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8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命、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四个部分(⼀)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
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度统⼀,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命性和科学性相统⼀的哲学,是⽆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
2.世界的物质统⼀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
⾃然界的物质性与⼈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意识是⼈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的途径和条件。
(⼆)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
在实际⼯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形⽽上学。
2.对⽴统⼀规律对⽴统⼀规律揭⽰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
⽭盾的含义。
马原第四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四、 其余课程安排一、教材节构图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一节 资本主义形成【知识点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知识点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产生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互相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决定性条件)【知识点3】商品的价值构成与创造1、商品的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劳动的价值2、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知识点5】商品的价值量: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2、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知识点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③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目录 一、二、三、二、本节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知识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2.《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3.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知识点2】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A.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D.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知识点3】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知识点4】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知识点5】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和经验教训①社会制度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③社会主义力量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④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知识点6】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知识点7】八大明确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狭义
科学涵义
广义
时代背景
产生的背景思想渊源
实践基础
列宁主义
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立场:阶级性
基本内容
理论品质
社会理想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辩证的唯物论)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意识的起源、本质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
客观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普遍性:联系与系统
多样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过程性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观及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现象和本质
必然性和偶然性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原因和结果
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归纳与演绎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认识的本质
能动反映论:认识是在主体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
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与价值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价值价值评价及其尺度
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
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唯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物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主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产生:原始积累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简单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基本属性基本矛盾商品价值
价值量
产生: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本质:一般等价物价值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基本内容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配置资源、刺激生产、择优汰列
实现:有赖于市场机制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知识结构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基本条件
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特点
劳动过程:劳动的二重性
内涵:
生产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
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
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积累理论
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内涵——本质——源泉——影响因素
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资本积累结果: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
剩余价值流通理论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阶段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资本循环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前提条件:空间并存于时间继起
单个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影响因素固定资本
生产资本构成
资本周转流动资本
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出发点、核心问题、理论前提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社会再生产:简单、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和平均利润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超额利润
剩余价值的主要具体形式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主要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
根源
周期性
劳动资料:厂房、机器、设备——固定资本
预不变资本生
付劳动对象:原料、燃料、辅料产
资流动资本资
本可变资本——转化为劳动力资本本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垄断资本、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形式、作用
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后果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阶层、阶级机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长期历史过程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两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无产阶级革命、苏俄探索
“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
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内涵和依据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核心——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关系
经济:公有制、共同富裕、按劳分配
政治: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
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文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以人为本、和谐社会
首先取得胜利的原因——道路的多样性
落后国家建设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
发展社会主义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新型政党:产生条件——根本目标——宗旨
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原则
地位作用:领导核心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立场方法剖析资本主义社会
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展望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基本特征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历史必然性
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
长期的实践过程
资本主义的灭亡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必由之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