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长春版四年级下册《宿建德江》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宿建德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宿建德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能够理解并正确朗读文章中的生僻词汇。
3.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文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宿建德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正确理解生僻词汇,朗读流畅。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
1.如何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抒情之处。
2.如何让学生我们读一篇文章,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预习
老师在课前要求学生预读本篇文章后,根据问题预估文章内容,并准备不少于三个问题;
2. 自主学习
在自主阅读完成后,让小组内讨论文章相关内容,解决拦路虎问题。
3. 课堂讲解
老师根据小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中的精神内涵。
4.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在家中仔细阅读本篇文章,并整理自己的阅读笔记。
五、教学体会
本章教学主要依据文章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以及文章中的精神内涵,从语文阅读角度来选材,既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在学生学习理解和审美心理的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教案标题:古诗《宿建德江》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诗《宿建德江》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古诗《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与江河、夜晚、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营造出宁静、神秘的氛围。
2. 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江河景色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是否听说过古诗《宿建德江》?知识讲解: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古诗《宿建德江》的背景,包括作者杜牧的生平背景和写作动机。
2. 诗歌分析:解读古诗《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活动实践:1. 合作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古诗进行朗读,并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以体现古诗的意境。
2. 情感表达: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古诗《宿建德江》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进行表达。
总结反思:1.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分享他们对古诗《宿建德江》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2. 思考提问:提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惑或者新的发现,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
拓展延伸:1. 探究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例如杜甫、白居易等,让学生拓宽对古代诗歌的认识。
2. 创作古诗: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创作一首古诗,可以选择某个场景或者情感作为创作的主题。
教学资源:1. 古诗《宿建德江》的课文材料。
2. 音乐播放器及与江河、夜晚、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
3. 绘画工具、纸张、笔等。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合作朗读、情感表达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品评估:评价学生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的作品,看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反思:本教案通过创设情境、知识讲解和活动实践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古诗《宿建德江》。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下册第九单元《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板块分析:我们的祖国山川广袤,河流众多,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我国古代有很多诗人喜欢云游四方,吟诗作赋,借景抒情,本板块以“诗人的足迹”为主题共安排了三首古诗。
这三首古诗都出自唐代著名诗人之手,分别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刘禹锡的《望洞庭》,李白的《望天门山》。
教学古诗时,应以诵读为主,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9-1 宿建德江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揭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1.范读全诗。
(整体感知内容)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
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宿建德江》课时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一、复习旧知,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课件出示: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生: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诗眼”就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
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思,忆)2.导入新诗。
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设计意图】课始三分钟,抓住学生心。
教师首先让学生比较两首同是思乡古诗的相似之处,然后找出它们的诗眼,这就为学习新诗奠定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氛围。
最后设置疑问“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字正腔圆。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 ó”。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
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忆学法。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下册第九单元《宿建德江》教学设计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摘要:、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教学准备生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教学程、引入揭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课题)作者孟浩然板块分析我们祖国山川广袤河流众多然景观十分丰富我国古代有很多诗人喜欢云游四方吟诗作赋借景抒情板块以诗人足迹主题共安排了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都出唐代著名诗人手分别是孟浩然《宿建德江》刘禹锡《望洞庭》李白《望天门山》教学古诗应以诵主边边想象诗句所描绘情景体会诗人所要表达思想感情9 宿建德江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思是远望苍茫空旷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切倒映清清江水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客人夜幕诗人看到黑漆漆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心情孤寂近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慰籍与亲近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己真实感受结合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思念以及感慨人生复杂心情教学目标、认识生会写3生掌握多音、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3、理诗人所描写景色体会诗人忧愁情感教学重理诗人所描写景色体会诗人忧愁情感教学准备生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教学程、引入揭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课题)作者孟浩然二、学古诗.全诗(整体感知容).指名让学生检学生音及断句3.学理诗句思学提示()根据课释结合诗句理词语()组讨论议议如何理这首古诗(3)提出问题三、检学.结合诗句理词句思移舟划船离岸思泊划船靠岸烟渚渚水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江陆地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愁苦野旷野野外旷空旷天低树天比树还低.出示课插图让学生结合图理诗歌两句江孤岛上几棵高高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由是空旷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月光照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近引导体会作者心情作者远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野外种思乡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月船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丝喜悦也带些慰藉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又是些新愁)四、指导朗.理了这首诗含义和所要表达情感我们该用怎样语气呢?.指导朗停顿仔细体会诗表达情感3.配乐朗板设计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相关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诗人壮年曾往吴越漫游又赴长安谋官职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食鲜疾动终病故年五十二岁孟浩然生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部分五言短多写山水田和隐居逸兴以及羁旅行役心情其虽不无愤世嫉俗词而更多属诗人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教学目的:.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教学过程:一、古乐入境,直入课题一段优美的民乐为教室增添了古香古色,也把我们带到了“古诗诵读”天地。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谁来介绍一下孟浩然?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自读古诗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教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进行教学)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来,让我们一起读这几个词语(开火车读).(出示诗句)把这些生字带回到诗里面,谁能来读一读《宿建德江》?请你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一听,看他有没有把生字读正确,除了生字,这里面还有字是前鼻和后鼻音,也要注意听。
(指名读).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我们向他学习,一起模仿他来读一读。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边看插图边想像、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你们分小组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每句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明白吗?开始吧!(小组自学).学生汇报:你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来,把你读懂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我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忧愁油然而升。
原野空旷,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使我的心情更觉压抑。
宿建德江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选自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桦甸市第二实验小学吴晓卓《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默写这首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情感。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分层探究式(导读)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课时。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解题。
1.背诵孟浩然的诗《春晓》。
2.简介孟浩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学生课前预习)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
二、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之前,关注学习指南(一)学习指南(一)反复朗读全诗,至少读四遍。
要求:*前两遍要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后两遍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出节奏。
可以在诗句中画出停顿符号。
. 学生自由练读。
.检查朗读情况。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出示学习指南(二)学习指南(二)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古诗。
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参考书下的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
2.和同桌交流一下你对每句诗的理解。
遇到困难还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中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再读古诗,领悟诗情四、个性朗读,传情达意。
你觉得这首诗还可以怎样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创意地读。
五、随堂练习,背诵古诗。
.随堂练习。
(分层练习).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其他诗人用月寄托情感的诗句。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七、总结收获。
宿建德江教学目的: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
(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4)比一比: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
(小组比赛)5)问一问:客人的“愁绪”有哪些?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
(先写后说)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渚”,会写“德”等生字。
会理解“渚”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2.师板书课题3. 古诗词三首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puXuewang.com』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小学语文长春版四年级下册《宿建德江》比赛获奖教案优
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2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2【讲授】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
(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
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 4 )小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