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虚词的用法
- 格式:docx
- 大小:21.30 KB
- 文档页数:8
18个虚词常见用法一、而用法归类1、代词,通“尔”、“你”。
2、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8)表目的: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罢了;【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4.其他用法,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
一.辨析下列“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2.蟹六跪而二螯。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
9.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0.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1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习题答案:(1)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表并列(3)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设” 。
(7) 表因果,“因而”。
(8) 第二人称代词 (9) “罢了”。
(10)表示目的关系。
(11)才,方才。
(12)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二、乎用法归类:1.语气助词(在句末):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4)表感叹,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以下是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一览表:1.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可是”、“然而”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何:①表示疑问,相当于“什么”、“为什么”例:余独穷困乎此时也?②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难道”例:以为且噬己矣,甚恐。
③有时表示动作,相当于“多么”例:二世杀之,何其残也!3.乎: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于”、“在”;“对”、“对于”;“在”、“到”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呢”;“吗”例:安知鸿鹄之志哉?4.或:①表示动作,相当于“有时”、“偶尔”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要是”例:人命或可违,公名不可损。
5.乃: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于是”、“就”;“才”、“这才”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却”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6.岂:①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②表示动作,相当于“而且”、“也”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其:①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例:吾其还也?②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8.且: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又”、“而且”例:河水清且涟漪。
②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而且”例:且焉置土石。
③表示承接,相当于“然后”、“就”例:且放白鹿青崖间。
9.虽:表示转折,相当于“虽然”、“纵使”例:虽九死其犹未悔。
10.遂:表示结果,相当于“终于”、“到底”例:遂使之行成。
11.谓:表示动作,相当于“告诉”、“对……说”例:谓心到、眼到、口到。
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了”、“已经”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备兵九为备矣。
②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3.焉:①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表示反问,相当于“呢”、“吗”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表示动作,相当于“之”、“的”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备具体意义的词语,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一、介词(Prepositions)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虚词,常常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
1. in:表示在某个位置或时间,例如“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in the morning”(在早上)。
2. on:表示在某个平面或表面之上,例如“on the table”(在桌子上),“on Monday”(在星期一)。
3. at:表示在某个特定位置或时间,例如“at the park”(在公园里),“at 5 o'clock”(在五点钟)。
二、连词(Conjunctions)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虚词,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1. and: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等级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like tea and coffee”(我喜欢茶和咖啡)。
2. but: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连接两个相反或不同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am tired, but I need to finish my homework”(我很累,但是我需要完成作业)。
3. or: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可替换的句子或词语,例如“You can choose tea or coffee”(你可以选择茶或者咖啡)。
三、助词(Particles)助词是用来补充和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虚词,它们通常不具备独立的意义。
1. to:表示动词不定式的标志,例如“to read”(阅读),“to go”(去)。
2. not:表示否定意义,通常与助动词连用,例如“do not”(不做),“can not”(不能)。
四、后置介词(Postpositions)后置介词是指放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位置或方向的虚词。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词类,主要用来表示语气、状态、程度或连接上下文的成分。
在语言表达中,虚词承担着重要的连接和修饰作用,对于语言的流畅和准确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1. “的”“的”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主要用于构成形容词或名词短语的修饰成分。
例如:“红色的衣服”、“美丽的花园”等。
“的”还可用于构成动词和形容词的短语。
例如:“吃的快乐”、“高兴的跳跃”等。
2. “地”“地”是用于构成副词和形容词短语的虚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快速地奔跑”、“愉快地笑”等。
“地”还可用于构成动词和名词的短语。
例如:“判断得快的法官”、“稳稳地走下台阶”。
3. “得”“得”通常用于表示程度、结果或方式,常用在动词后面,起到修饰作用。
例如:“跑得快”、“说得清楚”等。
“得”还可用于表示结果的状况。
例如:“下雨下得很大”、“写得很好”。
4. “着”“着”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或结果状态。
在动词后面使用,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与“了”相对应。
例如:“坐着看书”、“吃着饭”。
“着”还可以表示结果状态,与“了”和“过”连用。
例如:“吃着了一点东西”、“看着过小河”。
5. “地方”“地方”用于表示地点或范围。
例如:“这个地方很安静”、“在那个地方等一会儿”。
还可以表示固定的场所。
例如:“工作的地方”、“生活的地方”。
6. “些”“些”表示数量不多或不大。
通常用在量词、数词或代词之后。
例如:“几些苹果”、“那么些人”。
7. “之”“之”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并在句子中具有指示作用。
例如:“孔子之道”、“玛丽之所以能成功”。
8. “的话”“的话”用于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起到暗示或引导的作用。
例如:“如果你不去的话,我也不去”、“买书的话,就去书店”。
9. “总”“总”表示总体或总共的意思,用在数词或代词之后。
例如:“总有一天我会成功”、“总共有十个人”。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18个虚词用法及例句1. 在(zài) - at, in, on- 我在家里。
(Wǒ zài jiā lǐ.) - I am at home.2. 离(lí) - from, away from, since- 学校离我家很远。
(Xuéxiào lí wǒ jiā hěn yuǎn.) - The school is far away from my home.3. 向(xiàng) - towards4. 到(dào) - to, towards, until- 请到医院去看病。
(Qǐng dào yīyuàn qù kàn bìng.) - Please go to the hospital to see a doctor.5. 往(wǎng) - towards- 他往东走了。
(Tā wǎng dōng zǒu le.) - He walked towards the east.6. 给(gěi) - for, to, give- 我给爸爸买了一份礼物。
(Wǒ gěi bàba mǎi le yí fèn lǐwù.) -I bought a gift for my dad.7. 跟(gēn) - with- 我跟朋友去看电影。
(Wǒ gēn péngyǒu qù kàn diànyǐng.) - I go to the movies with my friend.8. 为(wèi) - for, to, in order to- 我为了考试而学习。
(Wǒ wèi le kǎoshì ér xuéxí.) - I study for the exam.9. 对(duì) - towards, to, with regard to- 他对我很友好。
18个虚词及用法
以下是18个虚词及其用法:
1.之:代词,他(它、她、它)、接受者以外的第三方,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2.其:代词,他(它、她、它)、接受者以外的第三方,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3.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4.焉:兼词,于此、于此物、于人,表示前后两个成分的关系,可译为“于是”、“于此”。
5.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6.哉: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7.耶: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8.耳: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9.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可译为“吗”、“啊”。
10.也: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1.乎哉:语气词连用,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吗”、“啊”。
12.已矣: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3.哉矣:语气词连用,表示感叹或赞美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4.焉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5.已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6.矣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7.矣哉: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8.夫:无实义的发语词。
以上是18个虚词及其用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8个虚词的用法1、有时:有时是一个表示“有时候”,“时不时”等意思的虚词,可以用来表示两种事态之间的可能性或经常性,如:"他有时乐观,有时悲观”。
2、差不多:差不多是指时常比较接近,但不完全一致的意思,如:"这件衣服大约要花两百块钱,差不多”。
3、大约:大约是一个表示一般估计的虚词,多用于表达某事大概发生在某个范围内的意思,如:"今天是大约十月一号”。
4、大概:大概是一个表示概括性的虚词,可以用来表示某事大致是怎样的,如:"大概这是我们昨天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5、总的来说:总的来说是一个表示总结的虚词,用于总结之前所陈述的内容,如:"经过仔细推敲,总的来说,我们决定明天出发”。
6、近乎:近乎是一个表示接近,但未达到完全一致情况的虚词,如:"这两件衣服的颜色近乎一样”。
7、将近:将近是一个表示接近,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虚词,如:"现在的温度将近零度”。
8、应该:应该是一个表示建议或推测的虚词,如:"你应该去看看医生”。
9、大概率:大概率是一个表示可信度很高的虚词,如:"今天会下雨的可能性很大,大概率会发生”。
10、也许:也许是一个表示可能性或有待研究的虚词,如:"今年冬天气温会不会升高,也许会”。
11、也就是说:也就是说是一个表示重复、强调或解释的虚词,如:"今天没课,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放松一下”。
12、算是:算是一个表示概括的虚词,可以用来表达某件事的大致状态,如:"你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13、或许:或许是一个表示推测的虚词,如:"今晚的天气可能会很冷,或许要下雨”。
14、约莫:约莫是一个表示大概估计的虚词,如:"这部电影大概有一百多集,约莫”。
15、不太可能:不太可能是一个表示可能性很小的虚词,如:"今年下雪的可能性很小,不太可能”。
16、差不多也:差不多也是一个表示大概估计的虚词,如:"今天晚上可能会下雨,差不多也是”。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 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 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铃,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掌”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弓I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号”,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踉”,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凋策》)二、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归去来兮辞(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氏将伐颛臾》)(四)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五)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 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三、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相当于 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3、号”字主要的用法竽”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 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同”到”从”自”踉”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 国也》)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 上匕”,有时可译为 胜过”。
例如:良曰: 长 于臣。
”(〈〈鸿门宴》) (三) 、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 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李氏子蟠, ……不拘于时。
(〈〈师说》)(四)复音虚词 号是”,用法与现代汉 语的竽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 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勾践灭吴》)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竽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 号”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在这”从这”等。
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5、其”字主要的用法4、为”字主要的用法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是 词 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 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 (一) 表示动作、 (〈〈桃花源记》)(二) 表示动作、 (三) 表示动作、 般读去声O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此中人语云:做"。
还可作判断不足为外人道也。
” 行为的替代。
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 可译为 替”给”等。
例如:公为我献之。
当”等到”等。
例如:为其来也,(〈〈鸿门宴》)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触龙说赵太后》)可译为可译为因为” 被”。
为着”。
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由于”。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 所”。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六) 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 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 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 虏!(〈〈鸿门宴》)二、 用作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 呢?” 例如:如今人为刀俎 何辞为?(〈〈鸿门宴》)、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
如: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二)第三人称。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
如: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6、则”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二)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弓I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词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二、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7、所”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 的人”、所…… 的事物”、所…… 的情况”等。
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三、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如: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8、且”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二、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9、莫”字主要的用法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五纳谏》)(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如:二、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如:(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如:10、盖”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
)如: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季氏将伐颛臾》)一、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如: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谏太宗十思疏》)11、然”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然”还常和则”结合,然' 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代词。
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三、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中“••…地”。
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捕蛇者说》)(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黑般”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