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实验和观察1
- 格式:ppt
- 大小:466.50 KB
- 文档页数:14
七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科学入门
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的学问。
2.科学工作者把观察和实验当做收集科学事实、探索科学道理的方法。
3.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观察和实验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3.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要验证的问题;学会控制实验条件;尝试分析失败的原因;理解仪器的作用;尝试自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制定比较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
3.长度的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累积法。
4.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5.体积的单位有:立方米(m³)、立方分米(dm³)、立方厘米(cm³)、立方毫米(mm³)、立方微米(um³)、立方纳米(nm³)。
6.体积的测量工具有:量筒或量杯。
7.单位换算:1m³=1000dm³,1dm³=1000cm³,1cm³=10mm³,1mm³=1000um³。
8.单位转换的方法:除以进率。
科学植物的观察与实验植物是地球上最华丽、最神奇的生物之一,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进行生长、繁殖和适应环境。
通过观察植物并进行科学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植物的生命周期、生理过程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响应。
本文将探讨科学植物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和意义。
一、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等阶段,来探究植物的生长规律。
1. 种子发芽实验为了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我们可以准备一些种子并将其分别放置于不同的环境中。
例如,我们可以将种子分别置于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以及阳光不足或寒冷的条件下。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光照和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 植物生长过程观察选择一种常见的植物,比如豌豆,将其种植在透明的花盆中,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观察。
记录豌豆的生长高度、茎叶的变化以及根系的生长情况。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观察到植物从种子到生长成熟的全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和变化。
二、探究植物生理过程除了生长过程,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来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水分传导等。
1. 光合作用实验为了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我们可以将一片植物叶片置于含有碘液的蒸馏水中。
观察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叶片变黑的区域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而未变黑的区域则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光合作用的发生位置和过程。
2. 呼吸作用实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是为了获取能量和释放代谢废物。
我们可以将一片植物叶片放置于密封的容器中,通过观察一个周期(如一天)后容器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呼吸作用。
如果容器内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说明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
三、研究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植物对外界环境的响应是其适应环境的重要表现。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植物对光线、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响应。
1. 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将相同品种的植物分别置于不同强度的光照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茎叶颜色和形态的变化。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培优提高”秋季班讲义(一)科学观察与实验操作一、科学与观察1、科学实验中会产生变色、爆炸、气泡、沉淀等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整理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观察直接观察:人们直接利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有时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观察间接观察:借助于仪器和工具进行观察(可扩大观察的范围,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知道具体的数值。
)二、走进实验室(一)固体药品的取用原则(1)“三不”原则:不要去闻药品的气味(扇闻),不能用手触摸药品,不能尝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即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只需取1-2ml。
(3)“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原则: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二)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及使用方法1、试管(1)用途: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前应先擦干试管外壁,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使用方法:①装溶液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2;②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③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④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使用时试管应干燥,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⑥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3)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药匙(1)用途:用于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固体试剂的工具。
(2)使用方法:①根据试剂用量不同,药匙应选用大小合适的。
药匙有一大一小,实验者可以根据用药量大小选择。
②不能用药匙取用热药品,也不要接触酸、碱溶液。
关于叶脉的科学小实验叶脉是植物叶片中的血管系统,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叶脉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来观察和分析叶脉的特点。
实验一:叶脉的观察材料:新鲜的叶子、显微镜、玻璃刀、草图纸、放大镜步骤:1. 选取一片新鲜的叶子,并用玻璃刀切下一块适量大小的叶片。
2. 将叶片放在显微镜下,逐渐增加放大倍数,用放大镜观察叶脉的结构。
3. 根据观察结果,用草图纸绘制叶脉的形状和分布情况。
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叶脉呈现出分支状的结构,主脉与侧脉相连。
叶脉的分布有网状、平行和手掌状等不同类型。
实验二:叶脉的功能材料:新鲜的叶子、玻璃瓶、染料(如食用色素)、剪刀步骤:1. 选取一片新鲜的叶子,并将其放入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染料。
2. 在叶子中剪开一个小口,观察染料在叶脉中的运输情况。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染料逐渐从叶脉中运输到整片叶子的各个部分。
这表明叶脉不仅是水分和养分的输送通道,同时也承担着物质的分布功能。
实验三:叶脉的适应性材料:不同种类的植物叶片、显微镜、放大镜步骤:1. 选取不同种类的植物叶片,如针叶植物、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等。
2. 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不同植物叶片中叶脉的结构和形态特点。
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种类的植物叶片中叶脉的结构和分布方式各不相同。
例如,针叶植物的叶脉呈现出平行的形态,适合在干燥环境下减少水分蒸发;而水生植物的叶脉较为发达,有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通过以上的实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叶脉的结构和功能。
叶脉作为植物体内的血管系统,起着输送和分布物质的重要作用。
不同植物叶片中叶脉的形态和分布方式各异,这是植物在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一种进化策略。
同时,通过实验观察,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植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生理过程。
对于进一步研究植物生理和生态学方面的问题,叶脉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一、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了解观察和实验的意义,基本了解实验仪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初步学会操作溶解等实验过程,了解人的感觉不一定都是客观的,科学研究必须借助于仪器与工具.[科学思考]观察与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在问题情境与矛盾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通过错觉的例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树立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二、要点扫描[课标解读]《实验和观察》属于《科学(7~9)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部分的科学探究方法. 学习科学的方法就是利用科学探究,而探究包括了实验与观察科学方法. 实验时需利用一定的工具,学习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学习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方法,明白仪器的作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内容分析]本课时在教科书的第7~9页.主要内容是,在人们仅仅依靠于感官去认识自然、研究科学,往往达不到相应的目的,而且感官给人的印象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的以必须借助于仪器与工具.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记录的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从知识要求来看,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知道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和进行测量.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来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观察能力.从STS角度看,通过对显微镜、望远镜的作用介绍,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仪器的认识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难点是客观地、科学地对实验过程的现象进行观察与记录.[学情认识]刚刚接触科学实验仪器,要初步认识它们的名称、用途及基本使用方法,必须有实物对照认识,所以本节课最好是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在教师边讲解演示边对照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对比,形成在实验中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和科学记录的实验素质.学生实验时,考虑到学生初次亲身实验,对实验操作很陌生,教师在充分地进行演示的基础上,及时指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法点拨](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对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形成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特别是针对初步接触实验仪器的学生,更应如此.(2)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的记录是实验观察结果的体现,实验记录总是想能体现出能反映实验结果的现象,这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经验介绍]学习科学必须的科学的方法与严谨的态度,学习科学的基础方法就是观察与实验,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并做简单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观察与实验在学习科学过程中的作用。
七年级科学(上)§1.2 观察和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和观察的意义,熟悉科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2、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实验现象。
3、知道人的感觉器官对事物判断的局限,知道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可以进行数据的测量。
4、在实验观察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重点、难点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操作、使用及观察的方法和记录。
三、准备放大镜、印泥、生鸡蛋、食盐、水、玻璃棒、烧杯四、教学过程(一)旧课复习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的学问。
2、、、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科学研究需要观察和实验,那么怎样进行观察和实验?(二)新课学习§1.2 观察和实验一、从观察到实验观察指纹1、4个人一组,观察自己的指纹,看看十个手指的纹路是否相同?2、用放大镜观察一个手指指纹,比较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指纹大小有什么变化?3、选择一个手指用印泥在白纸上印下指纹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讨论:1、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一样的吗?2、使用放大镜有什么好处?3、利用这一点,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通过上述观察,你认为应当怎样进行观察?观察要仔细认真,还可以借助工具。
借助工具有什么好处?(看下面几幅图)A、横线直吗?b狮子大小一样吗?c线条平行吗?d圆一样大吗?e是棱形吗?人的感觉有局限性,借助仪器可以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还可以用仪器进行测量。
说说下列仪器是作用:放大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你还知道观察哪些仪器?侦察卫星雷达红外线遥感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B超、CT、胃镜等指出:观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知识,借助科学仪器,更利于对现象的观察。
观察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下你学会观察了吗?活动鸡蛋上浮实验器材准备:烧杯、鸡蛋、食盐、玻璃棒;实验步骤:1.将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2.向清水中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食盐的溶解;观察实验现象你能说出图中各种实验器具的名称和用途吗?仔细观察老师实验操作的动作,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和记录?观察要全面、细致、深刻,记录要真实。
初中科学教案:实验探索和观察技巧一、科学实验探索技巧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然而,要进行有效的科学实验,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实验探索和观察技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技巧,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1. 提出合理的问题: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学生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问题或假设,这有助于他们思考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具有可观察性和可验证性,同时也要与实验的主题密切相关。
通过提出合理的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引导实验的进行,并从实验结果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2. 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科学实验时,学生需要考虑各种实验因素,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实验变量等。
实验材料的选择应根据问题的要求和实验的目的来确定,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在实验步骤的设计中,学生需要考虑步骤的顺序和操作的正确性。
同时,学生还要确定并控制实验变量,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3. 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
观察时,学生应使用各种感官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记录时,学生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或文字等形式,将观察到的数据有条理地整理和呈现。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二、观察技巧的培养观察是科学实验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实验现象,进而进行分析和解释。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观察技巧,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强调细节观察:学生常常在实验过程中忽略一些细节,从而导致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强调细节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注意到每个细微的变化和现象,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信息。
2. 利用辅助工具:为了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如显微镜、投影仪等。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观察到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微小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课件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课件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第一章科学在我们身边第一节走进科学实验室一、科学实验和观察1、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假设和理论。
实验可以提供证据,帮助科学家改进他们的理论,并发展新的理论。
2、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科学家观察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观察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并形成新的假设和理论。
二、实验室安全规则1、始终保持实验室整洁。
2、在实验室不要穿宽松的衣服,尤其是当进行实验操作时。
3、不要在实验室吃东西或喝饮料。
4、使用实验室设备前,务必先熟悉操作规程。
5、不要触摸不知名的试剂或药品。
6、始终保持水源清洁,避免污染。
7、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
三、常用实验器材1、量筒:用于测量液体体积。
2、烧杯:用于加热液体或固体。
3、试管:用于混合少量试剂或进行化学反应。
4、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
5、烧瓶:用于加热大量液体或固体。
6、试剂瓶:用于存储试剂。
7、滴管:用于添加少量试剂。
8、天平: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二节科学是怎样的学科一、科学的特点1、科学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的。
2、科学是累积知识的学科,它需要科学家一代一代的积累和推进。
3、科学是可证实的。
如果一个假设不能被证实,那么它就不是科学的。
4、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新的证据和理论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因此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科学的研究领域1、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和力学规律。
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3、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的科学。
4、地学:研究地球的构造、地球历史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5、天文学:研究宇宙中天体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6、工程学:应用科学原理和技术,设计、制造和维护各种工程设施的科学。
第三节怎样学好科学一、培养对科学的兴趣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兴趣,这是学习科学的动力。
班级姓名 .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1.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并寻找的学科。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
2.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是:多、多、多。
二、实验和观察1.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规程。
2.实验室常用仪器: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试管内的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
电流表:○A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V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3.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态度:认真的观察,目的明确;方法:操作和观察要全面、细致、深刻,并用文字适当地描述;注意:操作要,各种,并各种和4.,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
可以观察范围。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和一个公认的进行的过程。
1、长度的测量。
1.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单位符号是。
l千米(km)= 米(m)1米(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106微米(µm)=109纳米(nm)(纳米是长度单位)2.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测量前:三看:(1)零刻度线(2)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