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力的描述
- 格式:pdf
- 大小:335.16 KB
- 文档页数:10
八年级力的知识点200力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种类、计算公式等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八年级力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一、基本概念力是对物体施加的一种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如使其做加速运动、变形等。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记作N。
在物理学中,力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向量和标量两种。
二、种类1. 弹性力:变形时产生的力,如弹簧力、振动系统中的弹性力。
2. 摩擦力: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抵抗运动的力,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3. 万有引力:地球和其他天体之间的引力,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力,符号为F=G(m1m2/r²)。
4. 电磁力:与电荷相关的力,包括电场作用力和磁场作用力两种。
5. 杠杆力:杠杆原理中的力,是由杠杆的受力分布和长度比例决定的。
三、计算公式1. 牛二定律:当一个物体施加在另一物体上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牛三定律:任何一个物体施加的力都是另一个物体施加的力的作用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的合力为它们的矢量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立方向力的合力。
四、其他知识点1. 滑动摩擦因数:表示运动中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力与法向压力之比,一般用μ表示。
2. 质量:物体惯性的量度大小,是任何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单位是千克。
3.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总之,学习八年级的力学知识点需要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种类、计算公式等方面,同时还需要了解其他相关知识点。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下册《力的描述》知识点讲解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下册《力的描述》知识点讲解一、知识点总结重力、摩擦力、弹力是我们常见的力,对于不同的力有着不同的要求:1、重力:要掌握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2、摩擦力:要掌握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以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3、弹力:要掌握弹力的概念。
弹力的大小、方向。
弹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二、常见考法试题对这部分的考查,基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综合性不高的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一是综合性较高的填空题。
主要考查对上述几个常见的力的理解程度。
三、误区提醒1、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1)“有利”摩擦: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变滚动为滑动。
(2)“有害”摩擦: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少粗糙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变滑动为滚动;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且相互间有挤压;(3)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四、课后练习关于力的概念,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B.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C. 我们通常说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还有一个施力物体,只不过省略不谈了D.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其施力物体不一定存在答案:D解析: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我们通常说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还有一个施力物体,只不过省略不谈了,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存在一个施力物体,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八年级关于力的物理知识点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因素。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掌握力的概念和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力的物理知识点。
一、力的定义力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在物理中,力的定义通常用力的产生和作用来说明。
例如:一把锤子敲打一块木头,必须用一定的力量施加于木头上。
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衡量。
二、力的种类力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接触力:当物体之间有接触时,就会产生接触力。
例如地球引力让我们不会离开地面,椅子的力支撑我们的体重等。
2. 重力:重力是地球和其他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各种物体之间的引力之一,也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力之一。
3. 弹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后,就会产生弹力,这种力是恢复力的一种。
4. 摩擦力:当两个物体有相互接触并且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会产生摩擦力。
三、力的计算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来表示。
力的计算公式如下:力 = 质量 ×加速度其中,加速度是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率。
四、力对物体的影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和方向。
它能够使物体加速、减速或者改变运动方向。
五、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会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则会保持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六、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一个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它的加速度。
即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的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七、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所有的力都是成对出现的,每个力都有同等大小和相反方向的相反力。
八、力的应用力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我们的生活、体育活动和工作中,都需要运用到力的知识。
例如,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器,如汽车、火车、飞机和升降机等,这些机器都是利用力的原理运作的。
在我们的体育活动中,例如拔河、举重、篮球等,都离不开力的知识。
总之,八年级学生需要掌握力的概念、种类、计算方法以及其对物体的影响等基本知识点,这对于他们进一步掌握物理学习和将来的学习生涯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八年级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在物理中,力是一种基本量,也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中,力的概念和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力的定义、力的种类、力的单位、力的性质以及力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力的定义力是描述物体相互作用的物理量,它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者改变运动状态的方向和大小)、形状和大小等。
二、力的种类1.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因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如摩擦力、压力等。
2. 引力:是指各物体之间由于引力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如地球引力、万有引力等。
3. 弹力:是指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如弹性体的弹力等。
4. 摩擦力:是物体之间在接触面上因相互摩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如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等。
三、力的单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N),其定义为1N是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获得1m/s²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在力的计算中还常用到千克力(kgf)和克力(gf)。
四、力的性质1. 可叠加性:当若干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它们的效果等于这若干个力合成所得的力。
2. 反作用性: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原来的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力的作用必然伴随着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五、力的应用力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离心力:飞行器、离心机、干衣机等。
2. 弹力:弹簧、秤盘、起重机等。
3. 摩擦力:公路、汽车轮胎、制动器、冰雪上行走等。
4. 黏着力:蚊水、胶水、螺丝固定等。
5. 风阻力:伞、两栖交通工具等。
总结: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中,力是一项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力的定义、种类、单位、性质和应用等。
通过对力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也可以更好的理解一些现象的产生。
八年级物理力章知识点总结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力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本文将通过对力学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一、力的概念与性质1.力的概念力是一种作用于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状态的物理量。
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2.力的性质(1)力有大小和方向,可以用矢量表示。
(2)力可以合成,分解。
多个力合成后可以形成一个合力,而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
二、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定律,能够解释物体运动的规律。
1.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它表明,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就保持原来的状态:静止的物体会一直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会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
它表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正比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3.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
它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它们之间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分别上。
三、摩擦力与滑动摩擦系数在物体运动中,摩擦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
了解它的性质和应用,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接触时产生的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分类(1)静摩擦力: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施加在物体表面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当物体运动时,表面间摩擦力的大小称为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系数滑动摩擦系数是指物体表面间沿着表面相对运动时,摩擦力与法向压力的比值,用字母μ来表示。
四、弹力与胡克定律弹力是形成于物体间的一种力,属于弹性力的一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要的意义。
1.弹力的概念当一根弹簧被加入物体时,弹簧会受到物体施加的挤压力,此时弹簧形变,因而反向施加一个力,这种力称为弹力。
2.胡克定律胡克定律是描述小振幅弹性形变的定律。
它表明,当物体被挤压或拉伸时,弹力与变形成正比。
一、力和运动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单位是牛顿(N)。
2.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力的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变化、使物体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或方向。
4.重力: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所有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力。
5.力的合成:平行力合成、垂直力合成和斜向力合成。
二、机械能与机械运动1.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等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关系而具有的能量。
3.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理想情况下,物体在机械能守恒过程中,机械能总量不变。
4.动力学定律:质量与加速度、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5.杠杆原理:要使杠杆平衡,需满足力矩相等条件。
三、导热与热能1.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物体之间热能传递的方式。
2.热传导: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振动和电子运动来传递。
3.热传导的速度:与物质的导热率和物体的温差有关。
4.热膨胀与热收缩: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被冷却后体积收缩。
5.物态变化与物质内能: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潜热。
四、光的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光与物体表面相交,在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满足反射定律。
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现象。
4.光的颜色与频率:不同频率的光波对应不同的颜色。
5.光的透射:光从一种介质穿过另一种介质。
五、声与声音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空气产生压缩和稀薄的交替运动,从而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递的,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声音的特点:音调、响度和音色。
4.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在遇到物体时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5.声音的吸收和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物体吸收,也会发生衍射现象。
六、电与磁1.电流与电压: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压是电流的驱动力。
2.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原理。
初二物理第1讲力力的描述【知识梳理】知识点1:力1、力的定义:对的作用。
2、力的理解:①发生在者之间;②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③两个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知识点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2、核心提示: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知识点3:力的作用效果1、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有两种: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①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②物体的形变即物体的形状的改变,包括物体的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
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1、力的三要素包括:、、。
2、力的三要素理解: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要说明一个力必须指力的三要素;②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
知识点4:力的单位1、物理学中力一般用字母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这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科学家而命名的。
【例题分析】[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C.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D.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例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马拉车时,马对车施力,同时车也对马施力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C.熊猫能将竹子拉弯,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D.足球运动员顶球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式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力只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变式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彼此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作用B.一个物体受力时,它一定与其他物体相互接触C.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变式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在空中下落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D.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变式4]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B.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未必改变D.物体发生形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变式5]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B.根据有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C.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力的大小不能用天平直接测量[变式6]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②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③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它们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④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是有先后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例题分析】[例1]漫画《谁先到终点》大船用船上的鼓风机吹帆做为动力,小船上的人用力划桨做为动力,假设无风且水面静止,关于两船的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大船大,受到的阻力大,所以后到达终点B.大船上的帆与鼓风机连成一个整体,没有施力物体,所以不能前进C.小船上的人虽然用桨划,但由于船小,所以后到达终点D.由于不知道两船的速度,所以不能判断[例2]两个人沿相反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静止时的示数为19.6N,则每个人拉力的大小是N.[例3]如图,小玲向空矿泉水瓶内倒入热水后迅速倒出并盖紧瓶盖,瓶子变扁了,这是_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瓶子被压扁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二物理力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力知识点
力知识点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
)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l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
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物理八年级下知识点一、力。
1. 力是什么?力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它可以让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比如说,你捏一下橡皮泥,橡皮泥变形了,这就是力使物体发生了形变;你推一下静止的小球,小球开始滚动了,这就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哦。
就像你打别人一拳,你自己的手也会疼,这就是力的相互性。
2.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就像是力这个小精灵的三个魔法棒。
大小决定了力的威力,方向决定了力要把物体往哪儿带,作用点就像是力的落脚点。
比如说,推门的时候,你在门把手上用不同大小的力、往不同方向推,或者在门的不同位置推,门的运动情况都会不一样。
3. 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啦。
你可以想象1N的力大概有多大,两个鸡蛋的重力大约就是1N哦。
4. 弹力。
弹力是一种很神奇的力,就像弹簧一样有弹性。
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就会产生弹力。
比如说,你拉弹簧,弹簧变长了,它就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弹簧的弹力大小和它的伸长量是有关系的,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得越长,弹力就越大。
生活中的弹力可多了,像我们穿的运动鞋底、沙发的坐垫,都利用了弹力,这样我们踩上去或者坐上去就会感觉很舒服。
5. 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不管你在地球上的哪个地方,只要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就像苹果总是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飞。
重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公式是G = mg,其中G表示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是一个常量,大约等于9.8N/kg。
这个g就像是地球给物体的重力“密码”,不同星球上的g值是不一样的哦。
二、运动和力。
1.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就像一个魔法规则。
它说的是如果物体不受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就好比一个在光滑冰面上的物体,如果没有外力干扰它,它要么静止不动,要么就一直匀速直线滑下去。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力
力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是描述物体运动变化的重要
因素。
力的单位是牛(N),它的大小可以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加速度(a)和质量(m)来计算得出。
即力=质量×加速度。
重力是一种最基本的力,因为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位置有关,即重力大小与物体与地球
的距离和物体所处的海拔高度有关。
弹力是另一种常见的力,它是由于物体的形状和弹性而产生的。
弹簧、橡皮等物品都具有弹性,它们被挤压或拉伸时会产生反向
的弹力。
弹力也是物体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也是常见的力,它们是由于物体之间的摩
擦而产生的。
在静止状态下,两个物体之间受到的摩擦力称为静
摩擦力,而在运动状态下,两个物体之间受到的摩擦力称为动摩
擦力。
除了这些基础力之外,电磁力也是力学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电
磁力是由于带电粒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例如电场和磁场等。
在物理学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力,称为向心力。
向心力是物体做圆周运动时产生的力,它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大小与物体质量、速度以及圆周半径有关。
向心力是使物体能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重要力。
总之,力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概念,一些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电磁力等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了解和认识这些力,是理解物体运动变化的关键所在。
八年级力的知识点八年级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分水岭,是学生们过渡到高中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点,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力的知识点。
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好力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其他知识点,并且对于日常生活也很有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八年级力的知识点:力的概念与分类、力的作用和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现,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物体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
在物理学中,力是用单位牛(N)来表示的。
在力的分类方面,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特点,可以将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张力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力。
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当物体的质量增加时,重力的大小也会增加;当物体的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增加时,重力的大小也会减小。
弹力是指发生变形的弹性物体所具有的相互作用力。
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弹性物体的分子间距离发生改变,相互作用力也随之发生。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互相接触时,由于粗糙程度的不同,会产生相互抵抗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会受到物体表面的粗糙度、接触面积和物体质量的影响。
张力是指绳、索、链等物体拉伸或压缩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力。
在绳索、链条、缆绳等的使用中,张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和测量除了以上的力的概念和分类,学生们还需要深入了解力的作用和测量。
力的作用是指力与物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它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在力的测量方面,学生们需要了解力的单位、力的测量方法以及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力的单位是牛,它表示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的大小。
在力的测量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利用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是将测力计固定在一端,然后将需要测量的物体连接在另一端,读取测力计上的数字即可。
除了弹簧测力计,还有其他的力的测量方法,如利用丰富计量、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来推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必背知识点一、力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表示: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其单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3. 力的性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必须涉及至少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亦然。
二、力的作用效果1.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包括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明显的,也可以是微小的。
2.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
这三个要素共同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四、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 (按一定比例)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五、弹力1. 弹性的定义: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 塑性的定义: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塑性。
3.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称为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 常见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推力等。
5.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其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六、重力1. 重力的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称为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 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10N/kg)。
3.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近似指向地心),应用有重垂线、水平仪等。
4. 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等效作用点。
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七、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引言概述: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八年级下册物理中,我们将学习到力的相关知识。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本文将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五章《力》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种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计量和力的平衡等内容,以便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
一、力的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作用特点: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并遵循牛顿的第三定律。
3. 力的表示方法:力的方向可以用矢量来表示,常用箭头表示法或者分解表示法。
4. 力的合成:当有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者图解法求出力的合成结果。
二、力的种类1. 接触力:是物体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包括摩擦力、支持力等。
a. 摩擦力:是物体之间表面接触时产生的力,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之分。
b. 支持力:是物体受到支撑时产生的力,是一种与重力相抵消的力。
2. 弹力:是弹性物体在形变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具有方向性和大小。
3. 引力:是地球或其他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是一种重力。
4. 电磁力:是电荷或磁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包括静电力和磁力。
5. 惯性力:是因为惯性而产生的力,如离心力和向心力。
三、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方向等运动状态,包括平衡力和不平衡力。
2. 平衡力:当合外力对物体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有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之分。
3. 不平衡力:当合外力对物体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将发生加速度。
4. 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上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5. 牛顿第二定律:当物体上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将加速,且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四、力的计量1. 测力计:是用来测量力的仪器,常用的有弹簧测力计和天平测力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