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的采后生理特性
- 格式:docx
- 大小:13.43 KB
- 文档页数:2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摘要:火龙果的产区主要在热带地区,对生长环境有特殊的要求。
耐热和耐旱,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环境更适合火龙果生长。
由于火龙果成熟后往往会出现病害问题,因此应加强对病害预防和控制技术的研究,以便可以有效地进行保存。
关键词:火龙果;采后病害;防控技术1.引言火龙果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植物,根据皮和肉的颜色可以分为三类:红皮和白肉,红皮和红肉,黄皮和白肉。
水果外观独特,营养丰富,绿色健康。
通常,在收获火龙果后,会发生一系列疾病,导致火龙果遭到破坏。
有关部门要注意收获后火龙果的处理,加强防控技术研究,避免因温度等因素引起的病害发生,延长保鲜期并增加经济价值。
2.火龙果采后的病害类型2.1炭疽病症状:病变早期呈紫褐色,直径约0.5cm-2cm的散生或凹陷的斑点,后期扩大为圆形或梭形病变,然后连接成几片,使肉质部分干燥并引起病变,同时有黑点散生。
病原菌是炭疽菌。
2.2软腐病症状:软腐病斑开始渗入并呈半透明状态,后期则在患处呈水渍状,散发出淡淡的腐烂腥味,最后扩散到整个茎节。
该病主要发生在植物中上部的软结中。
它是由伤口感染引起的,并与昆虫叮咬和其他伤口有关。
其病原菌是欧文氏菌。
2.3疮痂病症状:在患病茎表面上出现不规则的砖红色坏死斑或生锈坏死斑。
病灶的初始直径为0.2厘米,后病灶长成片状,形成2至15厘米长的大病灶,严重时会直接损害肉质茎,影响整个植物的生长。
该病主要生长在植物中心的两个老节点的中间,在后期可见到软木斑点的过度生长,并且疮痂病症状在植物中的发生率超过50%。
最初确定病原体是由细菌引起的。
2.4溃疡斑症状:病变最初是红色的针状斑点,散布在茎的表皮下,然后发展成直径为0.5cm至1.5cm的橙色斑点,病变为圆形,略微突出。
该病在火龙果园中很常见,植物发病率超过55%。
但病原体尚不清楚。
根据初步研究,病原体是一种真菌。
2.5茶枯萎病症状:植株侧面有不规则的灰色和紫色斑点。
起初是有小小的黑点出现在植物的上部,这些点向前方凹入,然后逐渐变干,最终形成间隙或孔洞。
火龙果的营养学与食用介绍一、生物学特性火龙果植株为多年生肉质植物,生长旺盛.萌芽力和发枝力较强。
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无休眠期或休眠特性不明显。
果实球形至卵圆形,被有许多鳞片,果皮有红色和黄色两种,果肉有白色、红色、紫红色等,籽黑色。
平均单果重500g,最大可达900 g。
果肉汁多清甜,甜而不腻,中心含糖量最高可达20度,素有“果圣”之称。
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约需30天。
在生长时,颜色由绿慢慢变红(除黄皮种外),成熟时颜色鲜红,微带香味。
由于火龙果花的雌蕊与花柱等长或较短,自然条件下,火龙果自花授粉受精不良,着果率低,果实生长发育不良,因此生产上必须人工授粉。
授粉后35~40 d当果顶盖口出现皱缩、果皮有光泽时即可采收。
二、食用价值火龙果不仅味道香甜,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集于水果、花蕾、蔬菜、医药优点于一身。
不但营养丰富、功能独特,很少有病虫害,几乎不使用任何农药都可以平般生长。
它富含维生素B1、B2、B3和维生素C、胡萝卜素、花青素,并含有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明目降火,预防便秘、养颜美颜、预防贫血、加食欲,美白皮肤,防黑斑等多种功能。
1、营养成分火龙果性甘平,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C、铁、磷、钙、镁、钾等。
每一百克火龙果果肉中,含水分83.75克、灰分0.34克、粗脂肪0.17克、粗蛋白0.62克、粗纤维1.21克、碳水化合物13.91克、热量59.65千卡、膳食纤维1.62克、维生素C5.22毫克、果糖2.83克、葡萄糖7.83克、钙6.3-8.8毫克、磷30.2~36.1毫克、铁0.55~0.65毫克可溶性固性物含量12%-13%和大量花青素(红肉果品种最丰)、水溶性膳食蛋白、植物白蛋白等。
2、营养价值和功效富含大量果肉纤维,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他命B1、B2、B3、B12、C等,果核内 (黑色芝麻之种子) 更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及各种酶、白蛋白、纤维质及高浓度天然色素花青素(尤以红肉为最),花、茎及嫩芽更有如其近亲 (芦荟) 之各种功效。
火龙果生物学特性及北方栽培技术(2)火龙果生物学特性及北方栽培技术栽培管理火龙果为热带植物,喜光耐阴、耐热耐旱、喜肥耐瘠,其茎贴在岩石上亦可生长,植株抗风力极强,只要支架牢固可抗台风,667平方米栽300—400株,每4株中间埋1根20厘米见方,高2米的水泥柱作支架即可。
火龙果可适应各种土壤,但以含腐殖质多,保水保肥的中性土壤和弱酸性土壤为好,为使其种植后生长旺盛,必须多施消毒杀菌发酵的人畜禽粪有机肥,苗期施钙镁磷肥和复合肥,用量根据植株大小而定。
火龙果在温暖湿润、光线充足的环境下生和迅速,春夏季露地栽培时应多浇水,使其根系保持旺盛生长状态,在阴雨连绵天气应及时排水,以免感染病菌造成茎肉腐烂。
火龙果耐0℃低温和40℃高温,为保证其常年生长和多次结果,尽量达到适宜温度20—30℃,北方种植必须建温室大棚,冬季夜间温度不低于8℃。
夏季可不揭掉塑料膜,但必须通风。
火龙果园不必翻耕,及时剪除杂草即可。
火龙果蜡质层厚,外观光滑,免套袋,省工省时。
火龙果一般无虫害发生,偶尔根部有线虫,茎叶有红蜘蛛,及时防治即可。
火龙果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约30天,当果实由绿色逐渐变红色,果实微香、鲜艳时,就可采收。
田间管理火龙果栽后12-14个月开始开花结果,每年可开花 12-15次,4~11月为产果期,谢花后30-40天果噬熟,单果重500-1000g,栽植后第2年每柱产果20个以上,、第3年进人盛果期,管理水平较高的,单产可达2500kg/667平米。
其高产栽培要点如下:1.薄肥勤施:由于果实采收期长,每年都要重施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要均衡长期施用。
开花结果期间要增补钾、镁肥,以促进果实糖分积累,提高品质。
结果期保持土壤湿润,树盘用草或菇渣覆盖。
天气干旱时,3-4天灌一次水。
2.摘心:当枝条长到1.3-1.4m长时摘心,促进分枝,并让枝条自然下垂。
3.间种与人工授粉:种植火龙果时,要间种10%左右的白肉类型的火龙果。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火龙果,又名仙人掌果,是一种独特的热带水果,因其外形与传说中的火龙而得名,味道鲜美,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口感。
随着火龙果产业的快速发展,火龙果采后病害成为了制约火龙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采后病害的出现导致了火龙果的品质下降,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给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研究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防控技术,对于保障火龙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火龙果采后病害的种类和特点火龙果采后病害主要包括贮藏病、传染病和机械损伤等。
贮藏病是指在火龙果采摘后,由于贮藏条件不当或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果实发生病变。
常见的贮藏病包括灰霉病、青霉病、炭疽病等。
传染病是指在火龙果采摘和贮藏过程中,由于病原体的侵染,导致果实发生病变。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轮斑病、霜霉病、褐腐病等。
机械损伤是指在火龙果采摘、包装和运输过程中,由于机械碰撞和挤压等因素,导致果实表面受损,并容易感染病原体。
火龙果采后病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火龙果果皮薄软、多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病原体容易侵入果实内部导致病变;火龙果果实表面容易受到机械损伤,一旦受伤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染;火龙果果肉细腻,水分丰富,是很好的繁殖基质,对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
针对火龙果采后病害的种类和特点,科研人员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各种防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1. 贮藏条件的优化贮藏条件是影响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研人员通过优化温湿度、通风条件、包装材料等贮藏条件,有效地控制了火龙果采后病害的发生。
控制贮藏温度在10~15℃,相对湿度在80%~90%,通风量适当,采用透气性好的包装材料,可以有效降低火龙果贮藏病的发生率。
2. 病害防控技术的研究针对不同的火龙果采后病害,科研人员采用了不同的防控技术。
对于贮藏病,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火龙果的贮藏病。
对于传染病,通过选择抗病品种、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和加强病害监测等途径,可以有效控制火龙果的传染病。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火龙果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特点园艺物语 2017-09-01一、生物学特性1.1 分类火龙果(拉丁文名: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属双子叶植物纲、仙人掌目、仙人掌科、柱状仙人掌亚科、三角柱属或蛇鞭柱属。
目前水果市场上出现一些被人们统称为火龙果的红龙果、紫龙果和金龙果。
红龙果和紫龙果的果实外被为红色,果肉为红色和紫色,金龙果的果实外被为黄色,果肉为白色。
尽管它们被统称为火龙果,但它们却是同属不同种的植物,红龙果的学名是H.polyrhizus,紫龙果学名是H.costaricensis,金龙果学名是H.megalanthus。
它们均属于仙人掌科量天尺属(翼瓣柱属)。
本属植物约有2O种,生长在中美洲和墨西哥等地。
下面介绍量天尺属的主要品种的形态特性的繁殖栽培方法:霸王花(H.undatus)攀援植物,有附生习性,利用气根附着于树干墙垣或其他物体上生长。
茎深绿色,粗壮。
具3棱。
棱边缘有刺座。
花大型,白色,有芳香,5-9月晚间开。
自然状态上较难结实。
霸王花的花朵硕大,且具芳香,朵晒干后可食用。
用于观赏时可采用庭植、盆栽,或作为篱垣植物。
霸王花生性健壮。
喜温暖、湿润环境。
生长适温25~35℃。
对低温敏感,在3℃以下,茎节容易受病腐烂。
喜含腐殖质较多的肥沃壤土,盆栽用土可用等量的腐叶土、粗沙及腐熟厩肥配制。
霸王花多用扦插繁殖,操作时,可在生长季节剪取生长充实或较老的茎节,切取不短于15厘米切段,切后晾几天,待切口干燥后插于沙床或直接插于土中,1个月后能生根,根长3~4厘米时可移栽到小盆或直接于露地栽培。
盆栽时宜放半阴处,在华南及闽南可露地栽培。
最好植于墙垣或大树旁,以便攀援。
生长季节需充分浇水,每半月追施腐熟液肥1次。
冬季应节制浇水并停止施肥。
火龙果(H.undatus‘fon-Ion’)火龙果和霸王花是同一种植物,它的三角柱状茎的及其花的外形和大小十分相似,但它栽培时能自花传粉而结实。
火龙果的特性火龙果依据详细品种的差别,分别是仙人掌科量天尺属(Hylocereus undatus)和蛇鞭柱属(Seleniereus Meja-lantous)的植物,原产于中、南美洲的歌斯大黎加、巴拿马、厄瓜多尔、古巴、哥伦比亚等地,东南亚的越南等地也出产火龙果,是当地特别普遍而主要的水果。
从植物形态和生理上观看,其有别于传统果树、花卉、蔬菜,基本上是果树、花卉、蔬菜的结合体。
由于长期生长于热带沙漠地区,其叶片已基本退化,腋芽也演化为刺座。
它的光合作用功能,由大量的绿色茎干担当,除非埋于地下、长期隐藏或者适应抗逆需要,植株体一般不大量木质化。
茎的内部是大量饱含粘稠液体的薄壁细胞,以在雨季汲取尽可能多的水分。
量天尺属植物一般3-5棱,在我国许多地方许多地方也有分布,俗称三棱柱、剑花,但不挂果,花期也短而少,最多可以开2次花。
该类植物大多类型以三棱柱为主,仅红肉中的一些亚种和品种有些不同。
棱角尖锐程度、刺座间距、刺的多寡、茎干扭曲程度是推断品种与养分状况的主要依据。
火龙果的花巨大而明丽,一般长达30-50公分,比较传统果树,可称奇异的是要么一株一朵都不开,要么不论花蕾形成的时间、大小多么的不同,从植株中部到顶部的花可以同时开放。
这就给掌握产期和批量上市供应了理论依据。
作为生产品种的火龙果都是自花亲和品种,而相邻亚种的套栽更加提高了牢固率,正常授粉的花子房膨大后,花瓣萎焉,许多将其摘下作药用美味食品。
一般一朵干花在50克左右。
花后35-45天,果实完成膨大、着色、糖转化的整个过程。
而花萼部分转化为果皮上颜色艳丽,阔而短的鳞片,构成火龙果新奇迷人的外观。
依据品种不同,果肉呈白、红或者粉红色。
其种子都比较近似,小而多,是火龙果特殊风味的重要构成。
该类植物的根系仍旧是特殊特别的,其无主根,侧根大量分布在浅表,同时在雨季会有大量的气生根,是植物实现攀缘生长、获得大量水分的保证,也是经济栽培的立足点之一。
这是火龙果优良品种的共同表现。
采收期对火龙果果实品质及贮藏特性的影响王俊宁;邓科禹;李润唐;李洪波【摘要】The changes of physiological property and quality of dragon fruit variety “Baiyulong” in room temperature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ational harvesting of dragon frui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as a non-climacteric fruit, respiratory intensity of which declined gradually during the storage period in different harvest time, fruits harvested earlier had higher respiratory intensity. Total sugar and total soluble solid (TSS) increased, while content of chlorophyll,Vc, soluble protein and titratable acid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harvesting delayed, fruits with gorgeous appearance and better flavor. Content of Vc, titratable acid, and chlorophyll decreased gradually, while content of soluble protein and weight loss rate increased, content of total sugar and soluble solid increased first and decreased afterwards during the storage period. After 20 days of flowering was optimal harvest time with better storage effect, respiratory intensity of fruits declined, the content of total sugar, Vc, and soluble solid could be maintained, and with low weight loss rate in room temperature.%为了对火龙果的科学合理采收提供理论依据,以白玉龙火龙果为试材,探讨了不同采收期果实在常温下贮藏的生理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的火龙果果实在贮藏过程中呼吸强度逐渐下降,呈现非跃变型果实的特征,早采收的果实呼吸强度大;随着采收期的延迟,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增加,而叶绿素含量、Vc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外观艳丽,风味变好.在贮藏过程中,果实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失重率逐渐上升,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花后25d采收的果实在常温贮藏期间呼吸强度较低,能保持相对较高的总糖含量、V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失重率低,贮藏效果好,为最适宜的采收期.【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4【总页数】4页(P170-173)【关键词】火龙果;采收期;贮藏特性;果实品质【作者】王俊宁;邓科禹;李润唐;李洪波【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湛江,524088;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湛江,524088;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湛江,524088;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7.9火龙果(Hylocereus spp.)又名红龙果、仙密果,是仙人掌科量天尺属(Hylocereus)和蛇鞭柱属(Selen icereu)的果用栽培品种[1]。
紅龍果果實生長發育之理化特性與採後生理之研究Studies on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Fruit Growth and the Post-Harvest Physiology of pitaya (Hylocereus spp.) Fruits研究生:王蕙巧Wang, Hui-Chiao指導教授:柯立祥Ke, Lih-Shang【摘要】本研究係針對屏東縣長治鄉林氏農民所栽植之紅龍果(Hylocereus undatus Britt. &Rose),包括紅肉種及白肉種果實為材料,探討紅龍果果實發育期間之理化變化,果實採後生理及貯藏(0-25℃)包裝(裸果、PE袋旋口、PE袋密封、乙烯吸收劑配合PE袋密封及舒果袋配合PE袋密封)與低溫檢疫處理(0℃,15日)對果實品質、貯藏壽命之影響,和果實糖類組成份等進行一系列探討。
結果顯示,白肉種及紅肉種紅龍果不論在果實發育期間或貯藏期間,其呼吸型態均屬非更年型的果實,兩品種紅龍果在果實發育初期(10-20日),呼吸率有增加上趨勢,爾後隨著果齡的增長而下降,白肉種紅龍果以果齡15日之果實呼吸率為最高,而紅肉種為果齡20日者。
就果實乙烯產生率之變化,白肉種紅龍果之果齡愈小則乙烯產生率愈高,爾後隨果齡增加而呈下降的趨勢,紅肉種之乙烯產生率與白肉種紅龍果有類似的變化趨勢,但紅肉種紅龍果的乙烯產生率高於白肉種紅龍果,在果實發育過程均無呼吸呼吸顶峰及乙烯顶峰出現。
紅龍果果實在發育期間的鮮重、果長、果寬及體積等生長趨勢的變化均呈典型單S曲線,果實可溶性固形物(TSS)、果肉百分率、果肉及果皮乾物重均隨著開花後天數的增加而增高,而果實硬度、可滴定酸含量(TA)、果皮厚度、果皮百分比及果肉含水率均隨果實發育而呈下降趨勢。
果實的色澤變化部份,在果實開始轉色時(25日),果實亮度及色相角度快速降低,而色彩濃度則呈上升之趨勢,兩品種紅龍果成熟時果皮皆呈現紅色色澤。
火龙果采后生理与采后处理技术我场火龙果将于7月中旬陆续上市,做好火龙果采后生理研究与采后保鲜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我所目前不具备相应研究条件,通过查询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查询国内目前相应研究,现将相应材料整理如下:一、采摘果皮开始转红后7-10天,果顶盖口出现皱缩或轻微裂口时开始采收。
采收时,要求必须在上午9点前采摘完,以维持火龙果体内较低的体温,延长贮藏期。
同时采摘应由果梗部分剪下并附带部分茎肉,带有果梗的果实比较耐贮藏,同时避免碰撞挤压,以免造成机械损伤。
二、不同采收期对火龙果品质的影响贵州省果树研究所通过对未成熟期(花后21天)、可采成熟期(花后28天)、食用成熟期(花后30天)、生理成熟期(花后33天)的果实品质研究发现:火龙果的采收期是影响果实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采收成熟度越高,火龙果采收时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越大。
未成熟期和可采成熟期两种成熟度采收时无食用价值,放置在室内达到成熟时口感较淡,综合品质较差。
食用成熟期和生理成熟期两种成熟度的火龙果采收后适合鲜食,食用成熟期采收的火龙果适合长距离运输,生理成熟期采收的火龙果适合产地销售。
三、火龙果的贮藏特性火龙果属于非呼吸高峰型果实,采后在自然条件下极易失水和腐烂,不耐贮藏。
采收的果实,常温贮藏3天鳞片出现黄化、萎蔫现象;贮藏7天果实失重率达%,火龙果果皮出现明显皱缩现象,且鳞片萎蔫严重;贮藏12天时果实失重率达%,部分鳞片基部和果脐开始腐烂,腐烂率达%。
火龙果在常温贮藏过程中,理化品质发生一系列变化: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可滴定酸、Vc、粗纤维、粗蛋白含量下降,水分含量和ph升高。
一般情况下,8月采收的果实常温下可贮藏7天,11月采收的果实常温下能贮藏11天。
四、火龙果常温贮藏保鲜方法对于我场部分职工无法通过通过恒温冷库进行保鲜的职工,我们建议通过L1-MCP+2%Cacl2+2%壳聚糖复合保鲜剂处理或L1-MCP熏蒸、2%壳聚糖涂膜单一防护后放置在阴凉湿润的地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火龙果贮藏期。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火龙果是一种热带水果,深受消费者喜爱。
然而,由于其采后控制不当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影响果实的质量和保鲜期。
因此,开展研究防控火龙果采后病害的技术对于提高其质量和增加产值有重要的意义。
一、火龙果采后病害火龙果采后病害主要表现为腐烂、霉变、软化等。
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真菌、细菌和病毒三类。
1. 真菌病害火龙果采后真菌病害的病原菌主要包括炭疽菌、青枯霉、灰霉菌、曲霉等。
这些病菌在果实表面或伤口处侵袭果实,导致果实腐烂、变黑或变软等。
火龙果采后细菌病害主要由革螺菌、假单胞菌、溶解亚硝酸菌等引起。
这些病菌一般通过伤口处侵入果实内部,导致果实变软、分泌物增多,严重时会烂掉。
3. 病毒病害火龙果采后病毒病害主要由轮纹病毒、叶斑病毒等引起。
这些病毒通过虫害或伤口侵入果实,导致果实表面变形、颜色变暗,并且影响果实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防控技术主要包括采后处理、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
1. 采后处理(1)选择合适的采收时间:火龙果采摘后要尽快处理,尽量减少采后时间的延迟,以免果实变软、腐烂。
(2)控制贮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火龙果的适宜贮藏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为80%~90%。
注意通风和防潮。
(3)果实伤口处理:在采摘和运输过程中,火龙果易受腐烂和病害侵袭。
因此,应在采后24小时内对果实进行清洗,去除表面杂质和病菌,并使用适当的伤口处理剂。
2. 物理处理(1)热处理: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杀死果实表面和表皮下的微生物,减少病害的发生。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包括热水短洗和热气灭菌。
(2)紫外线辐照:紫外线辐照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体和微生物,并减少果实腐烂的发生。
3. 化学处理(1)漂白粉处理:漂白粉可以去除火龙果表面的细菌和真菌等有害物质,但也会影响果实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2)氯气消毒:氯气可防止病菌繁殖,但也可能导致果实组织变软、味道变化等问题。
(3)其他化学药物处理:如过氧化氢、脲等。
摘要: 火龙果原产中美洲,是热带、亚热带的名优水果之一。
其营养丰富, 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和矿质元素, 同时也是用于提取天然染料的优良材料, 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现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火龙果栽培的主要品种、营养成分、采收, 包装分级、采后生理、病原菌、加工与保鲜等方面的研究与进展。
关键词:火龙果;我国主栽品种;采后生理;贮运保鲜;热处理火龙果(Hy locereus sp p ),又名红龙果、青龙果、仙蜜果, 属仙人掌科量尺属( Hy locereus undatus) 或蛇鞭柱属( Selenicereus Meja-lantous) 植物, 原产于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热带沙漠地区, 属典型的热带植物, 后传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及我国台湾省。
近年来我国海南、广东、广西及贵州南部等地区开始栽培, 主要以经济栽培为主[ 1-2]。
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 至2006 年为止, 全国(除台湾外) 火龙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约2 333 hm2[ 3]。
火龙果耐干旱, 病虫害很少, 属于无公害水果, 具有作为绿色食品开发的基础条件, 但是多数报道集中在火龙果医疗保健研究[ 1, 4-5] 、饮料研制、干制工艺及营养成分分析上[ 6-8], 国内对于其防腐保鲜的研究报道较少。
现就收集到有关火龙果生物学及贮运保鲜方面的部分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类, 以期对火龙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1 营养成分火龙果营养丰富, 富含糖、有机酸、膳食纤维, 特别是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含量远高于苹果、甜橙和桃。
火龙果中含有18 种氨基酸, 包括人体必需的8 种氨基酸, 占氨基酸总含量的34. 9%, 近似于合理比例, 因此, 火龙果中的蛋白质质量较好。
同时火龙果中含有多种矿物质营养元素, 特别是钾、钙、镁、磷的含量丰富[ 12]。
据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检验报告[13]: 每100 g 火龙果果肉中含水分83. 75 g, 灰分0. 35 g, 粗脂肪0. 17 g, 粗蛋白质0. 62 g, 碳水化合物13. 91 g, 果糖2. 83 g, 葡萄糖7. 83 g, 粗纤维0. 21 mg, 膳食纤维1. 62 mg, 维生素B 10. 028~ 0. 043 mg, 维生素B2 0. 043~ 0. 045 mg, 维生素B30. 297~ 0. 430 mg, 维生素C 8. 0~ 9. 0 mg, 胡萝卜素0. 005~ 0. 012 mg。
火龙果果实采后生理特性研究王彬;郑伟;何绪晓;李胜海;邓仁菊【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4(000)008【摘要】为探明火龙果果实在常温贮藏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为火龙果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以火龙果果实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火龙果果实在常温贮藏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POD、CAT、PG、PE、水溶性果胶和不溶性果胶的含量。
结果表明:火龙果果实在常温贮藏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过氧化物酶活性前期下降,后期持续上升,总体变化呈上升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呈上升趋势;水溶性果胶总体呈上升趋势,不溶性果胶呈下降趋势,且水溶性果胶与不溶性果胶的变化呈互补关系;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果胶甲酯酶活性总体均呈上升趋势。
【总页数】3页(P27-28,32)【作者】王彬;郑伟;何绪晓;李胜海;邓仁菊【作者单位】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7.9【相关文献】1.运输振动损伤及其对果实采后生理特性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J], 蒋宝2.1-MCP对火龙果果实采后生理特性的影响 [J], 王彬;郑伟;何绪晓;李胜海;邓仁菊;周俊良3.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对火龙果采后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J], 张绿萍;穆波;金吉林;鲍远放;王宇;王彬;弓德强;黄鑫4.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对火龙果采后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J], 张绿萍;穆波;金吉林;鲍远放;王宇;王彬;弓德强;黄鑫5.3个品种火龙果采后生理特性变化与耐贮性分析 [J], 张绿萍;解璞;王宇;袁启凤;王立娟;王彬;黄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鲜知识】火龙果的采后生理特性
火龙果的采后生理特性
火龙果是近年兴起的一种热带亚热带水果,因其果形优美、颜色鲜亮、风味细腻爽口、香气独特、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
目前市场销售的火龙果有三种类型:
白火龙果,紫红皮白肉,有细小黑色种子分布其中,鲜食品质一般;
红火龙果,红皮红肉,鲜食品质较好;
黄火龙果(麒麟果),黄皮白肉,鲜食品质最佳。
火龙果的采收及生理特性
采收期的判断
火龙果采摘后不会继续后熟,一般在接近完全成熟阶段采摘。
果实成熟常用判断指标为开花后天数和果皮转红或黄的程度。
根据品种和产地不同,开花后最少27-33天可采收;果皮开始转红后7-10天,果顶盖口出现皱缩或轻微裂口时开始采收。
另外还可通过测定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判断采收成度。
采后生理特性
火龙果属于不耐贮藏水果,果实含水量高,采后常温下呼吸作用强烈,极易失水皱缩或腐烂而失去商品价值。
根据品种和产地的不同,果实采后适宜存放的温度是5-6℃或8-10℃,低于5℃会发生冷害。
适宜相对湿度为90%左右。
采后保鲜时间为14天或21天,产地不同,耐贮性也不同。
自发气调贮藏研究显示,低温(10℃)下,应用自发气调包装袋贮藏火龙果可以减少果实失水、萎蔫,更好地保持果实的鲜度。
火龙果的生理失调
1、冷害
症状:火龙果出现冷害后,首先表皮色泽暗红,果叶暗绿;严重时,果皮出现斑点;出库转到室温下会快速腐烂。
果肉呈现晦暗色,严重时中心出现水浸状,风味也出现变化。
冷害的发生:根据果实品种、采收成熟度和产地等的不同,火龙果在5-6℃会发生冷害。
有些品种的火龙果,在7℃下5-7天也会发生冷害。
过早采摘会增加果实对冷害的敏感性。
2、种子发芽
在很多水果中,都可能出现种子发芽的情况,这在生理学上称为“胎萌现象”。
正常情况下种子受植物内源激素的控制在果实内处于休眠状态(不发芽),由于外界环境或内在条件变化,使原有控制种子休眠的激素平衡被打破,当果实在适宜种子发芽的温度下就会出现果实内部发芽现象。
3、回青现象
火龙果回青是一种生理现象。
由于火龙果成熟后没有及时采摘,导致果实过熟,果皮再次进入由绿转红的生理过程。
回青的火龙果与未熟的青果不同,它可以食用,口感上甚至比正常的火龙果更甜。
这种现象只与白肉品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