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健康科普之合理用药原则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生病吃药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情,所以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本文探讨了什么是合理用药,包括药物选择、制剂选择、剂量选择、给药途径选择等,并探究了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即安全、有效、简便、经济,描述了合理用药的意义与目的。
一、什么是合理用药所谓合理用药,通常指的是医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种类以及药理学理论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与制剂,设置合适的给药方案,帮助患者防治和治愈疾病。
所以,医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合理用药,为患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第一,药物选择。
用药是否合理与最终的药物治疗效果息息相关,医生在选择患者用药时,应首先考虑患者的症状是否一定需要用药,若是可用可不用,则应避免用药,必须用药时也应选择疗效最好的药物,并综合考虑药物的最终疗效与副作用。
第二,制剂选择。
相同药物相同剂量,制剂不同,其药物效应也会有区别。
第三,剂量选择。
医生在选择好用药种类和制剂之后,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
临床上所规定的药物剂量通常指的是成年人的平均剂量,但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其药物反应也有所区别。
若是儿童用药,则应尽可能选择小剂量,可以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按照成人剂量进行折算。
若是老年人用药,则应根据成人用药量进行酌情降低。
若是患者身体较差、营养不良或肝肾功能不全,医生也应根据患者状况减少用药剂量。
第四,给药途径选择。
患者用药通常会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途径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与最终的疗效。
以硫酸镁为例,若是通过口服途径,则其作用主要是导泄,若是静脉给药,则可以产生镇静作用。
不同的给药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医生通常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与药物特点合理选择。
同时,医生也应确定好给药时间间隔、具体给药时间和用药疗程。
确定给药时间间隔是为了保持患者血药浓度稳定,确保药物无毒且有效。
服用药物的具体时间则应根据药物来确定。
若是药物会受到人体胃酸影响,则应做到饭前服用。
若是药物会对人体胃肠道产生刺激,则应做到饭后服用。
合理用药规范
一、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使用药物要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和经济,即患者在获得最大治疗效益的同时,承担尽可能小的经济负担。
二、注意事项
1.避免滥用,预防不良反应;
2.注意患者病史,药物过敏史;
3.注意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法;
4.注意防止蓄积中毒;
5.注意年龄、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以及特异人群(老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的用药;
6.注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
7.使用新药时需慎重;
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或疑似者、发热原因不明、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证据的疾病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根据抗菌药物动学及药效特点,结合病情的轻重程度,决定给药剂量及给药次数;
3.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如治疗无效,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合理用药的十大原则合理用药的原则是什么?1.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用药应遵循能不用的就不用、能少用的就不多用,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输液的原则。
3.买药要去合法的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的处方购买。
4.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说明。
5.处方药要严格遵照医嘱使用,切勿擅自变更。
特别是抗菌类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6.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
非处方药长期、大量地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7.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特别注意禁忌。
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疾病的患者,用药应更加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的从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8.药品的存放要科学、妥善,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误服、误用。
9.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为需要接种疫苗者提供一类疫苗,有关人员应按时接种。
10.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合理用药基本概念:合理使用中药是指运用中医药学综合知识及管理学知识指导临床用药。
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之目的。
合理用药是一个相对的、动态发展的。
合理用药的意义: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出的最佳选择。
合理用药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用药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保障。
合理用药可以经济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翳学教育网整理避免浪费。
合理用药的目的:1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能,将中药或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于零。
2使患者用最少的支出,冒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最有效的利用卫生资源,减少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4方便患者使用所选药物。
简述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年龄、性别、代谢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并合理使用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原则。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包括:
1. 根据病情选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诊断,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不同药物对不同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必须根据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 合理用药剂量: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代谢能力和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以确保达到治疗效果同时避免药物过量引起的不良反应。
3. 遵医嘱用药: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处方和指示来使用药物,不可随意更改药物的剂量、使用时间或停药。
4. 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得抗生素失去治疗效果。
因此,合理用药时应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遵循抗生素选择和使用的指南。
5. 避免多种药品相互作用:一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减少药效。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组合使用药物。
6.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使用药物时要关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
良反应。
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7. 调整和监测疗效:药物治疗需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疗效情况,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药物,合理用药剂量,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避免多种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并调整和监测疗效。
用药的基本原则一、引言药物是人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使用也有其特殊性和风险性。
正确用药是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从用药的基本原则出发,详细介绍正确用药的各个方面。
二、合理用药原则1. 个体化原则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在给患者开具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年龄、性别、孕妇或哺乳期等特殊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2. 最小有效剂量原则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用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风险。
3. 经济实惠原则在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前提下,应选择价格适中、效果好、安全性高的药品。
4. 安全原则在选择药品时,应注意其安全性和毒副作用,并避免使用有毒副作用较大或易引起过敏反应等高危药品。
5. 合理用药时间原则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用药时间,避免过度或不足,以免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6. 联合用药原则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但应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毒副作用,并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
三、正确用药方法1. 服药方法患者在服药时应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如何服用、何时服用、多少剂量等都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来进行。
2. 饮食禁忌有些药物在饮食中会与某些成分发生反应而失去效力或产生毒性。
在服用这些药品时需注意饮食禁忌。
3. 药品储存不同的药品有不同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等。
在存放时需注意储存条件,以保证其质量和有效性。
4. 保质期限每种药品都有其保质期限,在过期后使用可能会对患者造成危害。
在使用前需检查其保质期限,并遵循相关规定。
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药品过敏反应药品过敏反应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如果出现药品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就医。
2.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的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减弱疗效。
在使用多种药物时需注意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具有相同或类似作用的药物。
3. 药品滥用一些患者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主观判断而滥用某些药品,这样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在医疗领域中,合理用药是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医疗成本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药物种类繁多、病情复杂多样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临床合理用药并非易事。
为了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遵循合理用药原则,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一、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用药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选择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况、过敏史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更要谨慎选择药物,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2、有效性原则药物的使用应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种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等选择合适的药物。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以确保药物能够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浓度,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3、经济性原则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应选择成本效益比较高的药物。
不仅要考虑药物的价格,还要考虑治疗总成本,包括药物的费用、检查费用、住院费用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处理费用等。
通过合理选择药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4、适当性原则用药应符合患者的病情、体质、治疗目标以及医疗环境等条件。
例如,对于轻症患者,应尽量选择口服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给药;对于复杂的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在基层医疗机构,应优先选择常见、易得的药物。
二、用药前的准备1、明确诊断准确的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前提。
医务人员应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明确患者的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病因,为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依据。
2、了解患者情况在用药前,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过敏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调整以及不良反应的监测都非常重要。
3、掌握药物知识医务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知识。
合理安全用药十大原则一、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
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
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药品是能用来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或者能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的物质。
合理用药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三个方面。
用药首先是安全,安全的意义在于使患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其次是有效,这是合理用药的关键。
药物的有效性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如根除病源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等。
第三是经济,经济是指以尽可能低的医疗费用达到尽可能大的治疗效益,降低社保和病人的经济支出,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价格越低的药品越经济。
基本药物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是从我国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类药物中遴选出的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
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药物用得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不但不能治病,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轻则可增加病人痛苦、提高医疗费用,重则可能使病人致残甚至死亡。
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避免和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
二、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所以要谨慎用药。
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服用药物,例如普通感冒,只要注意休息、戒烟、多饮开水、保持口腔和鼻腔清洁、进食易消化食物,同时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一般5-7天即可自愈。
服药时应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的不同成分之间有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有些药物也许会因此而失效,不仅影响原有的疗效,而且可能会危害身体健康。
所以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的原则。
不同的给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输液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主要用于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疗;缺点在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合理用药的原则•1.确定诊断,明确用药目的明确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前提。
应该尽量认清病人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严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当前用药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和合适的剂量,制订适当的用药方案。
在诊断明确以前常常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症治疗,但应注意不要因用药而妨碍对疾病的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2.制订详细的用药方案要根据初步选定拟用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知识,全面考虑可能影响该药作用的一切因素,扬长避短,仔细制订包括用药剂量、给药途径、投药时间、疗程长短,以及是否联合用药等内容的用药方案,并认真执行之。
合理用药的原则• 3.及时完善用药方案用药过程中既要认真执行已定的用药方案,又要随时仔细观察必要的指标和试验数据。
以求判定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包括在必要时采取新的措施。
合理用药的原则• 4.少而精和个体化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有两面性,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不良反应。
药物的相互作用更为复杂,既可能提高疗效,对病人有利,也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对病人造成损害。
不同病人可因其病情不同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也不同,这就使情况更为复杂。
因此,用药方案要强调个体化。
除去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必要的联合用药外,原则上应抱“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的态度,争取能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里所说的“少用药”并非考虑节约或经济问题,主要的是要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预和影响。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1、明确诊断•2、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和禁忌证•3、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剂型和给药途径•4、确定剂量、疗程。
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剂量与疗程5、科学的药物配伍。
切忌“撒网疗法”;两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考虑相互作用。
合理用药的生物医学标准(WHO 1997)药物正确无误○用药指证适宜○疗效、安全、使用、价格、适宜○剂量、用法、疗程妥当○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症、不良反应小○调配无误(包括信息提供)○病人顺应性良好抗菌药品种繁多,但病人用药不能多,为病人选择使用抗菌药物要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诊断。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概括地讲就是安全、有效、经济、方便地使用药物,首先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用药有效,其次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要经济和方便地使用药物。
具体包括以下9条:
(1)正确的诊断:只有诊断正确,用药才能有的放矢,特别对急症和重症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一旦误诊误治,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如感染性疾病,首先应鉴别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就是细菌感染亦应分清是何种致病菌,否则,选用抗菌谱与致病菌不符的再新再好的抗菌药亦难奏效,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可分为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四大类。
再如药物过敏性休克与感染中毒性休克,“药物肝”与“病毒肝”,地高辛治疗中出现的心律失常,是地高辛的中毒反应还是心脏病加重等,若不注意鉴别而盲目用药,可延误治疗而危及生命。
(2)注意病史和用药史。
(3)注意个体化用药:近年来,随着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血药液度监测技术的应用,发现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个体可产生不同的药物效应,即药物剂量的等值而作用上的不等效,如按常规剂量应用苯妥英钠(每天300mg)、氨茶碱(每天300mg)、地高辛(每天0.25mg),对有些患者无效,但亦有引起中毒者,而且有些药物的中毒症状与疾病本身所引起的症状极易混淆,很难鉴别。
若不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而盲目加大剂量可导致药物中毒而死亡。
所以用药时应注意加强对病情变化的观察,给药方案应逐步由常规化、经验化转向个体化、科学化,必要时还应监测血药浓度。
(4)严格掌握适应证: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国内滥用药物(无明确用药指征或适应证掌握不严),尤其滥用三素(激素、抗生素、维生素)的现象仍很普遍,由此而导致的药源事故时有报道。
(5)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因忽视药物相互作用而盲目联合用药所引起的药源事故亦时有报道。
(6)注意不良反应
(7)全面深入地了解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注意药物的选择(疗效高、毒性低)和用法(合理的疗程和合理的停药)。
(8)注意方便用药:口服和外用给药不仅方便,而且较肌肉和静脉注射给药安全性高。
因此,除非病情需要,在一般情况下,凡能口服和外用给药就不要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就不要静脉给药。
(9)注意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药物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对健康水平需求的无限性与国民经济及自然资源的有效性的矛盾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医药费用亦急剧增长,因而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已成为人们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
药物经济学现已被国内外列入合理用药的范畴。
简而言之,就是用最低的医药费用保证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合理用药十大原则
一、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
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
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二、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三、购买药品要到合法的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四、阅读药品说明书是正确用药的前提,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
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
五、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
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六、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七、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八、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防止因存放不当导致药物变质或失效;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接触,一旦误服、误用,及时携带药品及包装就医。
九、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十、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