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57.61 KB
- 文档页数:9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 2 的内容。
本课题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形成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
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乃至提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教材内容本课题主要包括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以及检验和验满等内容。
教材首先给出了二氧化碳的几种制取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接着,教材结合氧气的制取,让学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设计并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最后,教材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收集、检验和验满方法。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2、能力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对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能力还有待提高。
3、心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喜欢动手实验,渴望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中还不够严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规范。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能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掌握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江西省上犹县第二中学熊小春一、课题分析本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教材首先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然后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这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首先给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的大小比较以及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比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仪器,由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然后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最后,教材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中总结了实验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本课题的重点在指导学生掌握制取气体时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
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具备一些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地选择。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使用药品、仪器名称和收集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氢气和氧气的制取,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难点: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是用金属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
【教师活动】投影出制取氢气、氧气的几套装置图,通过讨论得出这些装置图的适用范围:(1)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2)当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就能生成气体时,可采用制取氢气的装置(注意该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地球大气中的气体,它是人类和动物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产品。
然而,在工业化进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大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制备和利用。
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直接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从燃烧过程中回收二氧化碳以及利用生物质材料来制备二氧化碳等。
首先,直接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使用吸附剂或膜分离等技术来吸附并分离二氧化碳。
其中,吸附剂技术是目前主要应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将吸附剂暴露在大气中,使其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并吸附,然后再用适当的条件将二氧化碳从吸附剂中释放出来。
膜分离技术则是利用不同材料的选择性通透性分离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其次,从燃烧过程中回收二氧化碳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在许多工业过程中,如发电厂、钢铁厂和水泥厂等,燃料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
通过将这些排放气体经过适当的处理,将二氧化碳从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储存或转化利用,可以实现对二氧化碳的有效回收。
目前已有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例如一些发电厂和水泥厂已经开始采用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最后,利用生物质材料来制备二氧化碳也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方法。
通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二氧化碳,可以制备生物质材料,其中包括木材、纤维素和生物燃料等。
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发酵制备乙醇和其他可燃气体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利用生物催化剂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化合物,如甲酸、乙酸和甲醚等。
总的来说,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当前的热门课题之一,不仅涉及到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回收,还涉及到二氧化碳的利用和转化。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我们可以不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能够利用二氧化碳来制备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二氧化碳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中的化学物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产业领域都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例如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
因此,研究如何高效地制取二氧化碳,提高其利用率,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现状1、传统制备方法二氧化碳的传统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矿石、蒸馏、电解等方法。
其中,矿石法制备二氧化碳属于最早的方法之一,通常使用石灰石( CaCO3)和硫酸(CaSO4)等矿石为原料,经高温煅烧后分解出二氧化碳。
这种方法的成本较高,二氧化碳纯度也不够高,可应用的领域受到了很多限制。
2、新型制备方法为了降低二氧化碳的制备成本,提高产量,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机构正在尝试使用新型的生物制备、化学吸收法等方法制备二氧化碳。
其中,化学吸收法利用化学反应来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可以获得更高的纯度、更高的产量,但是成本较高,使用起来也比较复杂。
而生物制备法往往需要专门的环境条件和生物技术支持,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二、二氧化碳制备技术分析1、化学吸收法化学吸收法是一种将二氧化碳从气相中吸收到液相中的方法,通常使用酸、碱溶液等物质作为吸收剂,将二氧化碳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二氧化碳,同时容易实施。
但是它的成本相对较高,生产成本高企,不适宜大规模应用。
2、生物制备法生物制备法是通过生物细胞的代谢作用来制备二氧化碳,主要是利用生物固定化技术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在载体上,利用其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其成本较低,而且对环境污染也没有太大影响。
但是生物制备法中的微生物细胞往往对环境要求较高,它们的活性和生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生物制备法还存在着成本控制难度大、操作较为复杂等问题。
三、二氧化碳制备技术发展趋势针对当前二氧化碳制备技术中存在的复杂性和成本问题,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的制备方法,并且逐渐将“智能化”、“绿色化”原则融入其中。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是指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捕获和利用的过程。
目前,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
有效的捕获二氧化碳的技术,如化学吸收、膜分离和吸附
等方法,并探索将捕获的二氧化碳储存地下的可行性。
2. 基于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转化技术:研究人员尝试利用
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合物,如甲醇、乙烯、甲烷等。
这些转化过程需要高效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
3.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二氧化碳转化:一些微生物可以利用
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或产生代谢产物。
研究人员致力于
改良这些微生物的基因,使其能够更高效地转化二氧化碳,并生产可用于工业或能源的有机化合物。
4. 人工合成燃料: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资源,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液体燃料(如甲醇和氢气)
或气体燃料(如甲烷和氢气)。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可替代
化石燃料的能源来源。
以上这些研究方向都旨在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并
进一步开发二氧化碳作为可利用资源的潜力。
然而,目前
这些技术仍在研究和发展阶段,面临着许多挑战,如高成本、低效率和环境影响等。
因此,二氧化碳制取技术的研
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第二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
◆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的原因: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原因:固体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长颈漏斗插入液面内的气体发生装置,紧闭导气管出口,从漏斗中加水。
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下降,则表明漏气;若水面不下降,则表明不漏气。
⏹验满: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净化:如果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时,可先将气体通过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除去氯化氢),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蒸气并进行干燥)。
⏹注意事项见第二单元。
二、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工业制法:CaCO3CaO+CO2↑基础练习一、填空题1.右图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据此装置回答。
(1)图中仪器的名称:①,②,③④。
(2)仪器中的反应物是:和(填名称)。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②的下端没有插到液面以下造成的后果是是:;导管伸进酸液中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另一个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收集二氧化碳采用法收集,原因是:。
(5)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6)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反应H2O + C 高温H2+ CO中,反应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反应条件是________,生成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__,生成的混合气体叫做水煤气。
二、选择题1.鉴别H2、O2、CO2最简便的方法是( )A.测定它们的密度B.燃着木条伸入集气瓶内C.比较它们的溶解性D.通入石灰水2.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H2 + CuO ∆Cu + H2O B.H2O + CO2 === H2CO3C.CO2 + C 高温2CO D.CaCO3高温CaO + CO2↑3.实验室制取CO2,应选用的药品是()A.KMnO4 B.木炭和氧气C.大理石和稀盐酸D.高温煅烧石灰石4.实验室制CO2,不选用的仪器是( )A.长颈漏斗B.酒精灯C.集气瓶D.导管5.等质量的碳酸钙分别与盐酸反应或高温煅烧生成CO2的质量()A.与盐酸反应产生的多B.高温煅烧产生的多C.一样多D.无法判断6.实验室要收集一试管CO2,最好选用的装置是( )A B C D7.检验集气瓶中C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A.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石蕊试液B.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D.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8.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A.混合物B.化合物C.单质D.纯净物三、简答题用化学符号表示或写出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1)碳酸钙__________________;(2) HCl_______________;(3)一氧化碳__________;(4) CO2 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Ca-40)1.’99昆明世博会场馆内种植有30多万平方米的各类草坪。
测得这些绿色植物在晴天时,通常每天每平方米叶片约需吸收5g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
试计算在1天(晴天)内至少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千克?其中含有多少碳元素?2.实验室用25g碳酸钙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请计算可制得二氧化碳多少克?其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多少升?(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第三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对应的探究实验:CO2CO2⏹无色无味,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实验操作】如右图(1),将CO2气体慢慢倒入杯中。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
【实验结论】①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②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如右上图(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注意: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验操作】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
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
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第一朵小花变红;②第二朵小花不变色;③第三朵小花不变色;④第四朵小花变红;⑤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①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②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⑤说明碳酸被分解了。
【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和H2CO3=H2O+CO2↑【注意事项】①第二朵、第三朵纸花可以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纸花必须是干燥的。
如果纸花不是干燥的,那么在把第三朵纸花放入水中时,CO2会与纸花里的水分反应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这样就起不到对照的作用。
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2+C2CO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该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的一种方法。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原因: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②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温室效应【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臭氧(O 3)、甲烷(CH 4)、氟氯代烷等。
五、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六、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 22CO 2【燃烧的现象】① 发出蓝色火焰; ② 放热; ③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煤炉从上至下,常发生的三个反应:2CO+O 22CO 2、CO 2+C 2CO 、C+O 2CO 2⏹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原因: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正常的血液呈深红色,当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浅红色。
⏹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七、 一氧化碳的用途:⏹ 可燃性:作气体燃料(2CO+O 22CO 2)。
⏹ 还原性:冶炼金属(3CO+Fe 2O 32Fe+3CO 2、CO+CuO Cu+CO 2)。
八、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装置】见下图(这是整套装置,但只需掌握虚线框中内容,并且下文的操作、现象、结论仅针对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
1-稀盐酸 2-大理石 3-碳酸氢钠溶液 4-浓硫酸 5-木炭 6-氧化铜 7-氢氧化钙溶液【实验操作】① 先通入一氧化碳,在加热前必须先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② 点燃酒精灯给玻璃管内的物质加热;③ 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④ 再通入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一氧化碳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 2【注意事项】① 检验一氧化碳纯度的目的: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② 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
③ 一氧化碳“早来”,酒精灯“迟到”的目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④ 一氧化碳“晚走”,酒精灯“早退”的目的: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② ① ③ ④ ⑤ ⑥⑦(2Cu+O 22CuO)。
⑤因为一氧化碳有剧毒,随意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⑥7溶液的目的:①证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②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与上面的实验类似(⑥下的酒精灯要换成酒精喷灯)【实现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黑,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3CO+Fe2O 32Fe+3CO2【注意事项】铁块是银白色的,但铁粉是黑色的。
⏹水煤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C+H2O CO+H2⏹在我们学过的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中,只有两个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其他的都是“高温”:H2+CuO Cu+H2O和CO+CuO Cu+CO2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①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②二氧化碳可以和四大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③二氧化碳能和碳单质反应④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检验方法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主要用途做燃料、冶炼金属灭火、制汽水、人工降雨十、三大还原剂:H2、C、CO——共同性质:可燃性、还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