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3)能够领悟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故事情节;(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感悟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3)通过分析思考,提炼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正义的品质;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简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讲述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遇到善于吐火的红孩儿,两人展开激战。
孙悟空凭借聪明才智和神通广大,最终战胜红孩儿,使其归顺佛教。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2)孙悟空和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3)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及孙悟空、红孩儿的角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精彩片段,进一步感悟人物性格。
5. 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勇敢、智慧、正义等。
对学生的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故事,谈谈你对孙悟空和红孩儿的看法,以及他们给你带来的启示;2. 选取《西游记》中的另一个故事,简要介绍情节,并分析其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孙悟空和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领悟程度;4.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及对人物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挑选《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的典型情节,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理解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介绍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背景、经过和结果。
2. 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3. 主题思想:探讨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等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和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背景。
2. 讲解故事情节:详细讲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经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4. 探讨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等价值观。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检验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体会,以及对故事的新颖解读。
七、作业布置1. 阅读:《西游记》其他章节,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故事,简要介绍情节和人物。
2. 写作:以孙悟空或红孩儿为视角,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故事中的心情和感受。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习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我校研究实践的“学问思辨行”五步教学法。
【学法导航】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学习用具】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等。
【教学过程】一、指定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情况:(一)多媒体展示《西游记》的内容《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
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
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这一情节的主要内容。
2、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探讨这一情节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梳理“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情节脉络。
(2)分析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2、难点(1)理解红孩儿形象的多面性。
(2)探究这一情节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一情节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和红孩儿之间的冲突。
2、情节梳理(1)请学生自主阅读“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相关章节。
(2)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情节的发展过程,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3)教师总结情节: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便用计掳走了唐僧。
孙悟空为救师父,与红孩儿展开多次较量。
红孩儿善于喷火,孙悟空一度陷入困境,但最终凭借智慧和本领,请来观音菩萨将红孩儿收服。
3、人物形象分析(1)孙悟空①让学生思考孙悟空在这一情节中的表现,如他的机智、勇敢和坚定。
②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节和描写中举例说明,如孙悟空识破红孩儿的诡计,以及他在与红孩儿战斗中的不屈不挠。
③总结孙悟空的形象特点: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忠诚正义。
(2)红孩儿①提问学生对红孩儿的看法,他是单纯的反派还是有其他特点。
②引导学生分析红孩儿的聪明狡猾,如他假扮受难儿童骗取唐僧的同情。
③探讨红孩儿的任性和残忍,如他用三昧真火攻击孙悟空等人。
④指出红孩儿形象的复杂性,他既有孩童的天真,又有妖怪的邪恶。
4、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这一情节所反映的主题,如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成长与挫折等。
(2)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和红孩儿的经历对我们的启示。
(3)教师总结:这一情节展现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勇敢面对,运用智慧去克服。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3、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整体感知: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明确:奇、妙、好等。
总结: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
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
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美”。
3、读后你认为它哪方面写得美?(情节)师:我们就先来看情节。
(板书“情节”)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
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
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
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部编版五年级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文。
该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改编而成,以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战斗为主题。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和传奇英雄形象。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朗读文章。
2. 学生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问题回答。
情感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够欣赏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看法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通过唤起学生的想象和好奇心,介绍并简单解释故事背景。
2. 教师讲解: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读故事标题和关键词汇,解释生字词并给出正确的发音和意思。
3. 阅读教材:学生自观自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4. 问答互动:教师提问学生有关故事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回答。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 学生小结: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口头表达、绘画或写作等形式展示。
6.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在家庭环境中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故事的主题和价值,并展示相关图书、影视作品或艺术品供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口头表达和书面作品,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提升程度。
对于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指导。
同时,通过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积极参与和分享,可以评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兴趣程度。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
(2)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孙悟空、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事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学习孙悟空和红孩儿的斗争,树立正义战胜邪恶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
(2)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3)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
2. 教学难点:(1)理解孙悟空、红孩儿斗争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法深入解读故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及孙悟空、红孩儿的相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的性格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4. 欣赏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故事中的精彩描写。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阐述理由。
5. 课堂小结(2)强调孙悟空、红孩儿斗争的深层含义。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复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孙悟空、红孩儿的性格特点,写一篇短文。
3.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解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孙悟空、红孩儿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能力。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及创新思维。
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目标1.结合故事情节,分析孙悟空“三位一体”的人物性格特点,并分析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性格特征,掌握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
2.理解本文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品味本文诙谐的口语与典雅的文言的相谐之妙。
3.认识《西游记》这部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营造浓厚的学习兴趣)。
牛魔王和孙悟空可以说对渊源颇深,早在孙悟空在花果山做美猴王的时候,两人就已经结为了兄弟,当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之后,牛魔王及其“家属”却给他造成了无穷的麻烦。
八十一难中,和牛魔王相关的就有四难,今天我们学习的《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就叙述了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给唐僧师徒制造的磨难。
二、整体感知课前同学们已经阅读了本文,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老师要找一名同学来复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三、鉴赏人物形象1.《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战斗的结果是齐天大圣败下阵来,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1)红孩儿的精明与审时度势,“若要倚势而擒,莫能得近;或者以善迷他,却到得手。
······”这一段心理描写很有深度,可见妖怪也深谙骗人之术。
(2)能够抓住唐僧的心理,利用他的慈悲之心。
(3)抓住取经队伍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孙悟空与唐僧师徒间的矛盾红孩儿三番五次故弄玄虚,使得唐僧对悟空的警觉失去了耐心,认为他“虚多实少”,是在捉弄他,并以念紧箍咒相威胁,,使得悟空再也不敢回言,孙悟空虽然是取经队伍中的最强者,却没有发言权,而最弱的唐僧,却有着支配的权力,正是这种错位,正是师徒之间的这种矛盾,让许多妖精有了可趁之机。
2.鉴赏孙悟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有人说,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是解读《西游记》的一把钥匙,可见,孙悟空确实是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那么,我们就先来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斗争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认识到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斗争过程,体会故事中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孙悟空运用智慧和勇敢战胜红孩儿的过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相关章节。
2. 学生提前阅读《西游记》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引导学生回顾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斗争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4. 讲解与分析教师讲解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孙悟空运用智慧和勇敢战胜红孩儿的过程。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培养学生的品质。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对《西游记》其他故事的了解。
7.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总结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故事中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孙悟空运用智慧和勇敢战胜红孩儿的领悟程度。
4. 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反馈1. 在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抽取部分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复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第一篇:《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课文材料预习作业:1.请写出《西游记》第四十和第四十一回回目的理解。
2.横线画出描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红孩儿的语句,并旁批其性格特点。
3.请概括节选课文的故事情节,200字左右。
4.自主思考课后习题,并写在题目空白处。
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内容及艺术成就。
2.分析孙悟空的“三位一体”的形象特征。
3.尝试“戏笔”评点,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课题(板书)引出《西游记》的第四十回和四十一回(板书回目名),再讲解这两个回目名的意义进行导入。
(二)整体了解《西游记》1.作者——吴承恩吴承恩(约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人。
《淮安府志》称其“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还说“复善谐剧,所着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但屡试不第,四十余岁,始补岁贡生。
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后又补为荆府纪善。
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2.《西游记》的内容《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
全书一百回,大体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写美猴王的出世、求道、闯龙宫、搅冥府、闹天宫,终被镇压,集中叙述了孙悟空无拘无束的生活经历。
全书最精彩部分。
第二部分:(8-12)唐僧身世及取经缘由,包括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奉诏取经等情节。
第三部分:(13-100)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西天取经的经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
全书主体部分。
3.《西游记》的艺术成就《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部编版五年级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人物。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书中角色和其行为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复述。
2. 主要人物的分析和形象描绘。
3.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思辨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材。
2. 幻灯片或黑板、粉笔。
3. 学生练册和作业本。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 通过故事情节简介,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红孩儿,引导他们联想到这两个人物在故事中的对决。
第二步:教学核心1. 按照教材中的情节顺序,简要描述故事的开头、发展和结尾。
2.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相关角色形象图片,并引导学生描述这些角色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3. 进行故事细节的阅读训练,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言辞,让他们思考这些行为和言辞的意义。
4. 提问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思考和推测,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帮助学生总结故事的主题和教育意义,引导他们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步:巩固练1.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对主要人物的形象描绘,鼓励他们结合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和解释。
2. 分享学生的讨论结果,让他们互相研究和启发。
3. 针对故事中的问题和难点,进行补充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第四步:作业布置1. 布置学生阅读故事的课后作业,要求他们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 布置学生写一篇小作文,表达对于故事中某个人物行为的看法和评价。
五、板书设计。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关于作者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古人眼里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创作小说的人,也往往为当时文士所不屑,因此中国古代的小说在刊刻的时候往往并不署名,这就为后世考证作者造成了很多笔墨官司。
和其他小说一样,《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是在几代作者的创作中逐渐成型的,但最后的写定者是谁,迄今并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明刻本《西游记》并无作者署名。
前人曾认为百回本《西游记》为元代全真教道士丘长春所作,20世纪初,经鲁迅和胡适等人的认定,作者应为淮安人吴承恩。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此不断提出新的证据质疑,但支持吴承恩的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反驳。
在目前尚无确证推翻这一结论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将吴承恩暂定为《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幼年“即以文鸣于淮”,但屡试不第,约四十余岁时,始补岁贡生。
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后又补为荆王府纪善,但可能未曾赴任。
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他长期过的是一种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
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二、关于主题《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它以曲折、幻想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对于它的思想内容的研究,一直都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时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道书,阐述的是道教的金丹妙诀,这一观点到了近代逐渐被人抛弃。
学者们开始从政治、哲学、思想等不同角度关注《西游记》奇幻故事背后的主旨和深意(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西游记》只不过是部游戏之作,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也可备一说)。
从建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普遍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阐释《西游记》,把《西游记》看做是一部借神魔故事来影射现实生活的政治小说,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对《西游记》中的神魔进行了阶级划分,把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各阶级阶层人物对号入座。
从80年代初开始,学者们逐渐摆脱了“政治图解”式的解读模式,于是出现了许多新的《西游记》主题观。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作者简介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
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
吴承恩幼年“即以文鸣于淮”,但屡试不第,约四十岁时,始补岁贡生。
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后又补为荆州纪善,但可能未曾赴任。
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
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的。
相关背景牛魔王和孙悟空可以说是渊源颇深,当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之后,牛魔王及其“家属”却给他造成了无穷的麻烦。
八十一难中,和牛魔王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就有四难。
内容提要《西游记》通过幻想的形式,成功地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歌颂了人民群众对一切邪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追求和向往。
全书通过对神魔世界的描写,曲折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及罪恶。
这篇文章只是节选,但是人物的塑造却非常鲜明。
唐僧的迂弱、不辨是非、刚愎自用,孙悟空的精明能干、大智大勇,猪八戒的贪吃懒惰,沙僧的执着忠诚都通过各自的言语、行为表现得生动形象。
结构图解揣摩领悟赏情节1.开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简析本文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
赏语言1.师父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
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
师父莫怪。
若是跌伤了你的手足,却还好医治;若是被妖精捞了去,却何处跟寻?2.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3.八戒听说,扛住行者道:“哥哥,这等一个小孩子家,你只管盘诘他怎的!他说得是,强盗只打劫他些浮财,莫成连房屋田产也劫得去?若与他亲戚们说了,我们纵有广大食肠,也吃不了他十亩田价。
(贰)我是读者,置身事外
合作探究:从课文节选部分中可见,红孩儿并不是孙悟空的对手,他为何还能成功劫走唐僧?(点拨,从敌对两面找原因)
预设:1、他抓住了唐僧慈悲为怀的心理。
2、他抓住了取经队伍中的矛盾。
3、红孩儿精明,善于审时度势,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主旨探究:
1、从课文节选部分中,我们不难看到那些贪婪,腐败,丑恶的现象。
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讨论梳理,教师点拨:败家的“红百万”变做“红十万”;当地山神土地受到种种剥削;亲戚之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2、这现象能反映哪些社会现实呢?
预设: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官贪吏虐、豪强霸占一主,巧取豪夺,民不聊生。
作者笔下的“妖怪”正是当时的朝廷、官府的化身。
教师引导总结:那么孙悟空横扫一切妖魔鬼怪,实则是对封建社会的叛逆和反抗。
他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走到一座高山下,洞里有个妖怪,名字叫做红孩儿,他在洞里修炼了三百年,炼成了可怕的三昧真火。
他早就听说唐僧肉非常好吃,,他就想了一个坏主意。
跳上半空中,看到唐僧正好来了,变成一个小孩儿,手脚都捆在树上,叫着:救命、救命。
唐僧听到有人叫救命,马上走过去,他看这个小孩很可怜,就问他:你怎么回事啊?他说他的爸爸、妈妈都被强盗抢走了,强盗要把他吊在这儿,要饿死他。
唐僧看他很可怜就要他与自己一起坐白龙马。
这个妖怪想:孙悟空最厉害,要是把他制服了,其他人就好办了,他就对唐僧说:这个长鼻子大耳朵的师傅,长得好丑啊,这个黑青脸的师傅长得很可怕,还是让那个毛脸的师傅背着我走。
孙悟空早就看出他是妖怪了,就背着他走了一会儿,自己故意落在后面,就把这个小孩扔到山崖下想摔死他。
红孩儿一看,不好,他就使用了一个压重法,压住孙悟空,然后他的真身跳到半空中,刮了一阵狂风,把唐僧刮进了洞里。
当孙悟空把假的红孩儿摔成肉饼时,猪八戒和沙和尚还趴在地上避风,他就叫猪八戒起来,一定是妖怪捉走唐僧。
他们走啊走啊走到了那座山前,孙悟空就叫妖怪出来作战,妖怪就不出来,孙悟空就跳到天空中,一阵乱打,把这座山打得从里面跑出来被红孩儿制服的土地爷,孙悟空这才知道红孩儿住在枯松岭的火云洞里。
他就找到妖怪的洞,妖怪从洞里推出五量小车,他跳到中间地小车上,嘴里吐火,鼻子冒烟,火烧到天空中,这个火呀把洞口给堵住了,孙悟空就想跳入火中与红孩儿打起来,可是这个火和烟太大了,怎么也看不清红孩儿,只好跳到火外。
红孩儿乘机收了五辆小车,收了烟和火,进了洞。
然后他就想:他出火,我就用水不就可以打败他了吗。
他就叫来了四个龙王,叫他们下雨。
他就在洞前叫红孩
儿出来作战,红孩儿就出来,又吐火,龙王就在天上下雨。
可是红孩儿吐的是三昧真火,一般雨水是来不掉的,反而使火越烧越厉害,红孩儿的烟就弄到了孙悟空的眼睛里,孙悟空就想洗眼睛,可是被冷水一激,晕了过去。
救醒了孙悟空,猪八戒就请观音菩萨帮忙,可是他被红孩儿变的观音菩萨骗过了洞。
孙悟空就请真的观音菩萨帮忙。
然后孙悟空就叫红孩儿出来作战,可是红孩儿出来作战,孙悟空边打边跑,把红孩儿引到了菩萨面前。
红孩儿可不认识观音菩萨,用枪去刺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化作一道金光飞上了天。
红孩儿以为观音菩萨也怕他,他就很自豪,也想到莲花台上坐坐,可是他刚坐上去,就生出了几千把尖刀,戳到他的肉里面去,他疼得直喊救命。
菩萨就见他很可怜,就指着莲花台说:收,尖刀立刻就没了。
红孩儿见尖刀没了,自己的腿也不疼了,又用枪向观音菩萨射去。
观音菩萨就变出一个金箍,往下一扔又变成五个金箍,一个套在他头上,两个套在他手上,两个套在他双脚上,菩萨念起咒语来。
红孩儿疼得喊,救命,救命。
观音菩萨就不念咒了,红孩儿怕他再念咒,只好听观音菩萨,跟观音菩萨到南海去了,观音菩萨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善财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