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21
4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掌握实词军、鄙、说、知等,虚词之、以、而、焉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读准字音,读对断句。
(二)查阅关于《左传》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阙.秦( )杞.子( )逢.孙( ) 不知.( )2.《左传》又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盲史官。
3.解释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3)秦伯说,与X人盟(说,通)(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越国以鄙.远③夜.缒而出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因人之力而敝.之5.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意思。
①行李之往来②若舍X以为东道主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亦去之⑤今老矣,无能为也已6.解释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X以陪邻⑤若舍X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因人之力而敝之(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X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因人之力而敝之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亡X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若舍X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夫晋,何厌之有?8.名篇名句默写。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知;,不武。
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秦师为何而来?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3.烛之武心有牢骚却又为什么能临危受命?4.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5.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贰.臣/腻.友推辞./辞.藻狐.狸/孤.儿鄙./裨.益薄.暮/薄.荷行.李/道行.C.共.其乏困/供.需瑕.疵/蒹葭版..图/草坂.肆./肄.业城阙./上阕与..会/赠予.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中国人曾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们,我们愿意捐助一切,与中国永结秦晋之好....!”临危受命....,终于说退秦师,让X国化险为夷。
4 烛之武退秦师一、读准字音氾.南(fán) 贰.于楚也(èr)夜缒.而出(zhuì) 肆.其西封(sì)戍.守(shù)二、辨识通假(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句末语气词,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三、一词多义(1)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辞⎩⎪⎨⎪⎧辞.曰:“臣之壮也……”(动词,推辞)停数日,辞.去(动词,告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名词,言辞,此处指借口)(3)其⎩⎪⎨⎪⎧吾其.还也(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君知其.难也(指示代词,那)其.真无马邪(句首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必先苦其.心志(第三人称代词,他的)(4)而⎩⎪⎨⎪⎧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黑质而.白章(连词,表并列)(5)以⎩⎪⎨⎪⎧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顺承)(6)焉⎩⎪⎨⎪⎧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7)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副词,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稍微,隐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稍,稍微)(8)之⎩⎪⎨⎪⎧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臣之.壮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四、词类活用(1)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2)既东.封郑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均为名词作动词,驻军)(4)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盟约)(5)既东封.郑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6)越国以鄙.远 (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7)若不阙.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9)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10)越国以鄙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11)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1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3)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14)且贰.于楚也 (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五、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古义:省略“之”,应为“以之为”,即“把……作为”。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大点.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三备考的时候,恐怕对文言文已经有厌烦和畏难情绪。
本文是高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又是先秦历史散文,字词句疏通的难度很大。
如果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就谈不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还容易助长坏习惯,也会打消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积极性。
所以师生面对这样的文言文,只能迎难而上。
当然,篇章学习也重要。
本文篇幅不长,学生面对的文本作为第一手资料就那么一点,如果教师穿靴戴帽讲出几千字的微言大义,似乎有强加教师成见之嫌。
积学储宝,才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力量之所在。
所以我更看重的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严格要求,监督学生识记;拓展阅读,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
出于以上考虑,我对本课教学作出如下设计。
第二大点. 三维教学目标1.提出问题,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消除文字障碍,积累词类活用实例,揣摩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逐步培养学生准确复述课文信息,把文言知识迁移到别的文言文阅读中的能力4.正确认识烛之武说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他的辩才,而在于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他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
5.学习主人公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大智大勇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识记和复述原文信息。
难点:词类活用、课文熟读与重点词语积累。
教学方法:1、布置预习:印发全文译文和重点词语用法意义解析。
学求学生熟悉。
2、设置问题,课堂上开展研讨与对话。
3、诵读,积累语感。
4、以训练题加强检测和督促,让学生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为了追求更多的土地与奴隶,成为霸主,纷争不断,几乎每年都会有几百场战争, 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毫无正义可言的。
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要讲解的就是春秋时期的X国,大战在即后来大战又消弭于无形的历史故事。
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绍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能熟读或背诵课文,领会一词多义,学习实际应用劝说的艺术。
3、美育目标:品味学习文中有关人物劝说辞令的语言美及文章的结构美。
4、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的先国家之急后个人之忧并勇当大任的爱国精神。
二、1、课时安排:两课时2、学习步骤:听——读——品——用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大家都看过电视连续剧《亮剑》吧?(学生答:看过)剧中主人公是谁呢?(学生答:李云龙)对!李云龙耿直豪爽、勇猛顽强、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亮剑的精神品质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他能征善战、出奇制胜,立下赫赫战功。
今天我们将要接触另外一位英雄人物,他没有李云龙的能征善战,然而他救了自己的国家。
他没有动一兵一卒,凭的仅仅是自己的三寸之舌。
他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本文的主人公——烛之武。
好,下面我们就学习本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放映课件,第一幅画面是片头画面。
第二幅是《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三)整体感知1、朗读,因声求气,循声得情。
师生共同总结朗读技巧2、请学生读,读出感情。
师作评价。
3、学生读后对文意大致有了了解,选择题形式概括段意。
4、学生选择。
第一段段意概括:(1)、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
(2)、晋、秦围郑(3)、秦、晋围郑答案选2。
因为围郑的起因来自于晋国。
第二段段意概括:(1)、郑伯引咎自责。
(2)、郑伯劝烛之武接受任命(3)、烛之武临危受命。
答案选3。
本文主人公是烛之武。
第三段段意概括:(1)、秦伯撤军。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句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林君令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知识牵引,明确考纲。
展示文言文考点,学习文言文翻译方法。
(见PPT)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1、作者简介与文题解读(见《优化学案》P17)2、《左传》与编年体3、知识补充——史书体例——识记(考试填空,不写错)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记载的时间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编历史的方式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编历史的方式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记载的时间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编历史的方式四、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
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
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
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
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第二单元1.边读边思,认真研读原文,避免浮光掠影(1)借助注释,粗读文章。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文章,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结构。
(2)质疑解难,了解大意。
通过细读,要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所以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要注意把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和文言虚词等文言现象。
有的可以联系课内学过的文言文知识,通过比较来确定本词的含义。
2.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概括能力(1)深入领会,把握内容。
在掌握了字面意思后,要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
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记叙了什么事件,描写了几个人物,分几层意思等。
(2)理清情节,弄清结构。
古代记叙散文在情节结构上很注重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甚至有时,作者就像是一位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
可见,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是我们阅读古代记叙散文首先要做的。
如《烛之武退秦师》,文章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可是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总体来说,其情节结构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3.掌握技巧,鉴赏形象阅读古代记叙散文时,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去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可分为: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描写;侧面烘托、正面烘托;人物经历、身份、修养等。
如《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形象刻画就非常成功。
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塑造了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的人物形象。
还有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武阳外勇内怯等。
另外,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放到一定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去分析。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俗话说“祸从口出”,其实“福也从口出”,舌头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
为国为民,摇唇鼓舌就会强于百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非就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关键是要“修心”。
如果烛之武不是心系国家的利益,怎么会在危机关头,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智勇过人,怎么会在秦国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又怎么会抵上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呢?临危受命,善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只身说退秦军,他,维护了国家安全——他就是烛之武。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有《左传》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其中,《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依照《春秋》编次,是对《春秋》的解释,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丘明亦成为史家开山鼻祖,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使者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素结“秦晋之好”(即两家联姻),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自然形成了。
1.史书体例我国古代史书主要有以下六种体例:2.《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是《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3.晋侯.、秦伯.围郑封建制度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第三等。
爵位,君主国家封贵族的等级。
4.是寡人..之过也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时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
客人从西方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方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
后来借以泛称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国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氾南。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公子重耳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以:因为。
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时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节接待他。
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新]郑北。
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段解:首段虽只有25字,却包含多层意思,作用甚大:①写出了当时郑国危机的形势(两大国围攻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②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③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矣,若' 使烛之武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了,如果能派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 '辞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但烛之武推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错误!]消句子独立性。
壮:年轻时。
犹:尚且。
为:做。
已:通“矣”。
层解: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而烛之武婉辞拒绝。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交代了烛之武目前的境况,即一个久不为重用的老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来求您,这是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我的过错啊。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
烛之''许'之。
武就答应了。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是:这。
过:过错。
然:然而。
焉:语气词。
许:答应。
层解:郑文公贵为国君,诚恳道歉,引咎自责,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
段解:烛之武先是婉拒,后又承担起说秦重任,这就使这篇说理性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毫不呆板。
一个“许”字,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一部分内容用粗线条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行为做了必要的铺垫。
夜' 缒' 而''''''出,见'' 秦伯,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出去,烛之武去进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层解:以退为进,使对方放松戒备。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为什么要亡'郑''以陪''''''邻?''邻''之''厚,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势力雄厚了,'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共'其'乏困,''''' 君 '''''亦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来说,也没有无所'害。
什么有害的地方。
[越:越过。
以:目的关系连词,可不译。
鄙:本指边邑,这里用作意动词,把……当作边邑。
焉用:何用,为什么用。
陪:增加。
邻:邻国,指晋国。
薄:薄弱,削弱。
若:如果。
以为:以之为,把它(郑国)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原写作“行吏”,后习惯写作“行李”。
共ɡōnɡ:通“供”,供给。
其:代使者。
所: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
层解: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朝'' 济' 而' '夕' 设版焉,君之所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也。
知道的。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 取'''之?'''阙秦' '' 以利晋,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土地减少却让晋国受益,唯''君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