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怎样描述力
- 格式:ppt
- 大小:487.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节力怎样描述力1、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2)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在物理学中,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5、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6、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8、力的测量:(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弹力与弹簧力计1、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会产生一个力,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弹力的方向是与接触面垂直的2、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也称为弹簧秤。
(1)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的。
(2)正确使用方法:①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②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每一大格、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齐为止;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注意的事项:(1)不能猛力拉弹簧,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
八年级关于力的物理知识点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因素。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掌握力的概念和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力的物理知识点。
一、力的定义力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在物理中,力的定义通常用力的产生和作用来说明。
例如:一把锤子敲打一块木头,必须用一定的力量施加于木头上。
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衡量。
二、力的种类力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接触力:当物体之间有接触时,就会产生接触力。
例如地球引力让我们不会离开地面,椅子的力支撑我们的体重等。
2. 重力:重力是地球和其他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各种物体之间的引力之一,也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力之一。
3. 弹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后,就会产生弹力,这种力是恢复力的一种。
4. 摩擦力:当两个物体有相互接触并且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会产生摩擦力。
三、力的计算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来表示。
力的计算公式如下:力 = 质量 ×加速度其中,加速度是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率。
四、力对物体的影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和方向。
它能够使物体加速、减速或者改变运动方向。
五、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会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则会保持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六、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一个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它的加速度。
即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的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七、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所有的力都是成对出现的,每个力都有同等大小和相反方向的相反力。
八、力的应用力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我们的生活、体育活动和工作中,都需要运用到力的知识。
例如,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器,如汽车、火车、飞机和升降机等,这些机器都是利用力的原理运作的。
在我们的体育活动中,例如拔河、举重、篮球等,都离不开力的知识。
总之,八年级学生需要掌握力的概念、种类、计算方法以及其对物体的影响等基本知识点,这对于他们进一步掌握物理学习和将来的学习生涯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 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 力的测量:可以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其中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
6.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7. 惯性和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受力与否无关。
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是指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9.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等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等于功和时间的比值。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建议查阅教辅资料或教材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力的描述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两个物体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的形状。
5、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6、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测力计,最常用的是弹簧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8、在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用G 表示。
9、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
=
mg,其中g取9.8N/kg。
10、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1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这两个力的合力。
12、求两个力的合力就叫二力的合成。
13、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两个力的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两个力的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将两个力作平行四边形的邻边,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这两个
力的合力和方向。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知识点一、力和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概念力是一种可以改变物体状态的物理量,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
2.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N),1N是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的力。
3.力的表示方法通常用矢量图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可以用字母F表示,如F=10N。
二、力的性质1.力的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使物体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其运动状态的方向。
2.力的合成若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通过合力和分解力的原理来理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三、平衡条件1.平衡状态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可以利用平衡条件来分析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四、摩擦力及其性质1.摩擦力的概念当物体相对运动或相互接触时,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可以使物体减速或停止运动。
2.摩擦力的性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关,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五、力的作用点1.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是力作用的具体位置,力会使物体发生变形或产生转动。
2.力臂在计算力矩时,需要考虑力的作用点与转动轴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称为力臂。
六、静力的平衡条件1.静力平衡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到的合外力和合外力矩均为零,这种状态称为静力平衡。
2.静力平衡条件利用静力平衡条件可以分析物体在静止状态时所受的外力和外力矩,进而求解静力平衡问题。
七、习题训练1.多种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通过练习多种力的合成与分解来提高对力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平衡条件的应用通过练习使用平衡条件来解决力的平衡问题,提高解题技巧和分析能力。
3.摩擦力的计算通过练习摩擦力的计算问题,加深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以上即为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的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些内容,提高物理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初二物理第1讲力力的描述【知识梳理】知识点1:力1、力的定义:对的作用。
2、力的理解:①发生在者之间;②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③两个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知识点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2、核心提示: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知识点3:力的作用效果1、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有两种: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①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②物体的形变即物体的形状的改变,包括物体的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
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1、力的三要素包括:、、。
2、力的三要素理解: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要说明一个力必须指力的三要素;②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
知识点4:力的单位1、物理学中力一般用字母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这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科学家而命名的。
【例题分析】[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C.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D.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例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马拉车时,马对车施力,同时车也对马施力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C.熊猫能将竹子拉弯,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D.足球运动员顶球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式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力只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变式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彼此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作用B.一个物体受力时,它一定与其他物体相互接触C.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变式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在空中下落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D.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变式4]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B.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未必改变D.物体发生形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变式5]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B.根据有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C.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力的大小不能用天平直接测量[变式6]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②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③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它们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④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是有先后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例题分析】[例1]漫画《谁先到终点》大船用船上的鼓风机吹帆做为动力,小船上的人用力划桨做为动力,假设无风且水面静止,关于两船的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大船大,受到的阻力大,所以后到达终点B.大船上的帆与鼓风机连成一个整体,没有施力物体,所以不能前进C.小船上的人虽然用桨划,但由于船小,所以后到达终点D.由于不知道两船的速度,所以不能判断[例2]两个人沿相反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静止时的示数为19.6N,则每个人拉力的大小是N.[例3]如图,小玲向空矿泉水瓶内倒入热水后迅速倒出并盖紧瓶盖,瓶子变扁了,这是_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瓶子被压扁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二物理力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力知识点
力知识点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
)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l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
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八年级的物理力的知识点力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描述物理世界的强度和方向的量。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中,学生需要学习许多力的知识,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的物理力的知识点。
一、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俗地说,力是一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
力的强度可以量化为牛顿(N),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程度。
二、力的分类1. 接触力:是两个物体间接接触时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例如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摩擦力等。
2. 引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例如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月球对地球的引力等。
3. 电磁力:是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静电力和磁力。
三、力的作用特征1. 力的作用方向:力是一个矢量量,具有方向性。
2. 力的作用点: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必须有接触点才能产生作用。
3. 力的大小: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表示,并且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系。
四、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这些力的作用可以合成为一条等效的力。
根据力的合成原理,可以将多个力的作用合成为一个方向和大小都与多个力的作用相等的力,称为合力。
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可以通过向量和平衡法求解。
五、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它表明,任何物体都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直到有其他力作用于它为止。
这意味着,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他们会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同样的,如果物体处于运动状态,他们会保持运动状态,直到外力作用于它们。
六、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最基本的动力学定律之一,它表明一个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这个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也可以用 F = ma 表示。
这意味着,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时,它会加速。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物体已经在运动,那么只有当它受到外力时,才会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
七、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意味着,当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其中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力等于另一个物体对第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大小,方向相反。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力知识点第一节:力的基本概念力是指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矢量表示,单位为牛顿。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大小可以用万有引力常数和物体质量之积除以距离平方来计算。
力的方向则根据作用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确定。
如果力的作用点与物体质心不在同一点上,会产生力矩。
力矩大小等于力在物体上的垂线距离乘以力的大小。
除了有外力作用时,物体还存在内力。
内力是由物体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力。
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是指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时,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就会始终保持这个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例如,在飞行的飞机上,人和物体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表现出惯性。
如果移动的飞机突然减速,上面的物体就会因为惯性而前冲。
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指当一个物体受到某个力时,它所受到的加速度大小与它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该定律可表示为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换句话说,如果物体的质量不变,那么所受力越大,它所获得的加速度就越大。
另一方面,如果力大小不变,物体质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
第四节: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指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存在相等而反向的反作用力。
即,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一对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两个物体之间的直线上。
例如,站在地上,我们的体重产生向下的力,同时地面也对我们产生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使我们不会落下。
总结八年级物理的第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包括了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矩,内力等基本概念。
同时,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其中第一定律讲解了运动状态的不变性;第二定律讲解了质量、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第三定律讲解了相互作用力对。
这些知识点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八年级第一节力知识点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描述物体相互作用的一种量。
在学习物理学时,力知识点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学习力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知识。
一、力的定义力是描述物体受到的影响或导致影响的一种物理量,通常用F表示,单位为牛顿(N)。
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它们可以用向量来表示。
力可以将物体推、拉、挤压或拉伸。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运动越快或者越不容易改变方向。
二、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接触力是指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力,比如摩擦力、弹力和支持力等。
非接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的力,比如重力、电磁力和引力等。
三、力的效果力的效果主要包括运动、变形和形变。
运动效果是指力对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的影响。
当一个物体受到方向与速度不同的力时,物体会发生加速度,从而改变运动状态。
变形效果是指力对物体的形态结构的影响。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比如弹簧拉伸或缩短。
形变效果是指力对物体内部的微观结构的影响。
力可以使物体内部的原子和分子发生变化,比如电压可以引起电子的流动。
四、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定律,也是力学研究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合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所受合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方向相等,但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这三个定律的突出地位和不可替代性,使其成为物理学里不可或缺的基础。
五、应用力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摩擦力的性质,为机器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防止滑动;通过了解每一种力的应用,可以制定安全规定和基本原则,从而保证工作环境和个人安全。
除此之外,在交通工具的设计和维护、建筑结构和桥梁设计等领域,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八下物理力的讲解在八年级下册的物理课程中,力是一个核心概念。
以下是关于力的详细讲解: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推、拉、提、压等。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2.力的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这种相互作用意味着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并且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简称“牛”。
例如,托起一个鸡蛋所需的力大约是0.5N。
4.力的作用效果:力有两种主要的作用效果。
首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或者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
其次,力还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即改变物体的形状。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被称为力的三要素。
这三个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例如,同样大小的力,如果作用点和方向不同,可能会导致物体产生不同的形变或运动状态变化。
6.力的示意图:为了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可以使用力的示意图。
示意图中,一根线段表示力,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关于力的知识点:弹力:当物体发生形变时,由于要恢复原状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
例如,弹簧在被拉伸或压缩时会产生弹力。
重力:由于地球对其周围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大小可以用公式G=mg来计算,其中G表示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
总的来说,八年级下册的物理课程中对力的讲解涵盖了力的定义、特点、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弹力和重力等相关知识。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和形变的原因和规律。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必背知识点一、力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表示: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其单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3. 力的性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必须涉及至少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亦然。
二、力的作用效果1.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包括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明显的,也可以是微小的。
2.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
这三个要素共同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四、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 (按一定比例)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五、弹力1. 弹性的定义: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 塑性的定义: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塑性。
3.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称为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 常见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推力等。
5.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其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六、重力1. 重力的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称为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 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10N/kg)。
3.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近似指向地心),应用有重垂线、水平仪等。
4. 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等效作用点。
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七、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力是物体之间的作用。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力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3、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在物理学中,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4、力的示意图;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附近标出力的大小,这样标注后,一根小小的带有箭头的线段就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现出来了。
(二)、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弹力1、基本概念:(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2、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如所示的简单图示:3、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2)弹力的方向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分析讨论,总结.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7、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式中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总是成对出现B.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有力的作用C.两物体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D.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相互作用2.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物体必定受到力的作用B.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物体也可能受到力的作用C.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和方向,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力作用在物体上,必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3.如图1-1-10所示,将两个相同的条形磁铁吸在一起,置于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磁铁B对桌面的压力等于A、B的总重力B.磁铁B对桌面的压力小于A、B的总重力C.磁铁A对B的压力等于A的重力D.磁铁A对B的压力大于A的重力4.一个物体重2N,那么,在下列情况下它受到的重力还是2N的是()A.将它竖直向上抛起B.将它放到水里,它被浮起C.将它放到月球或木星上D.将它放到高速行驶的列车上5.如图1-1-11所示,A、B两物体并排放在水平桌面上,C物体叠放在A、B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