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的发热类型
- 格式:docx
- 大小:34.33 KB
- 文档页数:1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等(图1-4-2)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D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断)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发热的原因与处理发热是体温上升,超过了正常的体温。
正常的体温是摄氏36--37℃,发热是人体在抵抗传染疾病,是疾病的症状之一。
如有畏寒发热,发热出汗,而且身体感觉不舒服,就很可能是生病了。
应当用体温表去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发热。
如体温在38℃,持续了48小时以上,吃了退热药后,体温虽下降,但是几小时后热又回来,就要赶快去看医生。
热到39℃是高热,高热过久可能对脑造成伤害,不能忽视。
体温表显示的人体温37.3--38℃低热,38.1--39℃中等热,39.1--419℃高热,高于41℃为超高热!1、症状:发热,排尿次数多、尿急、尿痛及小腹不适等可能:急性膀胱炎治疗:主要为抗生素治疗,3天疗法:甲氧苄啶(TMP)0.1/次2次/日,或环丙沙星0.25/次2次/日,或氧氟沙星0.2/次2次/日。
注:多饮白开水,加强体液循环。
加强排泄。
2、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痰呈棕色。
可能:急性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对小儿、老年人及体弱者很危险。
处理:立即去看医生。
可能要做X线检查,也可能要住医院治疗。
3、症状:发热,咳嗽,有灰黄色痰,呼吸时有痰声。
可能:急性支气管炎。
处理:吃点退热药(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降低体温,去药房买止咳化痰药,减轻咳嗽,必要时加服消炎药。
如在48小时后未见好转,或发生呼吸困难,就要去看医生。
4、症状:发热,喉痛,头痛,流鼻涕,咳嗽,全身酸痛。
可能:流行性感冒。
处理: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滤过性病毒感染,无特效药。
多休息,多饮水,吃点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降低体温。
如48小时后病况加重,或发现其他症状,去看医生。
5、症状:发高热,困倦,喉头很痛,吞咽困难,扁桃体红肿,喉头黄白色薄衣,如用棉花签轻轻一擦,薄衣能擦下。
有时颈部淋巴结会肿大。
可能:急性扁桃体发炎。
处理:要去看医生。
医生会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如是病毒感染,无特效药,多休息,多饮水,吃点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降低体温。
6、症状:扁桃体红肿,热度不高,有时颈部淋巴结会肿大。
发热的分型及其特点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增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反应。
根据发热的程度和病理机制的不同,发热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发热分型包括实热、虚热、热毒、阴阳两虚及热结五种。
1. 实热:实热是指由于病原体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机体产生过多的热量而引起的发热。
实热的特点是发热高、持续时间长,体温升高较为明显,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乏力等。
实热常见的疾病有感冒、肺炎、腮腺炎等。
2. 虚热:虚热是指由于机体阴阳失调或气血虚弱等原因导致的发热。
虚热的特点是发热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体温升高不明显,常伴有虚损症状如盗汗、自汗、口干、口渴等。
虚热常见的疾病有中医所说的虚劳、虚热等。
3. 热毒:热毒是指由于病原体侵犯或体内湿热蕴结等原因导致的发热。
热毒的特点是发热较高、持续时间较长,体温升高明显,常伴有炎症症状如红肿、疼痛等。
热毒常见的疾病有痈疽、疮疡等。
4. 阴阳两虚:阴阳两虚是指由于机体阴阳失衡导致的发热。
阴阳两虚的特点是发热较轻、持续时间较长,体温升高不明显,常伴有虚损症状如畏寒、乏力、腰膝酸软等。
阴阳两虚常见的疾病有中医所说的阴虚火旺、阳虚内寒等。
5. 热结:热结是指由于病理因素导致热邪停留在体内而引起的发热。
热结的特点是发热较高、持续时间较长,体温升高明显,常伴有疼痛症状如喉咙肿痛、胸腹疼痛等。
热结常见的疾病有中医所说的热结于肺、热结于胃等。
总结起来,发热的分型及其特点如下:- 实热:发热高、持续时间长,常伴有全身症状;- 虚热:发热轻、持续时间短,常伴有虚损症状;- 热毒:发热高、持续时间长,常伴有炎症症状;- 阴阳两虚:发热轻、持续时间长,常伴有虚损症状;- 热结:发热高、持续时间长,常伴有疼痛症状。
不同类型的发热反映了不同的病理机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中医中,发热被视为一种病症,不同类型的发热可以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解决发热问题的目的。
因此,在对发热进行治疗时,需要根据发热的类型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一)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
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一)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
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00中)(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0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等(图1-4-2)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D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断)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精品文档
发热类型
(一)稽留热
多为高热,体温常在39C以上,昼夜间温度变动范围在1C以内,可持续数日或数周,见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二)弛张热
多为高热,体温高低不等,发热时可达39 C以上,昼夜变动范围大于1C,有时体温可降至38C以下,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
常见于化脓性疾病、败血症、严重肺结核、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三)不规则热
发热时体温波动的范围极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一定,体温曲线毫无规律。
体温常在38C左右或波动于37〜40C之间。
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物或物理降温之干扰。
V.
(四)波浪热
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温度,经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发作,体温曲线呈波浪型,见于布氏杆菌病。
(五)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体温骤升可达39C以上,持续数小时,
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