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高品质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共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李凭箜篌引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不少学者常用“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形容唐朝的两位诗人,分别是李白和李贺。
李白人称诗仙,李贺人称诗鬼,这两个人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同,都是浪漫主义,运用大量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一个神秘莫测,变幻诡谲的艺术境界。
李白暂且不提,就是李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梦天》已经领略过他的天马行空般的思维了,还记得其中写世事无常的两句吗: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千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就只能人云亦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
李贺特立独行,追求不落俗套,他的诗句很少用别人已经用过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几句名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司马光给了评价:奇绝无对。
)多少人望洋兴叹,只有羡慕,嫉妒。
后世有一个石曼卿对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虽然工整,但是缺少新意,再也找不出更好的了。
但是李贺,也留下了遗憾,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因怪他的父亲:李晋肃。
名字取错了,晋与进谐音,所以要避讳,就不能考取进士,所以韩愈就非常生气,讽刺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叫仁,那么儿子连人都不能做了吗?但是中国的小人想来很多,想方设法打击你,说如果一个人连父亲都不孝敬,他还会看重皇权吗?最终李贺只做了三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这一首居于李贺诗集第一篇,其分量可想而知。
后人认为有三篇诗歌是“摹写声音至文”,除了李贺外,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本课课时安排1课时单元课时安排第2课时中国的汉字像是一幅铺展的白卷,诗人将才情泼洒在卷面之上,便有了鸟语花香,诗情画意。
今天,让我们跟随李贺的脚步,走入他的声音世界——《李凭箜篌引》,体会心灵的震撼。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活动一知人论世,筑牢知识基础任务活动二诵读诗歌,明确节奏翻译任务活动三精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任务活动四重点解读,掌握诗歌手法任务活动五关注字眼,明确炼字深意任务活动六对比阅读,分析文本差异任务活动一知人论世,筑牢知识基础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人称“鬼才"、“诗鬼”。
文学史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相关链接:诗人的的称号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诗圣: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诗佛: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魔: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写作背景《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杜甫曾写过《江南逢李龟年》)。
任务活动二诵读诗歌,明确节奏翻译【情境设计】高中诗歌需要学生反复吟咏,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明确文本的基本含义,为深入探究诗歌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1.朗读指导凤凰叫----声调轻柔,语速较慢;芙蓉泣露----语调低沉,语速较慢;香兰笑----读出欢快的感觉,重读“笑”;石破天惊----重读“破、惊"。
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实录•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与实录•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介绍与背景01李凭箜篌引简介《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长篇歌行诗,被誉为代表李贺诗歌艺术成就的杰作之一。
该诗以李凭弹奏箜篌为引子,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李凭高超的音乐才华和动人的演奏场面。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才华的赞美。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赏析,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会才华的可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导入新课介绍李贺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意象与象征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课堂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才华的可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并布置相关作业进行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与课堂展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并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课程安排与时间文本解读与赏析0203《李凭箜篌引》创作背景阐述该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李凭的演奏技艺、诗人的创作灵感等。
01唐代音乐文化繁荣背景介绍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景象,以及李凭箜篌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02李贺生平及创作风格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以及诗歌创作风格,为后续文本解读做铺垫。
文本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内容梳理与解读诗歌结构分析对《李凭箜篌引》的诗歌结构进行分析,包括起承转合、押韵平仄等方面的特点。
意象描绘与情感表达详细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诗句所表现的音乐魅力和诗人内心的激荡情感。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题古诗词诵读2《李凭箜篌引》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诵读并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了解李贺诗歌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提高诗歌鉴赏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正确的方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古典诗歌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韵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语言神奇的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诗歌夸张、想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
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
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自主学习___(一)作者简介中国唐代诗人。
字长吉。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
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
父名_____________,因避父讳(_____________、同音),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二)解题李凭是弟子,也是著名的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李凭箜篌引》教学实录作者:李梦琳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35期一、听音乐导入给学生播放音乐《赛马》,引导学生思考听到这首曲子后,联想到什么场面,并要求学生描绘出自己联想到的画面。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这首曲子,你们听到了什么画面?)(设计意图:“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能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表达)二、介绍和诗歌相关的基本知识1.知人作者:李贺——诗鬼,富于想象,用词瑰丽;演奏者:李凭——梨园弟子,因为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
2.论世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这首诗歌正是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
三、通过韵脚赏析诗歌(“鬼”的意象)1.初读课文,找出诗歌中的韻脚,并标注。
(设计意图:“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发现诗歌的音韵美。
)2.每个韵脚展现的都是不一样的画面,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课前预习时画好的四宫格漫画,并讲解你读完时候看到的画面。
(设计意图: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能描绘诗歌画面。
)3.在描绘画面时,请同学们概括李贺使用的这些意象的特点。
(问题设计:a.在同学们运用的这些意象描绘画面的时候,你们觉得这是什么样子的意象?有什么特点?b.请用一个词总结这些意象组成的画面,它是什么样子的?)(设计意图:“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诗人的诗歌风格)四、通过手法赏析诗歌(“鬼”的艺术)学生分小组讨论,选取最喜欢的画面进行赏析。
(赏析时要从音乐的特点、描写音乐的手法两方面进行把握,并且老师给出和《琵琶行》相关的句子,进行对比赏析。
)(设计意图:“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从浅到深地获得多种思维,把握描写音乐的手法。
)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第一句点明时间,并交代乐器之精良。
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衬托出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修辞手法:拟人,描写手法:侧面烘托)2.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8教学目的: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一、导入: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
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二、海报设计:1、编剧兼导演:李贺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
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三、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同学们依次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1、云: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的使用明确指出: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使学生在提高对古代诗歌语言感受力的同时,通过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交流碰撞来加深感悟,共同提高,现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意在引领学生结合相关资料,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意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个性化阅读中,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较鉴赏,感受李贺诗歌魅力。
(意在让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教材分析】《李凭箜篌引》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主赏析作品。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第4册读本《人生的智慧》“生当作人杰”模块中也选入了《李贺小传》,为学生充分认识了解李贺其人和感受其诗歌魅力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题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注重语感培养,要求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作品的音韵和文气,进入语境。
同时,李贺的诗歌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因此要引领学生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像,在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
本单元在“赏析指导”中要求学生了解诗歌声律特点,揣摩词句情感变化,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李凭箜篌引》属于“自主赏析”篇目,注释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教学目标:1、读,通过诗歌节奏和音韵来把握诗歌的精妙;2、学,通过学习掌握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3、练,通过仿高考题训练使做题规范。
学情分析: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1、掌握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2、如何使做题规范。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李凭箜篌引唐朝,是诗的天堂,更是李氏诗人独放异彩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飘逸;诗人李商隐,忧郁;“诗鬼”李贺,怪异;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异彩纷呈。
这里我要特别推出李贺,因为他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独领一代风骚。
他以大胆的夸张和瑰丽的想象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他描写音乐的佳作——《李凭箜篌引》。
板书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无形无色,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精彩!让我们共同领略李贺的别样风采吧!活动2【讲授】李凭箜篌引二、齐读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读,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精妙;2.学,通过学习掌握侧面烘托手法;3.练,通过仿高考题训练使做题规范。
三、诵读一首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
我们先来听录音:请标注生字词字音,注意诗句停顿及节奏。
(在听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句读。
)自由读:这是一首七言诗,且句句用韵,请同学们放大声音自由读,要在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的同时,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韵。
指名读,教师指导。
(二个学生,第一组,一个学生单独读;第二组,学生邀老师对读。
)评语:①有抑有扬,有赞有叹,吐字清晰,很棒,但语速稍快了点。
②一对组合,形式新颖;字正腔圆,诗韵十足;在一唱一叹中表达了对李凭的赞叹。
请同学们再读,结合注释,疏通大意,有问题问老师或同学来解决。
四、研读文本1、疏通了诗歌大意,李凭个人音乐会正式开始!请同学们齐读前四句,思考一下,为什么李贺要让李凭在第四句才出场?这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两个学生来回答)箜篌(“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中桐木所做。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诵读诗词的习惯,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
2、领悟本诗的音乐表情,学习描写音乐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音乐的起伏变化,学习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听一段箜篌和箫演奏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音乐,引出所要讲的内容——箜篌。
二、展示学习目标1、培养诵读诗词的习惯,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
2、领悟本诗的音乐表情,学习描写音乐的手法。
三、作者介绍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李凭:李凭是唐宪宗时期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
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箜篌:箜篌是中国汉族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引:古体诗的一种,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
四、朗读感知⑴播放名家朗诵,划分音节停顿。
⑵纠正字音,对照音节停顿。
⑶自由诵读,感知音乐的魅力,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指导点拔:因为此诗是描写音乐感受的,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诗中纷繁的意象蕴含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诗的情感基调与音乐的情感基调基本上相同。
此外,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较快,把握诗歌的节奏。
⑷解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声音清脆,“凤凰叫”,“其声若箫”,乐声和缓。
是从声音模拟声音,以声写声。
“芙蓉泣露”声音凄惨,“香兰笑”乐音欢快。
用视觉的感受写声音的变化,以形写声。
⑸课外拓展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师:大家首先回忆回忆,背诵一下前几节课我们学过的《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汉江临泛》等三首诗歌。
生回忆并背诵诗歌师:好,下面我们一起背诵一遍,我起个头,《将进酒》,开始。
师生背诵《将进酒》师:很好,第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始。
师生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师:好,最后一首《汉江临泛》,开始。
师生背诵《汉江临泛》生:李白、杜甫、王维师:对,(板书竖列书写“李白、杜甫、王维”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人们分别称他们什么?提示一下都是“诗”什么。
生:诗仙、诗圣、诗佛师:(板书第二列对应书写“诗仙、诗圣、诗佛” )很好,我们知道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面有所谓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高手,同样在诗坛上我们说也有四大高手,他们是“诗仙、诗圣、诗佛”,还有一个是什么?生:诗鬼!师:很好,(板书对应书写“诗鬼” )大家知道诗鬼是谁吗?生:李贺!生:李贺,790年到816年,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昌谷人,世称李昌谷,著有《昌谷集》。
师:很好,这是咱们课下注释中给大家提供的信息,大家把李贺的字、称号、作品集等知识点都划下来,记住这些知识。
哪位同学还能补充得更详细一些?生:李贺,790年到816年,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
十八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
二十一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考试。
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机会,断绝了仕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
年仅二十七岁,就病卒于家中。
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
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师:非常详细,很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生:《基础训练》上面有。
生:李贺因父亲好名字而避讳不能参加考试,有才华但是无法施展,挺可怜的,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巩固课本: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品味诗歌描写音乐的精妙之处。
(重点)2、总结技巧:总结用语言表达音乐的技巧。
(重点)3、能力迁移:通过同类诗歌的鉴赏,提高赏析能力。
(难点)教学重难点1、巩固课本: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品味诗歌描写音乐的精妙之处。
(重点)2、总结技巧:总结用语言表达音乐的技巧。
(重点)3、能力迁移:通过同类诗歌的鉴赏,提高赏析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01 音乐故事,书写传奇俞伯牙抚琴,钟子期听懂他传达的情谊,二人留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奇故事。
琵琶女弹琵琶,江州司马白居易,三次聆听,听到音乐的悲凉惆怅、低沉悲戚、急切高昂、降低凝绝、激昂澎拜……,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琵琶行》。
唐朝的梨园,“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当时的巨星箜篌演奏家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正在演奏,他精湛的技艺,受到听者的热情赞赏。
其中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李贺,深受感染,写下《李凭箜篌引》,被人们传抄赞誉,流传至今。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旷世佳作。
02情读:感知朗读1. 全班齐读,纠正字音:(kōng)篌(hóu) 颓(tuí)神妪(yù)2.学习诵读方法:借助节奏停连、语调的轻重、高低、快慢、长短五个方面的处理,体现四声音调平上去入多重变化,产生音乐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表达丰富的情感,尤其是诗歌的韵律美更是如此表达出来的。
以开篇四句诗歌有例作引领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分析:一、四叙事,二、三写音乐效果情感:一句平实,二三句颓、啼、愁,低沉慢,四句结出答案,意外惊喜。
请学生根据五个方面的要求,朗读示范,然后请学生点评,最后教师范读。
吴丝蜀桐/(短、低)张/(高、短)高秋/(高、长),空山凝云/(短、低)颓/(低、长)不流。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执教:焦作一中崔新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诗歌、领略诗歌中的精妙的能力2.感受李贺的浪漫主义风采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诗歌的美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2.通过比较三首同题材诗歌的写作手法,拥有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唐朝,是诗的天堂,更是李氏诗人独放异彩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幻灯)飘逸;“诗鬼”李贺,怪异;诗人李商隐,忧郁,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姹紫嫣红。
这里我要隆重推出李贺,因为他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独领一代风骚。
他以大胆的夸张和瑰丽的想象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他的描写音乐的佳作——《李凭箜篌引》。
题目中的“引”是古体诗的标志。
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有诗为证“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2分钟)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来无踪,去无影,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精彩!让我们共同领略李贺的别样风采吧!二、教师范读课文师:请同学们听我范读这首诗,注意字词的读音。
(原诗幻灯)(1分钟)正字音:妪。
三、研习诗歌(一)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浏览课下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让我们开始吧!(3分钟左右)(生读)师:如果你们在刚才自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你就把它提出来,看看我们大家能不能帮助你。
(2分钟左右)(发动大家相互解决,谁能帮他?)(二)鉴赏诗句师:解决了疑难问题,李凭个人音乐会正式开始!请男同学一起读前四句,思考一下,为什么李贺要让李凭在第四句才出场?这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师点拨联系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出场时的笑声——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那么接下来李贺怎么描写音乐呢?好全体女生一同来读下面描写音乐的句子。
师: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拿到一首诗,无论你是不是真的读懂了,总有一两句触动了你,让你有感觉,让你印象深刻。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执教教师:姚春宇(课前多媒体播放箜篌曲《夕阳箫鼓》)师:好,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其实,唐朝不仅是诗的王国,也是音乐的王国。
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哪篇是大量音乐描写的名篇?生:白居易的《琵琶行》师:大家能不能齐背这一段音乐描写?大弦嘈嘈一二起。
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师:音乐是无形的语言,白居易却用妙笔把它化为有形的东西,那么,在这里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音乐之美?师: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夸张。
生:比喻。
师:对,把大弦嘈嘈的声音比喻成急促的雨声,那么,在这里用比喻手法直接描摹琵琶的声音,它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生:侧面描写。
师:啊?直接描摹琵琶的声音?生笑:正面描写。
师:其实,这里前面都是正面描写音乐本身,而最后一句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生:侧面描写。
师:很好,它是通过凄清的景物和听众如梦初醒的意态来烘托琵琶声的妙绝入神,……生(接):进而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师:好的,那么,我们看一下中唐诗人——人称“诗鬼”的李贺又是如何用妙笔展示李凭的高超技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5页。
师转身在黑板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好的,我们检查一下昨天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啊,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生齐喊:梁文聪!师:聪哥,非你莫属了。
梁文聪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师生一齐鼓掌。
师:读音都准确了吗?生笑:“丝”读成了“师”。
师:对,我们玉林人要特别注意这个平翘舌的读音,但是,总体而言,聪哥的节奏把握很好啊,轻重缓急很到位,“石破天惊逗秋雨”读得快一些,而最后两句读得舒缓一些,仿佛沉浸在梦中一样。
好的,我们听一下CCTV名家朗诵。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浙江省余姚中学陈宜伦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板书:气韵)栏目中的一首诗《李凭箜篌引》“气韵”是鉴赏古典诗词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气”就像人的呼吸,它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对于古诗词来说就是诗人富有个性的生命体验和表达;但是不是所有的个性都是美好的,所以还需要有“韵”,就是要有韵味,有诗意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又带有怎样的“气韵”呢?我们不妨先一起来读一读,初步感受一下【学生朗读】师:刚才,我们把诗歌朗读了一遍,同学们读出了怎样的“气”呢?请男体育委员来说一说,体育委员比较有气势生:诗歌用了很多意象,显示出了气势,很有韵味师:好,其实,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这首诗歌作者是谁?(李贺),李贺应该是中国历代诗人中个性风格最鲜明的诗人了,他有一个绰号?(“鬼才”、“诗鬼”),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这首诗歌是作者当时聆听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接下来,我们来研读这首诗歌,一起来感受鬼才诗人诗歌的鬼气,领悟李贺鬼诗的魅力,鬼诗的内涵,鬼诗的气韵[板书:鬼之气韵]二、教学过程[探究:“鬼”之气韵]师:要学习诗歌的鬼气,我们先把诗歌内容大致翻译一下我们请三位同学来翻译一下,前两位同学翻译四句,后一位同学翻译六句【学生翻译,教师补充】教师补充:十二门前融冷光:课文注解中解释为“沉浸”,除了“沉浸”还有“消融”之意,意义更加丰富了表现一:意象的鬼师:好,有了刚才同学们的翻译,我们发现这首诗歌用了很多富有韵味的意象,现在我们重点来看一下有关神仙的一些意象,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江娥、素女、紫皇、女娲、神妪、吴质、寒兔……(学生和教师一起寻找)[提问]诗人不用人间的意象,而用仙界神仙的意象,这对表现李凭箜篌的音乐有什么作用?生:用神仙的意象,侧面烘托李凭音乐的美妙生:说明音乐动人,连神仙也感动了,用神仙意象有点亦真亦幻的感觉师:亦真亦幻这个词用得很好,也就是说有点扑朔迷离的感觉我们可以来看“梦入神山教神妪”这一句同学们,我们平时写文章,如果说一位同学的文章写得好,说他的文章恐怕是上天的神仙教的吧,我想已经很夸张了;可是有人居然说,我梦见这位同学在天上教神仙写文章,这就更夸张了,不仅夸张,而且还亦真亦幻所以,按一般思维习惯,我们说写李凭的高超技艺,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很夸张了,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连神女都甘拜下风,可见想象奇特,亦真亦幻,这样,既写出了箜篌音乐的惊天地泣鬼神,更体现了诗歌本身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这可以说是李贺诗歌“鬼气”的第一个表现——意象诡异 [板书]表现二:用词的鬼师:其实,诗歌的意象和诗歌的用词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首诗歌除了“意象诡异”之外,在用词上,还有很多用得比较“怪”的词语我把这些词做了这样的修改,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再对照一下原来的诗词,看看这些词语在表现李凭箜篌的音乐效果上有何奇妙功效?PPT展示——吴丝蜀桐张(奏)高秋空山凝云颓(停)不流昆山玉碎(鸣)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愁)十二门前融(浸)冷光石破天惊逗(落)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神妪教)老鱼(锦鳞)跳波瘦蛟(潜蛟)舞【学生朗读修改后的诗句】师:好,同学们找自己比较有感觉的词语说一说生:十二门前融冷光,这个“融”字比修改后的“浸”字好,“融”还有“消融”的意思,更能说明音乐的美妙师:也就是说,意义更丰富了这一点,我们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已经谈到还有哪位同学,谈谈生:“颓”比“停”好因为“颓”写出了人的情态,“停”感觉很一般师:也就是说感觉“颓”字,写出了情感,说明这音乐的内容是悲哀的,而“停”字就缺少了这种韵味生:我觉得“芙蓉泣露香兰笑”中用“笑”比“愁”好,写出了音乐的欢乐感师:我不这么觉得,用“愁”比“笑”啊,因为前面有一个“泣”字,这样在格调上一致,你怎么理解生(刚才那位学生继续回答):一个“泣”,一个“笑”,写出了音乐的变化起伏,用“愁”字就失去了这一点功效师:很好,确实写出了音乐的变化生:“老鱼跳波瘦蛟舞”中连“老鱼、瘦蛟”都动起来了,说明音乐很美妙师(追问):“老”和“瘦”有什么特点?生:很老态,很消瘦师:对,连这样“老”说明老态龙钟,“瘦”说明身体羸弱,可是他们也舞动起来了,可见音乐的力量真了不起师:还有一些词语,同学们课后再作探究从这段修改中,我们不难发现李贺选词用字,力求给人以陌生感,追新逐奇,有一种独特的神韵,神出鬼没这可以说是李贺鬼韵味的第二个特点用词新奇(板书)表现三:章法的鬼师:如果仅仅凭借意象诡异,用词新奇,就称李贺为“鬼才”,说他的诗歌充满鬼气的神韵,好像还难以让人信服其实,李贺在诗歌创作章法上也不拘一格,不落窠臼,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诗歌前两联刚才我们请了男体育委员,现在我们请女体育委员[生朗读]师:读得很好,老师可以追问你一个问题吗?生:可以师:如果把“李凭中国弹箜篌”放在诗歌开头好不好?生:不好师:这么肯定,那肯定有充分的理由(可能答案:缺少了悬念,没有了魅力,倒装有味道)生:放在开头,感觉把答案直接告诉你了,把是谁在演奏箜篌直接说出来了,缺少一点内涵其实,放在后面是一种倒装,有魅力师:其实有了一种悬念美国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有一个关于悬念的好例子电影镜头,两个人走进一个屋子,坐下来谈话,突然桌子底下的炸弹爆炸了这个过程我们会感到很紧张,很惊奇相反,如果在他们走进屋子前,我们首先看到一个凶手进屋子将炸弹藏在桌子底下,接着两个人走进屋子却没有发现炸弹,仍然坐下来谈话那么,我们就会很担心,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这个炸弹是否会爆炸,或者是不是哑弹,他们两个人是否会在炸弹爆炸前离开,总之种种设想都会出现这整个过程叫做悬念如果把这个用在这里,可能不是很恰当,但是把“李凭中国弹箜篌”放在后面,确实给人很多遐想,这么美妙的音乐,到底是谁弹奏的,有了悬念师:其实,这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照“人物、时间、地点”顺序的一般写法,而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再写声,然后写人,把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写,突出了音乐的美妙,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除了开头这四句有独特的构思之外,这首诗歌对李凭弹奏的箜篌音乐的描写也神鬼莫测,穷尽其妙我们说写音乐的常见手法有这样一些:PPT展示——环境渲染法、动作描绘法、以声摹声法、以形喻声法联想典故法、议论抒情法、听者反应法师:有些手法,我们在《琵琶行》中学习过,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环境渲染法,“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就是动作描绘法,“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以声摹声法,“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是听者反应法那么,李贺在这首诗歌中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音乐?PPT展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师:现在我们请一排同学来填一填,就从这一排开始吧生:第一联,环境渲染法用环境来衬托音乐的美感师:好下一位同学生:第二联,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师:连用两种写音乐感动了江娥和素女好,下一位同学生:第三联,以声摹声法、听者反应法师:“芙蓉泣露香兰笑”,说“听者反应法”也可以植物也可以是听众,拟人手法其实“芙蓉泣露香兰笑”这句话很有特色带露的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可是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戚,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写出了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还可以目睹这是以“形”来写“声”了,以形喻声法好,我们继续下一位同学生:第四联,环境渲染法、听者反应法音乐让冷光消融,让紫皇感动生:第五联,环境渲染法音乐引来了秋雨生:第六联,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音乐让老鱼、瘦蛟都舞动起来生:第七联,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师:好,我们一起填好了我们发现诗人调动了一切可以写音乐的手法,而且多种手法并用,一句诗里面融合运用多种写法,而且节奏跳跃性极强,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皇,想象奇特,的确,写出了箜篌音乐之美妙,让我们看到了:音乐可以使凝云慵懒不流,可以使冷光顿时消融,可以让江娥、素女啼哭发愁,让紫皇怦然心动,让女娲忘乎所以,让神妪不耻下问,让老鱼、瘦蛟动起来,让吴质、寒兔流连忘还这种变幻莫测的写法,实在是李贺诗歌章法的一大特色,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不走寻常路,不拘一格,章法奇绝章法奇绝(板书)表现四:音韵的鬼师:好,课堂到了这里,我们似乎对李贺诗歌“鬼气”有了一定的体会,可是,这种“鬼气”的韵味,我们还需要继续下去请同学们参照课后“探究与讨论”第一题:有这样一句话“此诗四次换韵,且句句用韵,可见其韵脚之密,节奏之快”,那么,有了前面的分析,和这里的提示,我们再来读一读(点一生来朗读)现在我们可否把诗歌的韵脚标注出来(学生教师一起完成)ou ao ang u那么,这么音韵有什么特点呢?[教师讲解,PPT展示]ou 平声,绵长,品味欣赏的口吻ao去声,语调坚定,节奏加快ang平声,语调稍激昂,赞叹口吻U仄声为主,节奏明快,错落有致师:这首诗歌,老师很喜欢在办公室里读了好多遍,可是先天不足,后天也不努力现在我们还是一起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感受和体会一下音韵的节奏感[放录音、学生跟读]师:通过刚才的录音,我们能体会到韵脚的变化可以让诗歌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传达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这是一首乐府诗,韵脚其实不需要这么频繁的变换,而且诗歌最后几联以仄声为主,很奇特这种音韵起伏的变化也可以说是李贺诗歌鬼气韵味的一大特色音韵起伏[板书]师:好,我们学完了李贺诗歌“鬼气”的四方面韵味,明白李贺的确无愧“鬼才”的称号,在这首诗歌中,不管从意象、用词、还是章法、音韵,诗歌都表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李贺也都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堪称一绝由此,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李诗,真鬼诗也;李贺,真鬼才也那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两遍,再一次来感受一下李贺诗歌鬼气魅力真鬼诗、真鬼才【板书】[品味:“鬼”之情感]师:好,停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有些同学也可能不知不觉中感动了起来可是老师有一个疑问:李凭这首箜篌歌曲感动了江娥,感动了素女,感动了紫皇,感动了女娲,感动了神妪、老鱼和瘦蛟……其中有太多太多的感动,那么,李贺的感受在哪里,李贺哪里去了?生:李贺借助了这些事物和人,自己也跟着感动起来了师:哦,借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感动生:其实,这些意象中应该都倾注了李贺自己的情感生: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师:我们可不可以说他们都是李贺的“替身”,他们的感受便是李贺的感受,就像拍电影找替身一样师:其实,这首箜篌曲子,李贺听来,我觉得总体上应该是比较低沉、哀怨的,诗歌中除了一处写到“香兰笑”比较明显的欢快之外,其他诗句都比较哀怨,凄婉同学们来看一下,在这首诗歌中用了很多冷色调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啼、愁、碎、泣、冷、寒……”[学生和教师一起]另外,还有一些比较消瘦的意象,比如“老鱼、瘦蛟”师:那么,这些字词在传达出李贺诗歌鬼气韵味的同时,是否也传达出了一种哀怨其实,李贺一生不得志,因为父亲名字中有个“晋”字,因避讳,所以不能参加进士考试,27岁就英年早逝了,真正成为“孤魂野鬼”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李贺21岁,当时在长安做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抑郁不得志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聆听了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的歌曲,写下了这首充满鬼气意韵的诗篇那么,这首诗歌中是否也寄寓了鬼才诗人李贺一定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课后深入阅读,在欣赏诗歌鬼气韵味的同时,深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就作为同学们的课后作业吧!三、布置作业《李凭箜篌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四、板书设计意象诡异用语新奇鬼之气韵章法奇绝音韵起伏真鬼诗真鬼才。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执教:焦作一中崔新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诗歌、领略诗歌中的精妙的能力2.感受李贺的浪漫主义风采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诗歌的美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2.通过比较三首同题材诗歌的写作手法,拥有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唐朝,是诗的天堂,更是李氏诗人独放异彩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幻灯)飘逸;“诗鬼”李贺,怪异;诗人李商隐,忧郁,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姹紫嫣红。
这里我要隆重推出李贺,因为他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独领一代风骚。
他以大胆的夸张和瑰丽的想象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他的描写音乐的佳作——《李凭箜篌引》。
题目中的“引”是古体诗的标志。
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有诗为证“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2分钟)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来无踪,去无影,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精彩!让我们共同领略李贺的别样风采吧!二、教师范读课文师:请同学们听我范读这首诗,注意字词的读音。
(原诗幻灯)(1分钟)正字音:妪。
三、研习诗歌(一)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浏览课下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让我们开始吧!(3分钟左右)(生读)师:如果你们在刚才自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你就把它提出来,看看我们大家能不能帮助你。
(2分钟左右)(发动大家相互解决,谁能帮他?)(二)鉴赏诗句师:解决了疑难问题,李凭个人音乐会正式开始!请男同学一起读前四句,思考一下,为什么李贺要让李凭在第四句才出场?这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师点拨联系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出场时的笑声——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那么接下来李贺怎么描写音乐呢?好全体女生一同来读下面描写音乐的句子。
师: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拿到一首诗,无论你是不是真的读懂了,总有一两句触动了你,让你有感觉,让你印象深刻。
我也是,我读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忘不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款款深情;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忘不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缠绵悱恻;读秦观《鹊桥仙》忘不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豪迈……那么下面描写音乐的句子触动你的是哪一句?它怎么打动了你?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师:为什么用玉碎摹写音乐?(点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难听到玉碎的声音,但通过玉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印象,我们猜测它破碎的声音也一定很美。
)师:你听过凤凰的叫声吗?生1:没有,因为现实世界本没有凤凰,它只存活在神话传说中。
师:诗人为什么要拿这种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来写音乐呢?生2:虽然没有这种鸟,自然也没有这种鸟叫的声音,但它是百鸟之王啊,我们就可以把所有鸟叫的美好的声音添加到它身上,让它无与伦比。
师:这一句是以声写声。
(板书)师:“芙蓉”就是荷花。
“泣”就是哭泣。
我们可以想一想露珠在荷叶上慢慢滚动聚合,人流泪的时候,眼泪慢慢在眼角汇聚,这两种情形多相似啊;香兰,就是兰花。
有个成语叫“空谷幽兰”,可见“兰”以幽为贵,幽在这里是什么含义?生:静,安适。
师:现在呢?它也绷不住了,粲然一笑,联想一下,很像兰花的花瓣绽开的样子。
师:还有让你动情的句子吗?生:“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师:我们听过音乐,听《梁祝》,为之痛彻心扉,听《命运》,为之斗志昂扬,悲伤,天晴也是雨,振奋,则天雨也是晴。
可见音乐先改变人的心情,而且“境由心造”,再由心情去改变环境,那么纵使晴空万里也能风雨凄凄,即使彤云密布也会化为艳阳当空!师:还有吗?生:“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师:“石破天惊逗秋雨”,为什么不是“下”秋雨呢?(师点拨连秋雨都逗引下来了,应该是不由自主,其实是心甘情愿,音乐太迷人。
)师:还有呢?生:“梦入神山教神妪”。
师:神妪,身份——仙人;职业——箜篌顶尖极高手。
做凡人的老师绰绰有余,可这儿却用一个“教”字,为什么不是“学‘呢?生:因为李凭的技艺太娴熟了,引仙人竞折腰,音乐太美了,那简直就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让神妪甘愿向李学习。
生:我觉得“老鱼跳波瘦蛟舞”也不错啊!师:“老”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生3:行动迟缓师:“瘦”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生4:羸弱。
师:为什么这些老弱病残居然也跳啊舞啊?生5:音乐的力量。
师:呵呵,音乐的力量真了不起!能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生:还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吴质,因为怒杀炎帝之孙伯陵而被罚去砍月宫的不死之树——月桂,只有砍倒了它,吴质才能获得自由,在吴质看来“不自由,毋宁死”,所以他夜以继日地砍啊砍啊!可是现在他居然靠在树上休息起来,谁批准的?生6:没有谁,自己。
师:为什么他不要自由了?生7:我化用裴多菲的诗句来回答“若为音乐故,自由也可抛”。
师:真不错!师:有个成语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其中“动如脱兔”是用兔子来形容人的动作迅速。
其实也是在说兔子反应敏捷,动作迅速。
而今露水斜飞而来却忘记躲避!可见音乐的魅力!师:刚才我们一同品味了诗中的精彩,让我们再一起听配乐朗诵,重温音乐的魅力。
师:李贺描写音乐的时候重在从音乐效果来展示音乐别具一格的美,正是因为音乐无形,难于捕捉,李贺才剑走偏锋,这是智慧。
就像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草树写之。
”刘熙载说的就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当我们在写作时正面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转到侧面,换个角度,就柳暗花明了!(以上15分钟)四、比较阅读师:提到描写音乐的佳作,我们便不能不说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有一精彩描写音乐的片断,咱们一起来背诵那一段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同学们考虑一下,这两首诗描写音乐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生8:《琵琶行》:以正面描写为主。
《李凭箜篌引》:以侧面描写为主。
师:刚才我们进行同题材诗歌写法的比较也可以作为我们日后进行同题材文学作品鉴赏的一个角度。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的理解,从而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分钟)五、练习师:既然说到了比较阅读,我们就做个练习,看看我们有没有掌握这一比较的方法,咱们一同来赏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配乐读)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1.既然是《听颖师弹琴》,那么正面描写音乐的是哪几句?生: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2.诗的后面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它们和音乐有什么关系?生:诗人的感受,侧面描写音乐。
生:比较三首诗:李诗——侧面描写为主,兼有正面描写(昆山玉碎凤凰叫)。
白诗——正面描写为主,兼有侧面描写(东船西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韩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平分秋色。
六、拓展延伸师:请看大屏幕,上面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概念(幻灯)师:即使是侧面描写也各不相同: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
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
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
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
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
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
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
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
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
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
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
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
这张画被评为最佳。
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方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
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
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
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
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
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
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
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还有齐白石创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上面没有蛙。
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
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蛙声如何画?据说老人整整想了两夜,后来从诗句“出山泉”三字得到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
但是老人没有画蛙,而是在那四尺长的立轴上,画出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流向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有欢快地游动着。
人们见到有鳃有尾巴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还有“深山藏古寺”“竹索桥边卖酒家”。
以上是艺术领域的“侧面描写”。
文学领域的侧面描写是这样的:(展示幻灯)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态来表现罗敷的绝世美貌。
师:正面描写直观,侧面描含蓄,鉴赏时耐咀嚼、耐回味。
写作时我们根据写作对象灵活选择,有形的人或事物可以用正面描写,无形的事物我们可以侧面描写,当然也可以学习白居易迎难而上的精神,选择正面描写。
目的是使我们的作文由直白变为蕴藉,有单一变为丰富,由呆板变为生动,使你笔下的景物更鲜活,人物更丰满,从而提高你的写作质量!师:综观这三首描写音乐的诗歌,在写法上各树一帜,自有风貌,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李凭箜篌引》,以其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将李凭箜篌描写得精警感人,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采。
清代方扶南这样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长吉《李凭箜篌》,韩退之《颖琴师》,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