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检验科三大常规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54
检验科三大常规项检查具体指什么?去医院看病,医生常会建议做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检验,其涉及身体几乎所有信息,可帮助医生初步了解患者疾病性质。
基于此,本文为大家讲讲检验科三大常规项具体指什么,以供各位正确认识检验科的三大常规。
一、三大常规项检查具体指什么?(1)血常规:血常规属于比较普遍、常见的一种检查手段,我们人体的血液主要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血细胞主要是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常规主要包括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女性115g/L~150g/L,男性130g/L-175g/L)、血小板计数(正常值范围:100×109/L~300×109/L)、红细胞(正常值范围:(女性3.8×1012/L~5.1×1012/L、男性4.3×1012/L~5.8×1012/L)、白细胞(正常值范围:3.5×109/L~9.5×109/L)等,可观察血细胞分布、形态、数量改变等情况,进而判断血液状况、诊断病情,较适合感冒、头晕、腹痛、贫血等患者。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Hb)水平降低,分生理性降低见于生长发育迅速而导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的婴儿、妊娠中后期血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的孕妇,病理性降低则需警惕各种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失血等;生理性升高则见于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居民、胎儿及新生儿等,病理性升高则见于脱水、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等以及肺源性心脏病、某些肿瘤和肾脏疾病等。
血小板计数与多种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
红细胞(RBC)降低需警惕出血、贫血,其升高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脱水等。
白细胞(WBC)有明显生理性波动,如早晨较低,傍晚较高,餐后较餐前高等;白细胞水平降低需警惕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伤寒)、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肿瘤化疗等,其上升需警惕急性化脓性感染、细菌感染、白血病等。
(2)尿常规:其检查的项目有尿液颜色(淡黄色透明)、尿比重(1.003~1.030)、尿隐血(阴性)等,可观察尿液内的成分是否正常,不仅能反映有些疾病的治疗效果,还能为疾病后期干预提供有效参考。
三大常规检验科的检查方法刘女士在某国企上班,今年26岁。
近日由于工作繁多,刘女士不得不经常加班加点。
工作结束后,刘女士发现自己四肢乏力、头脑有些晕眩,且略微发烧。
一段时间下来,刘女士饱受疾病折磨,她选择前往医院诊治。
医生询问刘女士近日症状后,安排刘女士进行了三大常规检验,即血常规、尿常规和大便常规。
医生通过查看检验结果,发现刘女士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指数相比于常人较低,属于轻度贫血,了解到患者月经期较长加上近日工作繁多,建议患者日常注意饮食营养补充,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睡眠时间。
经过调理后,刘女士的三常规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身体也有所恢复。
在智能化时代,科技在各个领域占有优势地位,尤其是在医学领域,给予极大的帮助。
作为临床检验的重要辅助,化验检查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现如今的三大常规检验,即血常规、尿常规和大便常规成为检验人体状况的基本选择。
目前,三大常规检验已成为医学检验的常规检查,虽然检验结果对后期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但样本采取和检验过程难免出现误差,而这些误差对于患者和医生判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科学进行三大常规检验,在实行检查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本文将围绕“三大常规检验科的检查方法”介绍血常规、尿常规和大便常规三大检验方式。
1.概述三大常规检验科的检查方式主要指血常规、尿常规和大便常规。
其中,血常规检查包括四项检查内容。
当出现细菌病毒感染、贫血或其它情况时,血常规检查内容所对应的指数将会有所改变;尿常规检验主要观察标本中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蛋白质的含量等。
同时,红细胞呈阳性或阴性能够帮助医生了解到患者肾脏是否出现异常;大便常规主要检查大便中有没有白细胞、脓细胞、寄生虫以及大便潜血是否出现异常,从而了解到消化道是否出现问题。
二、血常规1.概念血常规检查是指抽取患者体内的静脉血,观察血液中的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形态以及分布等指标,从而初步判断血液系统的状态。
1.四大重要项目1.红细胞红细胞是血常规检测中较为明显的一项数据。
带你读懂检验科“三大常规”在医学领域中,检验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检验科的各项检验,医生可以获得患者的生理状况和疾病信息,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检验科中,有三个常规检验项目被广泛应用,它们被称为“三大常规”。
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三个常规检验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和生化指标检验。
一、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是评估患者全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一种常规检查方法。
它可以提供有关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的数量和质量信息。
1. 红细胞指标血常规中的红细胞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等。
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可以反映患者的贫血程度,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则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贫血的类型。
2. 白细胞指标白细胞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和不同种类白细胞的比例(比如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等)。
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而不同种类白细胞的比例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判断病情。
3. 血小板指标血小板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患者的出血倾向,而平均血小板体积则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血性疾病的类型。
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炎症或出血等问题,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尿常规检验1. 尿液外观尿液外观指的是尿液的颜色、透明度和气味等。
正常情况下,尿液应该是黄色或琥珀色的,透明度较高,无异味。
2. 尿液化学成分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和尿胆原等。
通过检测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肾脏功能异常、糖尿病或其他疾病。
3. 尿液沉渣尿液沉渣是指尿液中的固体物质,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细菌和结晶等。
通过观察和计数尿液沉渣中这些物质的数量和类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或其他疾病。
尿常规检验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和泌尿系统健康状况,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检验学中最基本的项目:三大常规作者:杨菊梅来源:《大健康》2019年第04期血常规、尿常规和粪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检测,它们是评价人体生理功能的最基本的检验项目。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检验分析手段层出不穷,但是基本血、尿、便检查以其检验方便、速度快、价格低廉,在临床工作中始终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青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血常规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无论是感冒发烧还是因不明原因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时,医生通常会让你先查个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是以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等。
在病因不明时,通常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常用血常规指标及临床意义如下:指单位体积血液中含有的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情况下,男性红细胞计数在(4.3~5.8)×10¹²/L间,女性在(3.8~5.1)×10¹²/L间。
人在冲动、兴奋、恐惧等情绪下,可出现红细胞计数生理性增多;在妊娠妇女和造血功能减退的老年人可出现生理性红细胞计数减少。
在大面积烧伤患者和肿瘤患者等可出现病理性红细胞计数增多。
血红蛋白是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运输的载体,其含量变化具有与红细胞变化相似的临床意义,但与红细胞相比,血红蛋白含量能更好地反映个体贫血的程度,但贫血的具体原因及类型还需结合其他结果及临床表现综合判定。
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男40%~50%,女35%~45%。
HCT增高多见于大面积烧伤、连续腹泻呕吐、脱水等,降低可见于失血后大量补液及贫血患者。
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在(3.5~9.5)×109/L间。
生理情况下也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如剧烈运动后、进食后、妊娠等。
病理性增高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组织损伤以及白血病等。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放化疗等患者均可出现病理性白细胞减少。
检验科三大常规复检规则
1、为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检验质量,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无误,现制定检验结果复检、复查规定。
(概念:复检是针对同一份标本,复查是重新采集标本)
2、出现如下情况均应进行复检。
(1)结果出现明显错误。
(2)检验结果和临床矛盾、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
(3)检验结果超出线性范围。
(4)检验结果和历史记录相差悬殊。
(5)Rh血型阴性,HIV抗体、TPPA,等结果阳性。
(6)检验方法学检验不同的检测项目和上次检验结果不符。
(7)检验结果出现危急值,应第一时间复检无误后方可报告,并启动危急值报告程序。
3、出现如下情况均应进行复查。
(1)检验标本信息错误。
通知临床重新采集标本复查。
(2)复检结果仍可疑,通知临床复查。
4、复检、复查要注意核对试剂质量、确认仪器正常状态、室内质控是否可靠、检测操作的正确性、编号是否正确、离心是否彻底等。
确认无误后进行复检、复查。
5、复检结果一致或找出不一致的原因,方可报告,同时通知临床。
若未找出原因,仍出现不符合,应报告实验室负责人,重新取样复查,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联系临床后,发出报告.。
一文带你读懂检验科“三大常规”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是无法避免的。
当我们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或者就诊的时候,接触最多的便是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三大常规”,听得最多的话也是“查个血吧”、“查个尿吧”等,这些都是检验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现在就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三大常规”都是什么?怎么看报告单?一、三大常规项检查指什么?(一)血常规血常规是当今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和普遍的检查手段之一,在人体血液中主要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中常用于临床辅助诊断的项目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其中白细胞的正常成年人范围为4.0-10.0×109/L,当白细胞数量出现明显波动情况时需警惕疾病存在,升高则考虑为细菌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白血病等病变原因引起,降低则考虑血液病、病毒感染、肿瘤化疗因素引起;成年女性红细胞的正常范围为3.5-5.0×1012/L,当红细胞数量升高时考虑与严重脱水、先天性心脏病等因素有关,降低则需警惕贫血、出血等疾病的发生;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其数量变化可作为血栓性疾病与多种出血等疾病发生诊断指标。
血常规检查可对血细胞数量、形态及分布情况等进行清晰观察,便于对患者病情诊断情况、血液状况进行判断,血细胞检查在贫血、腹痛、头晕、感冒等病症患者诊断中可作为有效辅助方式。
血红蛋白成年女性正常值范围为115-150g/L,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前者降低情况多发生在婴儿期、妊娠中后期机体中,主要因血原料不足引起,而升高情况在高原地区人群、新生儿、婴儿等机体中,后者降低考虑与急慢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素有关,而升高则与大面积烧伤、脱水、严重呕吐、肿瘤、肾脏疾病等因素有关。
(二)尿常规尿液是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过滤和小集合管、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后形成的,其后在流经输尿管,短暂贮存于膀胱内,最终经尿道排出体外。
2024检验科血、尿、便三大常规解读01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尿常规检验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尿PH值、尿中白细胞、亚硝酸盐、蛋白质、葡萄糖、尿酮体、尿胆原、尿红细胞等内容。
尿量:成人:(1.0~1.5)1∕24h;儿童(1-12岁):(0.3~1.5)1∕24h.尿量增多:多尿(>2.51∕24h\①生理性:饮水过多、精神紧张、出汗少等;②病理性:糖尿病、慢性肾炎、尿崩症、高血压肾病等。
尿量减少:少尿(<0.41∕24h)和无尿(<0.11∕24h\①生理性:饮水过少、出汗多、高热、脱水等;②病理性:各种肾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及肾后性疾病等。
颜色:正常人的尿液颜色为淡黄色,也会随着饮水量、活动、饮食的改变而略有不同。
常见的异常尿色有以下几种:1、深茶色尿:胆红素阳性,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
2、红色尿: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感染(包括结核\肾小球肾炎等等。
此外,有些药物也可以引起红色尿,如氨基比林、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因此发现血尿时一定要首先排除这些「破坏分子」的影响,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逐一排除,寻找病因。
3、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等。
4、乳白色尿、乳糜尿、脓尿:常见于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多数是清晰透明的,除放置过久和女性分泌物污染的尿可稍混浊外,尿液混浊多见于尿酸盐结晶、乳糜尿、脓尿、血尿。
比重:正常范围1.005~1.030。
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
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
1、比重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尿增多时见于糖尿病;2、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大量饮水。
PH值:正常范围是4.6~8.0o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1、偏低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呼吸性酸中毒、发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