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14
土壤类型水稻土+红壤 PH值4.2-5.9 有机质含量37.6里外全N含量1.36-58.5 全P含量0.59-0.85 全K含量15.0-20.0 成土环境水稻土的形成与天然植稻消耗活动直接联络。
正正在表层季节性引水疏通条件下,地表为薄层水层淹没,并经水下耕翻、耙耘;平整地步,使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进入新的历程,发作新的土壤物质运动规律,使原来改种水稻前的土壤属性逐渐发生改变,形成了与原始母土性状存正正在明显差异的土壤类型。
天然植稻条件下的季节性淹水、水下耕作与季节性排干的交替变化,与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沼泽土没有同后者为正正在终年积水,暂时高水位下所形成;也与半水成土类型的草甸土没有同,后者是土体一定深度里具地下水蕴藏,仅毛管典范到达地表。
关于于水稻土的形成,暂时以来海内研究水稻土的学者认为应属于水成土类型。
本国土壤学者则将水稻土作为一金鸡金鸡独立的土类,以有别于其它水成土,其主要成土特点是:(一)周期性的氧化恢复交替作用。
正常,水稻土是水旱交替耕作,以水耕熟化为主的一类土壤。
正正在种稻时代,由于表层土的暂时淹水耕翻,施入的有机肥以及年复一年的根茬等的累积与分解,使土壤发生周期性的氧化恢复交替作用,引起土壤氧化恢复洪流位的变化。
据丁昌璞最近关于外国主要水稻土的氧化恢复洪流位Eh值测定前因,原始旱耕土壤的Eh值>500mV;氧化型水稻土的Eh值>350mV;氧化恢复型水稻土Eh值为350-150mV;恢复型水稻土的Eh值为150-200mV,全体甚至为负值。
正正在没有同水稻土的氧化恢复交替作用下,使土壤中易变价显色的铁、锰氧化物获得而被恢复,变化恢复态易迁移的活性要素,并发作一定部门的铁锰有机络合物,正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耕层土壤的基色。
当耕作层排水落干后,氧化历程随之发生。
于是活性重价铁锰化合物,一整体随耕作层的静水压向下淋移,一整体随地表排水消散;还有一整体储积或者许滞留正正在耕层土壤孔隙或者许土块裂面而被氧化淀积,形成棕红色的锈纹或者许与有机物络台形成“鳝血斑”。
水稻土成土过程引言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需要合适的土壤环境。
水稻土是指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类型,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稻土成土过程,包括形成因素、主要特点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形成因素水稻土的形成受到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的影响:1. 土壤质地水稻土一般以砂质或粉砂质为主,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砂质土壤颗粒较大,空隙多,有利于根系伸展和氧气供应。
2. 土壤酸碱度水稻喜欢中性或微碱性环境,pH值在6-7之间最为适宜。
酸性土壤会影响铁、锰等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导致植株缺乏这些元素。
3. 土壤养分水稻需要大量氮、磷、钾等养分来支持其生长发育。
充足的养分供应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
同时,适当的有机质含量也对水稻土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4. 土壤水分水稻是水生植物,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
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对水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土壤的保水性和排水性也是形成水稻土的重要因素。
主要特点水稻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富含有机质由于湿润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水稻土中有机质丰富。
有机质对土壤结构和养分供应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
2. 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砂质或粉砂质土壤颗粒较大,空隙多,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这使得根系能够顺利伸展,并保证了足够的氧气供应。
3. pH值中性或微碱性适宜中性或微碱性环境是水稻生长所需。
pH值在6-7之间时,土壤中的养分更容易被水稻吸收利用。
4. 保水性较好水稻土具有一定的保水性,能够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
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水稻土的成土过程直接影响着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
以下是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1. 根系伸展具备良好透气性和排水性的水稻土有利于根系伸展,增加根系吸收养分和吸收氧气的面积,从而促进植株生长。
2. 养分供应富含有机质和适宜pH值的水稻土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满足植物对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需求。
这对于植株正常生长和高产起到重要作用。
水稻土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
这种土壤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的缺氧状态,土壤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易溶于水的氧化亚铁,并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当土壤排水后或受稻根的影响(水稻有通气组织为根部提供氧气),氧化亚铁又被氧化成氧化铁沉淀,形成锈斑、锈线,土壤下层较为粘重。
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很广,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平原、河谷之中,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集中。
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它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旱作。
一、水稻土的中心概念及其与相关土类的区分(一)水稻土的中心概念水稻土是在长期种稻条件下,经人为的水耕熟化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产生水耕熟化和交替的氧化还原而形成具有水耕熟化层(W)一犁底层(Ap2 )一渗育层(Be)~水耕淀积层(Bshg)~潜育层(Br)的特有的剖面构型的土壤。
(二)水稻土与相关土类的区分从各个地带性的土壤、水成与半水成土壤、盐碱化土壤上种植水稻均可发育为水稻土。
但不是只要种植了水稻即可称为水稻土,一般以其水耕淀积层(Bshg)为其诊断层。
(s二三氧化物g氧化还原层)二、水稻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与基本性状(一)水稻土的形成主要是水耕熟化中的水层管理的灌水淹育和排水疏干,使主体发生还原与氧化的交替进行。
1.氧化还原与Eh:灌水前,Eh一般为450~650mV,灌水后可迅速降至200m V以下,尤其土壤中有机质旺盛分解期,Eh可降至100~ 200mV,水稻成熟后落干,Eh又可达400mV以上。
同一水稻土剖面中,由于水层的微环境不一样,其Eh也不一样。
表面极薄层(几mm至1c m)一泥面层与淹水相接,受灌溉水中溶解氧(每升水中含氧7。
9mg )的影响,呈氧化状态,Eh为300~650mv.其下耕作层和犁底层,由于水饱和,加之微生物活动对氧的消耗,Eh可降至200mV以下,为还原层。
水稻土成土过程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需要特定的土壤条件。
水稻土是指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其成土过程涉及多个因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土的定义和特征1.1 定义水稻土是指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通常为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黏性土壤。
1.2 特征(1)酸性:大多数水稻土为酸性或中性,PH值在4.5-6.5之间。
(2)富含有机质:由于常年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水稻土具有较高的肥力和保墒能力。
(3)排水良好:由于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因此水稻土需要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
二、成土过程2.1 原始岩石分解所有的土壤都起源于原始岩石分解。
当岩石暴露在地表时,受到风化、侵蚀和化学反应等多种因素影响,最终形成了细小颗粒状的物质,称为岩屑。
2.2 矿物质分解矿物质分解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在水和气体的作用下分解成更小的颗粒。
这些颗粒可以通过风化、水流和生物作用等方式进一步分解成细小的颗粒,形成了土壤中的矿物。
2.3 有机质积累有机质积累是指植物残留物、动物排泄物和微生物等有机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
这些有机质可以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和保墒能力。
2.4 土壤发育土壤发育是指土壤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不同层次的土层结构。
这个过程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通常需要几百年到几千年不等。
三、水稻土的分类3.1 水稻栽培类型分类根据水稻栽培类型不同,可以将水稻土分为两类:旱地水稻土和水田水稻土。
(1)旱地水稻土:通常为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适合旱地直播或田间育秧。
(2)水田水稻土:通常为浅层、湿润、排水不良的土壤,适合水田栽培。
3.2 土壤类型分类根据土壤类型不同,可以将水稻土分为以下几类:(1)黏性土:黏性土质地细腻,粘性强,适合水稻生长。
(2)砂质土:砂质土排水性能好,但肥力较差。
(3)淤泥:淤泥是指河流、湖泊等地方积累的泥沙物质。
淤泥含有丰富的养分和有机质,适合水稻生长。
四、水稻土的调理4.1 施肥施肥是保证水稻生长的重要手段。
水稻土的名词解释水稻土是指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类型,它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水稻土对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水稻土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一、水稻土的特征水稻土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 含水性高:水稻是半水生植物,生长期间对水分的需求很高。
因此,水稻土的水分容量要相对较高,能够提供充足的水分供水稻吸收。
2. 含氮量高:水稻土往往富含有机质和氮源,能够满足水稻对氮素的需求。
这是因为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对氮素的需求相对较高。
3. 富含养分:水稻土的矿质质地富含养分,如磷、钾、钙等。
这些养分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4. 适合根系生长:水稻的根系较为发达,因此水稻土应具备良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以适应水稻根系的正常生长。
二、水稻土的形成机制水稻土的形成是长期自然作用的结果,形成机制涉及多种因素:1. 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地貌等地理环境对水稻土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能提供适宜的水稻生长条件。
2. 水文条件:水稻自然生长需要湿润的环境。
湿地、河流、湖泊等水文条件促进了水稻土的形成。
3. 植被覆盖:水稻土的形成也与植被覆盖有密切关系。
植被能够固定土壤,提供有机质以及维持土壤水分。
4. 微生物活动:微生物在土壤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物质转化,从而改善水稻土质。
三、水稻土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水稻土的质地、结构和养分含量等特性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影响:1. 影响生长发育:水稻土的肥力和透水性将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充足的养分和适度的湿润条件能够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2. 影响产量和品质:水稻土的肥力和氮素含量对稻谷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
高养分含量的水稻土通常能够促进增产和提高稻谷品质。
3. 影响土壤生态系统:水稻土的特性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
水稻土具备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土壤水分的保持。
水稻土
图片介绍:
水稻土是
农民长期种稻、
耕作、施肥、灌
溉影响下形成
的人工水成土
壤。
主要成土过
程是频繁的氧
化还原作用,它
使土壤产生特
殊的剖面形态,
即棱块结构面
被覆灰色胶膜,土内孔隙布满铁锰斑纹。
这张照片是太湖地区农民给稻田施用草圹泥的培育情景,他们已在这里耕种了千百年。
土壤性状描述:
水稻土是通过长期水耕而形成的人为土,由于周期性氧化还原交替和淋溶淀积,可在原来母土的基础上形成若干新的发生层,如淹育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脱潜层、潜育层。
因发生层次的组合不同,水稻土划分8个亚类,本区除没有分布于滨海地区的盐渍水稻土和咸酸水稻土外,其余6个亚类均有分布。
潴育水稻土为发育良好的水稻土,其构型为Aa-Ap-(P)-W-G;淹育水稻土具Aa-Ap-C构型;渗育水稻土具Aa-Ap-P-C构型;潜育水稻土具Aa-(Ap)-G构型;脱潜水稻土具Aa-Ap-Gw-G构型;漂洗水稻土具Aa-Ap-E-C构型或Ae-Ap-W-C构型。
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沿江平原、丘陵山地的沟谷及山坡梯田,其中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高产水稻土分布区之一。
水稻土归属下的土种:
黄斑田青塥黄斑田望江泥骨田潮泥骨田潮砂泥田闽侯灰泥田青底灰泥田仙阳灰泥田南屿乌泥田吉安砂泥田青紫土黄斑青紫土等等。
水稻土成土条件水稻土成土条件是指适宜水稻生长的土壤环境条件。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环境。
下面将从土壤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生物性质等方面,详细介绍水稻土的成土条件。
一、土壤类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东北部分地区,其土壤类型以红壤、黄壤和水稻土为主。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含有较高的铁铝氧化物,透水性较好。
黄壤属于中性土壤,土壤肥力较高,保水性较好。
水稻土属于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保水性较好。
二、土壤物理性质水稻土的成土条件之一是土壤物理性质的合适性。
水稻生长需要有一定的土壤通气性,以便根系吸收氧气。
同时,土壤的保水性也很重要,能够保证水稻的水分供应。
水稻土的质地应该以中壤土或壤土为主,这些土壤有较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三、土壤化学性质水稻土的成土条件还包括土壤化学性质的适宜性。
水稻对土壤酸碱度有一定的要求,pH值在5.5-7之间为宜。
过酸性或过碱性的土壤都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水稻对土壤中的养分需求较高,特别是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
因此,水稻土的成土条件之一是土壤中养分含量丰富,能够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
四、土壤生物性质水稻土的成土条件还包括土壤生物性质的适宜性。
水稻生长需要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的环境。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供水稻吸收。
此外,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等也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水稻土的成土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生物性质等方面。
水稻土应为红壤、黄壤或水稻土,具有适宜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土壤的酸碱度应在5.5-7之间,养分含量丰富,能够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要充分,有利于土壤养分的释放和水稻的生长。
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土壤,才能够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土水稻土是本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共有3623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23%左右,占耕地总面积的39%左右,全省都有分布,集中分布在淮河以南的江淮丘陵岗地,沿江平原及皖南山地的丘陵区,占90%,海拔高度则从10米左右沿江低山到100米山区。
全省面积138.2 万亩,占水稻土面积的4%左右,主要发育在低山丘陵的坡麓及岗地,分布于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巢湖、合肥、蚌埠等地。
淹育水稻土所在地形部位较高,种稻年限不长,地下水位深,水源缺乏,主要依靠雨水或少量塘水灌溉,剖面分化不明显,除淹育层、犁底层发育外,渗育层未发育,母质层出现位置较高,属幼年型水稻土。
1 浅泥质田面积约有1.4万亩,占淹育水稻土面积的1%左右,成土母质主要为页岩、千枚岩等泥质岩类坡积、洪积物,土体浅薄多在50厘米,质地较细,多为粘壤土,土壤呈酸性。
2 浅砂泥田面积为4.8万亩,占淹育水稻土面积的4%,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花岗长麻岩坡积及洪积物,土体浅薄,土壤砂性强,质地多为砂粘壤土,粉砂壤土或砂壤土,通体含少量砾石(15%),土壤呈酸性。
3浅棕红泥田面积为9970万亩,占淹育水稻土面积的1%,母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土体较浅薄,其下常出现网纹层,质地较粘重,粘粒含量较高,全剖面呈酸性。
4浅马肝田面积为130.9万亩,占淹育水稻土面积的94%左右,母质为下蜀黄土,耕层浅薄,母质层出现部位高,有的在30厘米以上出现粘盘,土壤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多为壤粘土或粘土。
二渗育水稻土面积为239.6万亩,占水稻土土类面积的6%,地形部位较淹育水稻土稍低,一般在低丘坡麓及平缓岗地的中下部,水源及供水条件较淹育水稻土好,地下水位较低多在1米以下,但因地形部位仍较高,有的水源还不能充分保证。
渗育水稻土耕作历史相对较久,土壤物质迁移和积累比渗育水稻土明显,耕层、犁底层和渗育层较好发育,而潴育层未发育,处于淹育水稻土向潴育水稻土发育的过渡阶段。
水稻土的形成过程
水稻土的形成过程包括氧化还原交替作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等。
在长期的淹水耕作过程中,由于土壤处于周期性的淹水与落干状态,导致氧化还原交替作用发生,使得土壤中的铁、锰等元素发生迁移和重新分异富集。
同时,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也在进行,形成新的土壤结构,并逐渐发育出新的土壤发生层和土体构型。
此外,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也是水稻土形成的重要过程,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水平。
水稻土的形成还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母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土的形成;在丘陵和山区,地形变化和母质多样性会导致水稻土类型的多样化;而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植被状况等因素也会对水稻土的形成产生影响。
总之,水稻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水稻土类型。
水稻土的组成:水耕熟化层(W)、水耕熟化层(W)、渗育层(Be)、水耕淀积层( Bshg)、潜育层(Br)、母质层(C)水稻土一般以其水耕淀积层(Bshg)为其诊断层水稻土的一些特殊的水分物理性状与耕性:(1)油性:它是土壤腐殖质和粘粒含量适中的表现,有机质含量约29.2 g kg-1 (土0.46),粘粒含量.一般为16%左右,油性也是指具有良好结构等的一个综合肥力较高的土壤性状。
(2)烘性与冷性。
它是指含有机质较多,且C/N比高的土壤的温度变化的综合反映。
(3)起浆性与僵性:一般质地粘重,主要由于粘土矿物不同而在水分物理性状方面的反映,前者以2:1型为主,后者以1:1型为主。
(4)淀浆性与沉沙性:一般质地较沙( SiO2 含量在70%以上),主要由于粗粉沙与粘粒之比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水分物理性状。
前者的粗粉沙与粘粒之比约为2∶1;后者多为5:1(5)刚性与绵性:它是粘粒与粉沙的不同含量在土壤水分处于风干状态下的一种土壤结持性,前者粘粒含量>40%,后者粉沙含量>40%水稻土的分类:水稻类型分布地区水文情况淹育水稻土分布在丘陵岗地坡麓及沟谷上部不受地下水影响,水源不足,周年淹水时渗育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平原中地势较高地区,及丘陵缓坡地上受地面季节性灌水影响。
或种稻时间短的潴育水稻土分布于平原及丘陵沟谷中、下部,种稻历史长排灌条件好,受地面灌溉水及地下水影响潜育水稻土分布在平原洼地、丘陵河谷下部低洼积水处地下水位高,或接近地表脱潜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河湖平原及丘陵河谷下部地段经兴修水利,改善排水条件,地下水位降漂洗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地形倾斜明显土体中有一不透水层,并受侧渗水影响盐渍水稻土分布在盐渍土地区在盐渍化土壤上,开垦种植水稻后形成的咸酸水稻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岛的局部滨海地区在酸性硫酸盐土上发育的水稻土的低产特性:主要有冷、粘和沙、盐碱和毒、酸水稻高产要求的土壤条件:1.良好的土体构型:一般要求其耕作层超过20cm以上,因为水稻的根系80%集中于耕作层; 其次是有良好发育的犁底层,厚约5~7cm,以利托水托肥。
水稻土的成土过程水稻土是指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它是由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水稻土的成土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岩石颗粒的物理破碎和风化水稻土的形成首先是由岩石颗粒经过物理破碎和风化而形成的。
岩石颗粒受到风、水和温度等因素的作用,逐渐破碎成为更小的颗粒,这些颗粒被称为砂、粉土。
这些颗粒逐渐变得更加细小,直到达到一定的比例,形成黏土颗粒。
第二阶段: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土壤成分的形成在形成黏土颗粒的同时,植物的残体和根系等有机物质也逐渐被分解,形成了土壤的有机成分。
这些有机物质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并且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在这个阶段,土壤中的pH值也开始逐渐下降,土壤变得更加酸性。
第三阶段:土壤结构的形成在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土壤成分的形成的同时,土壤的结构也逐渐形成。
这个过程中,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和有机物质逐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土壤的团粒结构。
团粒结构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第四阶段:微生物的作用和土壤肥力的提高在土壤结构形成的同时,微生物在土壤中也开始发挥作用。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养分。
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提高土壤的肥力。
这个过程中,土壤的pH值开始逐渐上升,土壤变得更加中性。
水稻土的成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
通过这个过程,岩石颗粒逐渐破碎,有机物质分解,土壤结构形成,微生物发挥作用,土壤肥力提高等多个阶段,最终形成了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水稻土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水稻土的组成:水耕熟化层(W)、水耕熟化层(W)、渗育层(Be)、水耕淀积层(Bshg)、潜育层(Br)、母质层(C)水稻土一般以其水耕淀积层(Bshg)为其诊断层水稻土的一些特殊的水分物理性状与耕性:(1)油性:它是土壤腐殖质和粘粒含量适中的表现,有机质含量约29.2 g kg-1 (土0.46),粘粒含量.一般为16%左右,油性也是指具有良好结构等的一个综合肥力较高的土壤性状。
(2)烘性与冷性。
它是指含有机质较多,且C/N比高的土壤的温度变化的综合反映。
(3)起浆性与僵性:一般质地粘重,主要由于粘土矿物不同而在水分物理性状方面的反映,前者以2:1型为主,后者以1:1型为主。
(4)淀浆性与沉沙性:一般质地较沙(SiO2 含量在70%以上),主要由于粗粉沙与粘粒之比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水分物理性状。
前者的粗粉沙与粘粒之比约为2∶1;后者多为5:1(5)刚性与绵性:它是粘粒与粉沙的不同含量在土壤水分处于风干状态下的一种土壤结持性,前者粘粒含量>40%,后者粉沙含量>40%水稻土的分类:水稻类型分布地区水文情况淹育水稻土分布在丘陵岗地坡麓及沟谷上部不受地下水影响,水源不足,周年淹水时渗育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平原中地势较高地区,及丘陵缓坡地上受地面季节性灌水影响。
或种稻时间短的潴育水稻土分布于平原及丘陵沟谷中、下部,种稻历史长排灌条件好,受地面灌溉水及地下水影响潜育水稻土分布在平原洼地、丘陵河谷下部低洼积水处地下水位高,或接近地表脱潜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河湖平原及丘陵河谷下部地段经兴修水利,改善排水条件,地下水位降漂洗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地形倾斜明显土体中有一不透水层,并受侧渗水影响盐渍水稻土分布在盐渍土地区在盐渍化土壤上,开垦种植水稻后形成的咸酸水稻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岛的局部滨海地区在酸性硫酸盐土上发育的水稻土的低产特性:主要有冷、粘和沙、盐碱和毒、酸水稻高产要求的土壤条件:1.良好的土体构型:一般要求其耕作层超过20cm以上,因为水稻的根系80%集中于耕作层; 其次是有良好发育的犁底层,厚约5~7cm,以利托水托肥。
水稻土的形成条件
水稻土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分条件:水稻土需要有一定的水分条件才能形成。
水稻生
长需要适宜的土壤湿度,通常在20%至30%的含水量范围内。
因此,水稻土通常形成在具备充足降雨或灌溉条件的地区。
2.气候条件:水稻土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暖
湿润的气候。
水稻对温度要求相对较高,最适生长温度在25℃至35℃之间,因此水稻土通常形成在较为温暖的气候区域。
3.土壤pH值:水稻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土壤pH值范围。
水
稻最适生长的土壤pH值范围为5.5至6.5。
过低或过高的pH
值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土壤结构:水稻土的形成需要土壤具备一定的结构特征,主
要是疏松、渗透性好、保水性能强。
这样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并能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5.养分供应:水稻土的形成需要土壤具备充足的养分供应,特
别是氮、磷、钾等关键养分。
这些养分是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缺乏或过多都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水稻土的形成需要具备适宜的水分、气候、土壤
pH值、土壤结构和养分供应等条件。
同时,在种植水稻的过
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和管理,以确保水稻能够在良好的土壤环境中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