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47
奴隶社会的改革专题一梭伦改革课标:(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改革背景:①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③萨拉米危机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1)经济改革: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
废除债务奴隶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稳定的公民群体②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
作用: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2)政治改革:①首先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作用: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平民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第三、第四等级)②其次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包括三个方面:A 改革公民大会:恢复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 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C 设立陪审法庭。
(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都是梭伦创立的)作用: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3.梭伦改革的评价(1)性质:奴隶主实行的民主改革(2)积极性:①促进雅典经济发展。
②平民斗争的重大胜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局限性:①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存。
②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占十分之一。
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4.改革的基本特点:(1)革命性:触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中庸性”:调停平民与贵族关系。
(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3)法治性:废除了严刑酷法,制订新法律来解决社会矛盾.中外其他奴隶社会的改革:一.克里斯提尼改革(1)内容: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第2单元商鞅变法一、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知识结构:1、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2、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开始: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第2题)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1、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对后世: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2、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3、改革不彻底,并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背景影响过程商鞅变法必要性历史机遇有利条件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可能性三、思考与讨论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考纲】商鞅变法【知识结构】【互动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背景材料一:(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四: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争霸不断,到战国七雄,此时出现局部统一,其间纵横捭阖,战争仍频。
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即社会转型(大变革)的表现。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的逐渐瓦解。
②经济:生产力的提高;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③思想: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法家学说更是为各国的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
④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一)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 1. 目的: 2. 内容 3. 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其他改革:农业税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已在中国存续了2600年之久,期间共经历了五次大的调整和变化。
总的看来,历史上农业税制变化的趋势是由繁到简,但无论形式多变、名称多变却未改变农业税作为国家主要税种和收入来源的地位与作用。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学一体案一.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认识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二、预习提纲时间:_____前期管仲改革措施:赋税制度影响:齐国强大,加速_______瓦解春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秋政治战强调______国李悝变法变魏文候变法经济:“尽地力”—破坏了井田制法吴起变法:军事——武卒影响:魏国强大,强化了________阶层的地位三、线索勾勒管仲改革—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宗法分封制瓦解政治社会转型李悝变法经济井田制瓦解春秋战国变法魏文候变法军事富国强兵吴起变法影响:顺应时代潮四:重、难点1、横向比较背景内容影响管仲改革魏文候变法2、阶级分析法认识春秋战国变法的性质和作用3、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五.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背景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动力: 称霸天下的欲望.目的: 富国强兵.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内容: 【春秋】齐桓公: 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鲁国: 前594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战国】魏文候: 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楚悼王: 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影响: 管仲改革: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鲁国改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李悝改革: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改革: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评价:①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以下基础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落与诸侯实力的壮大,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初期的管仲改革与战国时期魏文侯的改革。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使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开始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变动中逐步确立,社会的转型是在王石衰落、诸侯征战、各国纷纷变法中逐步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管仲改革及其影响魏文侯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教学方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有着改革传统的国家。
每当社会运行出现障碍的时候。
要求改革的呼声就此起彼伏。
历史上每一次改革,虽然无不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但杰出历史人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可低估。
因为每一次改革,都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整个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争。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又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他们变革的是什么?变法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新变化?一、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字发轫以来的第一个历史分水岭。
春秋战国之前,夏商周三代文明初萌发展并臻于成熟,而支撑夏商周社会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崩离析,此后“百代皆行”的“秦政制”实则滥觞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总计549年(春秋时期为公元前770——前476年,历时295年,战国时期为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历时254年),在社会动荡和变革之中,完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我们首先来了解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春秋战国变法运动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