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学案(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的: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如何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3、仿写诗歌1~3小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切入,引起兴趣1、同学们,如果我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朋友、同学或老师,靠什么呀?(语言)2、师简介语言:语言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口说、笔写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可以从书本上阅读,去获取知识,汲取营养,这都是我们人类的事。
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今天,老师带来了四种大自然的语言。
3、(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图片)从这四幅图片中,你们知道了什么?4、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2、了解诗歌特点:分小节,不分自然段。
3、提出学习要求:不仅学诗,还要写诗。
三、自读课文,读中见悟1、课文哪几个小节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
2、学习2~9小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思考:诗歌中那些事物和我们说了话,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语言?(2)、反馈,并板书。
(3)、教师示范学习第2小节。
①、教师表演读。
②、教师将自己当作白云,并向大家介绍了白云告诉人们的大自然的语言。
③、小结这一学习方法。
(4)、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相应的小节。
(边学习边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朗读4、5小节。
)(5)、课文中的八种事物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方面的知识?(6)、男女生赛读2~9小节。
3、学习10~14小节。
(1)、自由大声地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科学家看懂并运用了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2)、反馈,并简介三位科学家。
(3)、拓展延伸:课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运用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4)怎样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第10小节。
(齐读,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四、拓展延伸,仿写诗歌1、小组讨论:生活中,同学们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2、汇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方法1.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文学常识,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
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3.小组内交流、订正。
4.交流、讨论问题(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5.朗读课文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三、练习:(一)字词练习1.选字填空。
燕雁(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________就能___(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学会了鉴别皇冠。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1.1 课程背景《大自然的语言》这一单元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学生认识语言这个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认识它的美好和重要性。
2.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互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感受它的美好。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语言的重要性和交际工具的作用。
2.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询问学生,什么是语言?为什么我们需要语言?(2)播放视频《大自然的语言》。
引导学生讨论视频中出现的自然景观和动物,了解自然语言的表现形式。
3.2 讲授环节(1)分享阅读素材:请学生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表现形式和美丽之处。
(2)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3)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文中的问题,展示各自的想法和感受。
3.3 实践环节(1)练习语言表达能力: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处自然景观,使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2)口语表达活动: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朗读描述图片所见的自然事物,并进行阐述。
(3)合作创作活动:小组合作创作一篇有关大自然的语言的文章。
3.4 总结环节(1)请幸运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所感所悟(2)讲解和解答本节课的疑惑。
四、课后作业及评价4.1 课后作业(1)完成口语表达作业,要求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在家观察身边的自然事物,了解自然的语言。
4.2 评价标准(1)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情况。
(2)关于大自然语言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3)参与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刚刚学过的《古诗三首》和《海上日出》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迷人的风景。
在我们沉醉于其中的时候,你又可曾从这迷人的自然中学到什么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大自然神奇的一面。
二、初读课文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认读。
(2)画出文中生词,再次认读。
2.把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一共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三、全班交流1.形近字组词筝()庐()争()炉()挣()护()四、熟读全诗,把诗读流畅1.个人自由读。
2.教师引读。
3.同桌接读。
4.齐读。
五、再读课文,深入思考1.课文的哪几个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2-9小节)①白云高飘,第二天是晴天(气象知识)②蚂蚁忙搬家,预示要下雨③蝌蚪水中游,春天到人间)(四季变化的常识)④大雁向南飞,秋天在眼前/⑤大树上的年轮)记载着年龄(动植物生长的知识)⑥鱼鳞上的圆圈⑦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告诉人们世界屋脊原是海洋③庐山的“漂砾”,告诉人们温暖(地质考古学知识)的江南曾有过寒冷冰川2.哪几个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10-14)小节“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人永远看不见”。
要“开动脑筋”,“刻苦钻研”。
3.你从课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知道了什么?哥白尼一创建“太阳中心说”阿基米德—一发现并计算浮力用心观察自然,刻苦钻研富兰克林一→收集雷电六、朗诵全诗七、拓展1.依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落叶在空中飞舞。
就像那彩蝶翩翩。
大自然的语言在林中写着:秋天已来到人间。
2.拓展阅读。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八、布置作业1.积累本课词语。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九、板书设计大自然也有语言:1大自然的语言2-9列举各种大自然语言10-14怎样看懂大自然语言。
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并能够运用自然元素的语言描写技巧进行初步的写作训练。
2.通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通过了解、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学习自然元素的语言描写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提问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0 minutes)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的自然元素,并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观察。
Step 2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25 minutes)1.教师通过教材中的文字,向学生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和意义。
2.教师示范运用大自然的语言描述一个实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描写的美妙。
3.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和思考,运用大自然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一个经历或感受。
Step 3 自然元素的语言描写技巧(25 minutes)1.教师通过教材中的例句和段落,向学生介绍自然元素的语言描写技巧,如形容词、动词、比喻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然元素的语言描写技巧,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运用和练习。
Step 4 写作训练(30 minutes)1.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题目,如“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大自然语言和描写技巧进行写作。
2.学生开始写作,教师逐个批改学生的作文,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Step 5 总结与反思(10 minutes)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自然元素的语言描写技巧。
2.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大自然,积累语言素材,培养爱好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2.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自然诗词进行欣赏和解读,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评析能力。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上册课文:8* 大自然的语言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大自然的语言》是儿童诗,它告诉孩子们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能告诉人们许多知识,只要仔细观察,刻苦钻研,就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所以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重视朗读训练,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合作式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1.学会“雁、庐、鉴、筝”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 2~9 小节,从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1.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2.对课文总——分——总结构的掌握。
课前准备:1.学生收集有关神奇大自然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②讲解“三叶虫、漂砾”时,随机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展示课件第六屏)③指导朗读:“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发现、看见大自然的语言的方法是留心观察、开动脑筋。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赏读、赛读:教师边听音乐边范读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2.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的哪些语言?说给大家听。
3.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如:哗啦,哗啦,风儿刮起,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水共同奏出:一个迷人的春天童话。
(展示课件第七屏)五、布置作业1.完成诗歌仿编。
2.课后收集大自然的知识,为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做好准备。
第8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雁、鉴”等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冠”。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3.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能告诉人们许多知识,只有善于观察、刻苦钻研、开动脑筋,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启发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一个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1.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大自然中现象的图片。
师: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今天,我们一起去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吧!(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师:这是一首儿童诗,朗读的时候要欢快、亲切一点。
2.质疑课题指名质疑,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那我们一起去解决这几个问题吧!二、听朗读材料,初步感知文章内容1.播放朗读材料。
(1)要求学生为诗歌标上小节号,圈出词语。
(2)听录音划记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三、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多音字2.指名朗读。
四、深入阅读,合作探究(一)学习第1节1.指名朗读第1节。
2.思考: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3.指名回答。
4.板书:提出问题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师:这里运用了“开篇点题”的写作方法。
(二)合作探究1.师: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大自然的语言呢?各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教师出示表格内容并板书)2.反馈指名回答(教师出示表格内容并板书“白云……”)(三)学习2、3节1.指名朗读第2、3节。
2.课件出示第一句“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大自然的语言。
”3.师:课件上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名回答)4.师:思考一下,这两节讲的大自然的语言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呢?(指名回答)5.出示:预报天气(板书:预报天气)6.师:那作者还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大自然的语言呢?7.学生快速地浏览4-8节,指名回答。
8.师:你们是从哪里找到的?(四)学习4、5节1.课件出示4、5节的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知识性小诗,共有五节。
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不论是什么样的语文学习基础的孩子在接触本文时估计都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而且这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小诗,无论是在识字、阅读与理解感悟上都不会给学生形成太大的障碍,课堂上所需要教师去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让学生悄然走入这份大自然的召唤书中,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的科普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是很近,许多字、词、句学生难于朗读、难于理解,我备课时确立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这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使人联想到事物的发生和变化。
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初步学生合作,在朗读、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主要教学过程分五步:第一步,复习生字词,课件演示“秋天黄叶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阅读的兴趣。
第二步,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铺路。
第三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鼓励学生提问,在质疑中初步学会探究。
第四步,根据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第五步,拓展延伸。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一、复习旧知,激发情趣。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今天,我又带来了它们,看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课件2、老师这儿有一段不说话的电影,同学们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看,如果看明白了,就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为”)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
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设计理念: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
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核心问题: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
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查阅资料:三叶虫教学准备: PPT课件板书设计:13大自然的语言蝌蚪图春天来了鱼鳞图一圈一岁三叶虫图汪洋一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语言”1.解决“语言”的意思师:认识这两个字吗?(认识)谁来读一读?(生齐读)什么意思吗?(就是说的话)你都听过谁说的话?(爸爸妈妈、小狗……)2.引入课题师:说得不错!看看你们的眼力如何,看图猜季节!(师出示四季的图片生猜季节)师:雪花纷飞,冬天到了;荷花盛开,已是夏天;落叶飘舞,那是秋天。
这些都是大自然悄悄对我们说的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伸出小手,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戴巴棣)》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
3.认识“雁、庐、鉴、铮”4个生字,并学会正确拼写。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并背诵诗句。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1.《大自然的语言》,看着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中的语言。
四、参考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竺可桢发表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气象学,地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1924)、《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物候学》(1963,与宛敏渭合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
作者: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1910年赴美国留学,曾在哈佛大学地学系学气象,1918年获博士学位。
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
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