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规范管理和填写
- 格式:pdf
- 大小:457.28 KB
- 文档页数:12
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档案管理工作,保障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公司设立档案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公司档案管理工作,定期审核档案管理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公司所有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
第四条公司各部门应当根据本规章制度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并进行宣传教育,使全体员工都能够遵守和执行。
第五条公司档案管理制度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得违背国家法律。
第六条公司档案管理委员会有权对各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在发现问题时提出整改要求。
第七条本规章制度由公司档案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改,经公司领导同意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第八条公司档案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合法性原则:档案的采集、利用、保存和销毁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合法合规。
(二)真实性原则:档案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不得随意篡改或捏造。
(三)完整性原则:档案的完整性必须得到保障,不得出现遗漏或缺失。
(四)保密性原则:档案内容涉及公司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的,必须得到保密和保护。
(五)便捷性原则: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应当简便快捷,以方便员工的工作和查询。
(六)继承性原则:档案的转交、移交和接收应当有明确的程序和要求,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延续性。
第九条公司各部门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时应当坚持以上原则,确保档案工作的规范和有序进行。
第三章档案管理的责任分工第十条公司各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岗位,负责本部门档案的管理和保管工作。
第十一条公司档案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公司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解决各部门档案管理中的问题。
第十二条公司档案管理委员会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公司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划、组织和监督。
第十三条公司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司领导层的要求,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时解决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档案室资料管理规定范文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类组织机构的档案资料数量不断增加,档案管理也变得愈发重要。
为有效管理档案资料,确保档案的安全与完整,制定一套科学的档案室资料管理规定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合理、系统的档案室资料管理规定,以规范档案室资料的保存、利用和销毁,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档案室资料管理规定一、档案室资料的归档1. 所有档案室资料必须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文件编号进行归档。
归档前,应对文件进行鉴别,核对文件编号和名称是否与目录一致。
2. 档案室资料的归档应按照时间顺序,并注明归档日期,以便于查找和追溯。
3. 档案室资料的归档位置应牢记于心,严禁私自更改归档位置,如需调整归档位置,必须提前向主管部门报备并获得批准。
二、档案室资料的借阅与利用1. 档案室资料的借阅需填写借阅申请单,并备注借阅目的和日期。
借阅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0天,如需延长,必须提前向档案室管理员申请并获得批准。
2. 档案室资料在借阅期间,必须妥善保管,严禁涂写、划线、撕裂文件,如有损坏或遗失,借阅方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档案室资料的利用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规定,禁止将档案资料用于非法目的或对组织造成损失。
三、档案室资料的备份与传输1. 档案室资料应定期进行数据备份,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可恢复性。
备份的数据应存储于安全可靠的介质上,并存放于专用备份库中。
2. 档案室资料的传输需使用加密通道或传输介质,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 档案室资料的传输应记录传输时间、地点和接收方等关键信息,以便于追溯和核实。
四、档案室资料的销毁与销毁备案1. 档案室资料的销毁需制定详细的销毁计划,并报备主管部门进行审核。
销毁计划应包括文件名称、数量、销毁方式和时间等信息。
2. 档案室资料的销毁应由专人负责,严禁私自销毁档案资料。
销毁过程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
3. 档案室资料的销毁需备案,记录销毁的文件名称、数量和销毁日期等信息。
规范化档案整理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整理归档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各部门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档案的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监督和检查档案整理归档工作,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四条各部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并对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
二、档案整理第五条档案整理应按照档案的性质、形成时间、内容和形式等特点进行分类,确保档案的有序性和可追溯性。
第六条档案整理应遵循以下程序:1. 收集:各部门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应对产生的档案材料进行收集,确保材料齐全、完整。
2. 鉴别:对收集到的档案材料进行鉴别,区分正式文件与非正式文件,去除重复、无关的文件。
3. 分类:根据档案的性质和内容,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行政档案、财务档案、技术档案等。
4. 排序:按照档案的形成时间、编号或其他顺序对档案进行排序,以便于查找和利用。
5. 编写目录:对整理好的档案编写目录,包括档案的名称、编号、形成时间、内容摘要等信息。
6. 装订:对整理好的档案进行装订,保护档案材料,便于保存和利用。
第七条档案整理应使用统一的档案分类标准和方法,确保档案整理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三、档案归档第八条档案归档是指将整理好的档案材料按照规定的格式和顺序放入档案盒,并填写档案盒封面、目录等信息,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第九条档案归档应遵循以下程序:1. 选择档案盒:根据档案的类别和数量,选择合适的档案盒。
2. 填写档案盒封面:填写档案盒封面的相关信息,如档案名称、编号、形成时间、归档人等。
3. 放置档案材料:将整理好的档案材料按照规定的顺序放入档案盒,确保材料齐全、有序。
4. 填写档案目录:在档案盒内填写档案目录,包括档案的名称、编号、形成时间、内容摘要等信息。
5. 封存档案盒:将档案盒封存,并放置在指定的档案库房内,确保档案的安全和保密。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及规范一、背景介绍人事档案是组织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保障员工权益、提高组织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及规范是必要的。
二、目的和范围1. 目的:确保人事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
2. 范围:适合于所有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包括招聘、录用、培训、晋升、离职等全过程的档案管理。
三、人事档案管理的原则1. 合法性原则:人事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完整性原则:人事档案应当全面、准确、完整地记录员工的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培训记录等相关信息。
3. 保密性原则:人事档案应当保密,仅限于有关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使用,未经授权不得泄露、提供给外部人员或者机构。
4. 及时性原则:人事档案的建立、更新和归档应当及时进行,确保档案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 质量原则:人事档案的管理应当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流程和要求进行,确保档案的质量和可靠性。
四、人事档案管理的流程1. 档案建立a. 招聘阶段:对应聘者进行面试、考核等环节,根据面试结果、考核表等材料建立入职档案。
b. 入职阶段:采集员工的个人信息、身份证明、学历证明、工作经历等材料,建立员工档案。
2. 档案归档a. 入职阶段:将员工档案归入档案库,并进行编号、分类和归档。
b. 在职阶段:根据员工的工作变动、晋升等情况及时更新档案,并进行归档。
3. 档案保管a. 档案室:设立专门的档案室,配备专人负责档案的保管和管理,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b. 档案柜:采用防火、防潮、防尘等措施,保证档案的安全和完整。
4. 档案使用a. 内部使用:人事部门、上级领导等有权使用档案,但需经过授权和审批。
b. 外部使用:仅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提供给相关机构或者个人使用,需经过授权和审批。
五、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1. 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杜绝虚假信息和遗漏情况。
人事档案管理的档案整理与整编要求与标准人事档案是组织和管理人力资源的重要工作之一,它记录着员工的个人信息、工作经历、培训记录等重要资料。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档案信息,保证其完整性和准确性,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档案整理与整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档案整理与整编的要求与标准。
一、档案整理与整编的意义档案整理与整编是对现有档案资料进行组织、整理和归档的过程。
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保证信息可靠性:档案整理与整编过程中,可以对档案信息进行审核和核实,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提高检索效率:整理与整编可以将档案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编号和归档,使其更易于查找和检索,提高工作效率。
3. 规范管理流程:通过制定档案整理与整编的要求与标准,可以规范管理流程,确保人事档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档案整理与整编的要求1. 分类归档:根据档案的性质和用途,将档案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归档,如个人信息档案、员工培训档案等。
2. 建立档案编号系统:为每个档案文件建立唯一的编号,以便于档案的管理和检索。
3. 审核档案信息:对档案资料进行审核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4. 制定文件命名规则:规定档案文件的命名规则,使其易于理解和查找。
5. 制定保密措施:对于涉及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档案资料,应制定相应的保密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6. 建立档案存储区域:为档案资料设立指定的存储区域,保证其安全、整齐、易于管理。
三、档案整理与整编的标准1. 档案布局:档案文件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布局,包括档案封面、目录、索引等内容,使其结构清晰、易于浏览。
2. 档案装订:采用专业的装订方式,如胶装、横装、线装等,确保档案文件的完整和安全。
3. 档案标识:为每个档案文件进行标识,包括档案编号、文件名称等信息,方便档案的查找和管理。
4. 档案编制规范:档案资料的编写应符合规范要求,包括统一的文体、语言准确、内容完整等。
5. 档案保管期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规定,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并按时进行档案的归档或销毁。
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著录与标记规则引言档案是组织和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类纸质和电子信息载体的集合,对于一个机构或个人来说,档案的管理非常重要。
为了保证档案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利用性,制定和执行一套规范的档案著录与标记规则是必要的。
本文档将介绍档案管理制度中的档案著录与标记规则的相关内容。
1. 档案著录规则1.1 档案题名档案题名应准确、简明,并能反映档案的内容和特征,遵守以下规则: - 使用中文进行著录,不得使用外文或缩写; - 编制档案题名时,应将档案的名称、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包含在内; - 题名中应注意使用常用词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行业内特定的词汇。
1.2 档案编制单位档案编制单位是指创建、形成、收集、整理、利用、保管档案的具体机构或部门的名称。
编制单位的著录规则如下: - 使用全称进行著录,如遇常用缩写,可在著录后注明对应的全称; - 如果档案涉及多个单位共同编制,应在著录中注明各单位的名称。
1.3 档案责任者档案责任者是指对档案管理负有责任的机构或个人,一般为档案编制单位的负责人或档案管理员。
著录规则如下: - 使用责任者的姓名或单位名称进行著录; -如果涉及多个责任者,按照其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1.4 档案时间档案时间是指档案的形成或记录的时间,著录规则如下: - 使用年月日的格式进行著录,如:2022年10月1日; - 如果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可著录为年份或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
1.5 档案编号档案编号是对档案进行标识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著录规则如下: - 档案编号应具有唯一性,便于检索和追溯; - 可根据档案的来源、形成时间、编制单位等因素制定档案编号规则; - 编制档案编号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规则和编码规则。
2. 档案标记规则2.1 档案分类标记档案分类标记是对档案进行分类和归档的标记,著录规则如下: - 档案分类标记应准确、简洁,并能反映档案的主题或内容特征; - 档案分类标记可以采用数字、字母、符号等进行表示; - 标记中的数字、字母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便于分类和检索。
档案管理要求和规范档案管理是组织内部运行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要求和规范。
以下是档案管理的一些要求和规范。
一、档案管理的目标要求1.完整性:要求所有档案都应完整无缺地保留,不得删除和篡改档案信息。
2.可靠性:要求档案信息的真实可信,不得有任何虚假和失实的记录。
3.可检索性:要求档案能够方便地被检索和查询,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4.安全性:要求档案信息的安全得到保障,不受非法侵入和损坏的威胁。
二、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1.档案的分类和归档:按照文件的性质、用途和重要性进行分类,统一设立档案室,采取归档、封存的方式进行管理。
2.档案的登记和编号:对于每一个档案进行详细的登记和编号工作,包括档案的名称、编号、保存期限等信息,便于检索和跟踪。
3.档案的整理和修整:对于已经收集的档案进行整理和修整工作,包括整理档案的纸质和电子文件,修整文件的破损和缺失。
4.档案的存储和保管:采取适当的存储介质和环境对档案进行保管,避免因湿气、阳光和灰尘等因素对档案的损坏。
5.档案的利用和借阅:对于需要利用档案的人员,要进行严格的借阅手续,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性。
6.档案的销毁和转移:对于已经过期或无用的档案,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销毁或转移,避免占用不必要的存储空间。
7.档案管理的责任和制度: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制定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和规范。
三、档案管理的相关措施1.建立档案管理团队:组建专业的档案管理团队,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
2.进行档案管理培训: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
3.使用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和使用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管理,方便查询和操作。
4.做好档案管理的标识和备份:对档案进行合适的标识,确保易于辨认和查找;同时对档案进行定期的备份,防止文件丢失和损坏。
5.定期进行档案审查和整改: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和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规范行为。
档案工作规范管理情况汇报一、引言。
档案工作是一个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信息安全、知识管理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规范的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旨在对我部门档案工作的规范管理情况进行汇报,以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管理,确保档案工作的高效运转。
二、档案管理情况。
1. 档案整理。
今年以来,我部门对档案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工作。
首先,对已有的档案进行了分类、编号和归档,确保档案的有序存放。
其次,对于新产生的档案,及时进行了整理和归档工作,避免了档案的混乱和遗漏。
此外,我们还对一些历史遗留的档案进行了梳理和整理,使得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2. 档案存储。
为了确保档案的安全存储,我们对档案存放的环境进行了调查和整改。
对于有害档案,我们进行了及时的清理和处理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我们还对档案存放的设施进行了加固和改善,提高了档案的保管水平。
3. 档案利用。
在档案利用方面,我们加强了对档案的管理和监控,确保档案的利用符合规定,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给需要的部门和人员。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档案利用的登记和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档案的利用范围,避免档案的滥用和泄露。
4. 档案保密。
档案保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加强了对档案保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了全员的保密意识和能力。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档案保密的管理制度,对档案的保密级别进行了划分和管理,确保了档案的保密工作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5. 档案管理信息化。
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我们加强了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我们建立了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和查询,提高了档案管理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三、结语。
总的来说,我部门在档案工作的规范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希望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为组织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个人档案填写标准篇一:档案整理标准和要求档案整理标准和要求1、文书档案:《归档文件整理标准》(DB12/T127-2001)。
(1)归档范围:按照本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主要收集反映本单位主要职能活动形成的文件,上级或其他单位发来的文件,无重要参考利用价值的不归档。
(2)保管期限:按照国家档案局8号令要求,20xx年后(包括20xx年),保管期限为永久、30年、10年。
(3)整理:归档文件以每份文件为一件,请示、批复等有逻辑关联性的若干文件应分开,各为一件,集中排列。
永久、30年应去除金属物,使用棉线或不锈钢钉装订。
归档章一般盖在归档文件的首页上端空白处,如文件首页确无盖章位置或重要文件须保持原貌的,也可在首页前另附纸填写文件题名后加盖归档章。
填写归档章的项目可盖章也可手写。
字迹材料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碳素墨水、蓝黑墨水、印泥油、原子印油等,不可使用铅笔、圆珠笔。
将整理好的归档文件装盒,盒首放置归档文件目录,盒底放置备考表,并填写备考表项目。
档案盒盒脊、封面项目填写齐全,应刻章并使用红色印油加盖,不可手写。
(4)计算机录入:将整理好的归档文件逐件录入档案管理系统,做到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
2、会计档案: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会字〔1998〕32号)。
(1)分类和保管期限:会计档案分为会计凭证类、会计账簿类、财务报告类、其他类共四类。
其中:会计凭证类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15年)会计账簿类包括:现金日记帐、银行存款日记账(25年总账、各类明细账(15年)财务报告类包括:月报、季报(5年)年报(永久)其他类包括:会计移交清册(15年)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永久)(2)组卷:会计凭证要求凭证封面项目填写齐全,签署完整,装订整齐,包角,加盖骑缝章。
会计账簿要求实行电算化单位统一打印装订成册,加封皮,编制卷内目录。
员工档案登记表填写规范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日益重要,员工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也愈发重要。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您肯定知道如何规范填写员工档案登记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到员工信息的准确性,也可以保证员工的权益被得到充分保障。
下面将从个人信息、工作信息、教育经历、家庭情况等方面,详细介绍员工档案登记表的正确填写规范。
第一部分:个人信息登记在个人信息填写方面,首先要保证填写顺序的正确性。
登记表的第一项应该是员工填写的姓名、“性别”和“出生年月”,接着是职务和工作部门等信息填写。
在信息填写过程中,务必注意填写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因为这些信息将会影响选派工作、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涉及到的个人和家庭问题。
第二部分:工作背景信息的登记正确填写工作经历和工作背景信息对于许多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我们建议您先填写最近一段工作时间的背景信息,然后再考虑填写早前的工作经历情况。
在填写过程中,应该仔细确认填写的职务、工作组织、职责以及工作内容是否完全准确无误。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填写工作时间段、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信息。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企业为便于日常管理,有时会统一调整员工的职务或工作部门等信息,这时需要在档案登记表中注明调整的时间、职务或部门等信息。
第三部分:教育经历的登记表填写规范教育经历是员工档案信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应该包括填写员工的毕业院校名称、专业和学历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也需要关注员工入职以来的培训情况等信息完整填写。
在对员工档案登记表的教育经历信息填写前,先将所涉及到的证书、毕业证书、培训证书等进行核实,这一点非常重要。
无误之后,才可将这些信息准确填写于登记表中。
第四部分:家庭情况的登记表填写规范家庭情况的登记表填写规范也非常重要。
应该准确填写员工的家庭成员的姓名、亲属关系、联系电话信息。
同时,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需要填写的调整家庭成员情况,比如家庭成员变更、婚姻状况变更、有无子女,这些都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于档案登记表中。