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芦花荡》也是八年级语文人教版的一篇课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范文以及原文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
一些影片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
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学生补充,板书巩固。
3分钟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阅读感悟,自主研讨。
15分钟提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飒飒泅水2、解释词语:转弯抹角: 悠闲: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阅读理解《芦花荡》赏析阅读理解《芦花荡》赏析《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孙犁笔下的景物描写。
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切忌游离地写景。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到你!《芦花荡》教案篇1课型:教读研讨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孙犁《芦花荡》节选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孙犁的《芦花荡》,真是好有意思呀!故事里有好多好多芦花,风一吹,沙沙沙地响,好像在唱歌一样。
还有一只小船,慢慢地在芦花荡里荡呀荡,水面上波光粼粼,真是美得不得了。
书里面有一个小男孩,他很喜欢和爸爸一起去芦花荡。
爸爸说,那里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有很多的故事和秘密。
小男孩也特别喜欢那里,因为每次去,都会看到好多好多的芦花,像雪一样白,风一吹,就像花儿在跳舞。
嘿嘿,我觉得小男孩真幸运,每次都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我看了之后,也好想去芦花荡看看。
那里一定很安静,很舒服,风吹过来凉凉的,芦花在风里沙沙地响,真是让人开心。
孙犁叔叔写得真好,他让我想象到了好多好多美丽的画面。
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去那里,看看那些芦花,再坐上一只小船,慢悠悠地荡着,享受着美丽的风景。
嗯,读完了,我觉得好开心呀!
—— 1。
《芦花荡》课文原文《芦花荡》课文原文本文选自《孙犁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孙犁(1913~2002),当代作家。
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事迹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芦花荡》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参考!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芦花荡》优秀教学设计示例《<芦花荡>优秀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的风格特色。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抗日队伍的深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体会其传奇色彩。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理解其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为了保卫祖国、抗击敌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抗日英雄——老头子。
让我们一起走进孙犁的《芦花荡》,去感受他的传奇故事。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孙犁(1913 年 4 月 6 日 2002 年 7 月 11 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诗意,以表现农村生活和抗日战争为主要题材。
代表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
(三)检查预习1、请学生朗读文中的生字词,教师正音。
2、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如“寒噤”“阴惨”“张皇失措”等。
(四)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老头子在白洋淀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时,大女孩受伤,老头子为她报仇的故事。
2、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芦花荡》教案篇一训练重点:复述故事情节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步骤:一课时1、导入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正音、解词)浸提防尖利悠闲疟yo子疟疾寒噤n 蹿un 仄歪飒飒挂花泅i’水转弯抹角吆喝yo 张皇失措央告4、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概述故事(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
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
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老头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5、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文《芦花荡》缩写
年级:初二字数:450字体裁:记叙文
课文: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景点:
俗名锣鼓堂。
位于中华山东北,金家山南侧,为莫干山最大的山顶公园。
有泉水特清冽,汇注成荡,荡边多生芦苇,故名。
周围广栽竹树,遍布园林。
夏日幽静清凉,极宜消暑。
从荫山街南端拾级而上,约行数百步,即可抵达。
公园的圆洞门门额上题“芦花荡”三字。
门前枫树挺拔,有似卫士;玉兰茂密,俨若迎宾。
园内水池呈椭圆形,池中塑有白鹤,神态悠然,旁若无人。
池中喷泉汩汩,睡莲袅袅,泉甚清洌,花甚妖艳。
沿坡度舒缓的石级上行,
登上约2米高的平台,便见左侧圆池形的芦花荡,荡内遍种芦苇,每到秋季,芦花如雪,别有情趣。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芦花荡》是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
它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战争为题材,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其成功的环境烘托、鲜活的人物形象、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不失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读罢此文,感慨有三:人物之奇。
孙犁笔下的英雄——老头子,是老百姓自己的英雄。
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自尊得有点孩子气,自信得有点自负。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塑造英雄形象,使英雄形象真实可爱。
手法之妙。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求神似。
几处心理描写,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
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反映出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意境之美。
孙梨用诗意的自然景色赋予了战争另一种氛围,用清新自然、朴实精练的语言编织着芦花荡的斑斓色彩:朦胧的星、皎洁的月色、红日、白清的淀水、白绸子的水鸟、碧绿的荷花、蓝天、紫色的芦花。
景物的描绘与人物的刻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的韵致。
中国人不喜欢战争,悲苦对于中国人来说太平常了,于是中国文人就用喜剧来解读悲剧。
孙犁与《芦花荡》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特殊记忆。
【教学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3、认识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教学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景物描写及其作用【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上网查找有关作家孙犁的人物介绍和代表作品。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创设情景撩拨兴趣幻灯片播放: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同学们,在这风光旖旎的白洋淀里正义的洪流铸就了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你们还认得他吗?幻灯片显示:小兵张嘎的照片机智勇敢的嘎子有一身水把式,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抗日小英雄。
同样也是在这片白洋淀里,还活跃着一位更具传奇色彩的老英雄。
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认识一下这位老英雄。
【设计意图】电影和故事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此为切入点,从故事走进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教学铺垫资料助读1、教学铺垫一幻灯片出示:(1)辨明字音、字形:提防(dī)竹篙(gāo)疟子(yào)寒噤(jìn)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转弯抹角(mò)张()失措月明风()(2)辨析词义:寒噤:因寒冷而哆嗦仄歪:倾斜、歪斜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2.教学铺垫二走近孙犁:学生查找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荷花淀派的语言风格。
幻灯片出示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著有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补充:《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
作品风格: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
【设计意图】扫除文字障碍,了解作者创作风格,做好教学铺垫。
三、整体感知:(一)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体裁?三要素?(明确考点:人物,环境,情节,主题)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教师总结明确:情节:主要内容概括:《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
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二天,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单身智斗敌人,收拾了鬼子,为女孩子报了仇。
具体情节梳理:课文主要记述了老头子的那两件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②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人物:主人公:老头子。
形象特点:爱国的抗日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自信自尊,智勇双全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具体分析:(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女孩:喜爱;对鬼子:满怀仇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勇:不带一枝枪;智:设下计谋。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主题:品读“名字”:老头子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作者要写一个无名英雄?联系时代背景,明确主旨:1、他没有姓名,因为像这样的人白洋淀到处都是,如果平时不打仗,他们都很温和,很朴实的,但是敌人一旦把战争强加给他们时,他们每个人都成了不朽的英雄!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示: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布置作业: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五、课后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字词二、品味赏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四人一组讨论,探究妙处。
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交代时代背景,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
“苇子”比喻白洋淀百姓,“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为下文写老头子自信地斗争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做铺垫。
“狠狠”也形象地表达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⑵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
赏析:比喻,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英勇、干练,技艺高超。
⑶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赏析:表现战士们斗志昂扬的状态,侧面表现老头子本领高,功绩大。
⑷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赏析:推动了情节发展,天气闷热,为下文鬼子洗澡、老头子水中惩治鬼子埋下伏笔。
⑸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赏析: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衬托老头子复仇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同时表明美丽的荷花淀不容侵犯。
2、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示: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推动情节发展,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3、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反思体验,读出自己在抗日战争这个非常态的生活中,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转化为诗意的景物描写,以沉静从容的姿态,尽展浪漫主义色彩,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孙犁的战争小说,是美的。
不仅美在环境,美在传奇的英雄人物,更美在人性,美在人情,美在孙犁对战争与英雄独特的生命审美。
这就是孙犁对他所经历的战争岁月的独特解读。
阅读文章既要读文、也要读人,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
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好似拿了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钥匙。
历史可以过去,但不可以忘记,那么就让我们直面心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吧四、作业:1、课外阅读《芦花荡》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五、课后记:●板书设计情节传奇色彩芦花荡——美人物真实可爱环境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