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排尿有关的护理措施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35
尿无力患者的生活护理常识如下:
日常护理:提供一个隐蔽的环境,让患者感到安全,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可用手掌按摩膀胱区,促进排尿。
经常给患者变换体位,给下腹部热敷和针灸刺激,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不能好转,要给予导尿措施。
病情监测:密切关注患者排尿困难患者的排尿次数、尿液颜色等,以及尿蛋白、尿比重、尿白细胞、尿潜血等。
心理护理:排尿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过度紧张,家人应细心、耐心安慰,消除其紧张情绪,使患者配合医生治疗。
及时更换使用的床单,保持清洁,避免感染,舒缓以患者心理压力。
特殊注意事项:部分排尿困难患者在导尿后常有持续数天的排尿不适,多属正常现象。
排尿的护理一、正常排尿的观察1.正常情况下,排尿受意识支配,无痛、无障碍、可自主随意进行,每次尿量200~400ml,24h 尿量约1000~2000ml。
2.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澄清透明,比重1、015~1。
025,pH为5~7,呈弱酸性,正常晨尿因尿素分解产生氨,故有氨臭味。
二、异常排尿的观察1.次数和量:24h尿量超过2500ml称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
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称少尿,见于心、肾疾病和休克病人。
24h尿量少于100ml称无尿或尿闭,见于严重心、肾疾病和休克病人。
2.颜色:红色或棕色为肉眼血尿;酱油色或浓茶色为血红蛋白尿;黄褐色为胆红素尿;白色浑浊为脓尿;乳白色为乳糜尿。
3.气味:新鲜尿有氨臭味提示有泌尿系感染;烂苹果为尿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大蒜臭味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
4.膀胱刺激症: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每次尿量少。
三、影响排尿活动的因素1.年龄和性别2.饮食与气候3.排尿习惯的改变4.治疗因素5.心理因素四、尿潴留病人的护理1.予以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
2.提供隐蔽额排尿环境,取适当体位,酌情扶卧床病人坐起排尿,并训练床上排尿、3.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
4.热敷、按摩下腹部以放松肌肉,促进排尿,针灸治疗,切记不可强力按压,以防膀胱破裂。
5.排便排尿法、6.经上诉处理无效时,可采纳导尿术。
五、尿失禁病人的护理1.心理护理,给予安慰和鼓舞,保持室内空气清新、2.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做好皮肤护理、3.应用接尿装置,关于长期尿失禁的病人,必要时可留置尿管。
4.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白天摄入液体2000~3000ml;定时使用便器;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
六、男女病人导尿术目的:为了尿潴留病人放尿以减轻痛苦;取无菌尿标本做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压力、残余尿;尿道或膀胱造影;膀胱腔内化疗。
1、女病人导尿术①操作方法:病人去仰卧屈膝位,用0、1%苯扎氯铵棉球严格消毒后,按无菌技术原则将导尿管插入尿道4~6cm,见尿流出后再插1cm,达到目的后,拔管,清理用物、2、男病人导尿术①男性尿道解剖特点:尿道唱18~20cm,有两个弯曲(耻骨前弯和耻骨下弯)、三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
一、概述术后小便困难是指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的现象。
术后小便困难可能是由于手术部位疼痛、神经损伤、药物影响、心理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为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1. 环境与心理护理(1)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2)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2. 疼痛护理(1)术后疼痛是导致小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减轻疼痛。
(2)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如侧卧位、半坐位等,以减轻疼痛。
3. 神经功能恢复护理(1)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盆底肌肉锻炼,加强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功能。
(2)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 膀胱功能恢复护理(1)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冲洗尿道,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2)指导患者定时排尿,如每小时排尿一次,避免尿潴留。
5. 导尿管护理(1)对于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
(2)定期更换导尿管,预防尿路感染。
(3)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用碘伏消毒。
6. 其他护理措施(1)指导患者进行温水坐浴,缓解尿道括约肌痉挛,促进排尿。
(2)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给予患者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减轻排尿困难。
(4)根据患者病情,可采取针灸、理疗等方法,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三、注意事项1. 护理人员应熟悉术后小便困难的病因和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2.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4. 做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术后小便困难的认知,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5. 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总之,术后小便困难的护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护理人员应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排尿障碍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患者排尿障碍的原因及分型,是尿失禁或尿潴留。
尿失禁是真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还是压力性失禁,尿潴留原因是机械性梗阻还是动力性梗阻引起。
4、了解 B 超情况及尿动力学梗阻引起。
二、护理措施1、尿失禁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护士应给予开导和提供必要的帮助,消除其羞涩、自卑与焦虑的心理,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皮肤护理:床上铺橡胶单和中单,也可使用尿垫或一次性纸尿裤,经常用温水清洗会阴部皮肤,勤换衣裤、尿垫、床单;根据皮肤情况,定时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发生。
(3)外部引流:女患者可用女式尿壶紧贴外阴接取尿液;男患者可置尿壶于外阴合适部位接取尿液或利用带胶管的阴茎套接尿,但此法不宜长时间使用, 每天须定时取下阴茎套和尿壶,清洗会阴部和阴茎,并将局部暴露于空气中,评估局部有无发红、水肿或破损。
(4)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①如病情允许,鼓励患者每日白天摄入 2000-3000毫升液体,但入睡前应限制饮水,减少夜间尿量,以免影响患者休息。
②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膀胱冲洗、训练的目的、方法,所需的时间、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安排排尿时间,观察排尿反应。
定时使用便器,使用时用手按压膀胱,协助排尿, 注意用力要适度。
③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
④对长期尿失禁的患者,可行留置导尿术,避免尿液浸渍皮肤,发生皮肤破溃。
但要注意应定时夹闭和排放尿液,锻炼膀胱壁肌肉张力,重建膀胱储存尿液的功能。
2、尿潴留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消除其焦虑和紧张情绪。
(2)提供适宜的排尿环境:根据病情协助卧床患者取适当体位,尽可能使患者以习惯姿势排尿,如卧床患者略抬高上身或坐起等。
(3)调整体位与姿势:根据病情协助卧床患者取适当体位,尽可能使患者以习惯姿势排尿,如扶卧床患者略抬高上身或坐起等。
医院患者排尿困难症状护理常规一、排尿障碍的原因、机制当膀胱已贮存适量的尿液引起尿意,而使横纹括约肌先放松,接着逼尿肌连续适当地收缩,而尿道内括约肌(平滑肌部分)放松,使小便顺利解出。
从外表可看到一连续水柱,尿排空后无余尿感,而膀胱内亦无残余尿,伴随尿意消失和舒适感,这就叫做排尿过程。
如果此过程中有任何异常,则为排尿障碍。
(一)原因、机制1.泌尿道感染急性膀胱炎是造成排尿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排尿疼痛、灼热感、尿频、尿急等症状。
主要发生在年轻女性,最典型的就是蜜月膀胱炎。
男性的前列腺炎或前列腺膀胱炎也会有类似的症状。
2.神经源性膀胱支配膀胱的神经系统因脑部疾病、周边神经病变(如糖尿病)、先天性异常如脊柱裂合并脑脊髓膜膨出,都可能造成排尿障碍。
神经源性膀胱大致可分为:(1)上运动神经元障碍:指膀胱肌肉收缩的运动神经元以上的位置主要在大脑皮质,由于大脑皮质对于膀胱反射弧有抑制作用,此抑制现象消失后,当膀胱只有少量尿液时,便可启动此反射弧而造成排尿现象。
久之会使得膀胱容积逐渐缩小,逼尿肌特别敏感,很容易收缩而排尿,患者会有尿频、尿急迫感、余尿感等现象。
有些患者如果括约肌的功能有问题,引起逼尿肌一括约肌不协调,也就是在逼尿肌收缩时,括约肌不但不放松以配合排尿,反而收缩阻止排尿,如此便会形成非常高的膀胱内压,进而造成膀胱输尿管回流。
即进了膀胱的尿液本不应回流,如果发生回流则易产生泌尿道感染、肾侵犯及回流肾病变。
上运动神经元障碍的神经源性膀胱多发生于脑肿瘤、脑出血、脑水肿、脑动脉硬化,还有一些退化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等。
(2)下运动神经元障碍:是指支配膀胱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直接受到破坏,由于膀胱肌肉无法收缩,所以视括约肌的功能而定。
如果括约肌尚有一定的功能,则其典型的表现为膀胱胀大,直到无法再容纳尿液便会溢出,称为满溢型尿失禁;而如果括约肌的功能也不好,那么当由肾脏产生的尿液一进入膀胱,便会由尿道漏出来,所以也就不会看到胀大的膀胱。
排尿障碍的护理措施1. 引言排尿障碍是指由于身体或生理原因导致排尿功能异常或受限的症状。
这种症状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
对于患有排尿障碍的患者,提供恰当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排尿障碍的护理措施,以便护理人员能够提供有效的护理支持。
2. 调整饮水和排尿时间对于一些患有排尿障碍的患者,饮水和排尿时间的调整可以帮助改善症状。
以下是一些建议:•饮水:增加饮水量可以刺激尿液的产生和排出。
然而,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因为它们可能会刺激膀胱并导致更频繁的排尿。
•排尿时间表:根据患者的排尿习惯,制定一个定期的排尿时间表。
例如,每隔2-3小时就提醒患者去排尿一次,即使他们没有尿意。
3. 提供合适的排尿环境和设备对于一些患有排尿障碍的患者,提供一个适当的排尿环境和设备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卫生间访问性:确保患者能够容易到达卫生间,并降低进入卫生间的障碍,如步行辅助装置、扶手等。
•倒尿器或尿壶:为那些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倒尿器或尿壶,以便他们能够在床上或轮椅上排尿。
•女性尿漏用品:为女性患者提供适当的尿漏用品,如护垫或尿布,以防止尿液泄漏。
4. 鼓励运动和盆底肌肉锻炼运动和盆底肌肉锻炼对于改善排尿功能和预防尿失禁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有氧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跳舞等。
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全身肌肉的控制能力,包括盆底肌肉。
•盆底肌肉锻炼:教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如Kegel运动。
这些锻炼可帮助加强膀胱控制和尿道肌肉。
5. 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对于一些患有排尿障碍的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药物治疗的常见护理措施:•口服药物:按照医嘱给患者正确的剂量和时间服用药物。
一些药物,如抗利尿药,可以帮助减少排尿频率和尿失禁症状。
•药物管理:确保对于需要全部依赖他人的患者,药物按时准确地给予。
定期检查患者的用药情况和观察反应。
6. 提供情绪支持和教育对于患有排尿障碍的患者,提供情绪支持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