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抗凝
- 格式:pptx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23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近年来,老年人房颤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的高发率和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而对于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老年人房颤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减弱和心血管病变等因素,易发生栓塞性并发症,如中风和栓塞性心脑血管事件。
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不可或缺。
2. 抗凝药物的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
华法林是传统的口服抗凝药物,但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且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的干扰。
而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是新一代口服抗凝药物,它们无需常规监测,且作用时间长,对患者更加方便。
3.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抗凝治疗的疗效主要体现在预防和减少栓塞性事件的发生。
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口服抗凝药物能够显著降低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减少栓塞性事件的发生。
新一代口服抗凝药物相对于华法林在预防中风和栓塞性事件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而且在药物相互作用和食物干扰方面更为安全。
抗凝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隐患,主要表现为出血事件的增加。
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抗凝治疗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在进行抗凝治疗时,需要权衡疗效与安全性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监测手段,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
4. 个体化治疗针对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肾功能、心血管病变、出血风险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
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平衡。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在预防栓塞性事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中风风险。
·3114··论著·社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段园霞1,潘志刚2*,顾杰2,苏瑾3【摘要】 背景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高、易诱发脑卒中,而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策略。
目前,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相关研究较为缺乏。
目的 探索上海市社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
于2019年7—12月,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至上海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2018年度健康体检的老年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HA2DS2-VASc 和ORBIT 评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集其房颤患病与用药情况、疾病认知情况、共病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风险等信息。
依据问卷调查结果排除既往无房颤相关就诊经历及瓣膜性房颤患者,分析NVAF 患者抗凝治疗现状。
根据CHA2DS2-VASc 评分量表的推荐意见: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应进行抗凝治疗。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NVAF 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302例NVAF 患者,其中89例(29.5%)正在服用抗凝药物,120例(39.7%)例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93例(30.8%)患者未服用上述两类药物中的任一类药物。
CHA2DS2-VASc 评分结果显示,302例NVAF 患者中,合并脑卒中高风险者占92.4%(279/302)。
其中正在服用抗凝药者占30.5%(85/279),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者占40.1%(112/279),未服用上述两类药物中的任一类药物者占29.4%(82/279)。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房颤类型、房颤症状发生情况、房颤病程、首次因房颤就诊时抗凝药开具情况、房颤危害知晓情况、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和出血风险为NVAF 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P <0.05)。
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朱宁【摘要】社会老龄化必然带来房颤的高发生率,继之脑卒中的高发生率.口服抗凝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有效率达64%.但抗凝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一直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因此有必要重申卒中风险量表(CHADS2和CHA2 DS2-VASc)的应用,指导规范化的抗凝治疗.同时应注意亚洲人群脑卒中的特殊性,包括出血性卒中高发及抗凝强度宜较白种人低等问题.近些年问世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似乎对亚洲人群尤为有益,又可避免不断抽血化验的烦恼,应予重视及推广.【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8)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非瓣膜病房颤;抗凝;风险量表;亚洲人群;新型口服抗凝药【作者】朱宁【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辽宁大连116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引用本文] 朱宁.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6,38(1):1-5.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房颤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
房颤的发生率与年龄密切相关,40~50岁人群房颤发生率仅为0.5%,而80岁时已增至5%~15%[1]。
2004年统计中国房颤患者估计已达800万人[2]。
房颤的主要危害就是发生脑卒中,其卒中的发生率较之无房颤患者增加5倍。
房颤患者每年卒中的发生率约为3%~4%,而脑卒中患者中15%~20%是由房颤导致的[3-4]。
房颤还显著增加卒中复发的风险,较之无房颤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风险增加4.7倍,1年内脑卒中的致残率升高近1倍,1年死亡率升高近3倍[5-6]。
而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卒中发生率[7],所以多年来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中危及高危脑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应行抗凝治疗,单是近3年就有多项相关指南出台:2012年的欧洲房颤管理指南[8],2014年美国AHA/ACC/HRS房颤管理指南[9],2014年NICE房颤管理指南[10],2014 AAN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房颤卒中预防指南[11],2014年非瓣膜病房颤应用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12],2014加拿大CCS房颤管理指南[13]。
·论著·681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 年第49卷第6期early marker of late mortality in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J]. HeartVessels, 2014, 29(2): 220-230.[7] SBAROUNI E, GEORGIADOU P, KOSMAS E, et al. Plateletto lymphocyte ratio in acute aortic dissection[J]. J Clin Lab Anal,2018, 32(7): e22447.[8] KAHLBERG A, RINALDI E, TSHOMBA Y, et al. Volumetricanalysis of aneurysm thrombosis after thoracic endovascularaortic repair predicts postoperative changes in platelet count andcoagulation parameters[J]. J Cardiovasc Surg (Torino), 2018,59(3): 419-427.[9] VAGDATLI E, GOUNARI E, LAZARIDOU E, et al. Plateletdistribution width: a simple, practical and specific marker of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J]. Hippokratia, 2010, 14(1): 28-32. [10] YALCINKAYA E, CELIK M. Evaluation of platelet activationby platelet volume indices[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3,17(15): 2127.[11] MENG W, LIU S, LI D, et al. Expression of platelet-derivedgrowth factor B is upregulated in patients with thoracic aorticdissection[J]. J Vasc Surg, 2018, 68(6S): 3S-13S.[12] IHARA A, MATSUMOTO K, KAWAMOTO T, et al.Evaluation of platelet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aortic aneurysm[J].Pathophysiol Haemost Thromb, 2005, 34(6): 269-273.[13] MASASHI T, KOJI K, HIDEO A, et al. Platelet dysfunction in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evaluated by the laser light-scatteringmethod[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3, 126(3): 837-841. [14] HOLGER E, NABER C K. Value of plasma fibrin D-dimers fordetection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J]. J Am Coll Cardiol, 2004,44(4): 804-809.[15] LIU Y, HAN L, LI J, et al. Consumption coagulopathy in acuteaortic dissection: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J]. J CardiothoracSurg, 2017, 12(1): 50.[16] LIU J, SUN L L, WANG J,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ibrinoge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type A acuteaortic dissection[J]. Am J Emerg Med, 2018(36): 741-744.收稿日期:2021-01-15;修回日期:2021-04-05(本文编辑:高天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韦莲莲,王岳松,邵旭武,董学滨,王学忠,樊琴(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马鞍山 243000)摘 要:目的 观察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摘要】老年人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治疗在老年人中具有重要性。
非瓣膜性房颤的特点包括高发病率和严重的并发症风险。
常见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其作用机制各异。
针对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的抗凝治疗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其在降低卒中和深静脉血栓风险方面有效;抗凝治疗中可能出现出血等并发症,需及时应对。
抗凝治疗在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面临挑战,未来应加强个性化治疗和安全性监测。
【关键词】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非瓣膜性、疗效、安全性、并发症、药物、作用机制、评估、地位、发展方向、挑战。
1. 引言1.1 老年人房颤的发病情况老年人房颤发病情况非常普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中房颤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据统计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群中患有房颤的比例约为2%-3%,而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可高达10%以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房颤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尤其是在85岁以上的高龄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更是飙升至15%-20%。
老年人房颤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常常伴随着其他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及早认识老年人房颤的发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对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2 抗凝治疗在老年人中的重要性老年人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房颤患病率逐渐升高。
而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以上,其中老年人患者更容易发生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性事件。
抗凝治疗在老年人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对于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减轻病情并延长生存期。
抗凝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血栓形成,从而降低患者发生卒中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在老年人中,抗凝治疗对于预防卒中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规范化抗凝治疗与卒中预防(全文)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特别是缺血性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对于发生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1 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与抗凝治疗原则目前CHADS2评分系统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表1)。
若无禁忌证,所有CHADS2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均应进行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
若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为1分,可应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75mg —100mg,qd)治疗。
CHADS2评分为0分时一般无需抗凝治疗。
2 华法林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华法林通过减少凝血因子II、VII、IX与X的合成等环节发挥抗凝作用。
现有研究显示,在密切监测INR的情况下,为中高危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应用华法林治疗时应从较低剂量(如2.5mg/d或3.0mg/d)开始。
初始剂量治疗INR不达标时,可按照0.5mg/d-1.0mg/d的幅度逐渐递增并连续(每3-5天)检测INR,直至其达到目标值(2.0-3.0)。
当INR达到目标值、华法林剂量相对固定后,每4周检测一次凝血功能即可。
老年患者应与一般成年人采取相同的INR目标值。
如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用了可能影响华法林作用的药物或发生其他疾患,则应增加检测频度,并视情况对华法林剂量做出调整。
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若患者INR高于目标值或出现出血性并发症,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减小华法林剂量、暂时停药、肌注维生素K1、甚至输注凝血因子等措施。
下列情况下暂不宜应用华法林治疗:1)围手术期(含眼科与口腔科手术)或外伤;2)明显肝肾功能损害;3)中重度高血压(血压≥160/100 mmHg);4)凝血功能障碍伴有出血倾向;5)活动性消化性溃疡;6)妊娠;7)其他出血性疾病。
3 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时出血风险的评估抗凝治疗可增加患者出血性并发症风险,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出血风险进行评估。
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摘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药理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利伐沙班具有显著的抗凝效果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与其他口服抗凝药物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利伐沙班在不同人群中均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疗效,但仍需关注其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本文提出了利伐沙班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建议,展望了其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其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探讨,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利伐沙班、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药理特点、临床应用、疗效、安全性、不良反应、应用建议、前景展望、优势、局限性、研究方向、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快速起效、便于使用和无需定期监测的特点。
与传统的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剂量调整和血液检测,患者用药更为方便。
利伐沙班的抗凝效果稳定,具有较低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能够有效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和其他血栓相关事件。
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有效帮助患者降低卒中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对利伐沙班的使用特点和安全性进行了解,正确合理地指导患者使用,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1.2 利伐沙班的药理特点利伐沙班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属于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直接抑制凝血酶(Thrombin)的活性,阻断血液中的凝血过程,从而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与传统的维生素K拮抗剂相比,利伐沙班无需进行常规的凝血时间监测和剂量调整,减少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监测负担。
利伐沙班具有快速的药效和较短的半衰期,使得患者在停药后可快速恢复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
利伐沙班对凝血因子的选择性作用使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血小板聚集影响较小,减少了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目前,在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中,抗凝治疗已成为有效控制症状并减少心室细胞损伤和死亡率的有效选择。
房颤抗凝治疗有两个主要方面:药物治疗和心律失常消除并通过心室减少抗凝治疗。
尽管这两种方法都被证明有效,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抗凝治疗是优先考虑的,因为它可以抑制出血性事件,减少病情恶化,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抗凝治疗的使用,在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中有显著的效果。
根据多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栓形成与死亡风险,改善其症状,并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此外,一项评估抗凝治疗策略效果的研究显示,使用抗凝治疗的患者相比不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在28天的累计期间有显著差异。
此外,安全性也是使用抗凝治疗的考虑因素。
研究认为,抗凝治疗的发生例均比例不良反应,如外周血细胞减少、出血性事件及肾功能障碍等均比较轻微,且均比在抗凝治疗组没有抗凝治疗者来得低,而且临床受益比危害大得多,可以接受。
总体而言,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人房颤患者的血栓形成和死亡风险,改善症状,并安全可靠。
因此,为有效预防抗凝治疗的不良效果,应加强随访,了解到底发生异常的原因,以及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抗凝治疗,已达到最佳的疗效与平衡病情风险。
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瓣膜性心房颤动(AF)是心脏瓣膜病变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增加,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也日益增多。
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系统综述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一、疗效评估1.1 抗凝治疗对瓣膜性房颤的预防作用瓣膜性心房颤是心脏瓣膜病变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心脏瓣膜的损伤导致心房内的血流不畅,形成血栓,并因此引发房颤。
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一项针对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ACTIVE AF研究),观察了比伐芦定与阿司匹林在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发现比伐芦定组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显著降低(1.61%/年 vs 2.85%/年,HR=0.56,P=0.0001),并且总的安全性评估表明比伐芦定并未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
1.2 抗凝治疗对心力衰竭的影响瓣膜性心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预后不佳,抗凝治疗是否会对心力衰竭的进展产生不利影响一直备受争议。
一项名为WARCEF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华法林治疗并未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相反,使用华法林治疗可以显著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降低总体心血管事件率。
抗凝治疗对病情严重的瓣膜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是有效的。
1.3 抗凝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虽然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的生存率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关于抗凝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仍有争议。
一项针对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显示,抗凝治疗并未显著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HR=0.96, 95%CI: 0.73-1.27, P=0.75),但是可以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HR=0.36,P<0.001)。
抗凝治疗可以改善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的预后。
二、安全性评估2.1 出血风险抗凝治疗是目前预防血栓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也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主要内容面对房颤患者,医师最怕的莫过于继发脑卒中,后者极大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这种时候就需要依靠口服抗凝药物的帮助了。
以下是来自美国心脏病学会的Geoffrey 博士总结出来的口服抗凝药(OAC)治疗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八大要点:1.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易发生卒中和死亡,而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可以显著地降低这种风险。
2. 从四项关于非维生素K 拮抗口服抗凝药的关键性临床研究可发现,高达30% 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合并有冠脉疾病。
联合使用口服抗凝药和抗血小板类药物可显著增加大出血的风险。
a. 对于非瓣膜性房颤合并稳定性冠脉疾病的患者,优先考虑单独使用非维生素K 拮抗口服抗凝药(适用于所有的非维生素K 拮抗口服抗凝药)。
b. 对于行PCI 治疗且服用口服抗凝药物、阿司匹林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可以选择维生素K 拮抗剂(治疗目标控制在TTR>70%,INR 介于2.0~2.5)或者使用非维生素K 拮抗口服抗凝药。
c. 外周血管病变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与稳定性冠脉疾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治疗药物选择类似。
非瓣膜性房颤消融术后常发现无症状的大脑病变(约有10%~15%),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确。
3. 如果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未得到足够剂量的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30 天内临床血栓栓塞事件发病风险可达5%~7% ,需采取心脏复律处理。
a. 维生素K 拮抗剂仍是NVAF 患者心脏复律的标准治疗用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在某些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如缩短心脏复律的时间),但其他一些临床试验正在进一步探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b. 当中断华法林并应用肝素进行桥接治疗时,可考虑选择达比加群、阿哌沙班或者利伐沙班等NOAC 药物连续治疗。
4. 对于有植入人工瓣膜或者中- 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患者,不适合接受NOAC 治疗,因采用维生素K 拮抗剂。
a. 患有其他瓣膜异常的患者(如二尖瓣、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功能不全和主动脉瓣狭窄)都可以安全使用NOAC(特别是阿哌沙班或者利伐沙班)或者维生素K 拮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