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静态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2
§2.6 动态平衡、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一般是采用假设推理法,即先假设怎样,然后再根据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列方程求解。
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要注意“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2、极值问题:极值是指平衡问题中某些物理量变化时出现最大值或最小值。
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重点精析】一、动态分析问题【例1】如图所示,轻绳的两端分别系在圆环A和小球B上,圆环A套在粗糙的水平直杆MN上。
现用水平力F拉着绳子上的一点O,使小球B从图中实线位置缓慢上升到虚线位置,但圆环A始终保持在原位置不动。
则在这一过程中,环对杆的摩擦力Ff和环对杆的压力FN的变化情况是( )A、Ff不变,FN不变B、Ff增大,FN不变C、Ff增大,FN减小D、Ff不变,FN减小【解析】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a)。
由题可知,O点处于动态平衡,则可作出三力的平衡关系图如图(a)。
由图可知水平拉力增大。
以环、绳和小球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作受力分析图如图(b)。
由整个系统平衡可知:FN=(mA+mB)g;Ff=F。
即Ff增大,FN不变,故B正确。
【答案】B【方法提炼】动态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所谓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又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中。
(1)图解分析法对研究对象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若干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依据某一参量的变化,在同一图中作出物体在若干状态下力的平衡图(力的平行四边形),再由动态力的平行四边形各边长度变化及角度变化确定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情况。
动态平衡中各力的变化情况是一种常见题型。
总结其特点有:合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变;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分析另一个分力方向变化时两个分力大小的变化情况。
用图解法具有简单、直观的优点。
(2)相似三角形法对受三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先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画出受力分析图,再寻找与力的三角形相似的几何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建立比例关系,把力的大小变化问题转化为几何三角形边长的大小变化问题进行讨论。
秘籍02共点力的静态平衡、动态平衡、临界和极值问题、整体法和隔离法一、共点力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注意】“静止”和“v=0”的区别和联系当v=0时:①a=0时,静止,处于平衡状态②a≠0时,不静止,处于非平衡状态,如自由落体初始时刻2.共点力平衡的条件(1)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0。
(2)公式:F合=03.三个结论:①二力平衡:二力等大、反向,是一对平衡力;②三力平衡:任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③多力平衡:任一力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二、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的处理方法1.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态而加速度也为零才能认为平衡状态。
物理学中的“缓慢移动”一般可理解为动态平衡。
2.静态平衡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方法内容合成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分解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将某一个力按力的效果分解,则其分力和其他两个力满足平衡条件。
正交分解法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作用而平衡,将物体所受的力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组,每组力都满足平衡条件。
力的三角形法对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将力的矢量图平移使三个力组成一个首尾依次相接的矢量三角形,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求解未知力。
3.动态平衡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方法内容解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已知力与未知力的函数式,进而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图解法①分析物体的受力及特点;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矢量四边形;③根据矢量四边形边长大小作出定性分析;相似三角形法①分析物体的受力及特点;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三力矢量三角形;③根据矢量三角形和几何三角形相似作定性分析;拉密定理法①分析物体的受力及特点;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三力矢量三角形;③利用正弦或拉密定理作定性分析;三、共点力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1.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008高考物理复习物体平衡时的临界状态和极值问题所谓的临界状态是指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者从一个物理过程转入到另一个物理过程的转折状态。
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恰好出现”或者“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
而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将要变化的状态。
所谓极值问题是指研究平衡问题中某物理量变化情况时出现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
研究物理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基本观点有二:1、物理分析:通过对物理过程分析,抓住临界或者极值条件进行求解;2、数学讨论:通过对物理问题的分析,依据物理规律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用数学方法求极值。
这种方法一定要依据物理理论对解的合理性以及物理意义进行讨论或者说明。
研究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一般采用先假设一种情况的存在,然后再根据平衡条件以及有关知识列方程求解。
研究平衡物体的极值问题有两种方法:1、解析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方程,在解方程时采用数学知识求极值。
通常我们会用到的数学知识有:二次函数极值、均分定理求极值、讨论分式极值、三角函数极值以及几何法求极值;2、图解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如只受三个力,则这三个力矢量三角形,然后根据图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
这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很直观。
例1、如图1所示,物体的质量为2kg,两根轻绳AB和AC的一端连接于竖直的墙上,另一端系于物体上,在物体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平线成θ=60°的拉力F,若要使绳都能伸直,求拉力F的大小范围。
(北京市海淀区试题)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临界问题。
作出物体A的受力图如图2所示,由平衡条件有:ΣF y=Fcosθ-F2-F1cosθ=0 (1)ΣF x=Fsinθ+F1sinθ-mg =0 (2)由(1)、(2)可得:F=mg/sinθ–F1(3)F=F2/2cosθ +mg/2sinθ(4)要使两绳都能绷直,则有F1≥0(5),F2≥0 (6)由(3)、(5)得F有最大值F max=mg/sinθ=40/(√3)N由(4)、(6)可知F有最小值F min=mg/2sinθ=20/(√3)N综合有F的取值范围为:20/(√3)N≤F≤40/(√3)N例2、如图3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体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体的静摩擦力()(1)、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2)、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3)、大小可能等于零;(4)、大小可能等于F。
2023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重点热点难点专题特训专题10 共点力作用下的静态平衡问题特训目标特训内容目标1 受力分析(1T—5T)目标2 有关连接体的静态平衡问题(6T—10T)目标3 三角形相似法在静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11T—15T)目标4 静态平衡状态下的临界极值问题(16T—20T)一、受力分析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三角形物体在一个垂直于甲和乙接触面的力F的作用下,均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
以下关于甲、乙两个物体受力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A.物体甲一定受到四个力的作用B.物体甲可能只受到三个力的作用C.物体乙一定受到四个力的作用D.物体乙可能只受到三个力的作用【答案】A【详解】AB.物体甲受到重力,甲相对于乙有沿斜面向下运动趋势,乙对甲有一个沿乙表面向上的摩擦力,有摩擦力必定有弹力,所以乙对甲有一个支持力,另外甲还受到推力F,共4个力,B错误A正确;CD.物体乙受到重力、甲对它的压力和摩擦力、斜面对它的支持力;以甲、乙整体为研究对象,力F沿固定斜面有向上的分力,该分力大小与甲和乙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大小不确定,所以乙和斜面间可能有摩擦力、有可能没有摩擦力,所以乙可能受4个力,有可能受5个力,CD错误。
故选A。
2.如图,在一恒力作用下,系统处于静止,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物体最多受5个力B.A物体仅受4个力C.C物体可能受3个力也可能受4个力D.地面一定不光滑【答案】C【详解】A.物体B受到重力,物体C对它的压力、还有可能受到C对它的摩擦力、A对它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墙壁的支持力,所以B最多受到6个力,故A错误;BD.以B和C整体为研究对象,如果竖直面对B和C向上的摩擦力等于B和C的重力之和,则A物体与B物体之间没有作用力,则A物体受到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地面可以是光滑的,故BD错误;C.对物体C进行分析,C物体受到重力、B对C的支持力、恒力F,如果恒力F沿B和C 接触面向上的分力等于C的重力沿接触面向下的分力,则C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则C物体速度3个力作用,如果恒力F沿B和C接触面向上的分力不等于C的重力沿接触面向下的分力,则C物体还要受到摩擦力作用,所以C物体速度4个力作用,故C物体可能受3个力也可能受4个力,故C正确。
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1.考点及要求:(1)力的合成与分解(Ⅱ);(2)共点力的平衡(Ⅱ).2.方式与技能:处置临界极值问题的主要方式有假设法、图解法或解析法,找到临界条件是解题的关键.1.(静态平衡的临界极值问题)将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细线相连后,再用细线悬挂于O点,如图1所示.使劲F拉小球b,使两个小球都处于静止状态,且细线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维持θ=30°,则F的最小值为( )图1mg B.mg mg mg2. (运动中的临界极值问题)如图2所示,质量均为m的木块A和B,用一个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连接,最初系统静止,此刻使劲缓慢拉A直到B恰好离开地面,则这一进程A上升的高度为( )图23.如图3所示,一小球用轻绳悬于O点,使劲F拉住小球,使悬线维持偏离竖直方向60°角,且小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为了使F有最小值,F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应该是( )图3A.90° B.45° C.30° D.0°4.物体的质量为2 kg,两根轻细绳AB和AC的一端连接于竖直墙上,另一端系于物体上,在物体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平线成θ角的拉力F,相关几何关系如图4所示,θ=60°,若要使绳都能伸直,求拉力F的大小范围.(g取10 m/s2)图45.一个底面粗糙、质量为m的劈放在水平面上,劈的斜面滑腻且倾角为30°,如图5所示.现用一端固定的轻绳系一质量也为m的小球,绳与斜面的夹角为30°,求:图5(1)当劈静止时绳索拉力为多大?(2)若地面对劈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地面对劈的支持力的k倍,为使整个系统静止,k值必需知足什么条件?答案解析1.B [将a 、b 看成一个整体,受力分析可知,当力F 与Oa 垂直时F 最小,可知此时F =2mg sin θ=mg ,B 正确.]2.B [最初A 、B 处于静止状态,而且弹簧处于紧缩状态,按照平衡条件对A 有k Δl 1=mg ,B 恰好离开地面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此时地面对B 支持力为零,按照平衡条件对B 有k Δl 2=mg ,这一进程A 上升的高度为Δl 1+Δl 2=2mg k.] 3.C [如图所示,小球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重力mg 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绳索拉力T 方向不变,因为绳索拉力T 和外力F 的合力等于重力,通过作图法知,当F 的方向与绳索方向垂直时,由于垂线段最短,所以F 最小,则由几何知识得θ=30°,故C 正确,A 、B 、D 错误.]N≤F ≤4033N 解析 画出A 受力示用意,并成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有:ΣF x =F cos θ-F C -F B cos θ=0①ΣF y =F sin θ+F B sin θ-mg =0②由①②可得:F =mg /sin θ-F B ③F =F C 2cos θ+mg2sin θ④ 要使两绳都能绷直,则有F B ≥0,⑤F C ≥0⑥由③⑤得F 有最大值F max =mg sin θ=4033N. 由④⑥可知F 有最小值F min =mg2sin θ=2033 N. 故F 的取值范围为2033 N≤F ≤4033N. 5.观点析解析 (1)小球受力如图所示T cos 30°=mg sin 30°则T=33 mg.(2)对小球和劈整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N+T sin 60°=2mgf=T cos 60°f m=kN为使整个系统静止,需要知足:f≤f m则k≥3 9.。
突破5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1.临界问题当某物理量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在问题的描述中常用“刚好”、“刚能”、“恰好”等语言叙述.常见的临界状态有:(1)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力为0(主要体现为两物体间的弹力为0);(2)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为绳中张力达到最大值;绳子绷紧与松弛的临界条件为绳中张力为0;(3)存在摩擦力作用的两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或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为静摩擦力达到最大。
突破临界问题的三种方法(1)【解析】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方程,在解方程时采用数学知识求极值。
通常用到的数学知识有二次函数求极值、讨论分式求极值、三角函数求极值以及几何法求极值等。
(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如只受三个力,则这三个力构成封闭矢量三角形,然后根据矢量图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
(3)极限法极限法是一种处理临界问题的有效方法,它是指通过恰当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问题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右”、“极左”等),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暴露出来,使问题明朗化,便于分析求解。
2.极值问题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一般用图解法或【解析】法进行分析.处理极值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1)【解析】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方程,通过数学知识求极值的方法.此法思维严谨,但有时运算量比较大,相对来说较复杂,而且还要依据物理情境进行合理的分析讨论.学%科网(2)图解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三角形,然后由图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极值的方法.此法简便、直观.【典例1】倾角为θ=37°的斜面与水平面保持静止,斜面上有一重为G的物体A,物体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现给A施加一水平力F,如图所示。
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sin 37°=0.6,cos 37°=0.8),如果物体A能在斜面上静止,水平推力F与G的比值不可能是()A.3B.2C.1D.0.5【答案】 A【典例2】如图所示,一球A夹在竖直墙与三角劈B的斜面之间,三角形劈的重力为G,劈的底部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劈的斜面与竖直墙面是光滑的,问欲使三角劈静止不动,球的重力不能超过多大?(设劈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答案】:球的重力不得超过G【跟踪短训】1. 将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细线相连后,再用细线悬挂于O点,如图所示。
共点力作用下的静态平衡问题特训目标特训内容目标1受力分析(1T-4T)目标2有关连接体的静态平衡问题(5T-8T)目标3三角形相似法在静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9T-12T)目标4静态平衡状态下的临界极值问题(13T-16T)【特训典例】一、受力分析1物体b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将物体a压在竖直墙壁上,a、b质量都为m,且此时a、b均处于静止状态。
如图所示,关于a、b两物体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推力F增大时沿墙壁对a的摩擦力大小变大B.a、b分别都受到四个力的作用C.若木块a、b保持对静止沿墙壁向下匀速运动,则墙壁对木块的摩擦力大小为2mgD.当撤去F,木块a、b沿墙壁下滑,此时a不一定只受一个力【答案】C【详解】A.依题意,对a、b两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竖直方向受力平衡,即墙壁对a的摩擦力与两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所以当推力F增大时沿墙壁对a的摩擦力大小不变,A错误;B.a物体受5个力作用,分别是重力、墙壁的弹力、b物体的压力、墙壁的摩擦力和b物体的摩擦力,b物体受4个力作用,分别是重力、a物体的弹力、a物体的摩擦力和外力F,B错误;C.若木块a、b保持对静止沿墙壁向下匀速运动,ab整体受力平衡,竖直方向有墙壁对a的摩擦力与两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即f=2mg,C正确;D.当撤去F,木块a、b沿墙壁下滑,此时a只受自身重力作用,D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固定一斜面体,斜面体的倾角为α,小斜劈B上表面水平,放置在斜面上,物块A 处于小斜劈的上表面,通过两端带有铰链的轻杆与物块C相连,物块C紧靠墙面,墙面的倾角为θ,已知轻杆跟墙面垂直,A、B、C均静止,α<θ,关于A、B、C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对B的摩擦力水平向右B.小斜劈B可能不受斜面体的摩擦力作用C.物块C的受力个数可能是3个D.A对B的压力大小一定等于A、C的重力之和【答案】B【详解】A.对A受力分析可知,杆对A的弹力方向沿CA方向,故B对A的摩擦力水平向右,那么A对B的摩擦力水平向左,A错误;B.B可能只受到重力、A施加的压力、A的摩擦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作用而平衡,B正确;C.对C受力分析如图C受重力、杆的作用力、墙面的支持力、摩擦力,4个力的作用,且满足F cosθ+f C sinθ=G C+N C cosθC错误;D.对AC整体受力分析如图N A+f C sinθ=G A+G C+N C cosθ联立可得N A=G A+F cosθ因为不清楚F cosθ与G C的大小关系,故A对B的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A、C的重力之和,D错误。
一轮复习:静态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一轮复习:静态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原创2022-05-24 15:56·小牛物理
1.临界问题
某物理量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在问题描述中常用“刚好”“刚能”“恰好”等语言叙述。
如:两物体刚要分离的临界条件是物体间的弹力为零;
物体间刚要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2.极值问题
平衡中的极值问题一般是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分析的关键是找出出现极值时的情景和条件,如:利用极限法将某个变量推向极端(“极大”“极小”等),从而把隐蔽的临界情景暴露出来;利用数学函数思想寻找极值条件,并确定相应极值等。
解决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通常有以下三种方法
方法一:数学分析法
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方程,在解方程时利用数学知识求极值.通常用到的数学知识有二次函数求极值、讨论公式求极值、三角函数求极值以及几何法求极值等。
求解物理量极值常用的数学方法:
(1)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若物理量y与x的函数形如y=ax²+bx+c,则当x=-b/2a时,y有极值为y=(4ac-b²)/4a,若a>0,y有极小值;若a<0,y有极大值。
(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极值.若物理量a与b满足a>0,b>0,则a+b≥2√ab,且a=b时取等号,即a、b的和一定时,积有最大值;a、b的积一定时,和有最小值。
(3)利用三角函数求极值.若物理量y与角度θ满足y=asinθ+bcosθ,则y≤√a²+b²,令tanф=2,则当θ+ф=π/2时,y有极大
值。
(4)利用导数求极值.若物理量y与x的函数为y=f(x),则根据f′(x)=0可确定y取极值时的x值,然后代入函数y=f(x)可确定y的极值。
例题:如图所示,
质量为M的木楔倾角为θ,在水平面上保持静止,当将一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木楔斜面上时,它正好匀速下滑。
如果用与木楔斜面成α角的力F拉着木块,木块能匀速上升,已知木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静止。
(1)当α为多大时,F有最小值,求此时α的大小及F的最小值;
(2)当α=θ时,木楔对水平面的摩擦力是多大?
例题:如图所示,
用轻绳AB和CB悬挂一重物绳与天花板夹角分别为60°和30°;
(1)若物重50N,求绳AB和CB所受拉力的大小。
(2)若AB绳最大能承受18N的拉力,CB绳最大能承受12N的拉力,若保持两绳均不断,则物体最重不能超过多少?
【解析】以结点B为研究对象,B受AB、CB两根绳子拉力以及系着重物绳子的拉力(不是重力)共三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
(1)正交分解或封闭三角形法
(2)
方法一:按比例
三力构成一个首尾相连的封闭三角形,
18N/12N=3:2,
FA/FC=tan60°=√3:1=3:√3
相当AB绳3份力,CB绳需√3份力,CB绳能提供2份力,CB绳供大于需,当物体重力一直增加的话,AB绳子先断,所以要以AB绳为准。
mg=FA/cos30°=12√3N
方法二:任取一根绳子为标准,若AB绳子拉力为18N,则CB绳子拉力为18N×tan30°=6√3N>12N,CB绳未断;若CB绳子拉力为12N,则AB绳子拉力为18N/tan30°=18√3N>18N,AB绳断。
例题:如图,
用一根轻质细绳将一幅重力为10N的画框对称悬挂在墙壁上,画框上两个挂钉间的距离为0.5m。
已知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N,要使绳不会被拉断,绳子最短要多长?
【解析】根据三力汇交原理
方法二:图解法
根据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若只受三个力,则这三个力能构成封闭矢量三角形,然后根据矢量图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
例题:如图所示,
重力都为G的两个小球A和B用三段轻绳连接后悬挂在O点上,O、B间的绳子长度是2l,A、B间的绳子长度是l。
将一个拉力F作用到小球B上,使三段轻绳都伸直,同时O、A间和A、B间的两段轻绳
分别处于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则拉力F的最小值为
例题:如图所示,
三根长度均为L的轻绳分别连接于C、D两点,A、B两端被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2L.现在C点上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重物,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为使CD绳保持水平,在D点上可施加力的最小值为
方法三:极限法
首先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和变化过程分析,找到平衡的临界点和极值点;临界条件必须在变化中寻找,不能在一个状态上研究临界问题,要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限,即极大或极小。
例题:筷子是中国人常用的饮食工具,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挾”,汉代时称“箸”,明代开始称“筷”.如图所示,
用筷子夹质量为m的小球,筷子均在竖直平面内,且筷子和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为使小球静止,求每根筷子对小球的压力的取值范围?已知小球与筷子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μ<tanθ)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取g.
例题:课堂上,老师准备了“L”形光滑木板和三个完全相同、外表面光滑的匀质圆柱形积木,要将三个积木按图所示(截面图)方式堆放在木板上,则木板与水平面夹角θ的最大值为()
A.30°
B.45°
C.60°
D.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