保护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加强污染物的治理。
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推动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工业污染的情况,对污染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实施精确管控。
此外,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三、社会责任工业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首先,要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员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责任。
其次,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通过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方式,回馈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共享,共同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作研发、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工业企业间的互利共赢。
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手段,才能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工业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合作与共享,共同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讲义工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追求工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数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和发展的协调性。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一、工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全球工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和趋势。
一方面,科技的飞速进步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往往依赖大量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投入,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些地区过度依赖少数几个产业,产业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
此外,创新能力不足也是制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许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持续协调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持续协调发展工业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从经济角度看,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保障。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工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在资源和环境方面,持续协调发展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能够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社会角度而言,协调发展工业能够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稳定的工业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持续协调发展工业的策略为了实现工业的持续协调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1、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化同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个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立足国情和“三农”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对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三步同化”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始终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现代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建国初期,我国走得时苏联以农补工、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路子,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作出了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构建新型工农乡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但是从近年来各地发展实践看,工业化、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位置更加突出,漠视、轻视、忽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步同化”战略思想的提出,把“三农”工作放到现实和历史的时空坐标中重新审视,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1、“三步同化”是对三大文明的新认识。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分别对应着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农业文明,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现在社会上有种误区,认为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才是世界文明的核心,农业文明史落后的、腐朽的,应该抛弃的。
实际上,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与之相伴的却是资源日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农业文明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乃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文明史几乎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
优化工业行业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王基铭【摘要】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a’s industry sectors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ast 36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le with illustrating the splendid achievements, the industry sectors of China is facing outstanding issues of big but not strong, extensive development pattern, high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intensive pollutants, lack of core technologies, widespread overcapacity,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disharmon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iming at addressing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conducts anin-depth research on the synergy development of Bohai Sea surrounding betwee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process systems engineering concept, benefit and equilibrium theory by the case of the economic circle surrounding the Bohai Sea (Beijing-Tianjin-Hebei-Shandong-Liaoning), and offers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dustry sectors in Bohai Sea surrounding regarding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area.%在简要分析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工业大而不强、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核心技术不足、产能普遍过剩、产业布局不合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运用过程系统工程理念,采用效益理论和均衡理论,以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鲁辽)为代表,深入开展了环渤海经济圈石化工业与区域发展的协同研究,提出了优化环渤海湾石化工业空间布局,实现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综合起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新的提法,现在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并赋予时代内涵,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指导原则。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身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紧密联系,不能孤立起来。
一、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首先这里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包括下面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词语解释,只是局限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个基点上。
全面就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建设。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建设。
而协调发展,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助。
从上面可以得出,全面发展注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性,而协调发展则注重了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关系。
历史经验说明,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只有发展全面了,才有可能实现协调发展。
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方针,导致国家经济结构失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滑坡和国家的解体。
而自我国建立以来就注重发展的全面性,从而为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以苏联为经验,主张实行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路子。
邓小平认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原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还特别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置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讲义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国家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持续协调发展工业已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选择。
一、持续协调发展工业的重要性1、推动经济增长工业的持续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它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制造,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贸易往来,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2、促进技术创新工业领域往往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企业不断投入研发,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这种创新不仅在工业内部产生连锁反应,还会辐射到其他相关产业,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升级。
3、保障国家安全具备强大而自主的工业体系,对于保障国家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军事装备、能源供应、关键原材料等方面,自主的工业生产能力能够确保国家在面临外部压力和挑战时,拥有足够的应对手段。
4、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工业的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地位。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能够使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二、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资源环境约束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往往依赖大量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投入,同时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标准的不断提高,工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
2、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的工业结构存在着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
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力。
3、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虽然我国在一些工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市场竞争加剧全球化使得工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外企业凭借技术、品牌、管理等优势,对国内企业构成了巨大挑战。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策略在当今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探讨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一、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内涵与意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是指在工业园区内,通过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交换,形成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生态系统。
它不仅仅是单个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更是整个园区层面上的产业共生和协同发展。
发展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其次,能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还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园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园区的竞争力。
二、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工业园区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规划方面,部分工业园区在建设之初缺乏对循环经济的统筹规划,导致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难以形成有效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在技术创新方面,一些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资源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管理体制方面,园区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对企业的监管和引导不足,影响了循环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
此外,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共同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和积极性,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一)科学规划园区产业布局在工业园区建设之前,应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布局上下游产业,促进企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有效衔接。
例如,可以将化工、冶金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与环保、新能源等企业相邻布局,便于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