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史
- 格式:docx
- 大小:36.91 KB
- 文档页数: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1. 原子不可分模型: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的粒子构成的。
2. 道尔顿原子模型:约翰•道尔顿是第一个提出原子理论的科学家。
他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小球状的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会被分解或破坏。
3. 汤姆逊原子模型:汤姆逊用阴极射线管实验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并发现了电子。
他把原子看作是带有正电的球体,电子散布在球体内部。
4. 卢瑟福原子模型:卢瑟福利用金箔反射性实验证明了原子的核心是带有正电的,并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即核心像太阳一样,电子绕核心旋转。
5. 波尔原子模型:尼尔斯•波尔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原子的行为,并提出了原子壳层模型,即电子只能在固定的能级上旋转。
6. 原子云模型:薛定谔用波动理论解释了原子的行为,提出了原子云模型,即电子在很多不同的能级上旋转,并且存在于原子的三维空间中。
一、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史及其影响原子最初被认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大小、形态和位置的区别,经过后期哲学家的发展,认识到各种原子也有质的区别。
古代的这种原子观是在缺乏实验佐证的情况下产生的。
18世纪末,英国化学家道尔顿(Dalion,1766—1844年)通过大量实验与分析,认识到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并确信物质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他于1808年出版了《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提出了原子学说,认为每种单质均由很小的原子组成。
不同的单质由不同质量的原子组成。
并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保持基本性质不变.此后近一百年,关于原子的结构的认识没有大的变化。
在19世纪末,放射性元素逐一被发现,它们裂变的事实冲破原子不能再分的传统观念。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1856-1940)发现原子里有带负电荷的电子。
这一切激励着科学家们去探索原子的内在结构。
1904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首先提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他认为既然电子那么小,又那么轻,因此原子带正电部分充斥整个原子,而很小很轻的电子浸泡在正电的气氛中,这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电子带的负电荷被原子内带正电荷部分抵消,因此原子是电中性的。
汤姆森的原子模型能解释原子是电中性的,还能估计原子半径约为100pm(10—10m),因此它风行10多年,以后意外地被汤姆孙的学生卢瑟福推翻。
1911年,卢瑟福(1897—1937)和盖革(1882-1945)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并用荧光屏记录粒子散射现象的情况.他发现大部分α粒子按直线透过金属箔,只有极少一部分α粒子被反弹回来或偏转很大角度.这个实验充分说明原子内有很大空间,而正电荷部分集中在原子中心极小的球体内,这里占原子质量的99%以上。
因此,他断定汤姆孙的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不符实际,同时他果断地提出新的原子模型。
1912年,卢瑟福联系太阳系中行星绕太阳旋转情况提出新的原子模型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在原子正中,占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正像太阳系中太阳那样;带负电的电子环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原子结构的模型1、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②历程: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实心球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绕太阳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电子云模型2、原子核的秘密: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显电中性)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所占的质量很大,但占据的体积很小。
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电子的质量所占的比重极小,几乎可忽略。
4、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家认为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对夸克的研究已成为科学上的一个热点。
5、元素:科学上不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6、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由广泛的应用。
7、带电的原子――离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带正、负电荷的离子。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会相互作用,构成物质。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金属钠原子失去形成带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得到形成带电荷的氯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相互,最终构成电的氯化钠。
可见氯化钠是由和构成的。
(离子像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总结:物质可有分子、原子核离子构成例1.下列用语中,既能表示宏观意义,又能表示微观意义的是()A. 2ZnB. MoC. HD. 5S例2.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各一个分子中,含有一样多的是()A. 氧元素B. 氧原子C. 氧分子D. 氧元素的个数例3. 说出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①2H ②2H2O ,。
例4. 用化学符号表示:④3个硫原子②氖气③氧气④n个水分子⑤5个氯分子⑥3个二氧化硫分子例5. 指出下列符号的含义:(1)O (2)2O2(3)CO2(4)5CO2(5)He例6、原子核经高能粒子撞击后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原子结构演变的四个阶段原子结构演变是物理学中极为关键和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现代科技的重要基础。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理学家们不断探索、发现和解释新的现象,原子结构的演变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阶段:卢瑟福的散射实验和质子模型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一次著名的阿尔法散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原子结构中存在一个小而紧密的核心,这个核心是由带正电的粒子--“质子”构成的。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表明,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绕着这个核心旋转,而原子的物理性质取决于核心和电子的互动作用。
卢瑟福的质子模型成为了当时关于原子结构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奠定了后来原子物理研究的基石。
第二阶段: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和量子理论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子结构模型,所谓“波尔模型”,它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原子在光谱中出现的一些奇怪的现象。
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原子物理学研究进入了量子时代,成为了影响后来物理学研究的一个关键理论。
第三阶段:量子力学的发展和电子云模型20世纪20年代中期,量子力学成为了原子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电子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沿着轨道运动,而是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并形成了一种云的形状。
电子云模型解释了一些先前不能被解释的现象,比如电子的位置不确定性和带电粒子的通量不连续性等。
自此以后,电子云模型成为了原子结构研究的核心模型,并逐渐被扩展和应用到更广泛的物理学领域。
第四阶段:新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材料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子结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如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技术和电子束曝光技术等,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精确地观察和研究原子结构中微小的变化和性质。
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掘和利用,人们对于原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机制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史
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史是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位科学家的研究和贡献,最终形成了现代原子理论。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时间顺序分步骤阐述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道尔顿原子模型:1799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组成物质的理论。
他认为原子是各种元素的基本微粒,具有不同的质量和大小,且不可分割。
这是原子理论的起点。
2.汤姆逊原子模型: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证明了原子内存在电子的存在。
他提出了“西瓜切片”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由一个带正电的球体和分布在球体内的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这种模型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模型。
他通过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证实了原子核的存在,并指出原子核具有正电荷,电子则在原子核外绕行。
这是目前仍然被广泛接受的模型。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发表了有关原子结构的文章,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
他认为原子由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且电子只能沿着特定轨道运动。
这种模型为后来的原子结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5.量子力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量子理论的发展引起了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量子力学理论认为粒子具有波动性质,且只有在特定的能量状态下才能存在。
这种理论得到了广泛验证和应用,成为了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的基础。
总之,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经历了多位科学家的研究和贡献,最终形成了现代原子理论。
每一次的突破都离不开前人的积累和启发,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原子结构的本质,为未来的科学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