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文化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4.64 MB
- 文档页数:19
凉山彝族服饰蒋志聪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寒山区,人口约1000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以睿智、勤劳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明。
彝族先民为世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文化艺术,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越西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异彩纷呈。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
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
越西彝族服饰,系凉山彝族中圣乍语音地域彝族服饰。
黑色为服装的基本色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县境内彝族曾有穿麻布和羊毛织成的男裤女裙及衣服褂褂、筒状毡袜和麻鞋、山羊皮褂褂、绵羊皮披毡(也作被盖)等,当时有用棉布做的男女服装,男上衣除了用青布和蓝布制作外,有用白布做的男上衣,在衣肩衣袖上镶一道道黑色细条纹作装饰(这种白布衣服早已消失)。
女裙有黑裙、红裙、黄裙和白裙,那时布料质料差,颜色单调,做工简单,饰纹一般只有两细一宽并列直线纹和三条细线并列波浪纹两种,许多衣服不加任何饰纹就这样穿。
六十年代物资匮乏时期,有用棉花捻线做擦尔瓦的,有用棉线织布做衣服的。
七十年代,虽有用卡机、充贡、平绒之类棉布制作彝族服装的,但为数不多,当时经济条件不能满足人们需求。
八十年代后,广大彝族民众才陆续广泛使用毛呢、纤维、棉纤混纺等质地优良、色彩鲜艳的各种面料制作彝族服装。
一、服饰源流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候王。
”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
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
”《蛮书》(唐)途程第一云:“邛部台登(今凉山西昌、冕宁一带)中间,皆乌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