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知识结构图
- 格式:ppt
- 大小:487.50 KB
- 文档页数:23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哲 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物质决定意识。
学 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 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 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论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态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 构成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中国化的重 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 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 “三个代表” 主题 社会主义 重要思想 本质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主题、提出意义《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二、认识论(怎样了解存在)三、唯物辩证法(世界怎样存在)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 、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与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原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与静止 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的关系 方法论:反对不变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发展观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方法论: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含义;原理:从 开始,是必要准备、必然结果;开辟道路 量变质变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矛盾与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2.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1.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
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
唯物论物质
不依赖人的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根本属性、固有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的运动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错误主张1: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形而上学
错误主张2:否认相对静止——不可知论
物质运动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意识
起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作用
目的性、计划性
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是不以人的意识转移的
主观能动性
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
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规律的。
高三唯物论知识点思维导图唯物论是一种对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它强调物质是本质的,而精神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在高三阶段,学生们需要对唯物论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以下是一份高三唯物论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第一部分:唯物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1.对立统一规律1.2.质量互变1.3.否定之否定2.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2.1.质量互变规律2.2.否定之否定规律2.3.对立统一规律3.唯物辩证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1.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方法3.2.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3.3.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点第二部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1.物质的本质1.2.物质决定意识1.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2.1.精神的本质2.2.意识决定物质2.3.物质是意识的产物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3.1.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3.2.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反驳第三部分:实践与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1.1.实践的基本形式1.2.实践对认识的指导作用2.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1.认识的产生与发展2.2.认识的主观与客观联系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2.认识指导实践的发展第四部分:唯物史观1.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社会的历史演变2.1.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2.2.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3.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1.历史的物质性3.2.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3.3.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式这个思维导图涵盖了高三唯物论的基本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通过对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实践与认识、以及唯物史观等内容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培养辩证思维、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并不断探索,掌握好这些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唯物论(辩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观(联系的观点)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发展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马克矛盾观(矛盾的观点)思实践观主义主观能动性哲学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基本认识的根本任务结构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观人生观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社会发展规律注;自然界客观1.哲学的基本任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人类社会世界2. 世界观、哲学和方法论人类思维世界——主观世界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本质特征)统一可以结合对立交织对立从属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哲 基本观点:物质就是本原的,唯物 物质决定意识。
学 主义 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基本 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概 派别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唯心 基本观点:意识就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就是物质决定意识, 论 主义 而就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态论 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就是否承认 、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与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切忌主观随意性;,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与过程。
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与物质 运动就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 的关系 运动就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就是运动的承担者,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动 原理:物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与静止 恒的;静止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的关系 方法论:反对不变论、相对主义与诡辩论发展用发展观点瞧问题,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观 原理内容:前途就是光明的,道路就是曲折的 前进性与曲折性 方法论: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含义;原理:从 开始,就是必要准备、必然结果;开辟道路量变质变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矛盾与发展: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矛盾的含义 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两点论、两分法)含义: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矛盾的基本属性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关系:同一以差别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其制约同一性与斗争性 作用: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原理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方法论 ,防止片面性 (三种情形)矛盾观 :就是 的基础,就是 的关键,不忽视支流 原理 共性与个性关系;相互联结( 寓于 之中 内容 也离不开 );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就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意义 哲学基础、理论依据两分法(一分为二);用对立统一观点瞧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做到我们要尊重原理内容: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批判革命创新的)创新 :密切关注 ;敢于突破_____;注重研究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四、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人生)w 、w 、w 、k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两重性)(决定、反作用)社 (决定、反作用)会 历史 在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观 不断解决中实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 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内容 就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就是历 就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史的创造者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方法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论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与地位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意义价值的含义: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价值与价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值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观人生观)与自我价值(尊重满足)的统一人的价值(必由之路),利用社会与她人提供的(基础),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辩证唯物论
总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意识
同本质
1)自然界是物质的
1.)人类社会物质性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
②体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四课
2.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 关系原理关系
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3.规律 规律的原理及方法论
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的本质 生理基础:人脑
内容(实质):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第五课
意识 2. 3.
4.
5.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2辩证唯物论思维导图一、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发展规律和人类认识的理论体系。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辩证唯物论强调事物的矛盾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1.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2. 运动是有规律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和科学实验来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世界。
3.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是事物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2. 矛盾分析法。
辩证唯物论认为,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
人们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指导实践。
3. 发展的观点。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发展的,事物是发展的。
人们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看待自己。
2辩证唯物论思维导图四、辩证唯物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 自然科学:辩证唯物论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强调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自然界的规律,为人类服务。
2. 社会科学:辩证唯物论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3. 思想文化:辩证唯物论强调思想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认为先进的思想文化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可能阻碍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