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阶地的类型电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3
《河流阶地》【【学习目标】1.认识河流阶地,理解河流阶地的成因。
2.通过对地理问题的“小步调”探究,初步学会建立思维链条的方法。
3.结合实例了解河流阶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的地理情怀。
【课前复习】1.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课堂探究】河流阶地及其成因读“渭河南岸河流阶地素描图”,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⑴读图分析,图中哪些位置是河流阶地?河流阶地与河漫滩的位置有何关系?推测河漫滩能不能发育成河流阶地,河漫滩若能发育成河流阶地需要哪些条件?⑵参考做过的练习题并根据生活常识,说出常见河流阶地的岩石构成,判断形成这类岩石的地质环境可能在地势较高处还是地势较低处。
⑶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都影响搬运能力的大小,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时期与流量小、流速慢时期相比,河水的搬运能力有何区别?形成的河漫滩厚度和颗粒物大小有无区别?⑷上图中的河流阶地比河床、河漫滩地势高。
从形成沉积岩到发育、形成河流阶地的过程中,推测发生的地质作用过程。
⑸某河流若有多级阶地,说明该河流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怎样的地质过程?⑹阶地距离河床相对高度不同的河流阶地(如图中的T1~T5阶地),如何判断其形成的早晚?【归纳总结】通过上述探究,你有哪些感悟?整理一下吧!1.2.【变式训练】河流阶地主要是在气候变化和构造抬升共同作用下形成。
通常情况下,气候变化控制着河流堆积下切,构造则为河流下切提供了驱动力和空间。
下图和表格分别为渭河上游陇西段阶地的分布图和参数表。
据此完成1~3题。
1.历史上气候最为湿润时期和地壳上升幅度最大时期形成的阶地分别是( ) A.T 1、T 2 B.T 3、T 4 C.T 4、T 5 D.T 6、T 7 2.与南岸相比,北岸阶地数量少,原因是北岸( ) A.流水侵蚀作用强 B.水平运动强烈 C.风力堆积作用弱 D.抬升运动微弱 3.现代聚落主要分布在( ) A.T 1 B.T 3 C.T 5 D.T 7【体验高考】(2018新课标Ⅰ卷)右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河流阶地的类型:根据河流阶地的物质组成,将河流阶地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如图4-35)。
1.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
也叫基岩阶地。
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这里水流速度大,侵蚀作用强,所以沉积物很薄,有时甚至在河床中出露基岩。
当后期河流进行强烈下切时,河谷底部抬升形成阶地,因而在侵蚀阶地上很少找到冲积物,即使原先有薄层的冲积物分布,在阶地形成以后的长期侵蚀作用中,也可能被冲刷殆尽。
阶地面上往往只有一些坡积物。
这类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的基岩面,故称侵蚀阶地。
2.堆积阶地:阶地全由河流冲积物组成。
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
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河流侧向侵蚀,展宽谷底,同时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然后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阶地。
一般河流下切侵蚀的深度不超过冲积层的厚度,因此,整个阶地全由松散的冲积物组成。
根据河流下切侵蚀深度与多级堆积阶地之间的接触关系,堆积阶地可分为内迭阶地与上迭阶地二种。
内迭阶地是指新的阶地套迭在老的阶地之内,后一次的河流冲积物分布的范围和厚度都比前一次的为小。
这说明在各级阶地的形成过程中,各次河流的下切作用所达到的深度基本一致,而后期的堆积过程较短或堆积作用比前期减弱。
3.基座阶地: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或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深度超过了原来冲积物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
如果基座阶地形成以后,由于气候或构造的原因,在新一轮的河流侵蚀——堆积过程中,河谷中堆积较厚的冲积物,超过阶地基座高度并把基座覆盖起来,称为覆盖基座阶地。
4.埋藏阶地:若阶地形成以后,由于地壳下降或侵蚀基准面上升,引起河流大量堆积,使阶地被堆积物所覆盖,埋藏于地下,形成埋藏阶地。
埋藏阶地分为两种类型:早期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多级阶地,而后地壳下降或侵蚀基准面上升,发生堆积,把早期形成的阶地全部埋没,形成埋藏阶地。
河流地貌之河流阶地1 补偿训练:河流地貌之河流阶地A.基础知识:1.概念__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2.组成__阶地由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的前缘、后缘组成。
形态要素(1)阶地面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倾斜,有一定的连续性。
阶地面和下部斜坡交接的地方是阶地前缘,常受后期侵蚀变得不明显,阶地后缘往往被坡积物覆盖; (2)阶地高度是从河流水面算起; (3)阶地宽度指阶地前缘到阶地后缘间的距离; (4)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愈向高处年代愈老。
河流阶地的形态:阶地面:阶地的表面,实际是原河谷底,大多向河谷轴部和下游方向倾斜。
阶地斜坡(陡坎):是阶地面以下的坡地,也向河谷轴部倾斜,但坡度大得多。
阶地前缘:是指同一级阶地的阶地面与阶地斜坡相交的地段。
阶地后缘:是指阶地面与较高一级阶地的斜坡或谷坡相交的地段其中阶地面和阶地斜坡是组成阶地的两个主要形态要素,说明阶地发育的两个主要过程:阶地面形成时期,河流的侧蚀作用或沉积作用占优势;阶地斜坡形成时期,河流的下切作用占优势。
一般河谷中常形成一级或几级阶地。
把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向上依次为二级、三级。
阶地。
一般说,阶地愈高年代愈老。
3. 成因__ 必备的两个条件:(1 )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河漫滩;(2 )河流向下侵蚀,使得原来的河漫滩高于一般洪水位。
在形成河漫滩时,河流流经地区一般说来构造相对稳定,河流以侧蚀作用、沉积作用为主,河流至少处于和接近处于均衡状态。
河流的挟沙力不会远大于河流的含沙量。
而河流使河漫滩成为阶地的时期,一般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河流下切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河流的挟沙力大于河流的含沙量,以至于河流还有剩余的能量用于对河谷的加深。
形成的影响因素:(1 )构造升降运动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变化,影响河流系统中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本文将介绍如何掌握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应用教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貌形成的原因。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并能够辨认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2.理解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并能够利用地图工具进行分析和解释。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4.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增强实践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直线型、弯曲型、波动型、河口型等。
2)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流域条件、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
3)地图工具的使用:如何解读地图上的河流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2)实验探究:通过制作河道模型和人造水系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态和形成原因。
3)案例分析: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和地理图,让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河流地貌,学习如何利用地图工具分析河流地貌的特征。
三、教学步骤1.引入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几幅具有代表性的河流地貌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2.知识讲解教师在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和形成原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图像和实物模型等形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3.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利用木块、石头、沙子等材料制作河道模型,模拟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和地理图,让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河流地貌,学习如何利用地图工具分析河流地貌的特征。
5.总结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掌握河流地貌类型的能力。
四、教学资料和建议1.教学资料:1)相关地理图、地球卫星图、地图工具等。
2)电子多媒体教学资源。
3)具有代表性的河流地貌图片和实物模型等。
2.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具备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如对地图的解读能力、地图符号的理解和掌握等。
河流阶地的类型:根据河流阶地的物质组成,将河流阶地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如图4-35)。
1.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
也叫基岩阶地。
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这里水流速度大,侵蚀作用强,所以沉积物很薄,有时甚至在河床中出露基岩。
当后期河流进行强烈下切时,河谷底部抬升形成阶地,因而在侵蚀阶地上很少找到冲积物,即使原先有薄层的冲积物分布,在阶地形成以后的长期侵蚀作用中,也可能被冲刷殆尽。
阶地面上往往只有一些坡积物。
这类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的基岩面,故称侵蚀阶地。
2.堆积阶地:阶地全由河流冲积物组成。
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
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河流侧向侵蚀,展宽谷底,同时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然后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阶地。
一般河流下切侵蚀的深度不超过冲积层的厚度,因此,整个阶地全由松散的冲积物组成。
根据河流下切侵蚀深度与多级堆积阶地之间的接触关系,堆积阶地可分为内迭阶地与上迭阶地二种。
内迭阶地是指新的阶地套迭在老的阶地之内,后一次的河流冲积物分布的范围和厚度都比前一次的为小。
这说明在各级阶地的形成过程中,各次河流的下切作用所达到的深度基本一致,而后期的堆积过程较短或堆积作用比前期减弱。
3.基座阶地: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或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深度超过了原来冲积物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
如果基座阶地形成以后,由于气候或构造的原因,在新一轮的河流侵蚀——堆积过程中,河谷中堆积较厚的冲积物,超过阶地基座高度并把基座覆盖起来,称为覆盖基座阶地。
4.埋藏阶地:若阶地形成以后,由于地壳下降或侵蚀基准面上升,引起河流大量堆积,使阶地被堆积物所覆盖,埋藏于地下,形成埋藏阶地。
埋藏阶地分为两种类型:早期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多级阶地,而后地壳下降或侵蚀基准面上升,发生堆积,把早期形成的阶地全部埋没,形成埋藏阶地。
河流阶地的类型:
根据河流阶地的物质组成,将河流阶地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如图4-35)。
1.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
也叫基岩阶地。
侵蚀阶地多发育
在山区河谷中,这里水流速度大,侵蚀作用强,所以沉积物很薄,有时甚至在河床中出露
基岩。
当后期河流进行强烈下切时,河谷底部抬升形成阶地,因而在侵蚀阶地上很少找到冲积
物,即使原先有薄层的冲积物分布,在阶地形成以后的长期侵蚀作用中,也可能被冲刷殆
尽。
阶地面上往往只有一些坡积物。
这类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的基岩面,故称侵蚀阶地。
2.堆积阶地:阶地全由河流冲积物组成。
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
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
河流侧向侵蚀,展宽谷底,同时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然后河流强烈下切侵
蚀,形成阶地。
一般河流下切侵蚀的深度不超过冲积层的厚度,因此,整个阶地全由松散
的冲积物组成。
根据河流下切侵蚀深度与多级堆积阶地之间的接触关系,堆积阶地可分为
内迭阶地与上迭阶地二种。
内迭阶地是指新的阶地套迭在老的阶地之内,后一次的河流冲
积物分布的范围和厚度都比前一次的为小。
这说明在各级阶地的形成过程中,各次河流的
下切作用所达到的深度基本一致,而后期的堆积过程较短或堆积作用比前期减弱。
3.基座阶地: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或其他类型的沉
积物。
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深度超过
了原来冲积物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
如果基座阶地形成以后,由于气候或构造的原
因,在新一轮的河流侵蚀——堆积过程中,河谷中堆积较厚的冲积物,超过阶地基座高度
并把基座覆盖起来,称为覆盖基座阶地。
4.埋藏阶地:若阶地形成以后,由于地壳下降或侵蚀基准面上升,引起河流大量堆积,使
阶地被堆积物所覆盖,埋藏于地下,形成埋藏阶地。
埋藏阶地分为两种类型:早期地壳上
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多级阶地,而后地壳下降或侵蚀基准面上升,发生堆积,把
早期形成的阶地全部埋没,形成埋藏阶地。
地壳长期下降,不同时期的冲积物一层一层迭
加起来,形成一种假埋藏阶地。
只供学习与交流
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
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积较大,上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
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
三角洲根据形状又可分为尖头状三角洲,扇状三角洲和鸟足状三角洲。
三角洲地区不但是良好的农耕区,而且往往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从河口区的动力特点来看,在潮流界上下移动的范围内,因河水受潮流的顶托,流速较小,最易形成心滩和江心洲,使河流发生分叉。
在河口口门处,因水流扩散,流速减缓,泥沙常堆积成浅滩,横阻河口,故名拦门沙,为河口区航运的主要障碍。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过受水体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
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
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世界地图,会发现在世界各大河的入海处,大都有一个三角洲。
如埃及尼罗河(世界第二大河)入海处,就有一个巨大的三角洲,面积达24000平方千米;美国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大河)入海处的三角洲,呈鸟足状,面积达26000平方千米;我国的长江(世界第三大河)、黄河(世界第五大河)以及珠江入海处,也都有面积很大的三角洲。
三角洲是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
世界上每年约有160亿立方米的泥沙被河流搬入海中。
这些混在河水里的泥沙从上游流到下游时,由于河床逐渐扩大,降差减小,在河流注入大海时,水流分散,流速骤然减少,再加上潮水不时涌入有阻滞河水的作用,特别是海水中溶有许多电离性强的氯化钠(盐),它产生出的大量离子,能使那些悬浮在水中的泥沙也沉淀下来。
于是,泥沙就在这里越积越多,最后露出水面。
这时,河流只得绕过沙堆从两边流过去。
由于沙堆的迎水面直接受到河流的冲击,不断受到流水的侵蚀,往往形成尖端状,而北方水面却比较宽大,使沙堆成为一个三角形,人们就给它们命名为“三角洲”。
三角洲地区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地区。
如我国的珠江、长江等河口的三角洲,皆是农业高产区。
黄河三角洲虽然土地肥沃,但由于受到盐碱的影响,农耕条件稍差一些。
当然,也有一些河流的入海口没有形成三角洲。
如我国的钱塘江口就没有三角洲。
这是因为钱塘江水里的泥沙含量稀少,而且河口是非常宽阔的喇叭口形的江口,涌潮的巨大冲刷力,使泥沙不能沉积下来,即使有些泥沙侥幸留下来。
堆积在钱塘江口,也难以加高,只能在水面下形成一道水下沙坎,形不成露出水面的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地区,河流以单股入海,或只有小规模的交叉,在此情况下,只有主流出口处沉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使三角洲以主流为中心,呈尖形向外伸长,称为尖形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即属这一类型。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外,与三角洲形成过程相反,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无三角洲形成,常成喇叭形,这种河口称为三角港或三角湾,如杭州湾(钱塘江口)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港。
钱塘江挟沙少,河口海岸下降,潮差大,不仅使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在河口堆积,而且引起强烈的冲刷,使河口加深与展宽,逐渐形成三角港。
三角港更加大了潮差,因而形成著名的钱塘江涌潮。
涌潮使泥沙在河口区上段堆积成凸起的拦门沙。
只供学习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