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治疗规范化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3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制度及流程一、引言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
为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回归社会,充分发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含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提高防治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工作制度及流程。
二、工作制度1. 建立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制度,明确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2. 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报告、转诊、诊断、治疗、康复、随访、评估等全过程管理服务制度,确保患者得到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3. 建立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管理制度,加强患者个人信息、诊疗信息、康复信息等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应用,提高患者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 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制度,明确监护人职责,确保患者在病情稳定期间得到有效的家庭支持和监护。
5. 建立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支持制度,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为患者提供生活、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6. 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对患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防止患者受到歧视和侵害。
三、工作流程1. 发现与报告: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机制,对疑似患者进行评估、诊断,并及时向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2. 转诊与诊断:患者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疑似患者后,应及时转诊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确诊。
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路径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障碍,治疗难度大且疗效不一。
建立完善的临床路径是提高治疗效果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介绍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路径,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规范化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精神卫生中心,临床路径正文:Ⅰ.患者入院前预评估1.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尽记录,包括目前症状、既往病史以及复发次数等。
2.开展全面体检,包括精神状况评估、生命体征检查和常规化验。
3.对高危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
Ⅱ.诊断和分类1.根据ICD-10标准对患者的精神病分类,确定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类型及严重程度。
2.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疗效等因素,选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Ⅲ.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给予口服或注射抗精神病药物。
对于症状严重、对药物治疗反应慢或将药物剂量提高后仍无效的患者,可以探索其他治疗手段,如ECT治疗。
2.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支持等方法,帮助患者认知和调整异常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3.康复治疗:患者出院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社会适应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和职业康复等。
Ⅳ.评估和调整1.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症状减轻的程度、较少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生活功能的恢复程度、再次住院的次数等指标。
2.根据评估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包括药物的剂量和种类、治疗时间和方式,以及调整康复计划等方面。
Ⅴ.出院后随访1.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时发现症状复发等问题,并根据需要进行再次治疗。
2.随访期间,医生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等情绪,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结论:建立完善的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可以规范化治疗流程,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精神分裂症、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临床路径(2012年版)一、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持久的妄想性障碍(ICD-10:F22)、分裂情感性障碍(ICD-10:F25)(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或缓渐,以阳性症状或/和阴性症状为主要症状群,或者同时存在情感症状。
2.病程至少1个月。
3.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3.对伴有兴奋、冲动、自伤、伤人、外逃、自杀观念和行为木僵、拒食等症状的患者,为迅速控制病情,可单独采用或合并以下治疗方法:改良的快速神经阻滞剂化疗法(氟哌啶醇短期肌内注射疗法),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肌肉注射或口服氯硝西泮、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药物);电抽搐治疗(ECT)。
4.必要时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精神分裂症(ICD-10:F20)、持久的妄想性障碍(ICD-10:F22)、分裂情感性障碍(ICD-10:F25)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4)心理测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精神分裂症一、概述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
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恶化会导致精神残疾,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严重疾病负担。
目前认为该病是脑功能失调的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复杂的遗传、生物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精神分裂症是我国及全世界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其终生患病率约为 0.6%,且致残率较高。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率低、依从性差、复发率高、住院率高与致残率高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庭贫困和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疾病症状期有可能出现危害财产及人身安全的异常行为,给社会安全带来不良影响。
如何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中之重。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和影响因素还不十分明确,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最具影响并已得到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来自家系和双生子的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度约为 80%,亲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越大。
单卵双生子患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
在人类基因组中已发现有 100 多个基因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该病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疾病,可能是由多个微效或中效基因共同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多种环境因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包括母体妊娠期精神应激、感染、分娩时的产科并发症、冬季出生等。
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因素,从胎儿期一直到成年早期都可能对神经发育起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神经发育异常假说:神经发育障碍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内神经元及神经通路在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生紊乱,大脑神经环路出现异常改变而导致发病。
近年来的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病理学研究也有相关异常发现,与正常人群大脑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在结构性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研究中都显示存在很多异常改变。
·综述·有关精神科医疗的临床规范化流程的介绍王祖承!"定义在医疗行为过程中,对某一特定疾病开展合理的医疗工作流程,并使之成为能提高医疗品质的内容之一(伊藤,!""#)。
指对患者在开展临床医疗活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医疗、护理工作系统性、规范性流程。
#"目的当前,国际上提出了有关“医疗标准化”的观点,其重要之点在于更重视患者在接受高质量的同时,再加上不断改进效率,也更需要有效的规范化的医疗流程。
现代化的医疗工作,不光是医师和护士在起作用,而且有药剂师、营养师、理疗师、检验师、作业医疗师、放射诊断师、康复福利师、医院管理师以及与医疗事物有关的人士共同参与,构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一个治疗小组。
这样,就需要有一种能起到协调、管理并能循序渐进的医疗流程,因此就提出了有关临床规范化流程这样一种概念。
$"历史在!"世纪$"年代,美国为了提高工业系统的生产工艺水平,使之更有效率、更有标准,提出了“规范路径法”(%&’() *+,-+(./01(.23)这一观点。
456$年,7+&189+831&把这种体制正式引入到临床医疗中,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再予以不断完善、补充而趋向成熟。
在日本的精神科领域中,于455$年引入此观念,目前则在几个重点医院中开展。
4555年:月日本成立“临床规范流程学会”。
厚生省为了促进该内容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关治疗指南的研究基金。
%"开展“临床规范化流程(&’()(&*’+*,-.*/,012)”的好处(4)有利于控制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
这个措施有利于国家的医疗费用开支、有利于更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和医院的生存。
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在世界各国都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也占了各国的;<=中很大比例。
而且越是发达的国家,医疗费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国家的负担也就更高。
精神科诊疗技术规范贵德县人民医院常有精神科急症诊疗规程一、急性精神药物中毒的办理(一)治疗原则1、马上中止机体与药物的再接触,防范再次服用。
2、赶忙抢救,分秒必争。
对惊厥、休克、呼吸阻挡、心律失态等,第一采用对症措施,以抢救生命。
3、赶忙使用较为有效的解毒剂。
4、边抢救,边诊疗。
(二)详尽措施1、促使毒物排泄。
2、催吐。
3、洗胃。
4、导泻和吸附:洗胃后灌入硫酸钠或硫酸镁20— 30g;或活性炭4— 5g 加水250— 300ml 经胃管灌入。
5、利尿:无尿时液体应限制在800ml 以内。
6、解毒:一般解毒药:葡醛内酯(肝泰乐)600—800mg, VitC1 — 2g。
三环类抗抑郁药、抗震颤麻痹药中毒:毒扁豆碱,新斯的明。
7、保持生命体征最主要的是保持正常的呼吸,心率和血压,同时要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注意血钾的变化。
(三)对症治疗1、意识阻挡、昏迷:利他灵20— 100 mg 静脉滴注,纳络酮静推或静脉滴注。
2、休克:多巴胺,问羟胺,NE。
3、抽搐:平定静推或氯硝平定1— 4mg肌肉注射。
4、预防反跳。
二、精神药物严重副作用的办理(一)粒细胞减少系造血系统碰到药物控制所致。
1、粒细胞缺乏症定义:国内定义为WBC< 2× 109 /L , PMN< 1× 109 /L (多形核白细胞)。
2、病因:(1)细胞免疫反响,包括迟发性和细胞毒性免疫反响,可能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响,免疫复合物对 DNA合成起控制作用所致,也可能是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响致骨髓造血功能控制。
(2)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性作用。
(3)遗传学方面可能 HLA与药物副作用发生的关系。
3、临床表现:(1)发生率高 0.8 — 1.6%。
(2)死亡率高 20—50%。
(3)发展速度快。
(4)属于迟发> 6%发生在治疗第 4— 18 周,最危险期是第三个月。
(5)骨髓象骨髓前体细胞减少。
(6)可再促发。
第二次复发时,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相对较低,暗藏期短,发生更快,危险更高。
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流程精神疾病是一种影响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疾病,对患者和其家庭成员都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为了帮助患者及时准确地诊断精神疾病,并进行有效的治疗,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流程。
本文将介绍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流程,以帮助读者了解并应用于真实的临床实践。
一、病史采集与初步评估在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开始阶段,医生或专业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病史采集与初步评估。
这一步骤对于了解患者的背景信息、病情发展和症状表现非常重要。
医生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并详细询问病史、现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同时,医生还需要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认知功能和行为表现进行初步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二、临床评估与症状评定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医生需要进行更加详细和全面的临床评估,并进行症状评定。
这一步骤旨在进一步确认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症状特征。
医生通常会使用结构化的问卷或量表,如症状自评量表、量表评估表等,来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同时,医生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对疾病诊断的影响,如药物使用、身体疾病等。
三、辅助检查与实验室检验为了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和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验。
例如,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来了解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情况。
此外,还可以进行血液、尿液和生物化学等实验室检验,以发现和排除可能的身体疾病或药物滥用。
四、精神病理学评估和诊断在综合了病史采集、评估、症状评定和辅助检查的结果后,医生需要进行精神病理学评估和诊断,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并进一步明确疾病类型和诊断依据。
医生通常会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或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五、治疗计划制定与药物治疗一旦确立了精神疾病的诊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计划可以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治疗方法。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精神分裂症、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临床路径年版)(2012一、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持久的妄想性障碍):F25()、分裂情感性障碍 ICD-10F22(ICD-10:(二)诊断依据。
(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1.起病突然或缓渐,以阳性症状或/和阴性症状为主要症状群,或者同时存在情感症状。
个月。
12.病程至少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3.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4.(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精神分裂症等五个病种临床路径及表单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
(中华医学会编著)生出版社)、《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xxxx、治疗1.进行系统的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2.3.对伴有兴奋、冲动、自伤、伤人、外逃、自杀观念和行为木僵、拒食等症状的患者,为迅速控制病情,可单独采用或合并以下治疗方法:改良的快速神经阻滞剂化疗法(氟哌啶醇短期肌内注射疗法),联合苯二氮xx类药物治疗(肌肉注射或口服氯硝西xx、xx、劳xxxx、。
)唑仑等药物);电抽搐治疗(ECTxx治疗。
xx4.必要时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和天。
(四)标准住院日为≤56(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精神分裂症(ICD-10:F20)、持久的妄想性)疾病编码。
:F25ICD-10:障碍(ICD-10F22)、分裂情感性障碍(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必需的检查项目:1.精神分裂症等五个病种临床路径及表单)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1((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胸片、心电图、脑电图;3((4)心理测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
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临床路径一、适用于: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ccmd-3:20,icd-10:f20),年龄18-50周岁,病史≤5年。
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主编:舒良,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2021年3月第7次印刷)。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根据《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主编:舒良,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2021年3月第7次印刷)。
(一)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精神病药物。
(2)改良电休克疗法(MECT)(三)物理治疗(包括中频或低频脉冲电治疗、电针等),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相关治疗。
(四)心理治疗(五)社会功能康复训练四、标准住院时间:21-42天v.进入路线标准:(一)第一诊断必须符合ccmd-3:20,icd-10:f20精神分裂症疾病编码(单纯型除外),并且排除以下情况:1.符合ccmd-3:20和ICD-10:F2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1情绪障碍、智力迟钝、全身性发育障碍、谵妄、痴呆、记忆障碍或其他认知障碍;2、患有严重的不稳定的躯体疾病者;已确诊的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等;3.窄角型青光眼;4、有癫痫病史者,高热惊厥者除外;5.符合ccmd-3:20和icd-10:f20酒精和药物依赖诊断标准的患者(尼古丁依赖除外);6、患有药源性恶性综合征,严重迟发性运动障碍者;7、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计划妊娠者。
(二)当患者同时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治疗,且不影响第一次诊断的临床路径过程的实施时,他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3天,所必须的检查、评估项目:(一)病史采集(二)体格检查(三)精神检查(四)辅助检查(72小时内完成)1、血常规、尿常规、血钾钠氯钙测定、血糖、血脂、肝肾功能、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2.脑电图、心电图、肝、胆、脾、肾彩色多普勒超声、子宫附件彩色多普勒超声(女性);3.必要时在外部医院进行胸部X光(胸片)和脑部成像检查(CT、MRI);4.根据病情需要,必要时检查心肌酶、分析等。
精神分裂症治疗规范化程序
(总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精神分裂症治疗规范化程序
急性期治疗
1.1.1首次发作患者
1.1.1.1以幻觉妄想为主要临床相的患者图示:
[解释]
(1>对于不合作患者: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或与等量异丙嗪(非那根)混合注射或氟哌啶醇肌内注射洽疗(药物剂量参考附表1),疗程1〜2周,对于伴有躁动、兴奋的患者,可采用氯丙嗪、异丙嗪(非那根)等量溶于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或者口服非典型药物利培酮、奥氮平或奎硫平,合并注射苯二氮萆类药物如氯硝西泮、劳拉西泮或地西泮等。
小剂量开始快速滴定至治疗剂量,维持治疗7〜10d。
合适的病例也可选用电休克治疗。
如果治疗有效,可选择相应药物继续口服治疗,药物治疗过程同合作患者。
(2)对于合作患者
①第一步治疗:口服一种非典型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或典型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或舒必利治疗。
小剂量起始,1〜2周逐渐滴定至治疗剂量,速度过快易出现不良反应。
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药物的不良斥应发生以及家庭如何处理患者出现的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向医院寻求帮助等,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保证药物疗效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达治疗剂量后,持续治疗6〜8周,定期评定疗效,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对剂量进行适当调整,进行个体化治疗。
有效继续。
如治疗无效,换用另一种非典型药物或另一种典型药物,也可谨慎使用氯氮平或者是电休克治疗。
有效继续。
②第二步治疗:第一步治疗无效,进行第二步治疗。
采用合并治疗如非典型药物合并典型药物,或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长效制剂。
③第三步治疗:如第二步治疗无效,考虑进行电休克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如果是ECT治疗适应证,可用在各个治疗步骤。
1.1.1.2以兴奋、激越为主要临床相的患者
图示:
[解释]
(1)第一步治疗:首选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或氟哌啶醇肌内注射;或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注射苯二氮卓类药物。
治疗有效,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同幻觉妄想症状合作患者。
可谨慎使用氯氮平。
(2)第二步治疗:如第一步治疗无效,换用氯氮平或合并情绪稳定药如丙戊酸 钠。
(3)第三步治疗:如第二步治疗无效,考虑进行电抽搐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如果是ECT 治疗适应证,可用在各个治疗步骤。
1.1.1.3表现为紧张症候群的患者 图示:
|
[解释]
(1)在进行治疗以前,需要明确诊断,排除器质性脑病、恶性综合征或药源性紧张征。
开始第一步治疗:首选舒必利注射治疗。
3〜5d内至治疗剂量(200〜600mg/d),持续 1—2周。
治疗有效,继续口服舒必利;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治疗过程同幻觉妄想症状合作患者。
部分患者可首选电休克治疗。
(2)第二步治疗:第一步治疗无效,考虑进行电休克治疗。
(3)对于紧张症患者应重视躯体营养状况及水、电解质平衡,应合并躯体支持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如果是ECT 治疗适应证,可用在各个治疗步骤。
1.1.1.4以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 图示:
【解释】
(1)第一步治疗:首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或者谨慎使用氯氮平。
如果无效,
考虑换用另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或选用氯氮平。
(2)第二步治疗:如果第一步治疗无效,采用联合治疗并使用氯氮平和其他非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1.1.1.5以阳性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情感症状的患者 (1)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 图示:
[解释]
①第一步治疗:首选一种非典型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或奎硫平或典型药物舒必利;或谨慎使用氯氮平;如果治疗无效,换用另一种典型药物或非典型药物。
②第二步治疗:如果第一步治疗无效,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合并抗抑郁药(SS- RIs 、SNRI 、NaSSa 或三环类TCAs),抗抑郁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和用法见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③第三步治疗:如果第二步治疗无效,考虑进行电休克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如果是ECT 治疗的适应证,可用在各个治疗步骤。
(2)伴有躁狂症状 图示:
[解释]
①第一步治疗:首选非典型或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部分患者可首选电休克治 疗。
②第二步治疗:如果第一步治疗无效,在第一步治疗基础上,加心境稳定药如碳酸锂、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或者换用另一种典型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③第三步治疗:如果第二步治疗无效,考虑典型和非典型药物合并使用或者是进行电休克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如果是ECT
治疗的适应证,可用在各个治疗步骤。
1.1.2慢性患者急性恶化
治疗过程同首次发作患者,但是在药物选择上要参考患者以往的用药史,首选患者过去反应最好的药物和有效剂量,可适当增高药物剂量,如果治疗有效,继续治疗;同时进行家庭教育,以取得家属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服药依从性。
如果治疗无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用药史接受首次发作患者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治疗。
恢复期治疗(巩固期治疗)
急性期患者经上述治疗有效,继续以该有效治疗和有效剂量治疗;合并适当的心理治疗,促进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疗程至少3〜6个月。
慢性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6个月到1年。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最有效药物有效剂量继续治疗,以稳定疗效,疗程1〜2年。
维持治疗
患者精神症状消失3个月(慢性复发性患者,精神症状消失6个月)以上,患者自知力恢复,对自己精神状态认识客观,对将来有适当的计划,可以考虑降低药物剂量。
减药过程需缓慢,维持剂量为最小有效剂量,继续治疗1〜2年(多次复发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复发的先兆症状,以便及时处理;帮助患者认识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常见的不良反应,提高长期用药的依从性;在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过程中,帮助患者应对社会应激性事件。
督促患者积极锻炼、增强体质,预防躯体疾病的发生及所带来的应激反应。
对长期治疗依从性不好者,或难以保证按医嘱服药者可选用典型抗精神病药 长效制剂。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
图示:
[
解释]
首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或者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增效剂,如苯二卓类药物、心境稳定药或抗抑郁药;上述治疗无效,采用电休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