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七下芦花荡课文导入语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3课《芦花荡》教案(鲁教版初一下)(3)doc初中语文(1)●学习目的:1、复述故情况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品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会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讲的传奇色彩是如何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讲。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觉,其中一个小孩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锐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
不管是日常斗争,依旧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
小讲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包蕴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第一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依照这篇小讲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能够探究小讲的传奇色彩是如何样造成的,还能够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进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情况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预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学生一边观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专门的聪慧打击了敌人,收成了胜利。
在宽敞的冀中平原,在漂亮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伙儿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讲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讲«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第三课芦花荡教材分析:《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探究,分组合作研讨,教师引导点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上查找有关作家孙犁的人物介绍和代表作品。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导语:你知道多少抗日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
(学生发言,相互补充)确实,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畔,抗日战争的洪流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位普通的老英雄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1、给下列生字注音。
提(di)防疟子(yào)寒噤(jìn)蹿(cuān)仄(è)歪飒飒(sàsà)吆喝(yāo he)张皇(huáng)失措2、解释词语的意思。
张皇失措:央告:仄歪:3、简介作者。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班级:姓名:第一课时【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以下加点词语的读音:提.防疟.子寒噤.蹿.仄.歪飒飒....吆喝2、能说出以下词语的意思:①编算②寒噤③蹿④张皇失措⑤寒噤⑹转弯抹角3、能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情节,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4、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体会“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课前预习导学】一、预习方案1、初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⑴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芦花荡》是一篇小说,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指、、。
与本文同为“白洋淀纪事”姊妹篇的一篇文章是。
⑵在文中画出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苇.塘撑.船疟.子寒噤.蹿.了一蹿仄.歪飒.飒转弯抹.角提.防⑶结合上下文及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①编算:②寒噤:③蹿:④张皇失措:2、再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①美丽的芦花荡里有着哪些人?②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③故事情节。
序幕:(环境描写和主要人物)→开端:→发展(大菱受伤,老头愧疚)→高潮(结局)3、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文本,用一句话概括你眼中的老头形象。
二、预习收获三、质疑问难(此环节针对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圈点批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有目的地读书。
)【课堂学习研讨】一、本文中出现三位人物,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说出你的理由。
(此问题可自主解决,找理由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二、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在文中画出并分析。
(可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办法,两两结合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画出,分析交流,分析师要抓准关键词语进行。
)三、为你预习时概括的老头形象找出依据(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概括人物的性格或形象,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关键词、重点语句来分析。
)四、时过境迁,转眼间新中国已成立60周年,你认为老头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人物形象或性格升华到精神,放到一个特定年代,就是一个社会阶层的缩影。
追忆英雄——走近孙犁《芦花荡》林元梅寒亭六中语文教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 跳读课文,鉴赏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学会运用;3.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课前准备】1.了解作者孙犁。
2.阅读八上主题丛书第一册9-13页《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20-22页《“红小鬼”在走出草地前倒下》,23-27页《长征铁流劲旅中的巾帼英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每年八月在河北的芦花荡,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一丛丛芦苇相隔的间隙里,倒映着蓝天白云,苇塘里不时传出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静美如画的芦花荡,有一位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在每天夜里为部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
穿越时空隧道,细望月光下更显娇美的芦花荡,一条小船快速地向我们驶来,看老头子又有新任务了。
这段是外貌(肖像)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干瘦的老头比喻成鱼鹰,请同学们思考同样是写老头子的瘦、同样运用修辞手法,把“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换成“骨瘦如柴”“瘦骨嶙峋”?生1:“骨瘦如柴”“瘦骨嶙峋”虽是写瘦,但是病态的,不健康的;生2:鱼鹰在芦花荡很常见,拥有尖利明亮的眼睛,捕鱼很厉害。
作者把老头子比喻成鱼鹰是褒义,是赞美老头子视力好,也为后文夜里执行任务做了铺垫。
师总结:是的,写好一个人物并不是用了修辞就够了,修辞的使用必须要通过细致的观察使其贴合人物形象,词语的使用要多推敲,使其准确地为人物塑造张本。
(2)47段,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是老头子的心理描写,标点符号两个问号,两个叹号,蕴含着老头子强烈的自责和自尊以及对两个孩子的喜爱之情,朗读时要注意人物的语气。
芦花荡》课文导入1. 你知道多少抗日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
(学生发言,相互补充)确实,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畔,抗日战争的洪流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位普通的老英雄吧。
2.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3.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4.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5.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
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6.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
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到你!《芦花荡》教案篇1课型:教读研讨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芦花荡》说课稿-----济宁市北湖区第一中学凌翠云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内容包括四部分,即: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芦花荡》选自鲁教版初中语文四年制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收录了六篇文章,有新闻、诗歌、小说、通讯、书信等,虽然体裁不同,但都以战争为题材。
可见编者的意图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正义战争以及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芦花荡》是一篇小说,记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与敌人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事迹。
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还有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更是让人心生向往,孙犁清新明丽的文风,把我们带入那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使我们感受着这片土地上那份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或口述故事的能力。
2、学习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重点:1、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难点: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征。
2、体会人物爱与恨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
二、说教学方法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指引航向的灯塔,而科学的方法则是顺利抵达彼岸的助手。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情境烘托法,播放图片,展示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从视觉刺激学生对本文的兴趣,使之投入到本文的学习中。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品格。
学法: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这正如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用教,学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学”,为此我建议学生采用以下学法:1、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利用电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芦花荡》说课稿鲁教版(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二语文下册《芦花荡》,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交流:一、教材分析: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的反抗者给予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抗击.过程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 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二、学情分析:从现有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三、.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的主要情节,理解带有传奇色彩的主人公的性格特征.2、学习本文景随情移、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并体会其作用.四、教学重难点学习用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五、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习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所以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梗概.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结合小说三要素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导语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歌是在狼烟四起的抗日战场上诞生的,在和敌人血战的艰苦岁月里,有许多人在浴血奋战,其中,有这样一位老英雄,他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诠释了个人和民族的尊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芦花荡》.【设计理念】我设置导语是这样想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课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把课文置于大历史的背景下,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责任感.第二步:整体感知,勾画性格,通过阅读解决下列问题:1、生字词的默写与巩固.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你从老头子这个人物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设计理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对基础的夯实程度、对课文的整体掌握程度和从自主预习到效果反馈衔接力度.第三步:合作探究,为了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1.对于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采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 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请你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3.写作训练,读语段练笔(老头子为大菱小菱报仇部分):“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要求进行一下心理描写: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设计理念】设置这些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第四步:课堂练习,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阅读并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对写作手法和塑造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阅读,体味一下同样是爱国主义作品,不同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处理方式.【设计理念】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第五步:小结,教师活跃课题气氛,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千千万万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一事实.七、作业:A类:巩固性作业,伴你学B类:参考文章老头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写一位你熟悉的人.。
七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芦花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芦花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学会珍惜和平,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芦花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芦花荡》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芦花荡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芦花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是否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也要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芦花荡》课文导入
1. 你知道多少抗日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
(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确实,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畔,抗日战争的洪流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位普通的老英雄吧。
2.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3.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4.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5.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
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6.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
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7. 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
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
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8.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
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
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
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9. 导入:可观看《铁道游击队》或《小兵张嘎》等片断,……
10. 电影风光片导入
播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华北明珠——白洋淀》中有关白洋淀的风光部分片断。
影片播放中,以马玉涛演唱的歌曲《白洋淀风光美》为背景歌曲,同时在屏幕上出现下列介绍白洋淀风光的文字:
在华北平原上,有90多个相连通的大小湖泊,它们统称白洋淀,又被誉为“华北明珠”。
在人们眼中,白洋淀风光是神奇的、美丽的、迷人的。
白洋淀最吸引人的当属水乡风光,而且随季节不同景色各异:春季芦苇丛生,满湖青翠;夏季荷花初绽,风光旖旎;秋季芦花纷飞,鱼鸭满淀;冬季湖面冰封,莹润如玉。
白洋淀还盛产鱼虾,有芦苇十四万亩,年产编织苇席七百万片。
白洋淀,河淀相连,沟壕纵横。
淀内既有村庄又有田园,景色清新、淡雅。
白洋淀独特的风韵,使人难忘。
导言:然而,这么美丽的白洋淀,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那茂密的芦花荡里,更是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好战场,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
11. 电影导入
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断:
嘎子和房东小女孩英子泛舟在白洋淀湖面上……
导言:上面这段影片就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小兵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有利的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雁翎队”也因此闻名中外。
同学们知道吗,当年在白洋淀里带领游击队员打鬼子的雁翎队队长赵波。
已年过八旬的老人,身板还很硬朗,登上小木船时很显轻盈。
说起“白洋淀,英雄多,到处都有嘎子哥”这在淀区家喻户晓的民谣,这位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的原型大声笑着说:“全雁翎队的队员都是‘嘎子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芦花荡就是反映当年抗日游击队战斗生活的小说。
12. 简介作者及作品引入
播放作者孙犁生前各个时期的照片和作品集的各种版本,并配以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同时播出孙犁的简介:
孙犁——现、当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此外还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叙事诗集、通讯报告集、散文集、论文集、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