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物理量和公式
- 格式:pdf
- 大小:93.23 KB
- 文档页数:2
物理力学物理量及公式汇总1.速度公式:t s v =公式变形:求路程s=vt 求时间t=vs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mg3.密度公式:公式变形:求质量m=V ρ求体积V=ρm4.浮力公式:①称重法:F 浮=G 物–F②压力差法:F 浮=F 向上-F 向下③阿基米德原理法:F 浮=G 排=m 排g F 浮=ρ液gV 排④平衡法:F 浮=G 物单位换算:1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s ;1min=60s1m/s=3.6km/h物理量单位v ——速度m/s km/h s ——路程m km t ——时间s h物理量单位G ——重力N m ——质量kg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
单位换算:1kg=103g 1g/cm 3=1×103kg/m 31cm 3=1×10-6m 31L=1×10-3m 31mL=1×10-6m 3物理量单位ρ——密度kg/m 3g/cm 3m ——质量kg g V ——体积m 3cm 3物理量单位F 浮——浮力NG ——物体的重力NF ——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N物理量单位F 浮——浮力N ρ液-液体密度kg/m 3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m 3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提示:物体浸没时V 物=V 排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kgVm =ρ5.压强公式:p =SF 6.液体压强公式:p =ρ液gh提示:一般求液体所产生的压力时先求压强p =ρ液gh ,再求压力F=PS 7.机械功公式:W =F s8.功率公式:tWP =9.机械效率:%100W ⨯=总有W η提示:机械效率η没有单位,用百分率表示,且总小于110.竖直滑轮组:F =n 1G 总s =nh v 绳=nv 物物理量单位p ——压强Pa F ——压力N S ——受力面积m 2注意:S 是受力面积,指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部分面积面积单位换算:1cm 2=10--4m 21mm 2=10--6m 2物理量单位p ——压强Pa ρ——液体密度kg/m 3h ——深度m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提示:知道功率和时间时可以用W=Pt 计算物理量单位W ——功J F ——力NS ——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m物理量单位P ——功率W W ——功J t ——时间s单位换算:1W=1J/s 1kW=103W 1MW=106W提示:知道拉力和拉力方向上速度时可以用P=Fv 计算物理量单位F ——绳端拉力NG 总——总重N (当不计绳重和摩擦时G 总=G 物+G 动)n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物理量单位s ——绳子末端通过的距离m h ——重物被提升的高度m n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v 绳——绳子末端移动速度m/s v 物——物体上升的速度m/s11.水平滑轮组:s 绳=ns 物v 绳=nv 物13.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 2L 2物理量单位s 绳——绳子末端通过的距离m s 物——重物被水平移动的距离m n ——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v 绳——绳子末端移动速度m/s v 物——物体水平移动的速度m/s物理量单位F 1——动力N L 1——动力臂m F 2——阻力N L 2——阻力臂m。
初中物理量及物理公式整理归纳一、物理量符号及其主单位归纳长度(l)—m;质量(m)—kg;高度(h)-m;面积(S)—m2;体积(V)-m3;时间(t)—s;速度(v)—m/s;路程(s)-m;温度(t)-°C;力(F)-N;摩擦力(f)-N;重力(G)-N;弹力(F)-N;机械功(W=UQ)-j;功率(P)-W;密度(ρ)-kg/m3;压强(p)-Pa;浮力(F浮)--N;热量(Q)-j;比热容(C)-j/(kg·°C)电量(Q)-c;I=Q/t Q=IT电流(I)-A电压(U)-V;电阻(R)-Ω;电功(W=UIT=PT=I2RT=U2/R*T)-j;电功率(P)-W…Kw…注:在部分物理量符号上方加‘-’符号表示平均值;在部分物理量符号前加‘Δ’表示变化值或差值;在部分物理量符号后加下标‘0’表示出始值或标准值。
三、物理计算常数:(1)g=10N/kg(2)ρ水=1.0g/cm3=1.0×103kg/m3(3)p0=1.01×105Pa(4)C水=4.2×103 J/(kg·°C)二、物理计算主要公式归纳【除复杂或常用推导式外的简单的变形转换式略】:(01)s=vt(02)G=mg(03)F合=F1+F2或F合=F1-F2(04)F1l1=F2l2(05) W=Fs(06)P=Fv=W/t=(Fs)/t=F(s/t)=Fv(07)ρ=m/v(08)p=F/S=G/S=(mg)/S=(ρvg)/S=ρhg(09)F浮=ρ液gV排=G排液(10)Q=cmΔt=[cm(t0-t1)]或Q=cmΔt=[cm(t1-t0)](11)Q=It=W/U(12)U=IR(13)W=UIt=U Q=I2Rt=[(U2)/R]t(14)P=W/t=U I=I2R=U2/R(15)a、串联电路:U串总=U1+U2;I串总=I1=I2;R串总=R1+R2;W串总=1+W2+W3+…;P串总=P1+P2+P3+…b、并联电路:U并总=U1=U2;I串总=I1+I2;1/R串总=1/R1+1/R2;W并总=1+W2+W3+…;P并总=P1+P2+P3+…(16)a、串联电路:分压:U1/U2=R1/R2;电功:W1/W2=R1/R2;电工率:P1/P2=R1/R2;b、并联电路:分流:I1/I2=R2/R1;电功:W1/W2=R2/R1;电功率:P1/P2=R2/R1;。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以及高中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物理量单位表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肯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考前公式必备力学部分1.速度;定义公式:t sv =vts vst ==;变形公式:物理量及单位:速度(m/s 、km/h );路程(m 、km );时间(s 、h )。
单位换算:1m/s=3.6km/h;应用:求物体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2.密度;定义公式:V m=ρVm mV ρρ==变形公式:物理量及单位:密度(kg/m 3、g/cm 3);质量(kg 、g );体积(m 3、cm 3)单位换算:⎪⎪⎩⎪⎪⎨⎧====.m 101dm L 1m 10cm 1ml 1kg/m 10×1.0=1g/cm 1g/cm =kg/m 10×1.033-336-3333333;;;应用:求物体的密度、质量和体积。
3.重力;定义公式:mg G =mGg g G m ==变形公式:物理量及单位:重力(N );质量(kg 、g );重力加速度(N/kg )应用:求物体的重力和质量4.压强S Fp =定义公式:pSF pFS ==;变形公式:物理量及单位:压强(P );受力面积(m 2、cm 2);压力(N )应用:求物体的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定义公式:gh p ρ=变形公式:gh p =ρgph ρ=物理量及单位:压强(p );密度(kg/m 3、g/cm 3);深度(m 、cm )注意事项:外部压力:物体对水平地面(或水平桌面)的压力:F=G 总=G 容器+G 液+G 物;压强:地面(或水平桌面)的外部压强:物体对水平SS G S F p 物液容器总G +G +G ===底的压强:内部压强:液体对容器;gh ρ=p Sp 排液G +G 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内部压力: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pS=ρghS (或ρgV );规则容器:F=G 液应用:求液体的压强、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
6.浮力(1)压力差法:向下向上浮F -F F =(2)称重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物体的重力;(弹弹浮F G F -G F =特点:有弹簧测力计示数,或有拉力大小时。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及常见物理量计算方法总结一、力学公式1、弹簧弹力: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2、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μF N说明 : a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 N 无关.(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f 静≤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3.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公式:θCOS F F F F F 2122212-+=(θ为F 1、F 2的夹角)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 F 1 +F 2(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4.两个平衡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为零∑=0F 或0=∑xF0=∑yF5. 万有引力: 221r m m GF = a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天体、人造卫星、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G m h R Mm =+2)(向ma h R Tm h R m h R V =+=+=+)(4)()(22222πω=+=2)(h R GM a 向)(4)()(22222h R Th R h R V +=+=+πω、=24π地球GM 定值=+23)(Th R 即开普勒第三定律 b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Mm R 2 g = G MR2俗称黄金式 6、第一宇宙速度 G 2R Mm = m V R2V=gR R GM =/ 是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人造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
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公式及常数一、基本物理量:二、常用公式:见表格后三、常用数据:四、初中物理单位换算:物理公式求时间——v s t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压强公式:p =S FF 1L 1=F 2L 2或写成:1221L L F F = 的单位只要相同即可,无滑轮组:F = n 1G 总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 G s =2 h机械效率:总有用W W =η×100%物体吸热或放热Q = c m △t(保证 △t >0)燃料燃烧时放热W = U I t??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W = U I t 结合I =U /R →→W = R U 2t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P = W /t ?P = I U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表达式:U =U 1+U 2分压原理:212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部分电路所做的电功之和。
W = W 1+ W 2各部分电路的电功与其电阻成正比。
2121R R W W = 串联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串联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
表达式:P = P 1+ P 2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表达式:2121R R P P = ?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表达式:I =I 1+I 2分流原理:1221R R I I =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表达式:U =U 1=U 2并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支路所做的电功之和。
W = W 1+ W 2各支路的电功与其电阻成反比。
1221R R W W = 并联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并联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
表达式:P = P 1+ P 2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物理量名称物理量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公式质量 m 千克 kg m=ρv温度 t 摄氏度°C速度 v 米/秒 m/s v=s/t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功 W 焦耳(焦) J W=Fs功率 P 瓦特(瓦) w P=W/t电流 I 安培(安) A I=U/R电压 U 伏特(伏) V U=IR电阻 R 欧姆(欧)Ω R=U/I电功 W 焦耳(焦) J W=UI t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比热 c 焦每千克摄氏度 J/(kg•°C) c=Q/m△t常用数据: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g 9.8牛顿/千克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初中物理基本概念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
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v=s/t③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以及高中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物理量单位表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初中物理常见物理量及公式常见的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力、速度、加速度、功、能量、温度等。
1.长度:L,国际单位制为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厘米(cm),毫米(mm)等。
-直线运动位移公式:L=v*t-圆周运动位移公式:L=2*π*r2.质量:m,国际单位制为千克(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等。
-密度公式:ρ=m/V3.时间:t,国际单位制为秒(s),常用的单位还有分钟(min),小时(h)等。
-平均速度公式:v=L/t4.力:F,国际单位制为牛(N),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牛(kN),克牛(gf)等。
-牛顿第二定律:F=m*a5.速度:v,国际单位制为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厘米每秒(cm/s)等。
-平均速度公式:v=L/t-速度与加速度关系:v=u+a*t6.加速度:a,国际单位制为米每秒平方(m/s^2),常用的单位还有厘米每秒平方(cm/s^2)。
-速度与加速度关系:v=u+a*t-牛顿第二定律:F=m*a7.功:W,国际单位制为焦耳(J),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焦(kJ),卡路里(cal)等。
-功率公式:P=W/t8.能量:E,国际单位制为焦耳(J),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焦(kJ),卡路里(cal)等。
-动能公式:E=1/2*m*v^2-位能公式:E=m*g*h9.温度:T,国际单位制为开尔文(K),常用的单位还有摄氏度(℃),华氏度(℉)等。
-摄氏度与开尔文换算公式:T(K)=t(℃)+273.15以上只是常见的物理量及公式,物理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物理量和对应的公式,如电量、电流、电阻、电压等。
这些物理量和公式涉及到了很多物理定律和关系,掌握并理解这些常见的物理量和公式是初中物理学学习的基础。
常见物理量和公式
物理量单位公式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公式单位换算
质量 m 千克 kg m=ρ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1m/s=3.6km/h
密度 ρ 千克/米³ kg/m³ ρ=m/V 1g/m3=1×103kg/m3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Fv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Ω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1kw/h=3.6×106J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Δ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其它常用公式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压强P :P=F/S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
液体内部压强:P=ρgh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液排=ρ液gV排。
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且 ρ物<ρ液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且 ρ物=ρ液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F浮 =G物--F拉
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 U=2f时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光路图应用
u>2f f<v<2f 倒、小、实照相机
f<u<2f v>2f 倒、大、实幻灯机
u<f 正、大、虚放大镜
一倍的焦距是成实象和虚象的分界点;两倍的焦距是成放大实象和缩小实象的分界点。
成实象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热量计算:Q=cm△t
电功率的计算
P=W/t P=UI P=U2/R P=I2R
电功W
W=UIt=U2t/R=I2Rt W=Pt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P瓦特
欧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通常取10N/kg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