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 格式:ppt
- 大小:955.00 KB
- 文档页数:25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押韵和平仄的概念,掌握其基本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押韵和平仄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
三、教学过程1.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并简要介绍其意境和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韵律美,引入押韵和平仄的概念。
2.押韵的基本概念(1)讲解押韵的定义:诗歌中相同韵母的字在相应位置上反复出现,形成韵律美。
(2)展示一些典型的押韵诗句,如《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让学生找出这些诗句中的押韵字,并体会其韵律美。
3.平仄的基本概念(1)讲解平仄的定义:平仄是指汉语音节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
在诗歌中,平仄的搭配和变化形成节奏美。
(2)展示一些典型的平仄诗句,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让学生找出这些诗句中的平仄规律,并体会其节奏美。
4.押韵和平仄的运用(1)讲解如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展示一些现代诗歌中的押韵和平仄运用,如《再别康桥》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3)让学生尝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
5.实践与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押韵和平仄的运用。
(2)每组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讨论。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如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如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等。
(3)布置课后作业:尝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一首诗歌,并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押韵和平仄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声情并茂——平仄与押韵”一、平仄的诞生与演变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也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
如何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与押韵由此诞生。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如何区分平仄呢?要了解平仄,先要懂得四声。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现代汉语把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例如,妈(阴平)、麻(阳平)、马(上声)、骂(去声)。
简单地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普通话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可以看到,上声和去声已不再分阴阳,因为汉语的浊音在普通话里已经全部消失了。
也可以看到入声也消失了,原先的入声现在杂乱地分配到平、上、去三声中了。
如果写古体诗,要了解汉语(不是普通话)每个字的音调,才能区分平仄。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教学设计(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教学设计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对仗的知识,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性、韵律美。
?2、了解诗歌的分类。
?3、能利用平仄对仗知识进行集联创作。
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4、通过鉴赏古今诗词,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类,诗歌押韵、平仄和对偶的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1、导入:集体吟唱儿歌《我家的.小院》,明确这首儿歌的韵脚(马、鸭、花、画),感受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2、找出《客中行》《商中早行》《虞美人》三首诗词的韵脚,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押什么韵。
?明确:《客中作》的韵脚“香、光、乡”有酒酣之乐,更有酒醒思乡之愁,?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乡”“霜”“墙”“塘”是《商山早行》一诗的韵脚,隔句用?韵,形成整齐的韵律,节奏明快,与诗中孤苦漂泊,冷月生思愁,寒霜催人急的意境相合,?实显诗之美妙。
《虞美人》中的韵脚(见课本33页)多,时常换韵,节奏忽快忽缓,使亡国?之痛跃然纸上,令人肝肠寸断。
?3、找出《娃娃的故事》《乡愁四韵》的韵脚,体会一下它们是如何押韵的。
?明确:见课本33-34页。
要讲清楚不同韵脚所传达的不同的感情。
?3、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诗体?4、律诗在格律上有哪些要求??明确:课本34页。
四点要求。
?5、什么叫押韵??6、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有哪些要求??7、什么叫平仄??8、请同学们从五律最基本的两种平仄格式中总结一下律诗平仄的基本要求。
?明确:①同句交替??②上下句相对??③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
??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详见教参60-61页)?9、什么叫对仗??10、律诗哪几联要求对仗??11、诗歌对仗有哪些类型??12、学生利用所学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相关知识进行集联创作。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感受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诵读儿歌,体会韵感。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天上雪花飘,我把雪来扫。
堆个大雪人,头戴小红帽。
安上嘴和眼,雪人对我笑。
○小手绢,像照片,小猫小狗在上边。
洗手绢,晾晾干,一根绳子晾一串。
猫来瞧,狗来看,好像参观摄影展。
○糖果娃娃进嘴巴,舌头搂它牙躺它。
舌头悄悄告诉牙,糖果是个好娃娃,你要生病别怪它,怪你自己不刷牙。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
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
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这些儿歌同学们可能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我们看看这些儿歌有什么特点呢?押韵。
那么都押什么韵呢?学生回答。
①四九三十六,小叔去磨油;五九四十五,大伯去打虎;六九五十四,哥哥写大字;七九六十三,弟弟吃饼干(妈妈把饭端);八九七十二;姐姐扎小辫;九九八十一;妞妞穿花衣。
②熊猫宝宝,走路摇摇,翻个筋斗,让你瞧瞧。
吃着竹子,肚子饱饱,扭着屁股,到处跑跑。
●(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
学生朗读诗歌,找出韵脚。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
《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教案名称: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目标:1. 了解押韵、和、平、仄的定义和原理;2. 能够通过对比和分析诗句的押韵和平仄,理解其对诗歌表达和韵律运用的作用;3. 能够运用押韵和平仄的原理,合理地构思和写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学板书;2. 古代诗词选集等学习资料;3. 石膏板、粉笔、纸、笔等教学工具;4. 各种韵律和平仄规律的例句。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简要介绍诗歌押韵和平仄的作用,如增加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感,增强表达力等;2. 提问学生对押韵和平仄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认识押韵(15分钟)1. 通过示范和讲解,介绍什么是押韵,如何押韵和常见的押韵形式;2. 根据示例句,分析和研究押韵的效果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 分组进行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诗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押韵现象,并分析其作用。
步骤三:认识和、平、仄(20分钟)1. 通过示范和讲解,介绍什么是和、平、仄,以及它们的定义和运用;2. 根据示例句,分析和研究和、平、仄的效果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 分组进行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诗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和、平、仄现象,并分析其作用。
步骤四:综合运用(20分钟)1. 学生分别拿着纸和笔,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自由的创作或改编诗歌作品;2. 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押韵和平仄的运用,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3. 学生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步骤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总结押韵和平仄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押韵和平仄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步骤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其他的韵律和音韵规律;2. 鼓励学生继续写作和创作,拓展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小组活动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理解押韵和平仄的概念,并能够分析和运用;2. 学生写作的诗歌作品评价,看是否能够合理地运用押韵和平仄的原理,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押韵和平仄,认识不同词的韵脚和韵音。
2.掌握用平仄、押韵等技巧创作诗歌和词语的能力,培养优美文字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押韵定义在诗歌中,押韵是指雄辩运用同一声或同一韵母的字来营造声韵美。
形式平仄押韵:以声调繁简来区分普通话中,每个汉字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分别构成了环节。
押韵则是人们根据韵母的相通程度来确定的。
还有一些跟拍字,如声调、清浊、舌位、唇齿、名次、都很重要。
应用对于一个有风格的作品,押韵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同时,学会押韵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时的表达能力。
2. 平仄定义近代汉字、词语、诗歌等文华体的中文有平韵、平仄之别。
所谓平仄,是指某个字音为平声,或含有平声之音,称作「平」;某个字音为上声、去声、入声,或含有这类声音之一,称作「仄」。
形式平仄有三种类型:平平仄、平仄仄、上下平仄(上文仄,下文平)。
「平平仄」的节奏感比较强,一般用于行文耐人寻味的文章中,较不适用于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平仄仄」则以短、亮、切的音韵为特点,容易被民众接受和记忆。
应用平仄是中文特色,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必要元素。
采用平与仄相生相克的配合,既能表达时代氛围、地方风情,又能对感情、意境、形体、节奏等方面的表达产生丰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观看教学视频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打开心智。
2. 文言文读写训练通过文言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3. 诗歌鉴赏通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指导学生懂得欣赏诗歌、感受押韵和平仄带来的音韵美。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集体观看教育视频学生观看教育视频《中华文化》第二集《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关于押韵与平仄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的介绍,认知押韵和平仄的概念、分类和鉴赏。
第二节:文言文读写训练通过文言文课文选择有平仄的一段,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平仄变化,并辅助学生读出其中的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