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代山水画的风格特点及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28.91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山水画赏析-----元代元代的山水画作,出现了不同以往的一些特点:一、士人是绘画创作的主体,画上题诗、题文在元代空前高涨,有的自题,有的互题,但都和元代山水画的作者多出于士人有关。
二、元画以高逸为尚,这是元代士人闲逸、苦闷、悲凉、委屈的精神状态所致,因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普遍十分低下,所以这些人渐渐放弃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而崇尚隐逸,追求清高。
倪瓒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最能代表元代绘画的精神。
元代初期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唐以来的山水画。
元代中后期,则出现了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
作为移情寄兴手段的山水画,在元代画家手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在笔墨技巧的探索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高峰。
天池石壁图天池石壁图元黄公望绢本浅绛纵139.3 X 横5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以浅绛法为之,即勾皴之后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这种效果反映出文人画清逸之意,又切合江南山水明丽秀润的特点。
这一创造不仅为画界所推崇,而且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写山水诀》一书中,黄公望(1269-1354)从“三远”的角度讲述了视角的构建:平远、宽远、高远。
这幅《天池石壁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结构,它将众多细节集于一体,自身也不再只是刻画真实的苏州天池山,而是变为一篇关于山的各种面貌和表现的图画式论文。
陡峭攀升的山谷一分为二,虽然左侧的山谷很快掩映在迷雾之中,右侧的山谷中充满了精心描绘的岩石、树林、瀑布和房屋。
在山顶处,一座统御群领的险峰将两条沟壑联系起来。
黄公望直到50岁才拿起画笔,然而在很多评论家眼中,这位不怎么惹人注意的公众人物,虽然后来转而成为道教全真教的一员,仍被视为元朝(1279-1368)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黄公望受到五代(906-960)和北宋大师们的启发,特别受益于董源,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对某些地点和众山的钟爱,并传递出它们的本质——气。
元代——山水画的转型在前面介绍《山水画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文章中,我提到“以元代为界,之前的画家客观地描绘自然的山水,是无我之境的体现;之后的画家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主观的情愫,是有我之境的体现。
”那么,山水画的转变为什么会发生在元代呢?现在就展开说一下这个问题。
寒林图元代曹知白图绘坡石寒林,树叶凋零,枯枝苍劲挺拔,枝叉上仰似鹿角,下抑如蟹爪,坡石杂树穿插错落,尽显萧条孤寂意境。
历代很多画家都曾画过寒林图,曹知白学李成、郭熙一派又有所变化。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可以想见,宋元鼎革之际的民族压迫残酷到何等程度,绝不亚于之后的清代。
元代把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汉人和南人居于最末;元代前期还取消了科举考试,这样一来,文人士大夫便失去了进身之阶。
于是倪瓒躲到了太湖之滨;孤耿不群的吴镇决意在梅花丛中和烟云芦苇中隐居终身。
求全于乱世,终老于林泉,在戏剧和书画中排遣内心的苦闷成为时人的精神追求。
丹崖玉树图元代黄公望画家用笔松秀,点染随意,潇洒自如,在不着笔处衬出迷蒙浮动的云烟雾气,虚实开合,更加增添了山水的灵秀。
唐宋以来,儒道互补,玄学发展,佛教实现本土化,禅宗兴起。
这一系列思想结合元代的时局,使山水画由“写景”向“造景”发生转变,画家由“游历”到“栖居”转变。
元之前的山水创作,多是画家们在游览时对山川景物的观察与感受,元代的山水画更加突出个人主题的情感,是画家情感的寄托和肉体的栖息之地。
疏林远岫图元代倪瓒倪瓒作画初期自然也学习前人,慢慢地,才形成其个人的风格,如其画中后来去掉了人,只剩空无的亭子,再后来连亭子都没有了,只剩干净而萧瑟的山水。
这样的转变,与其生活的变迁、时代的动荡是有关联的。
元代画家在与自然的亲和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感受、新的启发、积累了新的素材,找到了新的视角,由此形成了赵孟的典雅蕴藉、高克恭的苍润沉雄、朱德润的疏朗俊秀、黄公望的高华清逸、吴镇的淹郁深沉、倪瓒的简淡疏远以及王蒙的细密繁茂和方从义洒脱放逸的风格特征。
元四家山水画的风格及其影响摘要元朝末期的山水画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绘画理论到艺术实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元四家不同的家庭出身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绘画特色,但是他们所创造的绘画风格、笔墨意趣和作品中注入的思想、情感,给明清两代的文人画以巨大的影响。
本文对元四家山水画创作的风格和绘画思想对后世影响两方面,来肯定元四家在山水画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元四家山水画四王吴恽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一元四家事略元代(1271-1368)绘画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南宋画院风格的艺术作品,另一类则是崇尚复古给画坛注入新风的艺术作品,元四家就是第二类。
元末四大家指是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人。
其中最早去世的是吴镇,他是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75岁时去世的,黄公望是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90岁时仙逝的,倪瓒和王蒙两人一直活到明朝初期,倪瓒是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74岁时寿终正寝,王蒙则是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逝世。
这四位画家大致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他们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也十分相近。
黄公望是现在的江苏常熟人,倪瓒是无锡人,吴镇是浙江嘉兴人,王蒙是浙江吴兴人。
他们都是山水画家,而且生活经历十分相似,他们都不曾在朝廷任官,像隐士一般在江湖生活。
当然,隐士并不意味着生活清贫,其实,他们都出身于世家,生活富足,而且学识渊博,特别是倪瓒出生在富裕之家,他曾经收集了许多古代书画珍品。
中国的一代画家,有许多是朝廷的御用画家,即隶属于当时朝廷的画院,一般称为画院画家,北宋、南宋、元、明、清都有名为院画的作品,这些绘画有一个共通之处,即崇尚精细而且浓密的画面。
不过,这四位大师因为生活富足自由,他们不但不进画院,甚至不愿意担任普通官职,因此,他们的绘画风格中也体现了其生活的特色,充满了超然于世外的趣味。
这是这四位画家的共同之处,这也是他们不同于其他画家的特点。
其中,黄公望曾经短期出任过官职,但是后来他隐退在浙江的富春山。
解析▏元代山水画艺术特点及对后世影响在我国画坛上,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对明清乃至现代的山水画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还形成了以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等为代表的历史高峰。
那么,元代山水画为何形成一个高峰,它有哪些艺术特点?赵孟頫《枯枝竹石图》逃避现实,画家大多移情寄兴山水大家知道,元代人物画远不如山水兴盛。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朝代更跌,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社会矛盾,大多数画家消极避世,漠视人生。
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画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于表现人事。
因此,元初以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极少。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随之带来审美趣味的显著变化。
在创作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苏轼、米芾、文同等文人画家的绘画传统,把形似放在次要地位,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重视绘画创作中主观意兴的抒发,即把自然景物当作抒发画家主观思想情趣的一种手段,因此,作为移情寄兴手段的山水画,在元代画家手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在笔墨技巧的探索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高峰。
元四家,在创新中发展终为山水画主流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
钱选诸法俱善,作品多描绘古代高人隐士或故乡山水,用笔质朴稚拙而意境脱俗,善画青绿山水,师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赵伯驹,并融进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具有一种生拙之趣,"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的画清逸眷秀,不随时趣,特立独行。
高克恭变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间,形成了浑穆秀润的独特风格,而其造诣精绝,笔法雄厚,富有生意,善作山水,墨竹.在元初与赵孟頫、钱选并驱。
而尤以善画鞍马,人物,山水,花鸟,竹石,工笔青绿,写意兼施的赵孟頫最是全面,实乃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师与多面手,他在绘画上尚古,倡导向唐宋学习,常以"不愧唐人""粗有古意"自许,对后世许多的画家影响很深.元代中后期,崛起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这四大家。
元代山水画的特点元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继承宋代山水画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元代山水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气势恢宏元代山水画的画风气势恢宏,画面宏大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气势恢宏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画面的构图和笔墨的运用上。
元代山水画的构图多采用“高远”、“深邃”的手法,通过远近的对比和空间的变化来表现出山水的广阔和壮美。
同时,元代山水画的笔墨运用也非常讲究,墨色浓重,笔势刚健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注重意境深远元代山水画的意境深远,画面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这种意境深远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画面的主题和画家的笔墨技巧上。
元代山水画的主题多以“山水”、“人物”、“动物”等为主,通过这些主题来表现出画家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同时,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技巧也非常讲究,画家常常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注重写意元代山水画的写意程度非常高,画家常常通过简洁的笔墨来表现出山水的神韵和气息。
这种写意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画家的笔墨技巧和画面的构图上。
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技巧非常独特,画家常常通过“点、线、面”等手法来表现出山水的神韵和气息。
同时,元代山水画的构图也非常讲究,画家常常通过构图的变化来表现出山水的变幻和神秘。
四、注重色彩运用元代山水画的色彩运用非常丰富多彩,画家常常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出山水的变幻和神秘。
这种色彩运用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画家的笔墨技巧和画面的构图上。
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技巧非常独特,画家常常通过“点、线、面”等手法来表现出山水的神韵和气息。
同时,元代山水画的构图也非常讲究,画家常常通过构图的变化来表现出山水的变幻和神秘。
元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继承宋代山水画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元代山水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气势恢宏、注重意境深远、注重写意和注重色彩运用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元代山水画的风格特点及发展
元代山水画发展趋势是在重视对古代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立意。
元代绘画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大发展,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曰:“潇洒简远,妙在笔
墨之外”,元代山水画在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讲求法度的宋代绘画基础之上又有了重大发展。
画史所谓的“尚气重韵”,是说“淡泊清逸”的元代文人画新格局。
元代山水画风格特
点发展及影响
1 元代名人画的风格特点
元四家———指元代的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
水画的最高成就。
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
他们强
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元代绘画
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
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
钱选善画青绿山水,师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赵伯驹,并融进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具有一种生拙之趣。
高克恭变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间,形成了浑穆秀润的独特风格。
元代中后期,崛起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这四大家。
元四家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
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
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多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
任仁发人物鞍马师法唐人,笔法工细流畅,笔调明快清丽,保留了较多的唐人传统,但亦有自己风貌,在元初与赵孟頫齐名。
张渥以画白描人物见长,师法李公麟,用笔流畅飘逸,形象真实,栩栩如生,被誉为“妙绝
当世”。
王绎善画肖像,笔法细劲,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在元代肖像画家中成就最为突出。
颜辉在宗教人物画方面,负有盛誉,他用笔粗润豪放,略近南宋梁楷泼墨法,于水墨晕染中
现出凹凸效果。
代山水风格总的发展趋势是在重视对古代传承的继承上,创新立意。
突出表现就是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水墨
花鸟大量涌现,人物现实画的相对减少,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
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通的风尚。
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2 黄公望、倪瓒的山水画的发展及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
黄公望得赵孟兆真传,他的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纷纷,深润古雅”。
他继赵孟頫
之后,将元山水推向山水画的正脉,改变了院体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代风貌。
《富春山居图》是他晚年画作,足以代表他艺术的最高水平,作品几乎没有“渲染”而仅
具“勾皴轮廓”用一个“写”概括,表现了连绵不断的山峦,一望无际的江水,水墨浑润纷纷,
意境开阔辽远,草木苍莽烂漫,树木奇异纷繁,以干枯之笔勾皴,疏朗简秀清逸潇洒。
黄公
望的山水画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极高,自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他的巨大影响所在,黄公望的山水是描摹他的“胸中丘壑”。
这胸中丘壑是太湖一带的客观山水揉合他的主观精趣
共同铸就的,所以他能够师法董巨、二米而撞出画之誉。
他的山水画审美呈现出了一种“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特点,推动传统水墨写意的技巧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抒情之意”的
文人画的最高境界的发展。
倪瓒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彼岸,浅水遥岭之景,章法板简,于简中富繁;多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实苍,风格萧散超逸,独
树一帜,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对文人山水画作出了新的创造和发展。
在理
论方面,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书画透
逸疏淡,工力极深,自成一家。
在画法上,墨色清淡,善用侧锋,有轻有重,以干而带毛的“渴笔”画山石树木,作折带皴,多用横点点苔,皴擦多于渲染,画树多取松疏姿态,树叶用
松叶点等。
构图上采用平远构图,近坡高树数株,中间是辽阔的湖面,把远山提到了画幅最
上端,构成两段式章法,使画面具有了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
下景,使全图深然一体,这种章法是倪瓒的一大发明。
倪瓒以画水墨山水见长,《雨后空林图》即为其少有的设色作品之一。
倪瓒的多数作品,写景极简,而这件作品则山川高大,景
物丰富。
画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带皴,干笔淡墨,浓墨点苔,敷色清淡温和。
整个画面布局充实饱满,平稳有变,景像开阔。
《渔庄秋霁图》一画是他山水画典型风格的作品,近景是
平坡,上有杂树五六枝,中景是一片空白,实力浩森的湖水,远景是低平的峦头。
《幽涧寒
松图》近乎正方形的画幅和平面的取景方法,使画家不得不采用特殊的构图方式,将通常所
画的宽广水面压缩成一条溪流,从前景缓缓流过,倪瓒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锋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以表现其立体感,此画这一画法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画中所展现的幽静
清凉的景色正是他心目中的宁静有序,远离尘器的理想环境。
3 元代山水画的发展以及对后世山水画影响
元代山水画的基本趋势沿着董源和巨然、大小米,更远的是李成和郭熙的方向发展,甚至追溯其源头至王维。
元代文人画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与职业画家的相互影响,但当时的文
人画家,喜欢艺术的学者与文人,看来并不是一直歧视职业画家。
当然,他们在理论上将文
人画家和视他们称之为画师或画匠的职业画家区别开来。
但是,元代文人画家诗文集中,表达了他们对地方画家和职业画家的作品欣赏和尊敬,根据这些作品,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出在
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之间有密切联系。
在这点上,元代文人画家的态度同道教画的职业画家
一样的,职业画家吸收了董源、巨然、米氏、李郭、马夏的画风,尤其是浙江地区对李郭画
风的普及,随之而来的一定是缺少或是程式化的表现自然主义,这不可避免的成为从地方氛
围中脱离出来的艺术风格。
这个推断导致了一个暂时的论断,盖有郭熙印章的《早春图》和《岷山雪霁图》应该是浙江地区的当地画家所作。
同样,朱德润的《秋林读书图》受比宋传
统的影响,尽管在用笔上不同,但在对自然捕捉和在纸上表现的方式与刚才提到的两幅作品相似。
事实上,正是对元代变通性的继承,使得明代的浙江派能够接受不同的画风,象李郭、董巨、朱氏、马夏等等。
浙派对笔墨的自由、多变的运用也可以追朔到元代绘画。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逼史[M].三联书店,2008
2 元史.卷六.世祖纪.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何家林著.走进画家———何家林[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