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 血型与交叉配血
- 格式:ppt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44
血型及交叉合血操作规程一、引言作为医疗机构中常见的操作流程之一,血型及交叉合血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血型和交叉配血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以提供规范的操作指南。
二、血型的基本概念血型是指个体红细胞膜上存在的抗原和抗体的组合情况,分为A、B、AB和O四种类型。
在血型鉴定中,需要使用抗A和抗B两种血清对被测血液进行试验,从而确定其血型类型。
此外,还需要测试被测血液中是否存在抗D抗体,以判断其Rh阴性或Rh阳性。
三、交叉配血的基本概念交叉配血是在输血前进行的一项重要试验,旨在检测受血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与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相对应的抗原,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具体操作如下:1. 取受血者的血清和供血者的红细胞,将它们分别置于两个试管中。
2. 依次加入适量混合胶体试验红细胞悬液和抗人球蛋白试剂,轻轻振荡混合。
3. 观察反应是否出现凝集、增浊或溶解等现象。
4. 凝集或增浊反应表示交叉配血不合格,需停止输血操作;溶解反应则表示血型和抗体基本匹配,可以进行输血。
四、血型及交叉合血操作规程以下为血型及交叉合血操作的具体步骤,操作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1. 准备工作a. 确认受血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住院号、血型等。
b. 根据受血者血型,选择相应的供血者。
c. 根据病情和输血需求,估计所需输血量。
d. 消毒操作台面和操作器具。
2. 操作步骤a. 将受血者的血液样本采集到干燥无菌试管中,标明受血者信息。
b. 将受血者的样本送至血库,进行血型鉴定。
c. 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在血库选择适当的供血者。
d. 从血库获取供血者的血液样本。
e. 将供血者样本标记并送至血型试验室进行交叉试验。
f. 根据交叉试验结果判断是否合适进行输血操作。
g. 如满足输血条件,按照医嘱进行输血操作。
五、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进行严格的洗手和穿戴手套等防护措施,以防交叉感染。
2. 每一步操作都需要仔细核对患者信息,确保输血操作正确。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1)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清被鉴定的血型抗A 血清抗B 血清抗AB血清(O型血清)A型红细胞B型红细胞O型红细胞+-+-+-A型-+++--B型+++---AB型---++-O型用标准血清及标准红细胞鉴定ABO血型结果正定型反定型(2)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其目的主要是进一步验证供者与受者的ABO血型鉴定是否正确,以避免血型鉴定错误导致输血后严重溶血反应。
Ø交叉配血试验常采用试管法进行Ø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的一管称为主侧Ø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相配的一管称为次侧(一)ABO血型系统(一)ABO血型系统交叉配血的结果判断:Ø同型血 主侧管与次侧管均无凝集反应,表示配血完全相合,可以输血;不论何种原因导致主侧管有凝集时,则绝对不可输用。
Ø异型血 主侧管无凝集及溶血,而次侧管出现凝集,但凝集较弱,效价<1∶200,可以试输少量(不超过200ml)该型血液。
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不允许这样做,并且做的临床实际价值不大。
配血方法的选择:ABO血型系统 Ø对无输血史及妊娠史者,可只作盐水介质凝集试验。
Ø对有反复输血史及妊娠史者,则应作间接抗球蛋白配血法。
Ø在48小时内输入5L或更多量的大量输血时,因需同时输入多名供血者的血液,因此除了进行受血者与各供血者的交叉配血外,还应坚持作供血者之间的交叉配血试验,只有相互交叉配合完全相合时才能输用。
(一)ABO血型系统一、红细胞血型系统受血者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要大量输血时按规定要进行意外抗体的筛查4.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1)在输血上的意义Ø输血在临床上的应用颇为广泛,如严重失血或某些手术时,输血常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措施。
Ø为防止输血反应必须坚持同型输血。
血型及交叉配血检验[5篇范文]第一篇:血型及交叉配血检验红细胞血型血型:是指各种血液成分的遗传多态性,它受独立的遗传基因所控制。
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血型系统。
目前已发现的红细胞抗原有400余种,被归纳为27个血型系统。
其中发现最早,且与人类输血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是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现知ABO遗传座位在第9号染色体长臂上,A基因的产物是N-乙酰半乳糖转移酶,它能把α-N-乙酰半乳糖分子接到一个前身物糖蛋白上,产生A抗原决定簇;B基因的产物是半乳糖转换酶,它能把α-D-半乳糖接到前身物糖蛋白上并产生B抗原决定簇;O基因不编码酶,因此是一个无效等位基因,故O型又被称为缺失型(nun type);AB杂合子分别由A和B基因产生AB两种酶。
不同个体红细胞膜抗原经上述某种遗传基因作用,形成A、B、O、AB四种正常型别和许多亚型。
它们的分型原则是: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B抗体的为A型,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的为B型;红细胞上有A和B两种抗原,血清中不含抗A和抗B的为AB型;红细胞上没有A和B抗原,血清中却有抗A和抗B抗体者为O型,H抗原存在于ABO各型红细胞上,称为H物质(基础抗原),但以O型最多。
ABO血型系统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上含有某种抗原,血清中就不存在对应的天然抗体。
反之,血清中含有某种天然抗体,红细胞上就不存在其对应抗原,此规律是Landsteiner在1900年首先发现的,故称Landsteiner定律。
根据此规律用标准抗血清检测红细胞上的抗原(正定血型),或用标准红细胞检测被检者血清中抗体(反定血型)来判断血型。
ABO血型鉴定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1)在输血中寻找合适供体;(2)在皮肤及肾移植上的供体选择;(3)在不孕症和新生儿溶血症病因研究中的应用;(4)ABO血型检测还可用于亲子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等的鉴定,以及与某些疾病相关的调查等。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制度
1.病人急需鉴定血型或交叉配合时,医生应在检验单上注明“急”字,并注明时间到分。
2.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D)血型,两人核对操作,正反定型相符,方可报告。
3.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样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4.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核对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正确无误后再进行交叉配血。
5.凡输注全血、浓缩RBC、洗涤RBC、冰冻RBC、浓缩WBC、浓缩血小板、机采血小板,都应做交叉配血试验,输注血浆(普通浆、冰冻血浆)也应做次侧配血试验。
6.血库必须严格按照实验规程操作,认真仔细做好交叉配血试验,两人核对操作相符,方可报告,并详细填写好“交叉配血报告单”,报告单上必须双人签名,时间精确到分钟。
7.交叉配血合格后,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样及主侧、次侧管均应放入2~6℃专用冰箱内至少保存7天,以备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8.对于手术上或其他急诊大输血时,输血科应先交叉配合1~2袋血并及时送往病室或手术室,然后再交叉配合剩下的血液。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血型(blood group)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某些血浆蛋白在个体之间均具有抗原成分的差异,受独立的遗传基因控制。
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血型系统。
20世纪初发现红细胞ABO 血型系统以来,血型的概念仅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
随着对血型研究的进展,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清中血型抗原的发现,血型已被认为是指各种血液成分的遗传多态性标记。
血型血清学的研究也发展成为“免疫血液学”这一新的独立学科,在临床医学、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考古学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是在输血、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等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节重点叙述与输血工作有密切联系的红细胞血型系统。
一、红细胞血型系统红细胞血型是发现最早的人类血型。
继1900年发现ABO 血型之后,又发现不少红细胞血型,分为若干系统。
截至1983年已报道的人类红细胞血型有20多个系统,每个血型系统中可含有1个或若干个不同的抗原。
此外,还有一组高频率血型抗原组(在群体中分布频率极广,即大多数人都含有此血型抗原)和低频率血型抗原组(群体中分布频率极低),总共至少有400多种血型抗原。
由于很多血型在人体内没有相应的天然抗体,多数血型抗原的抗原性较弱,不易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故在输血及器官移植等方面的临床意义不大。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ABO 血型系统,其次是Rh 血型系统。
(一)ABO 血型系统1.ABO 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具有A 或B 抗原(又称A 或B 凝集原,两者均由H 物质转变而来),血清中是否存在抗A 或抗B 抗体(又称抗A 或抗B 凝集素),ABO 血型系统可分为四型。
红细胞上具有A 抗原,血清中有抗B 抗体为A 型;红细胞上有B 抗原,血清中有抗A 抗体为B 型;红细胞上有A 和B 抗原,血清中不含抗A 和抗B 抗体者为AB 型;红细胞上不具有A 和B 抗原,而血清中有抗A 和抗B 抗体者为O 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