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 PPT
- 格式:pptx
- 大小:180.35 KB
- 文档页数:7
巴姆纳效应巴纳姆效应(英语:Barnum effect,是Paul Meehl为表对费尼尔司·泰勒·巴纳姆的敬意而命名,又称巴南效应、弗拉效应(英语:Forer effect))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
巴纳姆效应能够对不少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测验以及抽签掷筊等被普遍接受的现象提供一个十分完全的解释。
巴纳姆效应定义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巴纳姆效应实验心理学家福勒(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
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
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巴纳姆效应什么是巴纳姆效应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
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
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
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
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
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巴纳姆效应分析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
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认知迷失的陷阱:巴纳姆效应“你是一个勇敢勤劳的人,但是偶尔也会因为慵懒而自责;你天性善良,乐观,并且注重文化修养,同时又不忘放眼世界…”这段话是星座论坛对某星座的定义,有没有觉得这就是你所属星座的描述?尽管你并不知道这说的是什么星座,但你还是会觉得说的可能就是你。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就被称之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起源巴纳姆效应又称弗拉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弗拉(Bertram Forer)通过以上实验(弗拉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则以这位著名杂技师的名字将弗拉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经常为此而忧心忡忡。
母亲再三告诫对他来说毫无用处。
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在屋子里,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而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我昨天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一起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级一级的爬上去了,等到我们下来的时候,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都被烟囱里面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然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是吗?”爱因斯坦一下子来了兴趣。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是啊!你知道吗?我当时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了,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的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然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是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因此,只在那里互联洗了洗手据上街了。
心理学的陷阱——巴纳姆效应心理学中有很多陷阱,巴纳姆效应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走进神奇的巴纳姆效应,揭开星座之说的神秘面纱。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感觉星座、算命很准。
一、起源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二、实验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
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
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中文名巴纳姆效应外文名Barnum effect 时间1948年领域心理学创始人伯特伦·福勒目录1 起源2 实验3 产生原因4 应对方法起源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1]实验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
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
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
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
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