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共8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53 MB
- 文档页数:83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来源: SCH通讯背景:2003年9月《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一版已经推出试行,2007年正式出版,在《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推出更新之前,第一版指南已经在临床中推广使用10多年。
在这10多年中,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在不断地增加,包括临床中经常使用的药物,特别是对于慢性、复发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的使用等,也包括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比如阿塞那平、布南色林等。
这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满足了目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现状。
除此之外,目前贴近于临床实践的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不断增多,特别是样本量多、大型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
既往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是一种慢性疾病,甚至有人称之为精神科的“慢性癌症”。
当然这是因为大家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预后及现状并不乐观,或者悲观。
随着近年来,精神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的不断增加,对于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和病程早期患者的疗效不断得到了改善,所以基于国内外一些治疗实践指南的更新,进行了《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更新,也就是《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
与第一版相比,《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更新的重点内容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国内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临床上已经使用的药物如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长效针剂等等)、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Meta分析结果、更为完善先进的治疗理念(首发/病程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理念更新等)、增加国外治疗指南的更新建议和内容(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新西兰、澳洲、加拿大等更新的指南内容)。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强调首先精神分裂症需要全程的长期治疗,其次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药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再就是推荐使用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的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因为根据既往研究可知,大约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较差,能够出院后巩固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不足30%,临床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一、概述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组进展性,慢性迁延的重型精神障碍,主要以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的异常为主要表现;最终会导致职业和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
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与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异可以很大,地域、种族、文化、经济等因素是导致差异的不可变因素。
总体上,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发年龄和病程特点上。
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之间,发病的高峰年龄段男性为10~25岁,女性为25~35岁。
二、临床表现精神分裂症多隐匿起病,急性起病者较少。
(一)前驱期症状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表现之前,可能表现为前驱症状。
最常见的前驱期症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
②认知改变:出现一些古怪或异常的观念和想法,学习、生活、工作能力下降等。
③感知改变: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改变。
④行为改变:如社交退缩或丧失兴趣,敏感多疑,职业功能水平下降。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爱好",如痴迷某些抽象的概念、哲学和宗教迷信问题等。
⑤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虚弱感、头痛、背痛、消化道症状等。
⑥部分青少年患者会突然出现强迫症状为首发症状。
由于上述这些变化缓慢,患者在其他方面基本保持正常,且常常对这些症状有较为合理化的解释,往往被忽略,经常在回顾病史时才能发现。
(二)显症期症状1.阳性症状。
包括幻觉、妄想及言语和行为的紊乱(瓦解症状)。
(1)幻觉:幻觉属于感知觉障碍,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均可出现,但以幻听最常见,幻听通常被体验为不同于患者自己想法的声音,不管这个声音是否熟悉。
幻听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虫鸣鸟叫,机器的隆隆声或音乐声等;也可以是言语性的,如听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或听到某人或某些人的交谈秽语或议论,或听到来自神灵或外星人的讲话,也有可能是评论性的,声音对患者评头论足,患者可能因为评论内容的好坏表现为沾沾自喜和大发雷霆。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07版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前言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现已完成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老年期痴呆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它们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定的重点疾病。
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无疑是目前我国精神科服务的重点,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专科服务的重点病种。
抑郁障碍,则包括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当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以上三类精神疾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的十大主要致病病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将为今后一段时期中,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精神障碍。
ADHD(旧称多动症),则为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本《指南》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
在格式方面则参照卫生部和高血压联盟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本《指南》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ADHD 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综合措施。
.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
老年期痴呆虽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但在干预方面,社会心理干预仍占重要地位。
本《指南》的另一指导思想是上述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或慢性发作性过程,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
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
在《指南》的编写中,还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我国情况相应的卫生经济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