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2版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72
89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9 No.2·疗效评价·精神分裂症(SP)在精神科疾病中占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机制及原因至今尚未明确,但表现出了较长的病程,且患者自然寿命要低于正常人,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工作,生活质量也较差[1]。
改良电痉挛(MECT)治疗作为一种在传统电痉挛治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疗法,其作用机制在于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肌肉松弛以及静脉麻醉的前提下,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抽搐症状,同时达到减轻患者恐惧感的目的[2]。
结合大量资料显示,MECT疗法的适用范围较广,并发症发生率少且安全性较高,可快速控制病情,在精神科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琥珀酰胆碱(司可林)为一种应用于改良电痉挛治疗中的去极化肌松剂,尽管可取得显著的疗效,但该药物在治疗期间无法因剂量不足而临时增加剂量,因此,探讨不同剂量的司可林应用于改良电痉挛中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3-4]。
现我院就此展开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6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接受改良电痉挛治疗的120例精神分裂症,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各40例,低剂量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39~61岁,平均为(45.23±4.45)岁,病程在2~9年,平均为(6.23±1.78)年,首次发病31例,反复发作9例。
中剂量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34~62岁,平均为(44.19±4.36)岁,病程在1~8年,平均为(6.02±1.55)年,首次发病34例,反复发作6例。
高剂量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31~58岁,平均为(42.40±4.28)岁,病程在3~10年,平均为(6.18±1.49)年,首次发病36例,反复发作4例。
三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来源: SCH通讯背景:2003年9月《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一版已经推出试行,2007年正式出版,在《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推出更新之前,第一版指南已经在临床中推广使用10多年。
在这10多年中,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在不断地增加,包括临床中经常使用的药物,特别是对于慢性、复发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的使用等,也包括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比如阿塞那平、布南色林等。
这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满足了目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现状。
除此之外,目前贴近于临床实践的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不断增多,特别是样本量多、大型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
既往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是一种慢性疾病,甚至有人称之为精神科的“慢性癌症”。
当然这是因为大家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预后及现状并不乐观,或者悲观。
随着近年来,精神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的不断增加,对于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和病程早期患者的疗效不断得到了改善,所以基于国内外一些治疗实践指南的更新,进行了《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更新,也就是《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
与第一版相比,《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更新的重点内容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国内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临床上已经使用的药物如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长效针剂等等)、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Meta分析结果、更为完善先进的治疗理念(首发/病程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理念更新等)、增加国外治疗指南的更新建议和内容(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新西兰、澳洲、加拿大等更新的指南内容)。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强调首先精神分裂症需要全程的长期治疗,其次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药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再就是推荐使用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的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因为根据既往研究可知,大约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较差,能够出院后巩固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不足30%,临床治疗现状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