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大手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典型病历.
- 格式:ppt
- 大小:36.47 MB
- 文档页数:13
护理病历讨论记录时间:2012 年 6 月15 日地点:主持人:徐素贞职称:主管护师讨论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参加人员:讨论内容:徐素贞护师: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
DVT好发于下肢深静脉,为上肢的十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手术后,尤其是妇科手术和骨科手术后近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其病情复杂多变,血栓易脱落,随血液循环运行可致肝、肾、肺栓塞,如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致死或非致死),后期则形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甚至致残,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大家积极发言:汪小君主管护师:对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发病原因:①静脉血流淤滞:如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手术后、偏瘫、截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淤滞,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可能沉积粘附在血管内膜上,构成血栓形成的核心。
②血液高凝状态:如创伤、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因素造成失血、失液而又补充不足或妊娠、肿瘤、高龄、肥胖及其他疾病等患者自身因素,均可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③静脉内膜损伤:手术可造成血管内膜直接和间接损伤,如静脉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感染等因素,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当静脉壁损伤后血小板黏附其上,发生聚集,促进血栓形成。
徐立琴护师:针对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护理评估,找出高危人群。
手术及分娩、长期卧床制动是引发LEDVT的重要因素。
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不明原因的腿部疼痛、红肿史,既往有无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史,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特别是对高龄、吸烟、肥胖、下肢静脉曲张者,护士更应该结合血常规、出凝血等实验室检查,以确定高危人群,重点预防。
1健康指导: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特别是高危人群,应向其讲解LEDVT的发生原因、后果及预防措施,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护士进行床上运动,尤其是下肢运动,可有效预防LEDVT的发生。
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预防及护理。
方法回顾本院2007年3月~2009年12月关节、创伤骨科Ⅲ级以上手术120例,所有术后病例均制定系统护理计划,周密观察;配合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肌注或口服抗凝药物,并辅以梯度加压弹力袜等方法,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结果通过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和预防,及时发现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前早期临床症候群,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有效地改善了临床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病情得到了妥善地处理。
结论对骨科大手术后可能并发DVT的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和适宜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一旦发生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手术后较常见并发症,近年来被高度重视。
DVT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凝结,多发于下肢大手术后。
其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手术后3~5 d。
手术创伤可以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造成高凝状态,手术时和手术后患者卧床,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滞留在静脉内,可有大量的白细胞积聚,造成内膜损害,若激活凝血过程就可能并发血栓形成。
而且一旦发生,可引起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导致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不良后果。
1 临床资料本院2007年3月~2009年12月关节、创伤骨科Ⅲ级以上手术120例,发生DVT 3例。
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38~76岁。
120例中多发伤71例,其中合并骨盆骨折30例;髋、膝关节置换手术49例。
多发伤根据不同类型骨折采取相应的内固定方法。
手术后3~5 d发生DVT 2例,术后4周发生DVT 1例。
本组均有患肢疼痛,压痛明显,皮肤颜色青紫、淤血、皮温升高等症状,查体可见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双侧下肢相应平面的周径相差0.5 cm以上等。
2 观察及护理措施2.1 观察早期DVT症状多发伤术后患者,大多肢体不能搬动或需要固定,术后患者往往感到肢体疼痛,伤肢亦多肿胀,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主诉,如患者有下肢沉重、胀痛感,要警惕有DVT的可能。
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关键词】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DVT)是外科创伤后的一种并发症,尤以髋膝部骨折后最常见。
如处理不当,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截肢或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
本院自1999年9月至2006年12月,收治9例下肢骨折并发DVT病人,经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81岁,平均53岁。
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髌骨骨折1例。
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时间为伤后3天~22天,平均12.5天;诊断时间为1~10天,平均5.5天;治疗后显效时间为1~3天,平均1.5天。
1.2 诊治方法:1.2.1 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局部症状:肢体疼痛,除外肢体受伤因素肢体不对称肿胀,由足踝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小肠腓肠肌有明显挤压痛,肢体肌张力增高,Homan氏征及Neuhof氏征阳性,部分有肢体表面皮肤红斑形成。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心动过速,脉搏增快,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
1.2.2 辅助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肢体深、浅静脉通畅情况,必要时进行深静脉造影,虽然有创,但特异性较高。
1.2.3 治疗病人一经确诊,均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剂量为175u/kg/d,尿激酶50u~100u/d,静脉滴注共3~5天,丹参20ml/d,静脉滴注10~14天,稳定后改华法林3mg/d口服,并定期检查凝血功能,调整治疗方案。
1.2.4 预防:对于髋、膝部老年性骨折或多发性骨折者,尤其既往有静脉疾病者,鼓励病人及早进行肢体肌肉的主动舒缩活动,以及口服阿斯匹林。
1.3结果:本组病人经过上述及时处理,肢体肿胀减轻或消褪,经采色多普勒复查,2例深静脉部分再通,7例全部再通,所有病例无1例发生肺栓塞。
2讨论2.1 DVT发生的危险因素: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包括高凝、血液滞缓和血管损伤。
故应早期警惕以下高危因素,降低DVT发生的风险:①既往有血栓发生的病史;②有静脉手术史或静脉曲张者;③既往有矫形手术者;④年龄较大者;⑤有恶性肿瘤者;⑥有血管阻塞性心脏病或长期下肢肿胀者;⑦肢体长期制动者。
110例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观察【摘要】本文研究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以及变化。
选取本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 月间收治的110 例骨科创伤患者,对其进行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骨科创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表明经过本院的治疗,所选取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8 例,发生率为25. 45%,对其进行预防治疗,总有效率为92. 86%。
治疗前发生下肢静脉溶栓患者大腿肢体周径差为( 5. 5 ±2. 1)cm,溶栓治疗后大腿肢体周径差为( 1. 6 ±0. 6)cm,则治疗前后,大腿肢体周径差之间差异显著(P < 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对于骨科创伤手术患者,需加强临床观察,针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要做好预防,多给予患者抗凝栓、溶栓、抗血小板凝聚治疗,可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骨科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证;临床观察骨科创伤手术在骨科临床治疗中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其可能会引起血液粘稠度上升、血流停滞、静脉损失等并发症。
患者在术后制动也可能出现下肢静脉回流,从而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不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那么极有可能使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功能障碍、急性肺栓塞、间歇性跛行、溃疡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选取本院自2012 年7月~2014 年7 月间收治的110例骨科创伤患者,对其进行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其骨科创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2年7月~2014 年7 月间收治的110 例骨科创伤患者,其中男占58例,年龄在51~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 2 ±12. 5)岁,女占52例,年龄在54 ~8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 8 ±12. 9)岁,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占36 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占45 例,行股骨骨折术占29 例。
患者术后突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标签:术后;突发;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DVT)是最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好发于下肢(左下肢多见),且多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为静脉血管内血栓形成,致管腔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引起一系列的症状,严重者可因肺梗塞而死亡。
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此病,特报道病例如下:病例:患者,女,70岁,因“腰部疼痛伴四肢麻木乏力2+年”入院,入院后诊断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高龄且体型肥胖,曾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行颈、腰椎手术(术式不祥),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术前曾行四肢血管彩超检查,检查时患者双下肢无肿胀,超声提示受检动脉粥样硬化,静脉未见确切异常。
术后三天,患者左下肢无明显异常。
术后第四天,患者述左下肢麻木、肿胀,查体发现患者左大腿中部平面以下明显肿胀,足背动脉搏动可扪及,遂请省医院专家会诊,专家初步判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急诊彩超检查证实了专家的判断。
讨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后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妊娠后期以及左下肢静脉的解剖因素等均可造成高凝状态。
该患者体型肥胖,有手术史,且有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突发左下肢水肿,水肿平面在左大腿中部平面以下,根据病史可以判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的标准有三:管腔不能被压瘪、管腔内实性回声充填、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缺损或完全消失。
近年来,我院多例住院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一位长期住院患者突发死亡,尸检证实为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梗塞死亡。
上述患者专家建议安放下腔静脉滤网以防肺梗塞的发生,并于29日上午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安放了下腔静脉滤网,现病情平稳。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较差,且容易发生肺梗塞等严重情况。
所以,对于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应对所有下肢大型手术病人进行一级预防: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的血液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让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必要时穿着医用弹力袜;对老年或心脏病患者要更加重视,术前要常规做下肢血管彩超检查,长期住院的患者,应定期复查。
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作者:林辉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28期林辉四平市中心医院骨科,吉林四平136000[摘要] 目的探讨患者在骨科创伤术之后下肢显现深静脉血栓疾病的临床诊治、防范方式。
方法通过回顾的方式将2012年10月7日—2013年7月3日我院中53例在骨科创伤术之后显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人员的临床相关信息,例如:资料、诊治方法等,予以探析。
结果静脉血栓类型:下肢髂骨,对应患者:16例,通过9 d的诊治,患肢恢复。
深静脉血栓类型:小腿部位,对应患者:20例,通过4 d的诊治,患肢有改善,痛感缓和,皮温消退、肿胀不见。
深静脉血栓类型:混合型。
对应患者:19例,其中,通过药物缓解:12例,对应时间:11 d。
通过介入诊治缓解:7例,对应时间:11 d。
结论下肢显现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通过预防即可使患者在骨科创伤术后得以康复,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下肢显现深静脉血栓;骨科创伤术;混合型;预防;临床诊治[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10(a)-0163-02通常在骨科创伤术之后,血液中会添增许多血小板,且血液正是在高凝的粘稠状态之中,再加上血流因为发生创伤而循环变慢,静脉于肌体下肢中回流受阻,最终造成下肢显现深静脉血栓。
所以致使下肢显现出深静脉血栓的因素:①血液不仅高凝且粘稠;②血流循环变慢。
③下肢显现出制动的现象。
通过预防即可使患者在骨科创伤术后得以康复,减少并发症,为了探讨患者在骨科创伤术之后下肢显现深静脉血栓疾病的临床诊治方式,2012年10月7日—2013年7月3日,我院有53例在骨科创伤术之后显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人员,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10月7日—2013年7月3日,我院有53例在骨科创伤术之后显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人员。
男性34例,女性19例。
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创伤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方法。
方法选取接受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和分析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方法。
结果在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64例患者,其中下肢骼骨静脉血栓患者有22例,小腿部静脉血栓患者有28例,混合型肾动脉血栓患者有14例,所有患者经过药物促进或者介入治疗促进得到缓解和治疗,其中有23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溶解,有3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改善。
结论骨科创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通过有效的预防和诊治可以得到康复,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骨科创伤术;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在骨创伤手术后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会有所增加,同时血液也会处于高凝的粘稠状态下,同时,患者的上血流会因为发生创伤而变得缓慢,静脉与机体下肢中回流受到一定的阻碍,这样的现象就会导致患者在骨创伤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一定的阻碍,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所以,应该对骨创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给予积极的预防和诊治[1]。
本文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对骨科创伤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最大60岁,年龄最小34岁,平均年龄45.6岁,其中股骨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有17例,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有15例,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有1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有18例。
1. 2 临床表现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有下肢骼骨静脉血栓患者22例,患者有压痛的症状,同时还伴有肿胀和浅静脉的发生以及怒张的现象,此外患者也会因为深静脉血栓而发生皮温升高;有小腿部静脉血栓患者28例,患者小腿会有压迫感、痛感和肿胀感,但是患者的浅静脉血栓并未发生怒张;有混合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14例,患者除下肢有痛感和肿胀感之外还会发生浅静脉怒张,皮温也会升高。
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目的探析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对措施及效果,旨在为下肢静脉血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自我院骨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患者的临床完整病历资料为本次临床探究的依据,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另接受超声消融等介入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栓消除时间及总体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栓消失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且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骨科创伤术后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及治疗的基础上,另辅用介入式疗法可收获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标签:骨科创伤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乃骨科术后常见的临床反应,倘若临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下肢淤肿,引发肢体缺血性坏死,导致丧失正常的活动与劳动能力,随着病情的继续恶化与发展,部分患者的血栓可出现脱落,引发肺栓塞,从而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为了总结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防治措施,为临床防治提供借鉴依据,本文笔者以本院实际治疗案例为依据,将临床治疗效果及经验做了如下总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根据随机抽样法,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骨科接受骨科创伤术并于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抽选60例拥有临床完整资料的患者作为本次临床探究的依据。
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另接受超声消融等介入式治疗,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5±4.8)岁;手术类型:股骨头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0例,胫腓骨骨折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6例,股骨干骨折行股骨复位内固定术1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3±5.0)岁;手术类型:股骨头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8例,胫腓骨骨折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8例,股骨干骨折行股骨复位内固定术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具有比较意义(P>0.05)。
骨科大手术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及护理目的分析骨科大手术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
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8月收治的骨科大手术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合并有高血压)与对照组44例(无高血压)。
对比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随着高血压等级的上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也逐渐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科大手术合并高血压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高于未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且血压越高、发病率越高,提示高血压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
标签:浅谈骨科大手术;高血压;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最大的并发症[1]。
其发生原因主要是骨科大手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由于活动少、血液循环状况差,下肢深静脉形成血管堵塞血管的可能性非常高,而血栓脱落还会进一步造成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现不及时还可能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威胁[2]。
因此,对于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要做到尽早预防和及时处理,找出与该病症相关的危险因素,从而确保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命健康。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8月收治的骨科大手术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合并有高血压)与对照组44例(无高血压)。
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4~82岁,平均年龄(63.1±7.3)岁;高血压分级:1级15例、2级17例、3级8例。
对照组,男20例、女24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3.9±7.8)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前行下肢血管彩色图超声检查,确认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结束之后密切观察下肢状况,如测量周径、检查是否存在疼痛和压痛、皮肤色素沉着等,手术后3~5天内再次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例人数。
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唐学文摘要】目的:分析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措施。
方法:将我院骨科在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处理方法。
结果:30例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下肢髂外静脉血栓12例,小腿部深静脉血栓10例,混合型深静脉血栓6例,混合型肾动脉血栓2例。
所有患者经过药物促进或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得到缓解和治疗。
结论:对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及时诊治,缓解临床症状,可促进其康复,适合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骨科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处理【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2-0148-02深静脉血栓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多见于产后、术后、长期卧床休息或者肢体挤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继发性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瘀滞性溃疡、下肢皮炎以及局部疼痛。
下肢深静脉血栓易导致患肢的血液供应障碍,引发患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
因此,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此次研究为分析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措施,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纳入研究,全文见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骨科在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所选患者均经过彩色多普勒检查以及静脉造影确诊。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
年龄在33~65岁,平均年龄为(49.71±5.82)岁,病程在4~8年之间,平均病程处于(6.6±0.4)年。
患者或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已签署知情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