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指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3.56 MB
- 文档页数:35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来源: SCH通讯背景:2003年9月《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一版已经推出试行,2007年正式出版,在《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推出更新之前,第一版指南已经在临床中推广使用10多年。
在这10多年中,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在不断地增加,包括临床中经常使用的药物,特别是对于慢性、复发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的使用等,也包括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比如阿塞那平、布南色林等。
这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满足了目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现状。
除此之外,目前贴近于临床实践的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不断增多,特别是样本量多、大型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
既往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是一种慢性疾病,甚至有人称之为精神科的“慢性癌症”。
当然这是因为大家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预后及现状并不乐观,或者悲观。
随着近年来,精神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的不断增加,对于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和病程早期患者的疗效不断得到了改善,所以基于国内外一些治疗实践指南的更新,进行了《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更新,也就是《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
与第一版相比,《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更新的重点内容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国内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临床上已经使用的药物如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长效针剂等等)、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Meta分析结果、更为完善先进的治疗理念(首发/病程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理念更新等)、增加国外治疗指南的更新建议和内容(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新西兰、澳洲、加拿大等更新的指南内容)。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强调首先精神分裂症需要全程的长期治疗,其次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药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再就是推荐使用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的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因为根据既往研究可知,大约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较差,能够出院后巩固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不足30%,临床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精神分裂症「临床指南」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
每1000名居民中就有4.6例,终生患病率约为1%,报告的中位发病率为每10万居民15例。
大约三分之二的精神分裂症新发病例发生在45岁之前,即年轻人到中年人。
其特点是经常复发,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社会和工作参与减少。
到目前为止,很少受到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极高的死亡率。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会使人的预期寿命缩短10到25年。
死亡率升高的原因有很多:自杀率上升(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躯体疾病的共病及诊断不足,缺乏自我护理,精神/心理治疗不足,以及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在诊断后的12个月内,大约10%的首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人企图自杀。
根据调查,5-1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自杀。
此外,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其他临床特征通常被污名化;精神分裂症与以前的创伤和暴力经历有关(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平均比例高达30%);共病性物质依赖的患病率高(主要是烟草,患病率高达80%)、酒精和大麻平均患病率约25%);高失业率和无家可归(约12%的患者无家可归);社会参与度降低。
新的德国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发布的精神分裂症临床实践指南是对1998年和2006年之前两个版本的全面修订和扩展。
方法:本研究选择负责制定德国临床实践指南的小组,其组成具有代表性和多元化性。
系统回顾了截至2018年3月的相关文献,确定了13389篇出版物、5篇临床指南、3篇其他相关的德国临床实践指南和4篇参考指南。
结果:•由于现有的抗精神病药物在疗效上没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建议急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以副作用为驱动,需要治疗的数量(NNT)为5-8。
•治疗应考虑到运动、代谢、性、心脏和造血方面等因素。
•建议进行持续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以防止复发(NNT: 3),并对每个病例进行定期的重新评估。
•还推荐使用以精神障碍和表现形式为主导的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治疗形式,等级范围从强到中。
比如,用于阳性和阴性症状的认知行为疗法(效果大小d= 0.372-0.437)或预防复发的心理教育(NNT:9);还应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大众版)精神分裂症一、概述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组进展性,慢性迁延的重型精神障碍,主要以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的异常为主要表现;最终会导致职业和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
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与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异可以很大,地域、种族、文化、经济等因素是导致差异的不可变因素。
总体上,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发年龄和病程特点上。
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之间,发病的高峰年龄段男性为10~25岁,女性为25~35岁。
二、临床表现精神分裂症多隐匿起病,急性起病者较少。
(一)前驱期症状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表现之前,可能表现为前驱症状。
最常见的前驱期症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
②认知改变:出现一些古怪或异常的观念和想法,学习、生活、工作能力下降等。
③感知改变: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改变。
④行为改变:如社交退缩或丧失兴趣,敏感多疑,职业功能水平下降。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爱好〃,如痴迷某些抽象的概念、哲学和宗教迷信问题等。
⑤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虚弱感、头痛、背痛、消化道症状等。
⑥部分青少年患者会突然出现强迫症状为首发症状。
由于上述这些变化缓慢,患者在其他方面基本保持正常,且常常对这些症状有较为合理化的解释,往往被忽略,经常在回顾病史时才能发现。
(二)显症期症状1.阳性症状。
包括幻觉、妄想及言语和行为的紊乱(瓦解症状)。
(1)幻觉:幻觉属于感知觉障碍,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均可出现,但以幻听最常见,幻听通常被体验为不同于患者自己想法的声音,不管这个声音是否熟悉。
幻听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虫鸣鸟叫,机器的隆隆声或音乐声等;也可以是言语性的,如听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或听到某人或某些人的交谈秽语或议论,或听到来自神灵或外星人的讲话,也有可能是评论性的,声音对患者评头论足,患者可能因为评论内容的好坏表现为沾沾自喜和大发雷霆。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一精神分裂症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癫狂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多疑多虑,静而少动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
3诊断及鉴别诊断3.1诊断要点3.1.1临床表现感知觉障碍:主要有言语性幻听,内容可以是争论性、评论性,或命令性幻听,也可以表现为思维鸣响。
思维障碍:主要为思维联想障碍和妄想,最常见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或不连贯等。
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4慢性患者可表现为思维贫乏,如词汇短缺,言谈无内容。
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迟钝或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不协调等。
精神分裂症早期或康复期的焦虑、抑郁情绪也不少见。
意志行为障碍:患者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退缩、懒散、丧失兴趣、社交活动贫乏、生活毫无目的等现实脱离。
同时伴或不伴怪异行为,如收集废物、自言自语、丧失个人卫生习惯,常蓬头垢面,或无目的性的冲动行为等。
3.1.2病史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庭史。
发病早期常见抑郁不乐,情感淡漠,喜静恶动,不愿出门,怕见生人,沉默寡言,注意减退,不寐,猜疑等。
充分发展期表现为生活工作能力下降或丧失,完全不适应社会,出现幻觉和思维障碍,情感淡漠,言行紊乱,生活懒散。
长期不愈者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减退,或行为退缩等。
3.1.3辅助检查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胸透或胸片,尤其注意血糖、肝功能、心电图、脑电图、核磁共振等变化,以便对同时存在的躯体疾病,或对具有精神分裂症样症状的其他躯体疾病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