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生理讲稿(函授专升本)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89
Postharvest phyiology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果蔬采后生理》课堂讲授教案(24学时)主讲教师:食品学院姜微波时间地点:1-7周,周二 2323, 2-4节;周四保101, 3-4节----------------------------------------------------第一章果蔬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了解果蔬的形成和组织结构与化学变化是进行果蔬贮藏保鲜的基础。
第一节果蔬的定义及产品器官的发育成熟和衰老一、果蔬的定义1 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
例:苹果、柑桔、菠萝、草莓、无花果等等植物学上的定义。
2 蔬菜: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及其变态组织。
例:番茄、黄瓜、菜豆、芦笋、马铃薯、莴苣、花椰菜、菠菜、大蒜、洋葱、蒜苔等。
二、产品器官的生长和发育1 果蔬发育过程2 生长的构成(1)果实成熟期(2)细胞数(3)细胞体积(4)细胞比重3 生长曲线三成熟和衰老1 成熟 (maturation)(1)果实类:绿熟,初熟,成熟度(maturity)。
指标:糖酸比值,含糖量,硬度,颜色。
(2)根、茎、叶等器官指标依据:生长期、体积、颜色、物质成分含量、生理发育阶段。
2 完熟 (ripening)果实类产品,指标依据:体积、风味、质地和芳香气味3 衰老 (senescence)(1)果实衰老特点(2)其它类型蔬菜衰老特点第二节果蔬细胞的组成及其在采后成熟衰老期中的变化组织细胞显微结构(图示)一、细胞器1 核糖体群2 叶绿体3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一同泡囊化而消失。
4 线粒体5 液泡膜6 核膜和质膜。
二、细胞壁1 结构变化2 成分变化三、角质层和蜡1 角质层2 蜡质四、开孔1 果树组织的孔口类型与作用2 果蔬孔口分布部位五、细胞间隙(胞间空隙)1 细胞间隙的生理作用2 果蔬组织细胞间隙系统的在成熟与衰老过程中的变化第三节果蔬的化学组成及其在采后成熟衰老中的变化概念:固形物(干物质)。
绪论一果蔬采后生理学是研究果树和蔬菜可食用的根、茎、叶、花、果实及其变态器官采收后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其调控原理的一门科学。
采后的新鲜果蔬产品在贮藏、运输及销售系统中仍然是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同采前一样仍然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所以,果蔬组织中所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有机体在生长时期所发生的代谢过程的继续。
但是,采后的果蔬在贮运期间所发生的代谢过程与生长发育期间又有许多不同的方面,采后果蔬不再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基本上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因此,果蔬采后的生命活动是在呼吸作用等基本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的成熟与衰老的生理生化过程。
“十五”以来,我国果蔬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蔬菜的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世界总量的41.7%和47.7%;果树面积占世界的20.2%,产量占14.5%。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我国果蔬产业异军突起。
其中,我国水果年产量已达1.5亿吨(含果用瓜),蔬菜产量5.5亿吨。
随着生产、市场、运输技术的改进,中国果蔬的贸易额尤其是出口额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一直在上升,2006年我国蔬果及其制品出口创汇近100亿美元。
果蔬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并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集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身。
我国果蔬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商机无限。
从世界范围来说,长期以来人类一直面临食品短缺的问题,但是作为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果蔬食品,因其以鲜嫩品质为特征,含水量高,不易保存,采后腐烂变质损失一般高达25%,有些易腐果蔬产品采后损失超过30%以上,我国果蔬采后损失也极为普遍而且严重,1985年我国瓜果总产量为1651.8万吨(不包括蔬菜),损失达到370万吨,价值人民币18.5亿元。
据保守的估计,园艺作物的采后损失几乎可以满足两亿人的基本营养要求(ArLhur Kelmen,1984)。
由此可见,果蔬采后损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NAS,1978)。
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果蔬采后的生理生化实验是果蔬质量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为果蔬质量控制提供科学和客观的标准。
本文以写一篇介绍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的文章为例,总结一些通用的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首先,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果蔬采摘阶段、运输到仓馆阶段、储藏阶段、加工分拣阶段。
在采摘阶段,果蔬的生理生化特性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时候果蔬的采摘技术是衡量果蔬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在果蔬采摘时应该严格按照采摘标准进行采摘。
运输到仓馆阶段,运输环境应该合理调节,及时补充冷却措施,以减缓果蔬的衰老过程,并且加快果蔬的贮藏。
在储藏阶段,果蔬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储藏,不能擅自更改温度,否则可能会导致果蔬质量受损。
而加工分拣阶段则是指果蔬加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包括采摘后的处理、落叶、清洗和检查等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加以把握,以免影响果蔬存储和加工的质量。
其次,为了正确检测果蔬采后的生理生化参数,需要使用专业的果蔬生化检测仪器。
例如,气相色谱仪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果蔬中的气体成分;颜色检测仪可以检测果蔬的外观颜色;组织检测仪可以检测果蔬的组织构造;紫外光谱仪可以检测植物组织营养成分;热重分析仪等则可以检测植物组织膨胀性能。
最后,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必须依据标准进行,以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例如,在果蔬采摘和加工分拣中,应该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操作,以保证果蔬质量符合科学标准;在果蔬储藏阶段,应遵守果蔬储藏品种的储藏条件,以保持果蔬的质量;在果蔬采后生理生化检测中,应采用正确的检测方法和仪器,以便准确地检测果蔬的质量。
总之,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是果蔬质量科学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可以有效检测果蔬质量,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果蔬质量变化的规律。
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以便及时了解果蔬质量变化的规律,为我们的健康生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果蔬产品采后生理1. 引言采后生理是指果蔬产品采摘后发生的各种生理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呼吸、蒸散、转化和成熟等过程,会直接影响果蔬产品的质量、口感和营养价值。
了解果蔬产品的采后生理过程对于农民、生产商和消费者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果蔬产品采后生理的相关知识,包括采后生理的影响因素、常见的采后生理变化以及如何延长果蔬产品的保鲜期。
2. 采后生理的影响因素果蔬产品的采后生理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温度温度是影响果蔬产品采后生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低的温度可以减缓果蔬产品的新陈代谢和呼吸速率,延缓其衰老和腐烂过程。
因此,在采摘后尽快将果蔬产品放入合适的冷藏环境中可以延长其保鲜期。
2.2 湿度湿度也是影响果蔬产品采后生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湿度可以降低果蔬产品的蒸散速率,减少水分的流失。
同时,适度的湿度还可以减缓果蔬产品的衰老速度。
因此,在保鲜过程中,要根据果蔬产品的特点调节湿度,以延长其保鲜期。
2.3 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果蔬产品采后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较高的氧气浓度可以促进果蔬产品的呼吸和成熟过程,但过高的氧气浓度会导致果蔬产品的腐烂。
因此,在果蔬产品的采后处理中,需要控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以延缓果蔬产品的衰老速度。
3. 常见的采后生理变化果蔬产品采后会发生多种生理变化,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采后生理变化:3.1 呼吸果蔬产品采后仍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呼吸速率受温度、氧气浓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呼吸作用会导致果蔬产品的营养物质和味道的改变,同时也是果蔬产品衰老的一个重要标志。
3.2 色泽果蔬产品的色泽在采后会发生一些变化。
一些果蔬产品在成熟过程中会发生色素合成的变化,导致它们的颜色变得更加鲜艳。
然而,一些果蔬产品在采后处理过程中会失去色泽,失去光泽。
3.3 组织结构果蔬产品的组织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在采摘后,果实的细胞会继续分裂和伸长,但同时也会有细胞的老化和膨松现象。
猕猴桃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
猕猴桃是一种富含营养的水果,但其采后易受损失和腐烂。
了解猕猴桃的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对于保持其品质至关重要。
1、采后生理
猕猴桃采后会经历呼吸、水分蒸发、糖分转化、酸度降低等生理变化。
这些变化会导致果实变软、失水、变质等问题。
2、贮藏技术
(1)温度控制
猕猴桃的最佳贮藏温度为0-2℃。
在这个温度下,可以减缓果实的新陈代谢和水分蒸发,从而延长其保鲜期。
(2)湿度控制
猕猴桃的最佳贮藏湿度为90%左右。
过低的湿度会导致果实失水,过高的湿度则容易引起腐烂。
(3)包装方式
猕猴桃应该采用透气性好的包装袋进行贮藏,以保持其通风和透气。
(4)贮藏时间
猕猴桃的贮藏时间一般为2-3个月左右,过长的贮藏时间会导致果实变软、腐烂等问题。
综上所述,了解猕猴桃的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对于保持其品质十分重要。
只有合理控制温度、湿度和包装方式,才能延长猕猴桃的保鲜期,提高其经济价值。
1.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到达远曲小管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增加,Na+、K+、Cl-转运速率也增加,致密斑将信息反馈至肾小球,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将恢复正常。
2.长反馈:当靶细胞所分泌的激素过高时,通过负反馈调节腺垂体以及下丘脑,分别抑制下丘脑的腺垂体分泌的释放激素和促激素的分泌,这种反馈称为长反馈。
4.快反应细胞:系能以较快速度产生并传导兴奋的心肌细胞。
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等3.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EPSP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
1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静脉回流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包括以下因素的影响:(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平均充盈压高,静脉回心血量多(2)心脏收缩力:心脏收缩力↓心舒张期室内压↑抽吸作用↓cvp↑静脉回心血量↓(3)重力和体位:人体从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收缩时,静脉受到挤压,使静脉压升高,促进静脉回流。
(5)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
例如,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促进静脉回流;而呼气时,静脉回流减少。
2.降压反射过程(负反馈)BP↑→传入神经{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延髓→传出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交感缩血管】→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血管扩张,外周阻力↓→BP↓意义:维持血压的稳定3.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神经元冲动→前膜Ca2+通道开放→Ca内流→囊泡移动,与前膜融合,释放递质→递质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IPSP→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①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递质的释放量主要决定于进入末梢的Ca2+$量,因此,凡能影响末梢处ca2+$内流的因素都能改变递质的释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